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优秀作文 > 描写少女清纯

描写少女清纯

2016-01-22 12:12:0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描写少女清纯篇一《描写少女》 2 她 ...

描写少女清纯篇一
《描写少女》

2 她肌肤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顾盼之际,自有一番清雅高华的气质,让人为之所摄、自惭形秽、不敢亵渎。但那冷傲灵动中颇有勾魂摄魄之态,又让人不能不魂牵蒙绕。 3 她独倚长椅,火光映照之下,容色晶莹如玉,如新月生晕,如花树堆雪,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娇柔婉转之际,美艳不可方物。 4 听她吐语如珠,声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动听之极,向她细望了几眼,见她神态天真、娇憨顽皮、双颊晕红,年纪虽幼,却又容色清丽、气度高雅,当真比画里走下来的还要好看,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般俊极无俦的人品。 5 她脸朝花束、身形苗条,长发披于背心,用一根粉红色的丝带轻轻挽住,一袭白衣,鲜花一映更是粲然生光,只觉她身后似有烟霞轻拢,当真非尘世中人,待她转过身来,才见她方当韶龄,不过十八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6. 女子:闭月羞花,鱼沉雁落,好女子不让须眉,巾帼英雄,慧指兰心,冰清玉洁,玉洁冰清,清纯,清纯少女,美少女,才女,贤惠,相夫教子,贤妻良母 中国历代文人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对女子身体发肤的描写。古代文人眼中女性的乳房,具有一种抽象的意味,但是从中还是可以总结出他们对女子乳房美的要求,主要有:一、丰满肥硕;二、白净可人;三、香气微醺;四、弹性质感;五、均匀圆滑。窈窕淑女,脉脉含情, 楚楚动人, 明眸皓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温婉如水,百媚千娇,温婉可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月貌花容 柳弱花娇玉软花柔 柳腰花态玉貌花容桃花人面如花似月女性成语 年龄婚嫁: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必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著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茂

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乏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轻视,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彩凤随鸦:随,随从,彩凤凰嫁给乌鸦,比喻美丽聪明的女子嫁给丑恶愚鲁的男子。 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微时故剑:比喻贫穷时的妻子。只适用时已发迹或发达的人称其贫穷或未得志时的妻子。 糟糠之妻:指贫穷时人患难的妻子。 家庭出身 大家闺秀:大户人家有才学的女儿,闺秀,有贤德和才学的女子。专称大户人家的娴淑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 金枝玉叶:旧指皇族,也指出身高贵的公子小姐。 鸦巢生凤:乌鸦窝里生出凤凰,比喻笨庸的母亲生出灵秀的女儿,也比喻贫穷之人家或地方产生出杰出的人才。 气质姿态: 巾帼英雄:比喻勇敢而有英雄气概的女人。(专用于形容有英雄气概的女人) 女中豪杰:妇女中杰出人士。近义词还有:女中尧舜、女中丈夫 女子无才便是德:旧社会衡量妇女德行的一种标准,提倡妇女不必有学识、有才干,只须一切顺从。 女流之辈:指妇女,常含有轻蔑或自卑之意。 才貌双全:学识和相貌都很好。(多用于称赞女子有才能、样子长得美丽) 窈窕淑女:比喻女子秀外慧中,凡女子外貌美内心聪明可用此语赞美。 秀外慧中:外表秀美 ,内心聪明,常用于形容女子美丽而聪明。 惠心纨质:纨,洁白的细绢,形容女子姿质美好,心灵纯净。 惠质兰心:惠、兰,香草名,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温柔雅静。 林下风气(致):林下幽静的境界,风气,风致风度,比喻女子闲雅超逸的气度。 绰约多姿:柔弱美丽,仪态万方。多用于形容女性的姿态美方面。 仪态万方:仪态,容貌姿态,万方,多方面多种多样,形容千姿百态,非常美好。 千娇百媚:比喻女子或花朵姿态娇媚人见人爱,专用于形容女子或花朵的风度仪态。 容貌美丽 女大十八变:指女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容貌性情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天生尤物:比喻艳质女子,宛如上天特别赐予的特殊的人。尤,特别,专用于形容艳丽媚人的女子。 倾国倾城:比喻女人美丽之极,专用于称赞绝代美人方面。 国色天香:原指牡丹花色俱佳,后又指女子才貌出众。形容女性的美丽。 沉鱼落雁:鱼见了沉

入水底,雁见了从天上落下。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闭月羞花:闭,躲避,羞,害躁,使月亮见也躲避起来,花儿见了也自觉羞愧,一般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秀色可餐:美丽的容貌或秀丽的景色可以当饭吃,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让人入迷忘情。常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丰容盛鬋(shi):丰,丰润,容,面容,鬋,下垂的鬓发。也泛指头发,丰润的容颜,密而长的头发,形容女子健康美丽。 体态轻盈:女子身材窈窕,婀娜多姿。只适用于形容身材苗条的美丽女子方面。 丰韵娉婷:丰韵,风韵,娉 婷,姿态美好。形容女子丰润标致,姿态美好。 丰姿冶丽:冶丽,妖冶艳丽,形容女子容貌姿态妖冶艳丽。 珠围翠绕:比喻妇女们装饰华贵美丽,或形容侍候的美女众多。 珠光宝气:珍贵华丽的服饰等,多用于形容妇女服饰华贵,穿戴饰物光耀夺目。 嫣然一笑:巧笑的样

描写少女清纯篇二
《清纯治愈系少女-岛国伪娘写真集发行 比女生更加娇媚(组图)》

清纯治愈系少女-岛国伪娘写真集发行 比女生更加娇媚(组图)

许多喜欢穿女装的男性|蓝牙应用软件开发.宝通动感科技网摘自: 苹果日报

不说还真看不出来,这一个个清纯可爱系少女,可都是男儿身,在岛国最受欢迎的9名偽娘模特儿,也要出写真集了。

写真集内除了正统的黑髮清纯学生系,还有华丽公主系、梦幻少女系以及淘气姊妹花等,售价一本1980日圆。

拍摄这本写真集的摄影师立花央奈子表示:「爱美无关性别,许多喜欢穿女装的男性,单纯只是喜欢打扮得漂亮可爱,相信这本写真集,可以让许多人產生共鸣。 」

|蓝牙应用软件开发.宝通动感科技|

|蓝牙应用软件开发.宝通动感科技|

描写少女清纯篇三
《描写少女的句子》

描写少女的句子

透过窗户,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在公园里跑着,扎着两个小辫,眼睛炯炯有神……多么明亮的眼睛啊!可爱的女孩,快乐的女孩……

女孩长大了,上了初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学校里很优秀,是班里最优秀的女孩子……女孩的头发黑黑的,长了一个马尾辫,身材恰到好处……好完美的女孩啊

描写少女清纯篇四
《少女的浪漫情怀——论李清照早期词作》

少女的浪漫情怀——论李清照早期词作

【摘 要】李清照,在我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词人中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词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成就斐然。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多表达她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少女闺阁情绪的外露,以及初婚少女对丈夫的娇情。大部分词作格调欢快,表达细腻。充分显示了一个感知生活的少女的浪漫情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李清照早期词作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少女时的浪漫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少女情怀;自然;意境;闺阁情绪

一、对生活和自然山水的歌颂

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充分地展露在对生活和自然山水的喜爱之中。从词人前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非常自由开放的,每次出游玩都可以尽兴而归。这一方面与李清照自小的家庭较为轻松的教育环境有关,另一方面词人寻求自由开放的个性也使她不甘于深锁闺阁,而是选择了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因此也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与及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不知归路”——对自然景物的留恋之情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清纯、可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新事物。每次出行她总是欢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感受生活的美好再加上三杯两盏淡酒助兴,便会痴情于上水,流连忘返。正如我们熟知的《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在溪亭游玩,饮酒至醉,玩得尽兴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在莲花丛中到处寻路的急态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来巧妙揭示,从而为词境增添一幅水鸟惊飞的动态图。人与大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少女那种活泼、自由、尽情尽兴地透明性格跃然纸上。并把路遇的溪亭、日暮、藕花、鸥鹭,构成一幅黄昏时分绚丽缤纷的画卷,作者也正如画中的游湖少女,与自然融合,迷醉于酒香与自然风光之中。而沉醉、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有情态意味的动词,则为这恬静柔美的湖边暮色增添了一种迷离、恍惚、动荡不已的活泼情态,更能体现出少女的活泼淘气,眷恋自由和自然地心态。

(二)“绿肥红瘦”——惜春怜花的少女情怀

自小便富有才情诗意的李清照,自然而然比常人多了一些敏锐善感的气质,她对自然地接触近于零距离,于是惜春伤花,对自然景物的周而复始的更迭也不免发出感慨,让我们再赏读作品的同时充分的体验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怜惜以及由物及人时所派遣的那种落寞感伤之情。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暮春时节,眼看春花渐残,何况又是一夜“雨疏风骤”?少女愁苦的心绪浓重,因以酒消愁。熟睡一夜,酒气仍未散去。与其说是酒气,不如说是少女内心的怀春伤春的心绪仍萦绕心头。因此,对花事的牵挂忍不住脱口而出,于是“试问卷帘人”。一个“试”字,已足以表达这位对自然之物满怀关切的女主人惴惴不安的心情了。然问者多情,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

活多致,多情的少女形象与惜春怜花之情相伴相随虽心绪混乱,伤心满怀,但年少的天真烂漫的女儿情态仍卓然跃然纸上。让人越发喜爱词中的女主人公,也被这种惜春怜花的心绪所感染。

二、对闺中少女待嫁心绪的率真大胆的表达

李清照个性开朗活泼、大胆率真,正因如此,她本人很少受到封建礼教的规范。对少女内心最羞于启齿、最隐秘的那份思春情感率真大胆的表现出来。在《浣溪沙》中说: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描写一位获得爱情滋润因而显得熠熠生辉、艳丽照人的青春少女幽会前后的情感体验。通过有情人不期而遇所流露出的不可掩饰的欢悦之情,刻画出一个纯真、聪敏、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写幽会前少女的动人情态:她的面容,如绽开的芙蓉般娇艳妩媚,头上的金钗更映衬得那美丽的面庞神采飞扬、容光照人。她的神情,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把思春少女娇媚、多情的神态刻画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下片写幽会回来后的情思。“一面风情深有韵”,说明这位少女还沉浸在约会时的甜蜜之中。才分手不久便又起相思之情。于是,少女将这“娇狠”写入信笺,寄给对方,焦急地重约在“月移花影”的夜晚再次相遇。全词结尾处,运用了家喻户晓的张生、崔莺莺私约幽会的典故点出少女恋情之炽烈,贴切自然又毫不做作。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肋,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活脱脱表现出一个怀春少女的活泼、纯真、聪敏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中可见少女李清照纯朴、率真的个性。

再如《点绛唇》一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抓住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一连串动作,绝妙地刻画出一个待嫁少女的天真、活泼而又娇羞的情态和心理,摇曳多姿,极有情趣。词的上片描写少女李清照荡秋千尽情嬉戏的场面。在“露浓花瘦”的早春季节,活泼好动的少女,于庭院中荡秋千,玩得尽兴,薄汗湿透了她的轻衫。于是,“起来慵整纤纤手”,少女的天真娇憨情态,历历如见。下片写外客来访、少女匆忙躲入闺中这样一个忙乱的小场面。“蹴罢秋千”,稍作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划金钗溜”。如此的娇羞和紧张,暗示来客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少女又不是一味地惊慌失措,而是极有情趣,她靠在门边,回头偷窥,露出恋恋之情,表现闺阁少女的心事,“却把青梅嗅”则又是一种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有意似无意,又全含在无意之中。再次显示出了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

词人以不加雕饰的写真手法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天真憨痴、顽皮大方的少女形象,而这个少女又有封建社会上流阶层中少有的难能可贵的未经雕琢的璞玉之美,这样的放肆大胆的表露内心真实感受,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对爱情和幸福的憧憬和追求。

三、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以及夫妻款款深情的展现

初婚的李清照在词作中处处透露着爱情婚姻的幸福和甜蜜。夫妻婚后共同爱好的培养、彼此的爱慕、时而小别的思念,都加深了两人的情感。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李清照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同时她同样毫不吝惜

的把自己的这份情感毫无保留的表现在词中。如《减字木兰花》中说: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均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以欣喜轻灵的笔触,精妙地刻画出一个初婚少女的美好情怀和细腻心理。她娇痴、自信、活泼、俏皮,充满了少女春天般的热情。上阕写买花以及花的娇美,这自然是女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透明心情的外射。少女买花同时也是为了装饰自己,珍视自己的青春年华。下阕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心陡然翻出一泓波澜,“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使短短小令顿生摇曳多姿的情致和曲折变化的妙趣。少女细腻的心思,跃然于纸上。紧接着就是少女自信心重占上风,“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于自信之中透露出一种撒娇、俏皮、活泼,极有人间情趣。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少女对丈夫撒娇的种种情态,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生活的愉悦欢欣。实际上,李清照并不担心丈夫把自己与花作比较,只不过是借着这样的挑逗的情趣给生活着色。与此同时,初婚少女的细腻的情思和夫妻生活的美好画面也栩栩如生的展现给我们。

与《减字木兰花》格调、语意近似的词还有《丑奴儿》同样描写婚后词人的生活情趣以及与丈夫的款款深情。作者并没有用极力的笔墨去渲染甜蜜的爱情,反而选择从平淡的日常生活琐事着手,从平凡中显露深情。词中说: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婚后的日常生活史平淡的,无非是梳妆、弹琴之类的琐碎小事,而且每日都重复的做。但作者却认为,有了一位心爱的夫君陪伴身旁,平淡的生活中也会绽放异彩,一切琐事都将蕴涵着夫妻绵绵的情谊。那种幸福只有懂得体味生活富于浪漫情怀的人才能体味得到。而作者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画面来描写夫妻生活的无穷乐趣:一个酷热的夏季,傍晚时分的一阵急雨消除了酷暑,带来了一丝凉意。少女欣喜之余给丈夫吹奏乐器,在自己心爱人面前,又不免格外投入。一曲结束对这镜子再施“淡淡妆”,时时注意这自己的容貌。梳妆结束,对镜自我欣赏,与丈夫闲聊,笑语声不断。

从这首词我们依然能看出李清照的真诚和大胆,闺中夫妻的生活场景都毫无顾忌的赋予笔端,她是在由衷地表达恩爱夫妻生活的无穷乐趣。然而她的大胆不仅是她敢于真实的描写生活,同时也在于李清照敢于突破传统,以淡笔来拟浓情,无需夸张和想象,也无需大篇幅的修饰,仅用寥寥几笔,便将婚后少女的浪漫情怀和夫妻恩爱的场面表现出来,这也正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魅力所在。

纵观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创作是独辟蹊径的,每一首词都敢于大胆的流露真情实感。无论是描写自己少女时期欢快的生活还是对爱情的朦胧的想往以及对夫妻生活情趣的表现,都真实贴切的倾诉笔尖。而李清照创作之巨大成功也恰恰归功于她的大胆坦率。这也正与她笔下的少女天真烂漫不受拘束的形象如出一辙。李清照早期词作还许多优美感人的词篇至今仍有隽永的生命力,而对于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独具人格魅力的情怀仍需我们慢慢予以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

[2]诸葛忆兵 陶尔夫.北宋词史.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

[3]周振甫.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 齐鲁书社,198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上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熊钟丽.李清照早期少女词赏析[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第三期.

描写少女清纯篇五
《1_4253432_【高清美女】可爱清纯美女写真集锦大全欣赏!》

描写少女清纯篇六
《最完美的女孩》

最完美的女孩

原著情节整理

人物:

叶欣(小虫子):女1 失忆女孩 其实是嫉妒心极强的杀人凶手

林邈:男1 从开始就强调 叶是 他的100%女孩

叶父:男2 整形医师 行为变态 极宠女儿 帮助女儿整形杀人 最后为女顶罪自杀 叶表哥:隐线 了解案情

林 死去女友四人

方旋笛(麻药 死于意外交通事故)头发 1998

庾蒂(烧死)皮肤 1999

夏之焕(囚杀)眼睛 2001 (05年发现遗骸)

米楚(毒杀)心脏 2003

关键词:完美 整容 失忆 嫉妒 溺爱 连环杀人 (人格分裂)

改编故事

林邈(男一)作为 第一主角 舍弃小说中关于 人格分裂的描写 并赋予新的身份

形象:英俊 内敛但稍带艺术气息 特长绘画

以设计师 假身份为掩护 别有目的的接近女一 实则是因女友死亡 而决心调查的警探

叶父(男二) 延续 原著中身份 和部分性格 并强调部分变态性格 和 对家人的人性 心脏外科医生 (个人愚见 若整形科医生要完成心脏移植手术 基本是绝不可能的 )

形象:专家 略阴沉 对女儿慈祥

变态:为了完美整形效果 和满足女儿要求 不惜生剥少女皮肤的变态医生

残存的人性:极度的爱妻和 爱女

叶欣(女一):原著中第一主角 保留其因为整形手术 而脑部缺血损伤的失忆特性 但舍弃犯罪心理学的另类身份 及杀人凶手身份(少女连环杀人 个人觉得不大现实)以普通白领的身份出现 人格分为两种 :

形象:清纯少女 随和的富二代(失忆后) 刁蛮千金(失忆前)

失忆(整形前):扭曲 自私 嫉妒 丑陋

失忆后:清纯 完美

新增人物:

伪叶母 (女二 实则叶父助手 帮凶):真正的叶母在叶 儿时因心脏疾病去世。后叶父把爱他的助手整形成叶母的样子,并给叶完整的家庭。而她因为对叶父的爱 纵容了多年 是一个因为爱而彻底迷失自己可恨又可怜的女子

形象:知性女性

PS:增加原因:1。丰满叶父角色性格 2。形成第二感情线 3。弥补原著情节漏洞 有些手术 一个人根本完成不了 需要从犯

变动人物:

叶表哥---林邈同事:吴伟 刑警身份不变 由明到暗 与林邈一起调查案件 给与技术支持

形象:性格开朗的 假身份 电脑技术员

1 原著太多内心描写。很难影像表现。故改编有所取舍

2 原著人物性格太过单薄,改编增添人物予以丰富。

3. 舍去了原著几处常识性硬伤。改编使情节于情于理更为合理

情节道具

完美女孩素描像:林邈为笔友小虫子即女一 所画的素描 根据 女一自述自己相貌 加上自己想象所作的不存在的少女图像 后女一 要求其父亲根据素描整容

某市十年来,发生数起失踪或被害案件,失踪者或被害者皆为20岁左右皮肤佳的女孩,找到被害人的尸体是没有皮肤的。线索提示可能与著名心外科医师:叶景孝相关,但苦于没有证据。于是派出2位刑警从叶女儿入手,以图接近叶,发现更多证据。

其中刑警林邈的被害女友 夏之焕 3年前就是其中的一位失踪女孩,而本学绘画的林邈也是当初也是为了调查女友而报考警校,现特长是犯罪嫌疑人画像复原。另外名刑警吴伟擅长电脑电子技术。两人以网络公司设计师 和技术员身份为掩护。

在一出预谋的英雄救美的情况下,两人结识了叶景孝的女儿,而英俊的林邈也顺利的赢得了叶欣的芳心。但林发现自己对叶欣却是一见钟情,假戏真做。吴伟提醒林邈不要忘记任务。林向叶套问家里情报,却意外发现叶欣在因为3年前的手术中因为并发症而失忆,至今一直在服药(其实是心脏移植排异药物 同种异体移植后 要终生服药)。

随着感情的进展,林邈被邀请到叶宅做客。叶宅是别墅。林邈赴约,保持着与吴伟联系。事先的调查中,叶父的书房是个神秘的地方。席间,林邈发现叶母不同寻常的年轻及其对叶父异样的怪异的感觉。叶欣解释到是天生丽质及父亲疼爱。林邈后借机进入林父的书房。给

林父的电脑装下吴伟特制的木马,在书桌下安下窃听器。

吴伟发现叶父浏览的网站有很多整形科室的资料。心外科的医生为什么对整形科那么感兴趣。一定与犯罪有关。希望林邈能获得更多的资料。

林邈和叶欣的感情与日渐进。苦恼于任务和感情间。一次在叶欣的卧室中,林邈发现一张陈旧的叶欣素描,作者竟然是自己。原来叶欣竟然是自己过去的笔友。---小虫子。冥冥中的缘分,让林邈认定叶欣既是自己 最完美的女孩。当晚,与叶欣共行云雨。发现叶欣胸口有道淡淡的伤疤。事必,林邈起床上厕所。忽然听到叶父叶母的争执,原来,他们并不是夫妻。林不解,叶欣小时候的照片上的妈妈就是这个女人,怎么不会是夫妻那?

三个朋友度过了相对平静的时光。期间 叶欣不断的做噩梦:是自己做手术醒来,但始终看不清医生的脸。不久,叶欣怀孕。这段时间而又发生了一起少女失踪案件。吴伟深感不安。林邈也因为叶欣的关系,想放弃调查,而过着平静的日子。一次酒后,吴伟怒斥林邈忘了本职,而林邈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叶父犯罪,2人闹翻。

数日后,吴伟在监控中发现,叶父的书房原来有密道。决定在晚上一探究竟。入夜,吴伟潜入书房后进入密室。发现是个实验室、而实验室上竟然挂着黑框叶母的照片,而墙边上的福尔马林里 浸泡着 始终少女的人皮!上面还写着名字和日期。原来叶父就是杀人凶手,证据确凿。正当吴伟欲离去时,发现灯亮。叶父进入了密室,发现有闯入者。吴伟与其对质,叶父 承认杀人 是为了取得完美的手术素材,少女在活着生剥下的皮肤。吴伟问:为何却没有夏之焕。叶父笑答:她有很特别的用处。而叶母 原是叶父助手。真正的叶母在叶 儿时因心脏疾病去世。后叶父把爱他的助手整形成叶母的样子。为了保持永久的青春。最后叶父意味深长的说了句:今年 叶欣20岁,是皮肤最好的时候。她的一切 都很完美。(其实叶父只是爱女,却被吴伟误解了要加害 为伪叶母提供皮肤)吴伟和叶父搏斗。被手术刀划伤负伤。逃到外面,想发动车。却发现引擎被人破坏。给林邈打电话:叶父是凶手,叶母另有他人,证据在书房密室,快带叶欣离开。突然发现第二凶手 叶母,急忙躲起。

林邈此时正睡在叶欣的旁边。惊醒来收到电话。向叶欣坦白一切。最终决定相信林邈。欲带叶欣离去。却被回来的叶母叶父堵住。叶母叶父因为吴伟的手机,猜到了林邈是刑警。当场用吴伟手机打林手机,场面顿时明了。

以下高潮为试写:(结尾前15分钟 第一次高潮)

场景:叶家别墅

叶欣质问叶父:叶母是不是她妈。

叶父叹口气:她虽然不是你妈,但却做到了做妈的一切职责。她是我的学生。

叶欣哭喊:不

林邈:你怎么可以这样。

叶父安慰叶欣:她是我除了你之外最完美的一件作品,我心中,我只爱过你妈和你。 叶母 眼神抬起:叶老师,我为你做了那么多 难道你。。。

叶父:小赵,我知道你爱我,我也知道你为我付出很多,但是 你也要谢谢我啊 是我让你青春永驻。

叶母自言自语:虽然我知道自己只是个替代,难道你从来没有喜欢过我

叶父,温柔,抚摸:有,我喜欢你的样子和皮肤

叶母喊:但那都不属于我的。。。

吴伟出现:我们已经报警了,警察马上会到。你杀了那么多人,证据都在书房密室里。 林邈:你已经没有机会了。

叶父狂笑:呵呵 年轻人 你们太小看老头子了。。。

叶父 奋起 以一敌二不落下风 轻松制服两人 打残了吴伟。

叶父:我年轻时可是散打冠军 并不是只有手术刀才能杀人的。欲对 林邈痛下杀手。 叶欣急叫:爸 不要 叶父顿 我已经有了他的孩子 放过他们吧

叶父顿 被 叶母从背后偷袭成功。

叶父:你

叶母:对不起,叶老师,我恨你。又捅了叶父几刀。

叶母抱着倒下叶父:叶老师 我真的真的好爱你。哭泣

叶父咯血 自知命不长久:小赵,这些年,委屈你了

叶母:叶老师 我爱你

叶父看看叶母 微笑:我爱你 小梅

叶母 哭泣 叶父 亡

叶母对叶欣:叶欣 我多想是你的妈妈啊

叶母,醒悟 :虽然他不爱我 可我还是爱他啊 为了他 我可以做任何事啊 我怎么那么傻啊 我怎么能杀了我最爱的人那 我 我 我

叶母自杀

众人木然

场景:密室手术室

叶欣受不了这刺激晕厥过去。(类似午夜凶铃 结尾处第二次高潮)

叶欣 回到自己熟悉的噩梦 这次 她看清了医生的脸 是叶父 叶母

叶欣 你终于醒了 你皮肤还是很适合你的

叶父:恩 我家女儿越来越漂亮了

叶母:(偷偷)可是 没有合适的心脏供体她还是会和梅老师一样心衰而亡的 叶父:打了叶母一个耳光 说了不许你提她

叶欣:爸 妈 爸爸 你为什么打妈妈 我的那张画画那 快让我找找镜子我是不是和他一样漂亮

叶母:来了 我的小公主

叶父 自言自语:我一定会找到的 我一定要让叶欣活下去

场景:重症监护室

叶欣 叶欣 是林邈在呼喊

叶欣再次醒来,发现自己躺在重症监护室内。林邈在旁边

叶欣发现自己恢复了记忆,却发现了可怕的事实。

林邈:太好了 你和宝宝都没事

叶欣,木然,微笑:我是不是你最完美的女孩

林邈:当然 从头到脚 从里到外都是 林欣 我爱你

叶欣,把林邈搂在怀里:林邈,我也爱你 包括我的心

注:黄底文字为关键 悬念点

参考电影:画皮 沉默的羔羊

描写少女清纯篇七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2013.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 “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⑥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⑦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⑧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1.文章第三自然段“”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不仅 而且 于是 B.虽然 但是 因此 C.由于 而且 所以 D.因为 所以 于是

2.对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

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3分)

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

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7.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2分)

9.对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那几条旧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跟风追风。

B.“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

C.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眼神“诧异”、“不快”,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屑跟风的人。

D.文中的“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10.分层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内容。(3分)

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妙龄少女”的形象,实际上是当代青年的缩影。

B.文中的两位妙龄少女的外表和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D.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E.本文在结尾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F.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平和质朴,感情不愠不火。

12.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3分)

13.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4.(1)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不患人之不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题书斋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①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5.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6.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7.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17分)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

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

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开元十.

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

①管弦。”诗闻行在所 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

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注]行所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后人”指的是___________。(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闲音律 (2)同诣九公主第 (3)延于上座 (4)对曲果然 .....

20.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因出诗卷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2)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22.这篇文章从和两个方面介绍了王维的生平。(2分)

23.从本文看,王维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获得豁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8题。(13分)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

①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

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 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25.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26.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 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 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2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3分)

28.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4分)

作文(70分)

2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个英国小伙子,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女问:有房吗?婚后跟谁住?答:上世纪老房子;跟家人一起住。数灯熄灭,女方又问:你什么工作?答:大兵。剩一盏灯,最后女问:结婚有宝马车吗?答:奶奶不同意,一般用马车。灭灯。隔天,《泰晤士报》头版:我皇室成员哈利王子参加“非诚勿扰”,首轮即遭淘汰。

上海市普陀区2013届高三一模语文

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

1.A 2.D

3.中国人的“自我概念”表现为“依赖型自我”;当放文化背景下,人们更看重家庭;“母亲”在“自我”中不可替代、很难舍弃。

4.文化影响着个人的神经基础、生理结构。

5.

6.举例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

二、

7.突出少女装扮的时髦和“酷”,表现出“我”对此的不认同;与下文少女的“心里透亮”(成熟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8.清醒、从容、自信。

9.C

10.(1)人在风中,难以抗拒。(总领人与风的关系)

(2)风复杂多变,难以预判和左右。(风的特点)

(3)恶风要抵抗,给人生带来活力的风则无妨顺之追之。(对风的态度)

11.CD

12.作者对风尚的态度由批判转为有选择地宽容,既因为两位妙龄女子装扮和思想的差异给了他启示;又因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追风,前辈不喜欢却没有出言教训,由此体会到面对风尚的态度需要有所转变。

13.作者以“风”比喻社会上流行风气,具有形象感;“人在风中”表明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警示人们,不能因此迷失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思自己,提出要用更豁达开明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无伤大雅的新生流行事物。

三、

描写少女清纯篇八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2013.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 “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⑥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⑦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

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⑧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1.文章第三自然段“”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不仅 而且 于是 B.虽然 但是 因此 C.由于 而且 所以 D.因为 所以 于是

2.对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

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3分)

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很多艺术手法都会用到“母亲”这个意象,请举一例并联系本文加以阐释。(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7.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2分)

9.对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那几条旧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跟风追风。

B.“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

C.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眼神“诧异”、“不快”,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屑跟风的人。

D.文中的“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10.分层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内容。(3分)

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妙龄少女”的形象,实际上是当代青年的缩影。

B.文中的两位妙龄少女的外表和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D.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E.本文在结尾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F.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平和质朴,感情不愠不火。

12.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3分)

13.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4.(1)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不患人之不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题书斋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①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5.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6.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7.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17分)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

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

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

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贼平后,授伪官者皆定罪,独维得免。仕至尚书右丞。 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

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注]行所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后人”指的是___________。(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闲音律 (2)同诣九公主第 (3)延于上座 (4)对曲果然 .....

20.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因出诗卷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2)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22.这篇文章从和两个方面介绍了王维的生平。(2分)

23.从本文看,王维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获得豁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4—28题。(13分)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

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

①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

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 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25.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_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26.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 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 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2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巧者”意为____________,他们的“巧”表现在__________。(3分)

28.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4分)

作文(70分)

29.根据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个英国小伙子,参加“非诚勿扰”节目,女问:有房吗?婚后跟谁住?答:上世纪老房子;跟家人一起住。数灯熄灭,女方又问:你什么工作?答:大兵。剩一盏灯,最后女问:结婚有宝马车吗?答:奶奶不同意,一般用马车。灭灯。隔天,《泰晤士报》头版:我皇室成员哈利王子参加“非诚勿扰”,首轮即遭淘汰。

上海市普陀区2013届高三一模语文

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

1.A 2.D

3.中国人的“自我概念”表现为“依赖型自我”;当放文化背景下,人们更看重家庭;“母亲”在“自我”中不可替代、很难舍弃。

4.文化影响着个人的神经基础、生理结构。

5.

6.举例1分,阐释2分,语言表达1分。

描写少女清纯篇九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2013.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①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

②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家说,因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

③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勤劳’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测验其记忆效果。结果发现,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成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亲这一“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西方人而言,“母亲”与“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④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中国人而言,“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亲的身影;当男孩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

⑤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己人”,“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

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 “自我”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

⑥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⑦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

⑧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

1.文章第三自然段“”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分)

A.不仅 而且 于是 B.虽然 但是 因此 C.由于 而且 所以 D.因为 所以 于是

2.对文章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

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

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

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3分)

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6.很多艺术手法都会用到“母亲”这个意象,请举一例并联系本文加以阐释。(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21分)

人在风中

刘心武

①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

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与她交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②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三娘教子”,没想到却成了“子教三娘”。

③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访我,她的装束打扮,倒颇清纯。但她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诚地给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

④妙龄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酷’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⑤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绿”的军帽、军服、军裤乃至军用水壶,都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喇叭裤,是20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我已经38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摇大摆地去拜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忆时,那前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

⑥人在风中,风来不可抗拒,有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西就不是风。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总也没来,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应。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风,专与夕阳作伴。好风,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

⑦像我这样经风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为什么再不穿它?接着又想起了那老前辈的眼光,以及他的终于并没有为喇叭裤吱声。无论前辈,还是妙龄青年,他们对风的态度,都有值得我一再深思体味的地方。

7.文章开头作者详尽描写少女的穿着妆容,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文章第二段中“微笑”、“客气”两个词语,勾画出一个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2分)

9.对文章第五自然段,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那几条旧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说明自己年轻时也曾跟风追风。

B.“大摇大摆”一词是作者对当年沉浸于溢美中轻狂傲慢的自我批评。

C.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眼神“诧异”、“不快”,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屑跟风的人。

D.文中的“涌”字让读者感受到那位前辈当时对作者的衣着形象有着一种强烈的不满。

10.分层概述第六段的主要内容。(3分)

11.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妙龄少女”的形象,实际上是当代青年的缩影。

B.文中的两位妙龄少女的外表和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C.文章第四段中“哲理启示”的含义是看人如果只重表象,往往会形成错误的判断。 D.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行文铺排,思想深邃。

E.本文在结尾并没有明确的语言揭示主旨,如画的留白,发人深省,余味悠长。

F.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文字平和质朴,感情不愠不火。

12.文中作者对“风”的态度是有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其原因。(3分)

13.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人在风中”为题的意图。(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4.(1)遥怜小儿女,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不患人之不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题书斋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7分)

①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鹿门,山名,在襄阳。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5.这首诗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1分)

16.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7.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17分)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

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

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擢右拾遗,迁给事中。 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服药称喑病。禄山爱其才,逼至洛阳,供旧职,拘于普施寺。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维痛悼,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

①头奏管弦。”诗闻行在所 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后人评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哉!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笃志奉佛,蔬食素衣,丧妻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别墅在蓝田县南辋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

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宗游览赋诗,琴樽自乐。

[注]行所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8.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后人”指的是___________。(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闲音律 (2)同诣九公主第 (3)延于上座 (4)对曲果然 .....

20.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因出诗卷 .

A.我欲因之梦吴越。 .

B.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

(2)贼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22.这篇文章从和两个方面介绍了王维的生平。(2分)

23.从本文看,王维在安史之乱平定后获得豁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描写少女清纯相关热词搜索:描写清纯少女的句子 清纯少女 清纯少女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少女清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少女清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youxiu/1636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