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屈原写的古诗

屈原写的古诗

2015-12-29 07:29: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屈原写的古诗篇一《屈原其人其诗》 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屈原写的古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屈原写的古诗篇一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项锡怀 刘真

屈原名平,字原,与楚同姓,生于楚宣王27-30年间(约公元前339年~278年)出身于贵族。是楚王朝远房宗亲。在《离骚》中自号正则,字灵钧。原籍丹阳乐平里(现湖北秭归县),乐平也是历史上卓尔不凡,胆气过人的王嫱,昭君的故乡。屈原是政治家,入仕不久,曾任楚国左徒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当时他才20岁出头,20岁不论从一个人的自然年龄或社会年龄上说,都应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春暖花开的人生四月,而人生的四月用诗人的话说,她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若论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屈原原可成为一个改变一代历史的伟人,然而,悲剧的社会只能造就一个悲剧的诗人。虽然他的雄才大略和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没有在政治上得以施展,但他却以磊落的人生凝铸成一座气度雄伟的诗的丰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曾写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文学作品23篇,至今传诵中外。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所谓楚辞,它的鲜明特色正如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所说:"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究竟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考,不过从《史记·张汤传》的记载看,可能最迟也应该是在汉朝初年,成帝时刘向将屈、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诸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写的一篇《九叹》合编为《楚辞》一书,从此《楚辞》一名流传至今。楚辞文体最初的热心追求者除宋玉外,主要还有唐勒、景差。今天除宋玉有《九辩》传世外,唐、景二人无一作留世。楚辞含有两重意思,一指包括以屈原为主的作者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的书名;二是指以屈原为主要代表的出现于战国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从作品数量到艺术成就,或主题深度,题材广泛等方面,屈原在楚辞中都居于魁首地位。因为他是楚辞的创导者。他在潜心研究楚国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的诗歌形式。《离骚》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回音壁,而语言则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尤其是诗,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拟人都离不开语言做支撑。而语言它既应该是犀利如箭;又应该是炽热如火;它既需要亲切如柳撩动人千种柔情;又需要自然不娇象出水芙蓉一样浑然天成。屈原以楚语写作,他是一代语言大师。谈到楚语,历史上还有一则惹人遐思神怡的动人故事,据西汉大学者刘向编著的《说菀》中《喜说》记载,春秋末期,一位叫子皙的王子,在一次郊游中的游船上听到越人歌手唱歌,歌声咿呀啁哳,其意似已意会,但却不知所云,善于猎奇的王子请人译作楚语,所谓楚语,即华夏语,歌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儿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从此故事说明,楚国境内有不少世居的越人,他们都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兴赋诗。越人世居南方,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南国民间歌谣,除《越人歌》外。从典籍中尚传的还有《接舆歌》、(《论语微子》):《沧浪歌》(《孟子 离娄》);《优孟歌》(《史记 滑稽列传》);《孑文歌》(《说菀 至公》);《楚人歌》(《说菀 正谏》)等寥寥几篇。这就是书楚语一说的来源。

怀、襄时代,楚国在内受保守派贵族的霸持,政治腐败,外遭秦国入侵,当权贵族不遗余力地推行的是一条妥协求荣(存)的外交路线。屈原入仕之初,在任楚国的左徒期间,被授权制宪,他忠于职守,立志改革,当时屈原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的非常时期。龙蛇混杂,革新与守旧两大势力并存。在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血雨腥风中,作为五帝后裔的楚世家自西周初年建国后,还算争气,楚国曾被列为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之一。早在公元前383年,开明的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实行变法,较之秦国始于公元前359年的商鞅变法早了20多年。作为承前启后。屈原在时隔70多年后提出的政治变革主张,同先辈吴起几乎差别不大。当年楚怀王授权由屈原制定的宪,并非一般法规政令,而是具有纲领性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是关系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文件,上自皇亲显贵,下至草民百姓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因此在宪制定稿之前曾发生过上官夺稿风波。司马迁说,上官夺稿是争宠嫉贤,目的在于插手制宪,争当历史主角,其用心之歹毒不言自明。屈原在制宪流产后,在被怀王疏远后创作的《离骚》中还反复强调规矩、"循纯墨,而不颇",反违法乱纪、擅越雷池,这实际上是他制宪观点的形象化。在《九章》的《惜往日》中屈原念念不忘。"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昭以昭时("时"原文为"诗"朱熹据别本改为"时")。"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权贵们偏要背法度而心治(心治乃人治之同义语)眼看着限制法外特权已成泡影,屈原还在诗中反复叙述了立法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史诗的高度。从美学上讲,屈原所塑的自我形象是深含悲剧意义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置身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政界中的屈原,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三十六年)屈原以独家之见揭穿了秦国使臣张仪游说秦王愿归还商於600里土地与楚,并与楚修好的谎言,上书楚怀王力主联齐抗秦。从而招致南后郑袖之流的陷害,分明是国难当头,曾一度被尊为合纵长的楚怀王却不听屈原忠告,决意向强秦妥协求存,并下令囚禁已被贬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南后郑袖伙同死党上官大夫靳尚密谋以毒酒毒死屈原,以剪除后患。结果毒酒被屈原的女弟子婵娟误饮代师殒命,屈原于极度悲愤中毅然出走汉北,(今湖北襄阳市地区)一说被流放,一说罢官,说法不 一,但实质并无不同---受迫害,实际上这是屈原放逐生涯的开始。后因怀王一再遭受秦国的欺辱和侵略,曾召屈原回京都,但由于人际复杂,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已经不如当年。公元前299年,怀王被骗入秦(秦昭王执政期)旋被拘禁。三年后客死咸阳,楚顷襄王即位,对屈原的迫害有增无减,从此长期被放逐江南一带。但即便在流浪途中,屈原仍一往情深地希望楚王辨识忠奸,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展宏图,以遂初衷,"不抚壮而弃秽兮"(为什么你不能改变一下治国的路线方针)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麟以驰骋兮(你应该趁年轻注重修养,我跨上骏马正要扬鞭奔驰)来,吾导夫先路!(我愿在前面披荆斩棘为你开路!)"情真意浓,令世人感动。然而,面对屈原以德报怨的大度为怀,楚王却无动于衷,常言道,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角谁予补!他失望之极于悲愤中写了名驰中外的《离骚》。《离骚》是一首集中体现了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0行,约2500字,由三部分、十四章组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全诗谋篇布局严谨,以简洁凝炼的语言,通过对帝喾、商汤到齐桓公的历史的追述,借古讽(喻)今,通过商汤的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以民为本;齐桓公的任人为贤、以诚待人,前者成为历史上令后人敬仰的一代贤君,后者善于纳谏,会审时度势、用人不疑、终成霸业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因果关系。诗中痛斥了昏君佞臣们肮脏一气,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也述说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痛苦。"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痛恨怀王,胸无大志,坐井观天,不但不支持民心向往的革新图强,以御外敌,反而一再轻信奸佞馋言,迫害忠良。司马迁释《离骚》说:"盖自怨生也,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是的,屈原作《离骚》时既忧又思,"离"就是离别之意,离别又是离字的本意,离骚者离别之痛苦也,但这个"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之苦,而是他在被怀王疏远后陷入了或去或留的重重矛盾中,似如现代人中的几欲

分手难分手,不忍分手而又不能不分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交织中。因为他爱祖国,而怀王又是国家的象征,因此他在《离骚》中对怀王是既有斥责,而又深深地眷恋,这种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越了个人苦恼的范畴.而是一代历史的苦。令后人景仰的是,屈原虽一再身陷逆境,但他的沉寂的心于彷徨中却始终保持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的独立秉性,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误国馋言,敢于针锋相对,表白深切的痛恨,一生不与当时为数不少的朝秦暮楚的文人宦官,政治掮客为伍。初衷不改,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真理。《离骚》中他体现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坚持?quot;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巨大人格魅力,开篇中写了"乘骐麟以驰骋兮,来,求吾道乎先路!"的不计前怨以国事为主的容人之量,篇末又莫可奈何的写出了"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分明是他已经做到了宁可人(国)负我了!于是他只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以虚拟的彭咸为楷模,表示即便死了也要追随先贤于泉下,展示了他人格上的一种敢于松柏竟后凋的坚韧与磊落。旨在自明其志,至死不违初衷!强调做人要亲贤远奸,恪守忠孝节义,希图唤起民心的觉醒。

"离骚"是屈原将思想、感情、人格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奇妙的神话传说,绮丽的文采,以超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字里行间寄情于理,以理托情,倾吐了自己的历史和历尽磨难终不悔的一腔爱国主义挚情。至今读来仍揪人肺腑。令人顿悟历史的不正、上天的顽愚、人间精英很难得到好报、祸国殃民之流反到明知自己不能流芳百世却偏偏能苟活延年。正是:傲雪红梅花期短,乌龟王八一千年。

在昏庸无能的楚王治下,屈原的爱国理想--立志革新、富民强国的一腔宏愿,最终未遂初衷,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也可以说屈原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是历史悲剧的缩影。在长期的愤怒燃烧中,屈原没有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境界〉。他以强烈的主观抒情释放常年郁结于心的苦闷;诉诸文字、于无声处胜有声、旨在寻求心理平衡。强烈的主观抒情一向是屈原作品的灵魂,也是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重要标志。他在一腔赤子情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当时一群权可倾国的小人的诬陷之后,即使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放途中。还依旧一往情深地怀念祖国,寄望于楚王,救楚国于千钧一发之际,希望楚王能一朝悟省,做个亲贤远奸的明君,也希望自己能重新找到为国效力之所;来,吾导夫先?quot;。言辞贴切、挚情浓烈,赤心可触,足以体现屈原的人品。可是楚王依旧忠言逆耳不省不悟,屈原沉冤莫白。从公元前313年开始先后被放逐于沅汉、沉湘等地长达一十五载。15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一闪即逝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即便生活在顺境的人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而屈原生命中的这15年却是在难于用语言表述的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常年悲愤郁积成疾,常常呼天抢地,以告神明,尽表忠真赤诚; "济沅湘以南征兮",(渡过了沅水和湘水我走向南方)。就重华而陈辞(我走向重华表达我的寸衷)"。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的依旧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无休无止的迫害,流放生涯不知何时是个头?被无穷的烦恼困扰的屈原,他只能以缠绵悱恻的笔调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情感沉重而悲沧。在现实生活中他失望了,便幻想到天国(神界)去漫游。他驾着鸾凤,凤鸟飞向天空,让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叫风神飞亷在后护送。他可以向太阳神羲和发号施令,也可以命令天上的"帝阍"开门。诗人张开幻想的双翅,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跨河流,向西海,漫游求索,希望发现一处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一处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所。然而,幻想于阵痛中的人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粒疗治心灵创伤于一刹的散丹,幻想稍纵即逝后带给人的只能是更大的失落。--幻想的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他去叩帝阍,帝阍却"倚阊阖而望予"于是他又去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诗人借助神话的传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他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艰难历程和心灵痛苦,正因为他不满足于平静的铺叙,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所以他的作品不是一潭死水,如果说《离骚》波澜起伏,雄奇瑰丽,全篇体现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用第一人称和

浪漫主义象征手法,所塑造的一个净化了的神话似艺术形象,"吾"-灵钧,虽说是通过典型化环境完成的,但诗中的"吾"并不完全是屈原自己,因此读屈原的《离骚》,对其细节形象描写不能一一对号入座,而只能会其意领其神。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么屈原作于流放途中的《九章》则可与《离骚》相表里。《天问》是一篇奇文。对自然,对宇宙,对社会现象、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世俗的传统观念,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都持批判态度,表现了作者纯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是作者富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联想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很难写出如此杰作的,《哀郢》《涉江》《怀沙》则是写实文学,感情挚烈,语言华而不娇,使读者望文生情,如临其境,《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是古代超凡不俗,耐人玩味的恋歌。同波澜壮阔的《离骚》相比别具一格,其风格是柔婉凄清;如《湘君》《湘夫人》等名篇,写的是虚幻飘渺而又于仙境中略带几分人间烟火味的山川之神,写得清新凄迷,令人神往。这些篇章虽不同于《离骚》所表现的上天入地,但同样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精神《涉江》从思想境界到艺术形象,都体现了屈原对楚国最高统治者的最后绝望,"余幼好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则是他面对群奸毫不妥协的坚定精神的写照。从篇首"年既老"一语所提示的时间表上看,《涉江》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时期的作品,这恰好也与屈原受迫害经历相吻合。《抽思》艺术风格独特,"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字字掷地有声,充满哲理;《少司令》是一位温柔的女神。"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些名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声情并茂,在屈原作品中堪称立篇创意的支撑。

屈原的作品同中国传统诗歌奠基之作《诗经》相比,后者所反映的生活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现实主义,屈原的诗则是以抒情、叙事,以浪漫主义为主,但在忧国忧民方面无疑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是具有不少共通之处的。关于这一点,从《离骚》、《哀郢》等篇中都可以找到充分印证。读屈原的作品,令人哲思顿开,浮想联翩,于沉思中去认识一个社会,思索一代历史。

"离骚"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空前的杰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就是他途经湘水时的感怀之作,在抒发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贾两人合做一传,从此后世人常将贾谊同屈原并列,言屈必谈贾,称为《屈贾》。贾谊的赋明显地刻印着从骚体过渡到汉赋的痕迹。李商隐诗中常有"感士不遇"的怨嗟悲叹都明显地来源于屈原诗风的影响。就连一生清高傲岸的诗仙李白也唱出了"屈原赋词悬日月"这样无限崇敬的肺腑之歌。现实主义者杜甫,也认为自己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此外,还有西汉文坛的佼佼者,文学家刘安尊汉武帝之嘱所撰写的《离骚传》是一本最早诠释《离骚》的专著,刘安认为《离骚》兼具《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之长,《国风》《小雅》是抨击周代社会政治黑暗,是为民而呼的经典之作。世称《变风》《变雅》。屈原诗风对世代文学界的渗透和熏陶,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可比。又执诗坛牛耳,其人格其诗风至今影响于世的诗人,面对奸臣的诬陷,国难当前他的联齐防秦等救国之策面临被废弃。楚怀王的疏远使屈原在楚国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流放实际上宣布了他政途生涯的极刑,他的肉体也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谪迁之臣,大约在公元前二九九年,屈原被秦国骗到咸阳并被软禁,不久楚顷襄王即位,投降派再次得势,弹冠相庆中子兰做了令尹,从此,屈原的联齐抗秦等政策被彻底废弃,楚国也从此落入秦国的制肘,成为秦国御厨菜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其割切。楚顷襄王即位后沿袭楚怀王的旧路,且更甚一筹。不到三年国势衰象尽显。公元前296年,怀王病死于秦后归葬于楚。屈原再次被放逐江南,从郢都出来后,他仿如跋涉在生满苔藓的悬崖峭壁之间,步步临险,头上乌云翻涌,身边飞砂走石,脚下遍地泥泞,这是一条通往绝境?quot;路"。屈原作为一个长期在政治漩涡中曾经沧海的"钦犯",他明知活着太不容易,但要死却倒更难。他只

能一步一趔趄,一步一回头,颤颤惊惊,生死难卜,行踪不定,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把宝贵的生命荒废在江、汉、沉、湘一带。延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师攻陷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西北)楚顷襄王已无招架之功,兵败如山倒,江山危在旦夕,逐无力应战,移师东北困于陈城(今河南准阳县)。屈原于国破家亡山河易之际,写了《哀郢》一诗,是在当年郢都被起义之师围得水泄不通之时,阴差阳错屈原逢巧回到郢都,郢都沦陷时,他只好随大批难民一起逃难,但他未去陈城。人民失去一国之都,虽说已是料想之中的事,但依然像孩儿失去朝夕相依的慈母,顿感心无所依、身无所傍、飘零无靠,"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在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感到离京以后将面对一切渺茫,今后逃往何方,因此,"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多年郁结于心的疙瘩,一时难解,几经思索,他辗转独自南行到更为荒凉的沅水、湘水流域,继续去过度时如年的流浪生活。屈原此次离开郢都,这一次是永别,他和他的国人对于郢,感情至深,郢是国人的精神依靠,是国家的象征,对于屈原更是如此。而今郢都失守,即意味着楚国前途的败局难易,甚至是亡国的先兆。因此,《哀郢》是屈原表达他在国家危亡之前的对祖国的深情依恋和深深的悼念。这里既有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楚国人民的真挚同情,也饱含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彻底受阻的伤感与抗争,于百感交集中发出的诗人内心的愤怒。不久,他写了一首《怀沙》。这时他的心理底线已极限到崩溃边沿,然而他于绝望中却奇迹般地保持了几分清醒,他同渔夫的对话,既富人情味,又充满哲理,决心以身殉国,在他的最后一站放逐地汨罗江自沉了,保持了他荷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思想气节。

屈原投江,是褒是贬,民间曾各有说法。屈原一生坎坷,逐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怀疑,不得已而问蒼天。在"离骚"中早已流露了老天的不公,他由痛心而失望,而绝望,郢都是他生养之地,目睹郢都失陷,他顿觉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神志频临崩溃,几至发狂(因义愤而发狂不等于歇斯底里)。于是,诗人写出了爱国之情,诗的开头,他满腔愤怒责向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这震愆?"皇天呵,你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致使百姓震惊遭殃!这一声质问--是代表一个时代喊出的一句最强音--,是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谴责,其中楚王就是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这一声责问,也满含伤心泪,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挣扎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紧跟着,作者写了他离政后的悲愤心情,引起屈原悲愤的原因有三:一,"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二是"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虽频频举桨摇橹却船欲行而人难行,婉叹自己从此无法再见楚王了,这里面显然也有忠君思想成分,不过,当时的君王代表了一个国家,而国不是抽象的,国家是屈原实现理想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离京之际,怀念君王实际上就是眷恋祖国的感情流露,是他对改革理想的最终毁灭的痛惜,三是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令人触景生情,"望长楸而大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龙门,郢都东门,是国家的象征,首都失守意味国家衰亡,诗人痛感大势已去,重整河山谈何易!因此离京时心中凄苦,回首望见的远山苍树,想到今后难再见此景,泪淋似雨,透过作者的眼泪,谁敢说有泪莫轻弹才是真男儿?通过作者的热泪,人们看到的分明是,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深沉的爱。

屈原曾得楚王信任,在任过左徙一职期间,曾做过一些富民强国的改革,主张实行《美政》即开明政治,举贤授能,不拘一格启用贤能之人才担任各级官职,强调明《法曾》,通过立法限制贵族特权,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巩固发展"合纵",任职期间亲自出使齐国,在齐楚联盟中正是由于他运筹帷幄,促进了两国在重大决策上的某些共识,怀王曾一度被推选为合纵长。面对如此政局,国内权贵们如惊弓之鸟,为保住既得利益,奸佞们对屈原群起而攻之。在旧顽主贵族的馋言迷障中,屈原一再失去楚怀王信任,楚顷襄王时成为长期放逐之臣。如今京城陷落,他没有随迁都的人群往东北去陈城,以他当时的"贱民"身份也不可以同难民一道去陈城。而是"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

屈原写的古诗篇二
《屈原的爱国诗句》

屈原的爱国诗句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释义: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 (天问)

魂兮归来! (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

居 )

屈原写的古诗篇三
《第五章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第五章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第一节《九章》概述

一、释名:《九章》是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包括九篇作品;“九章”是指九篇诗歌而言,古代诗歌一般都是入乐的,故每一篇诗(包括诗中的段落),也可以取义于“乐章”而称“章”;《九章》中的作品,并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皆为随时感怀之作,形式又皆属记事纪行的短篇,故辑为组诗,冠以《九章》。《九章》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文中。

二、篇目:《橘颂》为屈原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其他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其写作的前后顺序大致是《惜诵》《抽思》《思美人》《哀郢》《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

三、释题:

1、《橘颂》(见后),作于年轻时期。

2、《惜诵》:是诗人在怀王朝被疏失位后不久所作,其诗题取自首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是痛惜;诵,是陈述,诉说,意思是说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诵说自己的忧愤。在《惜诵》中,诗人说他曾梦游天庭,问卜吉凶,想高飞远走,或变节从俗,但终因“以志坚而不忍”。全诗既写激愤的心情,又写被迫失位后进退两难的困境。

3、《抽思》:是屈原被疏退居汉北时所作,其诗题取自篇中《少歌》首句“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美人”,指楚怀王(或指理想中的君王);抽,是抽绎,引发;思,情思,怨情;意谓向楚怀王倾诉自己的怨情。在《抽思》中诗人追忆了在朝时的往事,指责楚怀王信谗而多怒,不明自己的心迹:“少歌”写楚怀王傲慢自专;“倡”写自己虽流落在外,但心系郢都但无人代达;“乱词”写由汉北南行,愁苦无告,聊作排遣。

4、《思美人》:写作时间与《抽思》相同,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诗中表现了屈原思国情笃,报国无门的苦闷。诗中还以香草美人为喻,象征自己的高洁和对楚怀王的希冀恋念,一腔苦衷,低回往复,感情深挚。

5、《哀郢》:(见后),作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

6、《涉江》:(见后),作于《哀郢》后。

7、《悲回风》:作于接近衰老之年,通篇抒情而很少叙事,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悲回风之摇蕙兮,心怨结而内伤”,全诗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诗中以独白的口吻,感时伤物,由物及人;其感情的基调是哀怨、孤独、彷徨;诗中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极大的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成为宋玉《九辩》一诗的鼻祖。

8、《怀沙》:作于诗人临近自沉,其诗题取自“伤怀于长沙(汨罗江)”之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面对沉冤莫伸、国无宁日,进谏无路已无可为之时,从容赴死的决心。

9、《惜往日》:是诗人的绝笔,是他的最后一篇述志诗,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惜,痛惜;往日,指曾被楚怀王信用的日子。在《惜往日》中,诗人追忆了自己早年的政治活动,重申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功败垂成的经过,当初自己曾倍受楚王信任,受命颁诏改革时政,却因身遭迫害,失位被疏,改革流产,诗人在“弥留”之际重申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分表明这不仅是诗人一生命运的转折,也是楚国命运的转折点;诗人指责楚国当政统治者任私枉法,误入歧途,就象骑马奔驰而无缰绳,急流行船不备船桨;全诗最后说“宁溘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再有”,表明诗人之死是既殉于志,又殉于国,崇高而悲壮,千古之下,令人无限痛惜、景仰。

四、定位:1、屈原的《九章》,与诗人的《离骚》《天问》等作品不同,它写作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时间跨度很长,因此,其表现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也不尽一致。2、《九章》的各篇作品,客观的表现了诗人一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3、从思想内容说,《九章》各篇与《离骚》一样均为政治抒情诗,除少数篇章的少数片断采用幻想、夸张外,主要是纪实之辞,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裂人心肺,催人泪下。5、《九章》语言十分生动精妙,工于抒情。6、《九章》篇章结构随着诗人感情而跌宕起伏,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凄苦低吟,有时缠绵悱恻;有如江流河涌,有浪蜂也有波谷,有平缓也有陡峭;诗人感情的节奏形成了诗歌内在的节奏。

第二节《九章》作品研读

一、《橘颂》:

1、原文: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而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2、释题:《橘颂》是诗人早期创作的四言体为主嘉美楚地特产橘树的拟人化咏物诗。

3、内容:A、前六句为第一段,总体上高度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的伟大,实际上也在托物自况,借橘的“受命不迁”抒发了自己的宗国只情和乡土之恋,并为自己生于楚,长于楚,义不去楚的伟大情操,树立了美范。B、从“绿叶素荣”到“姱而不丑兮”为第二段,全力赞美橘树的叶绿花洁,枝茂果圆。即内美外修,文采斑斓,语含双关,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在“亮相”,即充满了对内美外修非凡人格的自颂自矜和自许。C、从“嗟而幼志”到“参天地兮”为第三段,集中展示了橘树的五大崇高品格“异志”: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兮,终不失过,秉德无私,以橘树自况,借物言志,托物寄情,浑然一体,比前一段更明显,更深入。D、最后八句为最后一段以橘树为友为师,守志之心更加坚决,最后提出以伯夷为榜样,表明自己不仅有乡土情怀,更有以死报国的初衷。

4、意义:A、《橘颂》是屈原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一篇重要的明志之作。B、《橘颂》中的人格精神成为后来《离骚》之长江大河的最初的一股潺潺清泉。C、《橘颂》通过对橘树拟人化自况化的高度赞美了爱国、无私、自慎、好修等崇高品格。D、《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也最为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成为我国咏物体诗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范本。

二、《哀郢》:

1、背景:《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生民)背井离乡,四处流亡,惨不忍睹,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

2、释题:“哀郢”即是哀悼郢都的沦亡。

3、内容: A、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战乱而四处逃亡的惨乱景象。B、中间描写诗人自己离郢都时对故都的难舍和系念以及国破家亡的无限悲哀,C、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的罪行进行了痛心疾首的揭露和批判。D、结尾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诗句,无比深情的表达诗人至死不渝故都之恋,深挚的故国之情。

4、意义:《哀郢》是伟大诗人一篇沉痛哀痛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纪实之作。全诗紧扣“哀”字,--百姓流离失所之哀,步步怀思之哀,回归无日之哀,可谓事事刺心,步步生哀;诗中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痛,裂人心肺,深刻的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涉江》:

1、背景:作于《哀郢》创作之后,此时,诗人已流放江南,人生的晚年。

2、释题:因诗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

3、内容: A、诗的开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己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凄楚。幻想自己既然不被污浊的黑暗的现实所容,就干脆“高弛而不顾”——飞龙在天,天马行空,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B、接着诗歌以纪实之词具体叙述了自己被流放的地区和途径行程:他渡江后,经过鄂渚(湖北武昌),到达洞庭湖地区,然后上沅水西行,经过枉锗(湖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入溆浦(今湖南溆浦),独处于荒僻的深山之中——这是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一段最凄苦的行程。

4、意义: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着不阿的“与日月同辉”的爱国者形象;表现了“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矢志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的优美抒情组诗《九歌》

第一节《九歌》概述

一、写作时间:《九歌》大部分篇章作于屈原被流放到江南之时。其中《河伯》《国殇》可能作于自疏于汉北的时候,《九歌》的编辑可能是屈原在流放于江南的艰难岁月里进行的:经过整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二、释名:《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意象柔媚,情感缠绵,语言优美抒情诗集,包括十一篇作品;“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代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儿子夏侯启,曾三次上天,窃取天帝之乐《九歌》,从屈原的《九歌》看,大部分篇章取材于神话,写了诸神故事,袭用古乐《九歌》之名,也是很自然的。

三、篇目:现存《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中的神灵可分为三类:

1、天神:天之尊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神(大司命),子嗣神(少司命)

2、地祗:(qi)湘水神(湘君,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

3、人魂:将士魂(国殇)

四、释题:把《九歌》定位在为哀悼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固然显示了对《九歌》的看重,但并不符合它的实际,因此也是不能接受的。把《九歌》的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泥定”为是由扮演各种角色的神巫的唱词,无疑会削弱其优美的意味,也是不能接受的。

五、《九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诗中各类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都与其自然物的特点相合;诗人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

(2)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

(3)情味悠深的语言,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

第二节《九歌》作品研读

一、《东皇太一》

1、释题:把“东皇太一”定义为天之尊神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祭礼仪式,不可能一上来就祭祀某一个神灵,必然要有一个迎神仪式,《东皇太一》即迎神曲。至于为什么叫作“东皇太一”,可能的原因:一是古人有以东为大的观念,二是楚人认为自己是在秦国的东方,三是“太一”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2、内容:《东皇太一》一开始写人们在特选的吉日良辰,以十分敬畏的心情,集合起来,准备举行一场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祭礼。接着典礼开始了,主祭者——一个繁饰盛装的巫师出场了,他身携长箭,腰佩美玉,且一举一动之间,好不恭谨,好不严肃。“瑶席兮玉镇”以下,四句,写的是摆在祭坛上的供物。瑶席、玉镇,显示祭礼的隆重和典礼的规模,馥郁的香花,精美芳香的祭肴祭酒,,即表现奉献者的美意,也显示着受享者“神格”的高洁。随后就是竽、瑟齐鸣,纵声歌唱,强烈的表达了对神灵的颂赞敬慕之情。接着一群男女巫师,身着光彩照人的盛装,手持香花,在祭堂前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翩翩起舞,香风四溢,在五音交会,繁声四起中,一场隆重的祭祀典礼结束了。

3、意义:一方面让人感到天神在安享了丰富高洁的祭品和人们的普遍颂赞以后,觉得心满意足,进而使下界的人民也会广受福荫,获得保佑;一方面使人们在观赏楚楚动人的乐舞的同时,随着诗中对祭礼进程的描写,感情起伏,并最终得到了一次上帝的祝福,对生活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

二、《东君》

1、释题:《东君》是一首对日神,即太阳神的颂歌。“东君”为日的别名,亦是尊称。日出于东方,故有“东君”之称。

2、内容:《东君》把旭日东升,到日丽中天,最后到日落这一自然景观象征性的幻化为日神的出现,除暴安良,直至杳然离去的祭祀过程。先写日神的出场,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投射出最初的一缕

阳光,——黑暗开始退去,大地一片光明,然后写日神东君升天时的显赫声势和暂离所居的心情;霞光万道,熠耀长空,若彩旗迎风飘扬;吞吐浮沉于云气之中,乍升乍降,仿佛一个行将远行的游子,去而又低徊顾怀;紧接着祭典上娱神的歌舞可是了,先是琴瑟张弦,既而鼓声大作,钟声轰鸣,与此同时,篪、笙鸣响,奏出悦人心神,令人陶醉的美妙音乐;一群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少女,翩翩起舞,她们那轻盈婀娜的舞姿,象翠鸟般飞转盘旋,于是展诗诵章,群体合舞。这时满台的歌舞,已经将日神团团围住,群情高涨,热闹非凡。在受到如此的拥戴后,日神开始履行他为民除害的壮举,只见他青云为衣,白霓为裳,高举起长弓大箭,奋力射向肆虐的西北“天狼”,天狼星应声而坠,人间天上皆大欢喜,日神于是以北斗为酒杯,挹桂浆痛饮,庆贺诛暴取得的胜利。

3、《东君》是一篇神话歌舞诗,其中射天狼的细节,应是具有象征消灭“虎狼之秦”的寓意;“东君”作为日神的化身,是人们对辉煌的自然天体——太阳的拟人化审美想象的产物,尤其是日神身着青云、白霓,手持长矢,勇武无畏,恰恰是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审美想象的结晶;诗人对太阳神英雄性格的倾情塑造,寄托了他的报国之思,爱国之情,同《国殇》一样都饱含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其说颂神的祭歌,不如说是寄托了诗人理想的对光明、对正义,对英雄性格的礼赞。

三、《云中君》

1、“云中君”一般认为是“云神”,但古代文学中,尤其是早期文学中直接歌颂“云神”的几乎没有,而且能给人们带来甘霖的“云神”,通常也绝不象《云中君》描写的那般美丽,华贵和缠绵。因此,“云中君”还是应该象姜亮夫先生主张的那样,是颂扬“月神”的,“与日月齐光”是不能成为把“云中君”认定为月神的障碍。

2、《云中君》写到:月神在经过了芳香的洗浴后,又穿上以鲜花装点的五彩仙衣,成为象美玉一般纯洁无暇的仙女,光华四射,又威严无比,飘然而降临,接受人们无限美好的祝愿和神情,然后月神离去,留下了无限的留恋。

3、全诗热情礼赞了月神的功德,表达了人们对月神的真挚而纯洁的感情,诗中对月神的形象和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四、《大司命》

《大司命》一般认为是楚地祭祀“寿命”之神的乐歌,诗中刻画了一位神通广大,威武严肃,使人感到神秘而敬畏的生命之神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生命的神秘感,和极为关注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清醒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在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五、《少司命》

1、释题:关于“少司命”的含义,历史上曾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主子嗣,即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二是主男女情缘,即民间所谓“月下老人”;三是主灾祥,即西方所谓“命运女神”。我们认为:司命应该是主管人的生命、命运的神祗;司命又分为两种,一是大司命主生死,或偏于主死,主寿终;少司命则主生,即对生命的保护和福佑,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戕害的保护神,也是去灾呈祥的神。

2、内容:诗中写少司命(应为男性)在芳香素雅的氛围中出场了,秋兰、蘼芜、罗列满堂,绿叶素枝,白花吐蕊,阵阵香气,沁人心脾;在热切的企盼中,少司命飘然而至,没有威风凛凛、没有容光焕发,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愁苦模样,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关爱,表达了人神之间的绵绵情意。——在倾情迎神的众多美女中,少司命“忽独与余目成”,这位美女真可谓是亦惊亦喜,异常自豪。但接下来便是匆匆而别,“入不言兮出不辞”,悄悄地来,又默默地走了,这对那位被他所恋,同时也恋他、爱他的美丽女子来说,未免太缠绵,太凄迷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之后便是别后的无限向往和失意。“君谁须兮云之际”恰恰是着眼于那位痴心女子的惆怅心理。“与女游兮九河”四句,是一种向往,甚至是一种幻觉似的白日梦;诗的结尾,对少司命华美高贵的身份和威仪以及作为人类守护神的使命和尽责进行了热烈的礼赞,高度的信赖。

3、意义:“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极其生动地写出了两心相悦、眉目传情的男女(恋人)之间(审美的)心招目挑深情蜜意,心灵交会的爱情交流场面,正所谓“曲尽丽情,深入冶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极为简练,深刻,动人,从而被古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表现了对少司命“荪独宜兮为民正”的独一无二、非他莫属的无限颂赞和无限的信赖。

六、《河伯》

1、释题:“河伯”即“河水神”,也即黄河之伯,就是黄河水神;《河伯》是取材于河伯神话故事写成的一对水神情侣的一段恋情故事,他们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河伯》所写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段。

2、内容:《河伯》全诗可以分为:同游九河,幽会水殿,美别南浦三个层次。

龙螭为驾,河盖饰车,河伯携情侣洛神,在水面疾速奔驰,莽莽大河,蜿蜒千里,他们逆流而上,直至河源,这是一幅令人无限神往的壮美场面,也表现出水神河伯手携情侣洛神倾情出游中那种欢快愉悦弥情天地,不可一世的浪漫情态;但当他们登上昆仑之时,却若有所失,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家,于是他们想起他们的“极浦”,即温馨的“龙堂朱宫”。

于是河伯、洛神双双来到水中宫殿共度只属于他们的良宵:鱼鳞砌成的龙堂,闪烁着晶莹的亮光,画壁的龙纹,令人神夺目眩,再加上紫贝、朱红的色彩,显得是那么神异而美丽。

然后河伯伴着洛神在水上嬉游而下,分别的时候到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对爱侣也要在“南浦”暂别了,临别之际,河伯紧紧牵着洛神的手,难舍难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更难”但美人随从已至,终于不得不告别了。

3、意义:以极其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屈原时代一个充满无比情爱的情爱过程;由于“南浦送别”的场景写得极为动情,以至“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七、《湘君》《湘夫人》

1、释题:储斌杰先生把《二湘》看成是一个恋爱故事,以及认为二者写的都是相思、相疑、相约、又得不到相会一是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二是二者是回环复沓。这是不能接受的。——其实,《二湘》应该认定为是以虞舜和娥皇、女英的动人传说为素材的缠绵凄美的恋歌。湘君,湘夫人分别是虞舜和娥皇、女英幻化而成的湘水配偶神,由于传说素材的原因,湘君,湘夫人被写成彼此热烈相爱而终于未能相会,但却体现了楚人对湘水的深厚感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沉的爱情美满的强烈期待。

2、内容:《湘君》以湘夫人为主角,写她乘兴赴约,等候湘君不遇,为情所伤,直至绝望的心路历程;

《湘夫人》以湘君为主角,同样写他应湘夫人之约前来赴会,并精心的作了各种准备,准备筑室同居,充分享受爱情甜蜜:为迎接佳人的到来,他在水中筑起了新房,用荷叶做屋顶,用香草紫贝修砌墙壁铺垫庭院,厅堂中撒满香椒,用桂木作梁,木兰为椽,辛夷木的楣用白芷花做装饰,薜荔枝叶编成帏帐,惠草做隔扇,用白玉镇席,把石兰花散播到各处散发芳香„„总之,一切都无不精美绝伦;另外,他还想象有九嶷山的众神,前来迎接簇拥她进入洞房。门但终因不可知的原因,一切化为痴心幻觉。

3、意义:《湘君》《湘夫人》是《九歌》的代表性作品,对新居的精心构筑,反映着居于秀山美水的湘水神所特有的审美趣味,也正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珍视,宾至如归的场面,更表现了他所强烈向往的幸福感;诗人对其中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无比的同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无限期待,体现了楚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

八、《山鬼》

1、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谁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伥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貁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2、释题:《山鬼》写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山鬼”未称“君”“伯”等,不应使人联想到精灵鬼怪以至人之鬼魂,因为古代鬼神二字意义是相通的。至于“山鬼”所指,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瑶姬,但也可以认为是泛指山中女神。

3、内容:《山鬼》是按照女主人公“山鬼”出场赴约,等待相会,失望痛楚这样三个层次来写一个凄迷的爱情故事。首先写山中女神的出场,她穿着华丽芬芳,容貌更加秀丽可爱,两目含情,笑脸盈盈,体态窈窕,充满青春的朝气和少女的魅力,她正热切的期望着被恋人所欣赏、爱慕和倾倒;然后写

屈原写的古诗篇四
《屈原诗三首》

卜居《楚辞》

屈原既放[1],三年不得复见[2]。竭知尽忠而蔽障[3]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4]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5]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6]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7]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8],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9]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10]乎?宁超然[11]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12],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3]?宁昂昂[14]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15]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16]乎,将随驽马[17]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18],将与鸡鹜[19]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20]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21]为轻;黄钟[22]毁弃,瓦釜[23]雷鸣;谗人高张[24],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25]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26],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1].放:放逐。

[2].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3].蔽障:遮蔽、阻挠。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凭借。

[6].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7].悃(kǔn)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8].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láo),慰劳。

[9].大人:指达官贵人。

[10].偷生:贪生。

[11].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2].哫訾(zúzī):以言献媚。栗斯:阿谀奉承状。栗:恭谨,恭敬。斯:语助词。喔咿(ō yī)儒儿(ní):强颜欢笑的样子。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她与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联合排挤馋毁屈原。

[13].突梯:圆滑的样子。滑稽(gǔjī):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絜(xiã)",《楚辞补注》引《文选》亦作"絜"。

[14].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

[15].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ú):水鸟,即野鸭。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删。

[16].亢轭(kàng'â):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

[17].驽(nú)马:劣马。

[18].宁与黄鹄比翼乎:黄鹄(hú):天鹅;比:旧读bì。

[19].鹜:鸭子。

[20].溷(hùn混)浊:肮脏、污浊。

[21].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2].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3].瓦釜: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4].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25].谢:辞谢,拒绝。

[26].数:卦数。逮:及。

橘颂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⑵。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⑶。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⑸。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⑹。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⑺。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⑻。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⑼。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⑽。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⑾。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⑿。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⒀。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⒁。原岁并谢,与长友兮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⒃。年岁虽少,可师长兮⒄。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⒅。

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这两句是说橘树禀受天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

⑶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荣:白色花。这两句是说橘树绿叶白花,长得茂盛可喜。

⑸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这两句是说橘树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

⑹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⑺精色:鲜明的皮色。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这两句是说橘子的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⑻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ā):美好。这两句是说橘清香馥郁,妆扮得体,美而不丑。

⑼嗟:赞叹词。这两句的意思是:可叹的是你从小就有志向,与众不同。

⑽“独立”二句:意思是说: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⑾廓:胸怀开阔。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⑿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⒀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失过:即“过失”。这两句的意思是:橘闭心弃欲,谨慎自守,所以终无过失。

⒁秉德:保持好品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秉持美德,没有私心,可与天地相合。 ⒂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⒃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淫,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⒄少:年少。师长:动词,为人师长。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年虽少,却可为人师长。 ⒅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置:植。像:榜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山鬼(1)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2),被薜荔兮带女萝(3)。既含睇(4)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5)。乘赤豹兮从文狸(6),辛夷车兮结桂旗(7)。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8)。余处幽篁(9)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10)兮山之上,云容容(11)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

(12),东风飘兮神灵雨(13)。留灵修兮憺忘归(14),岁既晏兮孰华予(15)?采三秀兮于山间(16),石磊磊(17)兮葛蔓蔓(18)。怨公子(19)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20)。山中人兮芳杜若(21),饮石泉兮阴松柏(22)。君思我兮然疑作(23)。雷填填(24)兮雨冥冥,猿啾啾(25)兮狖(26)夜鸣。风飒飒(27)兮木萧萧(28),思公子兮徒离忧(29)。

注释:(1)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祀神的乐歌。山鬼,山神。

(2)若有人兮山之阿(ē):在那山中深而弯曲的地方仿佛有一个人。若,仿佛。人,指山鬼,即山中女神。阿,曲隅。

(3)被(pī)薜(bì)荔兮带女萝:(她)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被,披在身上。薜荔,香草名。下文“石兰”“杜衡”,均香草名。带,衣带,这里作动词用,以„„为带,等于说系着。女萝,又名“菟丝”,蔓生植物名。

(4)含睇(dì):含情斜目而视。睇,斜视、流盼。宜:自然得体

(5)子慕予兮善窈窕:你爱我善于把自己打扮得美好。子,你,指山鬼的情人。慕,爱慕。予,山鬼自称。善,美好。窈窕,安静美好的样子。

(6)乘赤豹兮从文狸:以红色的豹为乘骑,以有花纹的狸为侍从。从文狸,有文狸随后。文,花纹。这句写山鬼的威仪。

(7)辛夷车兮结桂旗:用辛夷做成的车,用桂枝做的旗。辛夷,香木名。这句写山鬼的

芳洁。

(8)折芳馨兮遗所思:采摘芳香的花草送给所思念的人。所思,所思念的人,即上文的“子”。

(9)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10)表独立:高高地独自站立。表,高高站立的样子。

(11)容容:形容云飞扬的样子。

(12)杳(yǎo)冥冥兮羌(qiāng)昼晦:天空显得深沉而昏暗。杳,深远。冥冥,昏暗不明。羌,发语词,无义。

(13)神灵雨:神灵降雨。雨,这里是动词,降雨。

(14)留灵修兮憺忘归:我留下等待他来,竟安然忘记回去了。留,留待。灵修,即山鬼所思的那个人。楚辞中常用“灵修”指所爱之人。憺,安。一说,此句写山鬼想等她的情人到来,留下他,使他安然忘归。

(15)岁既晏兮孰华予:(不然的话,)岁月匆匆,谁能使我永葆如花的美貌呢?晏,晚。华予,使我如花一样年轻美丽。华,通“花”,这里作动词用,“使„„如花”的意思。

(16)采三秀兮于山间:在山间采芝草。三秀,即芝草,因为一年开三次花,故名。于,原作”於”,因为楚辞中的“兮”字常有介词“于”的作用,疑为衍文。

(17)磊磊:石堆积的样子。

(18)蔓蔓:葛草蔓延的样子。

(19)公子:指上文中的“灵修”。

(20)君思我兮不得闲:你大概也是在思念我,只是没有空闲来相会吧。君,也指“灵修”。

(21)山中人兮芳杜若:我呀,就像杜若一样芳香。山中人,山鬼自称。芳杜若,芳如杜若。杜若,香草名。

(22)饮石泉兮阴松柏:饮用石泉中的清水,住在松树、柏树阴下。阴,这里作动词用,“以„„为阴”的意思。

(23)君思我兮然疑作:你也在思念我,这种想法,我时而肯定它,时而怀疑它。然,“以之为然”的意思,即表示肯定。作,交错出现,指疑信相杂。

(24)雷填填:雷声隆隆。

(25)猿啾啾(jiūjiū):猿凄切地叫着。啾啾,猿的啼叫声。

(26)狖(yîu):黑色的长尾猴。

(27)飒飒(sàsà):风声。

(28)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29)思公子兮徒离忧:思念公子(而他不来相会),只是使自己徒然感到忧愁罢了。离,通“罹”,遭受。

屈原写的古诗篇五
《关于屈原的对联和诗词

一、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清·李元度)

(注:上官:上官大夫;太史公:司马迁)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长沙“屈贾祠”楹联)

(注:“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策:指贾谊《治安策》)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汨罗江屈原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清·李元度)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注:“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汨罗江屈原祠 清·李次青)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湖南长沙屈贾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兴化三闾遗庙对联)

屈平辞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子祠屈原碑林

二、诗词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屈原写的古诗篇六
《屈原形象,对边塞诗的理解》

结合楚辞分析屈原形象,结合实际谈对屈原精神传承价值的理解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楚辞》展现了一个充满人道精神、喷吐正直烈焰的诗人,又是一尊蕴蓄坚毅神韵、富含不屈内力的塑像。

我主要从《离骚》这首诗来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首先诗中体现了他超乎"仁道"的"人道"精神的求索。孔子说"仁者爱人",但是他所说的"人",还只是贵族和自由民,他的"仁道"并非普照众生。而屈原的态度有了"质的飞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这宣称了他对"民氓生计"的关切,是中国文明自有文字纪录以来的第一次。然后诗中体现了他追求功业但绝不蝇营狗苟、卖"身"求荣的正直品格。他追踵前圣的美政:"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的誓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宣告了他甘愿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以负载"国运民生",去竖立清正廉洁政治的标尺。从诗中还看出他忠于自己的理想,并百折不挠的为之奋斗的坚毅精神。他的理想是"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謇吾法乎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一生遭谗罹毁,两度迁滴流放,对他说来只是提供了"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机会。最后这首诗在对缤纷陆离、芳菲繁荣的香花美草的歌唱中展现了一个高拔俊逸的人格,秉美造美,正是《离骚》所作的极为独到的美学启示。屈原所矗立的人格高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正直上进的中国人,司马迁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写完《史记》,鲁迅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作为"人格的高标",其意义已远远超出"爱国主义"范畴,成为"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共同遗产"。

屈原的爱国情怀,对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对当今中国意义重大。如今的游客不文明,国外厕所用中文写的便后请冲水等现象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国民素质的下降,而当今大学生大多浑浑噩噩,茫然无目标。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都将被屈原的精神激醒。我们应当传承屈原的精神,做一个有目标,有理想的大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爱国的中国人。

以边塞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人对战争的理解态度和你的启发

古代的边塞诗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不同看法,有的歌颂战争,赞美英雄,有的厌恶甚至反对战争,有的持中立态度,他们主张反对异族的侵略,也反对过分的穷兵黩武。但是不管什么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歌颂了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看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些诗体现了对英雄的赞美。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的《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写到“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这些诗都体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一诗中诗人用“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 空使蜀人弊。”四句, 表示了对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的不满, 认为这是弊大于利的失策之举。并指出“ 儒生识损益, 言事皆审谛。”暗示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 希望狄员外能够匡正边 战的失策之处。岑参既不是一味歌颂边塞战争, 也不是一概地反对边塞战争, 而是歌颂必要的制止侵扰的边塞战争, 主张通过反击异族侵扰的战争来保证边塞的和平与安宁, 反对过

分的穷兵麟武。 在这三种观点中我支持最后一种观点,战争确实会给人民带来很多苦难,但有时候战争史必须的。在西方侵略我们的时候,若是我们不战争,就不会有现在和谐美好的新中国。有的只是西方人的奴隶。同样地,我们也不能随意发动战争去侵略他国。

屈原写的古诗篇七
《3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通过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楚辞》的相关知识和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创作及其特色,结合屈原的文章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总体讲述屈原的创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选文自主学习,并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一、关于《楚辞》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

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二、屈原及其创作

(一)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

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据《汉书·艺文志》(班固)记载有25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二)屈原的创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校定的篇数有25篇。具体篇目包括:

1、记叙屈原生平思想的:

有《离骚》、《卜居》、《渔父》、《远游》、《九章》(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采用“白描”手法,以较多的景物描写,开了文章写景的先河。著名的《桔颂》通过称赞楚之特产桔树,赞桔“深固难徙”的品质特性,用桔果金色内白来比喻作者的美质,诗调积极向上,是最早的一首借物咏志的诗歌)。

2、记述祭神乐歌的:

《九歌》(11篇),包括:

《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这里的“九”指多数,即多首祭神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

3、屈原的读书笔记:《天问》提出了100多个问题,表现了屈原对传统的怀疑和反抗精神。

三、文选《湘夫人》赏析:

(一)作品背景:

《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

(二)作品结构: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

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刚到约会地点,不见湘夫人时顿起忧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等到夜幕降临仍不见湘夫人时,愁情加深,以至懊恼,在懊恼中追悔以往错失良机,心情更加痛苦,以至神智恍惚(“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在恍惚中进入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达到了全诗感情的高潮(设想和湘夫人会见后的共同生活环境,设想在新的环境中的美好生活,设想新环境中的热闹场景,虽然都是空虚的幻想,却表现了湘君追求的执着);高潮过后,心情平静,终以旷达自解(“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简单地说,通篇感情流程就是: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通。

(三)作品的艺术性: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以诗缘情,竭力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清秋时节,洞庭起波,木叶凋零,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一切都似梦似幻,自己久候湘夫人来临,却始终未能相见,忧愁、失望、怅惘、感伤,所有内心情绪油然而生。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次,诗人善于用反常的比喻,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不是现实景象,而是现实景象和自身处境的对比中所生发出的假想景象,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

再次,屈原善于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这种香草比兴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另外,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句式以六字句为主,整齐中略显变化,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相一致,同时“兮”字的大量运用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四、拓展阅读:

阅读《诗经·蒹葭》、《九章·桔颂》、《离骚》等作品。

五、专题作业和自学要求:

(一)专题作业:

1、与《诗经》中的《蒹葭》相比,《湘夫人》在构思和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

2、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代诗人有何重要影响?

(二)自学要求:

1、根据文选所讲内容,自制《湘夫人》这篇文章的课件

2、仔细阅读《湘夫人》、《桔颂》、《蒹葭》三篇文章,比较三篇作品的异同,完成专题作业。

屈原写的古诗篇八
《婵娟写给屈原的诗》

婵娟写给屈原的诗(祝吧友节日快乐)

 收藏

 

 

我在夜气中自由地做梦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夏的到来

梦见故乡的诗人将眼泪滴在他最爱的花海

怀抱石头沉江,离去人间,避开天空

闪闪的鬼眼,使月亮窘得发白

夜半,我忽而听到哭声,“哇”的一声

终于没忍住,月亮将整个身子也沉入江底

去打捞诗人的残骨。吃完了粽子的鱼虾正在啃食

诗人的肉体。贪婪的真相永远是极端的无耻

当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天空

我梦中的水草已经绞死了屈原

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了故乡

我也要像梦中的月亮一样投湖自尽

洗尽婵娟千年来苟延于世的耻辱

带上菖蒲剑,斩杀恶鸟,挥碎游鱼

带上用雄黄酒磨亮的利刃,只一击

便可尽情发泄我心中积攒了千年的怨气

用子兰惨白的嘴唇和靳尚冰冷的呼吸祭奠你

用郑袖桃红色的血液浇灌你的亡灵

如果我还有力气沉到江底

我要用当年你赠予我,提有《橘颂》的纱巾

擦拭你的骨头,像擦星星洗月亮那样仔细 然后轻轻的吻一吻你骨头上那颗坚韧的黑痣 告诉你,“婵娟爱你,楚国人民爱你” 就像你一直深爱着这片土地

屈原写的古诗篇九
《屈原》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1],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汉族,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2-3])[4]人,

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成就编辑

诗词楚辞

总体概述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

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6-7]

作品特点

战国时代,楚国之风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祷在民间流行。屈原处于巫现甚盛的楚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原始的泛神论给他文学创作以充分地滋养,他在巫现甚盛的时代氛围中,展开自己的诗歌创作,《九歌》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所写的伟大光辉的诗篇。《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这十位包括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地抵(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国疡。就诗的内容说,既写了与人关系极为密切的神,如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少司命(寿夭之神);又写了湘君、湘夫人之间美丽真挚的爱情传说,曲折地反映了表现手法说,或以庄重的笔调,写神灵的庄严伟大;或以婉曲细腻的笔调,写其复杂的感情;或以悲壮的笔调,写其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他们无不神采飞动,栩栩如生。这些诗都是祭祀用的,神是由巫者扮演的。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极生动地描写了神的活动以及祭祀的场面,写出了神的典型形象,并通过神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现实生活,充分表达了人间的希望与悲欢。它有着强烈地艺术魅力。其二,屈原《九歌》中所写情节是由巫者表演展示的,由于情节较复杂生动,感情的描写颇为细腻,写出了较一丰满的人物形象。李贺诗中却谈不上有生动的情节,神的驱妖除邪的活动,是由巫者说出的。所谓“神慎神喜师更颜”,巫师的表演缺乏真实感,感情的表演也欠细腻生动。

其三,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除了要表现真实的感情以外,从主观上讲,确有几分信仰者的虔诚。李贺写巫现的种种表演,尽管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地步,但目的却在于揭示巫者的狡绘及骗人伎俩。正因为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灵写得庄严、肃穆、和善。神是可以为人赐福的,神对人有着丰厚的感情。从神的外貌到心灵,都写得那么美。读了《九歌》,使人精神上产生愉悦之感。或者可以说,《九歌》旨在给损伤了心灵的读者精神以补偿,使之愉悦振奋。

屈原楚辞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彩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债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李贺诗歌善用比兴,尤善用比喻。他的一些歌诗,往往围绕着一个中心,多方设喻、拟物,使感情得到充分地表现。他有时用超现实的事物,反衬现实的事物,使现实的事物显得奇特而丰富多彩。譬如,他在《李凭茎摸引》中状李凭善弹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想象,绝妙的比喻,充分显示了李凭弹签模的超卓的技艺。余如《听颖师弹琴歌》、《蜀国弦》、《罗敷山人与葛篇》等,在运用比喻上也是绝妙的。[8]

作品风格

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如《哀郑》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汽的情绪。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汽,如《浩歌》: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爱士的平原君不复存在,有才之士又有谁重视和爱护呢?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的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使诗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7]

思想成就

思想成就

举贤授能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 [9]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10][10]

造为宪令

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骥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我认为这些就是屈原“造为宪令”的本质特征。[10]

大一统

“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10] 变法改革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我们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还是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

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1]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也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了。

轶事典故编辑 屈原取名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则”,字叫做“灵均”。这八句话是自叙身世。从原始祖先说到父亲,说到自己的生日,与父为之命名、又为之起字。”高阳“,是楚人传说中的始祖,又称颛顼,可能是某个图腾的专名。屈原的父亲伯庸很有学识,伯庸为儿子取名“平”,又起名“正则”,正则是平的引申义,所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屈原者名平“之说取字“原”又用字“灵均”这一对名和字相结合的含意是“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而高平曰“原”这里正含有了屈原的一对名和字,其中名“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释为符合《史记》中所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4]

宋玉悼词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词的人。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

屈原写的古诗篇十
《漂给屈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屈原写的古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屈原写的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屈原写的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44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