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绝美文言文

绝美文言文

2016-05-03 11:50: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绝美文言文(共4篇)绝美诗文赏析一、徐昌图的《临江仙》赏析1 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 1 借景抒情,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2 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大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大意:等到...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绝美文言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绝美文言文 篇一:《绝美诗文赏析》

一、徐昌图的《临江仙》赏析

1.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请简要分析.

1.借景抒情,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

2.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大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大意:等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月色朦胧。晨风轻浪,离愁之意更加浓烈。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

写作背景

公元1059年苏轼任大理评事一职,开始踏上经世济民之路。但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流放。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词就是这个时期写下的。

临江仙 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赏析】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压卷”与否姑且不置论,“言之有物”则可以作点简单分析。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苏轼《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当时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 苏轼写词以怀念妻子,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秦观(绝美文言文)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 秦观 写作背景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江城子》秦观的宋词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陆游与唐婉的千古绝唱---《钗头风》赏析

故事背景: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自一个人游览家乡山阴(今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前妻唐婉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全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的这次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唐琬在陆游走后见园壁上陆游的词则在其词旁边附词一首作答,相遇后不久,唐婉抑郁而终....... 赏 析:

词的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分两层意思。 开头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氏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说是回忆,作者只选取一两个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细节来写。「红酥手」,不仅写出了唐氏为词人殷勤把盏时的美丽姿态,同时还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这对恩

爱夫妻之间的柔情密意以及他们婚后生活的美满与幸福。第三句又为这幅春园夫妻把酒图勾勒出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背景,点明了他们是在共赏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红润,酒的黄封以及柳色的碧绿,又使这幅图画有了明丽而又和谐的色彩感。

「东风恶」三字,一语双关,含蕴很丰富,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症结所在。本来,东风可以使大地复苏,给万物带来勃勃的生机,但是,当它狂吹乱扫的时候,也会破坏春容春态,下片所云「桃花落,闲池阁」,就正是它狂吹乱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说它「恶」。然而,它主要是一种象喻,象喻造成词人爱情悲剧的「恶」势力。至于陆母是否也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不能否认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出之。下面一连三句,又进一步把词人怨恨「东风」的心理抒写了出来,并补足一个「恶」字:「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美满姻缘被迫拆散,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使他们两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几年来的离别生活带给他们的只是满怀愁怨。这不正如烂漫的春花被无情的东风所摧残而凋谢飘零吗?接下来,「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感情极为沉痛。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是对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的否定吗?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吗?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吗?词人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虽直抒胸臆,激愤的感情如江河奔泻,一气贯注;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春如旧」承上片「满城春色」句而来,这又是此时相逢的背景。依然是从前那样的春日,但是,人却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肤是那样的红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而如今的她,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虽说写的只是唐氏容颜方面的变化,但分明表现出「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象词人一样,她也为「一怀愁绪」折磨着;象词人一样,她也是旧情不断,相思不舍啊!不然,怎么会消瘦呢?写容颜形貌的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的变化,但是瘦则瘦矣,何故又在其间加一个「空」字呢?从婚姻关系说,两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著此一字,就把词人那种对唐婉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痛伤之感全都表现了出来。「泪痕」句通过刻画唐氏的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此次相逢时她的心情状态。旧园重逢,念及往事,她能不哭、能不泪流满面吗?但词人没直接写泪流满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而一个「透」字,不仅见其流泪之多,亦见其伤心之甚。由此可见词人,不仅深于情,而且深于言。(绝美文言文)

「桃花落」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又突出写景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出人事。不是么?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只是物事的变化,而人事的变化却更甚于物事的变化。象桃花一样美丽姣好的唐氏,不是也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得憔悴消瘦了么?词人自己的心境,不也象「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么?一笔而兼有二意很是巧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虽只寥寥八字,却很能表现出词人自己内心的痛苦之情。虽说自己情如山石,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又如何表达呢?明明在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爱缕情丝。再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颜和悲戚情状所产生的怜惜之情、抚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簇心,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再一次冲胸破喉而出。「莫,莫,莫!」事已至此,再也无可补救、无法挽回了,这万千感慨还想它

做什么,说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明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情犹未终,却偏偏这么不了了之......

李白《长相思》赏析

先看《长相思》诗: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如此排列诗句是为了展示诗的结构特色:完美的对称!以“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为转折,在句式、字数上形成完全对称,简单洁净却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长短句式的对称与重复,在节奏上形成复沓效果,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意趣。《长相思》是古乐府题,而两汉乐府诗是“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㈠],很显然,李白在创作此诗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但是,结构上的完美对称还不值什么,重在诗意的对称性。我们细品:首句起兴“长相思”,交待了地点“在长安”,意虽平淡却为后文的渲染留出许多余地。“络纬”句尽力描写了实景,纺织娘在井栏边鸣叫,霜露凄凄,已是深秋时节,竹席上透着寒意,用词明白如话却满是凄清。主人公在晦暗的孤灯下思念绵绵,打起帷帘对月长叹,这样的心境因何而起?原来是因为“美人如花隔云端”。

前面说“美人”句为结构转折点,此处亦是诗意转折点,上承咏景,下启抒情。“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文字何浅,然意境何深!将诗人情感放

绝美文言文 篇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绝美文言文)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

(绝美文言文)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四.(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绝美文言文)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五.(2008吉林省)(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绝美文言文)

理解。(2分)

答:

六.(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绝美文言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十.(08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绝美文言文 篇三:《突破瓶颈,文言文轻松学》

突破瓶颈,文言文轻松学

【摘要】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普遍存在教法陈旧,目标单一,表现在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读懂课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尽管近年来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颈,本文力求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加强诵读,给人美感;落实翻译,理解文意;辨析归纳;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等方面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激趣;诵读;翻译

现在学生中有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难点”。当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法陈旧,二是目标单一,久而久之,文言文显得枯燥乏味,在学生心中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近年来,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了“以读带析法”,还有一些老师提出的“文言文课堂六步式”……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致依然不高。

个性化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激励、唤醒、鼓舞”,其核心是对学生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1],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培养并激发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一种积极感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呢?本文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地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将抽象的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来,将枯燥的教材内容放在生活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人,在轻松、严密系统的氛围中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导语激趣。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文言文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从朗读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入手,就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的亲切感,为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我尤其喜欢朗诵名言名句,描绘意境,创设良好的氛围。如在讲授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我先和学生们集体朗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学生理解了这几句话的含义,领略了其中蕴含的经典人生哲理后,就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故事激趣。学生都爱听故事,无论历史如何久远,英雄的故事久传不衰。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先给学生们讲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

绝美文言文 篇四:《古文励志句子

1、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励志句子。——(刘勰)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6、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文励志句子。——(荀子)

1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3、尺有所短,1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5、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8、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1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3、有缘相聚于此,就让我们一起欣赏。

24、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2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2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3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传)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3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4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4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行)

4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4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47、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4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5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54、有志者,事竟成。——(耿弇传)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5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6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6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6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6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绝美文言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绝美少年 绝美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绝美文言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绝美文言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3876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