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咏物诗、诗意

咏物诗、诗意

2015-12-29 05:54: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咏物诗、诗意篇一《咏物诗》 咏物诗五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咏物诗、诗意》,希望能帮助到你。

咏物诗、诗意篇一
《咏物诗》

咏物诗五有

简单地说,咏物诗词的写作应该做到“五有”,具体说来就是,“有物象”“有主见”“有背景”“有情趣”“有技巧”。

一、咏物诗词应该有物象。

咏物,顾名思义,内容应该是歌咏事物,不管是真正的歌咏还是借题发挥,因为物象在诗词里应该是中心,起码也是个明确的线索。下面我们先来看苏轼的《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地势很高,所以作者首联就从这一点出发,先写出暴雨来临之前的盛大气势。雷声起于脚底,可见很近,“顽云拨不开”,可见其浓。颔联的对仗很特别,前句兼用比喻夸张,天外来的狂风都呈黑色,可见阴霾有多重,“吹海立”化用杜甫“四海之水皆立”(《朝献太清宫赋》),海,本是平铺的,海水立起,可见雨之滂沱;后句点出本体,如果没有前句的

话,后句实在是过于平常了。颈联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来比喻,暴雨使西湖和钱塘江像盛满了酒将溢而未溢的酒杯,这一缩小夸张既写出了暴雨的气势,也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铿锵澎湃之声,真像万面羯鼓齐敲,繁音促节,让人耳不暇听。尾联忽发奇想:该不是天帝欲造新词,便倾水于“谪仙”之面,欲唤醒他,这琼浆雨露洒落人间,就化作这满天暴雨了吧?整首诗都未溢的酒杯,这一缩小夸张既写出了暴雨的气势,也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铿锵澎湃之声,真像万面羯鼓齐敲,繁音促节,让人耳不暇听。整首诗都紧紧围绕“暴雨”这一物象,写得有声有色更有势,可谓是酣畅淋漓。 再来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浓缩了人生的三个阶段,以雨作为线索串连起三个典型的画面,少年时不知愁苦,依红偎翠,听雨更增缠绵;中年躲避战

乱,颠沛流离,雨中的孤雁叫声更添凄苦;晚年作为南宋遗民听雨僧庐,国破家亡,年华老迈,可叹雨声依旧,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能以“无情”概括之。雨是全词明确的线索,作者借它抒发出南宋遗民的悲凉和酸楚

二、咏物诗词应该有主见。

诗词摹写物象不能像照相机——其实国画也一样,只是真实地再现,而应当融进更多作者的主观意识,这才能使作品凸现自我,不至于迷失自我。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曾几的《苏秀道中》: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家望岁心!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

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再来看宋祁的《落花》: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这首诗巧妙之处就是在歌咏落花的同时凸现了自我的骨气与追求,颔联表面上是写花落的悲哀与缠绵,实际上是歌颂在极端的逆境中也要保持美丽从容的高尚品格,这让我想到了小说《红岩》中描写江姐就义前精心打扮的细节,可谓异曲同工,“半面妆”用的是梁元帝妃子徐妃的典故。颈联化用李商隐《锦瑟》,更有悲剧美,美的表象、依附可以消失,但美的价值与意义却是永久的。尾联再翻高度,花的用心不在于招引蝴蝶,而在于把美交给蜜蜂,让它酿成甘甜的蜜,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造福于人类。

难怪作者把这首诗投赠给安州知州夏悚后得到的评价是“有台辅器,必中甲科”,后

来果然位至宰相。

在这里,物与人已经高度融合,分不出彼此,作者完全是托物言志。

三、咏物词应该有背景。

艺术作品都要有相应的背景,诗词也不例外。具体说来诗词背景——当然也包括咏物诗词,应当包括时代、空间和境遇三个方面,比如唐代的开阔,宋代的文雅,元代的动乱;居城和居乡;通达和潦倒:在诗词中都应该有所反映,如果千篇一律,看不出区别,那么诗词就失去了意义。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首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禅院寓居作》: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歌咏的是孤雁,它选择了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落在沙洲之上,被同样境遇的“幽人”惊起,频频回头,无限恨怨无人知晓,挑选了许多寒枝都不肯落下,只好在沙洲徘徊。其实这里的孤雁就是作者的真实写照。作者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又

咏物诗、诗意篇二
《咏物诗》

咏物诗、诗意篇三
《咏物诗》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一)阅读诗歌

1、我之诗句泡开

2、我之主旨把握

(二)回答问题

1.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6分)

2.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三)我之收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 注 ,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一)阅读诗歌

1、我之诗句泡开

2、我之主旨把握

(二)回答问题

1.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4分)

2.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3分)

3.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2分)

(三)我之收获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一)阅读诗歌

1、我之诗句泡开

2、我之主旨把握

(二)回答问题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三)我之收获

四、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一)阅读诗歌

1、我之诗句泡开

2、我之主旨把握

(二)回答问题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三)我之收获

五、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高 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 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 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 鼎鼎难藏擪①。不学着水荃②,一生长怗怗③。

[注释]①擪,音yè,按、压。 ②荃,一种水草。③怗,音tiē,安定,安宁。

(一)阅读诗歌

1、我之诗句泡开

2、我之主旨把握

(二)回答问题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将藕与荷并写,“才”字感喟颇深,可见高荷难得。

B.“飐闪”写风吹叶动之状,以“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荷叶因风力的抬举而亭亭玉立,故而别有一番娇美风姿。

D.荷虽有“圆”、“青”等特点,但作者强调的是其“高”。

2.诗歌最后两句写了“荃”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荷”有什么关系?请简答。(4分)

3.某些事物往往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人寄寓某种志趣或情感。请简析元稹笔下“高荷”有怎样的寄寓。(4分)

(三)我之收获

咏物诗、诗意篇四
《咏 物 诗》

咏物诗、诗意篇五
《咏物诗》

咏物诗、诗意篇六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诗意篇七
《咏物诗》

咏物诗、诗意篇八
《咏物诗》

咏物诗、诗意篇九
《咏物诗》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

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

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译: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咏物诗、诗意篇十
《咏物诗》

九.2013全国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封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幕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的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的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的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析惜牡丹】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艺术中国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

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这又如何是好呢?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不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么?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的心情又如何,也就不难体味了。

2.(07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析】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3.(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4. (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翻译: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咏物诗、诗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咏物诗及诗意 咏物诗 咏物诗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咏物诗、诗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咏物诗、诗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39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