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2016-12-28 12:20:0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共5篇)常见的诗歌题材常见的诗歌题材: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③边塞诗大都以...

常见的诗歌题材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第一篇

常见的诗歌题材: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表达方式

记叙(记人叙事)

描写(绘声绘色,白描、铺陈等)

议论(表明观点)

抒情(直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对比、比兴、

联想、想象、用典、渲染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反问、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反复、借代、双关、互文、叠字、反问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三、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的特点:

(1)意象的多样性。有些物类的意象是比较单一的,比如鹧鸪鸟的形象就和旅途的艰险及离愁别绪相连,梅总是傲寒不屈的象征,但很多物类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如燕子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感伤时事,或寄情相思,或渲染离愁,其意象之丰富是极为突出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鉴赏时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了。

(2)意象的复杂性。一种物类可以表现多种意象,同样一种意象也可以通过多种物类来表达。古诗词中用以表现“漂泊”的意象很多,有船、浮萍、孤雁、飞蓬等等。而且,一首作品中,作者常常会用多种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使之欲表现的情感更为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读者特别注意,切不可只知其一,不问其他。

(3)意象的隐秘性。许多意象的产生往往和古代神话传说、名作佳篇、名人逸事有关,不了解这些典故,就会影响对意象的准确理解。因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种隐秘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白衣苍狗”象征世事变化无常。出自唐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B、寓情于景C、以景托情D、情景分列E、景略情在

推敲字词(炼字)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意”。

2、值得注意的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表颜色的词:作谓语用,作定语用,作主语或宾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4)虚词: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

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语言鉴赏之辨识语言风格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2)冲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冲淡 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简练生动

婉约缠绵、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补充说明:

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

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

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

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词(或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

提问变体: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

答题注意:“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注意: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思想内容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规律总结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巧分类 有助于解答思路的定向和明晰

写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怀古咏史诗

即事感怀诗 边塞诗 征战诗

咏史诗

1、 咏史诗

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怀古咏史诗。

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

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2、边塞诗

①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概悲凉,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1)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

(2) 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

4、离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①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②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送别诗往往写得风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

或者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或者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2、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6、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7、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木兰诗_罗礼琼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第二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

广东江门恩平鳌峰中学 罗礼琼

一、 教学课题:《木兰诗》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第10课。

二、 教学背景: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

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

《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

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

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

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

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

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

不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被誉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另一篇为《孔雀东南

飞》)可谓脍炙人口,久诵不衰。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

象。它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上。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

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颂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

象。作品着力歌颂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与家人共享

平民之乐的平民愿望。在木兰身上,集中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

三、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

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

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花木兰的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此一奇;她

抛弃了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羽檄纷飞的前线。这和中国古代女

子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形成鲜明对比,此二奇;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终

于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女郎的身份,此三奇。经过战争

的锤炼。她从一个普通的姑娘成长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受赏,在

天子面前的唯一要求是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此四奇。

文章它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

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

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文一答,是民歌中常见

的,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与众多的铺陈排起来描述行为

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2、反复诵读,当堂变换多种方式背诵,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赏析木兰这一人物,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当堂变换多种方式背诵,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

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诗的夸张、对偶、互文、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发现,

自己巩固。在朗读、背诵主导下,当堂成诵基础上,品读人物,品读语言为乐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木兰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让学生展示有关乐府诗的文学常识。

2、(激趣)播放成龙.《男子汉.花木兰》主题曲

链接/kan/movie/?id=14481&url=

228775.shtml最后并请以“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概括每一节

内容。(限四个字)

明确: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

讴歌英雄。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形象美

教师启发思路:可以先说用什么修辞,再说这诗句的内容怎样,有什么作用,这

诗句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尽情交流,请同学们汇报讨论成果,畅所欲言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形象美,互相分享感受。)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明确:运用排比手法,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

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

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明确: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

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

“万里”说明征途遥远,“关山”说明旅途的险阻,“赴”、“飞”刻画了木兰的英雄气

概和行军的神速。这几个词刻画了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木兰形象。 “朔气”、“寒

光”说明战地的凄凉。“传”、“照”渲染了战斗的悲壮,烘托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

“百战”、“十年”说明战斗的频繁和战争的时间长,刻画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运

用夸张、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明确: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

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5)、“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确:这句诗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

垫。

(6)、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

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

情。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对偶、比喻的手法。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分辨。这里以双

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

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

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3、归纳本诗的修辞手法(学生自由展示,教师补充解析顶针、互文)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

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猪羊”。

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顶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4、理解木兰的形象.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

请以“我从文中_____读出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回答

(请同学们汇报讨论成果,上黑板板示,然后以帮扶小组为单位点评、改正。教

师点评板面情况,评出优秀者、进步者)

例: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

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

巾帼英雄 勤 劳、 善 良 、 淳 朴、 谨 慎 (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

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

班为你鼓掌!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

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

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6、拓展延伸(点名个体学生展示,学生谈想法)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

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

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导学测评: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3)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4)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5)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6)诗中的“ ”一句,用 和 的

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8)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

———————

(四)板书设计:

木兰诗 语言美: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

形象美: 勤劳、善良、淳朴、忠孝两全

机智、勇敢、刚毅、谨慎

教学反思:以上是我在执教《木兰诗》所作的课堂教学尝试,通过进一步学习课

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

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成了重头戏。学生的学习只要是课堂学习,充分发挥

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要以“导”带学,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教学效

果良好。课堂上我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相结合,二、

朗读与品味鉴赏结合。学生学得兴致很高。不足之处:教师预设不到位,直接导

致学生品味不到位。学生的不足就是教师的不足。教师应在品味语言上,有个人

的见解,作一个示范性例子,引导学生怎样去品味诗句。总之,提高课堂学生参

与率,学生都动起来,收到很好课堂效果。

一怎样读懂诗歌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第三篇

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专题一:怎样读懂诗歌 备课人:冯隽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第四篇

2011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

学习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把握古诗鉴赏快速解题方法与规范答题技巧。

学习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学习形式:识记、练习

学习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学习时间:两课时

考点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学情分析: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了解了诗人的思想性格,了解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诗歌的主题。

2.看体裁

如果是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⑴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⑵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⑶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⑺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二、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诗歌鉴赏要抓住诗眼,描绘意境,准确有条理的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要有具体的分析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四)答题的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表达的语句要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三、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答案:

4.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015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第五篇

第1篇: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我们的田野》原是组歌《夏天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由于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独立的儿童抒情性合唱歌曲。歌词精彩,富有诗意旋律优美、动听,衬托出了祖国江山多娇的美丽画卷。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了解歌词的内容,感受诗歌描述的美景,通过朗诵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含义。然后再欣赏旋律,首先感受情绪。在流动的旋律上反过来再次感受歌词的含义,体验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因为“唱”是学生把音乐的音响转化成自己内部音响后再外化出来的一个必要步骤,使学生通过“听”的活动将自己头脑中所建立的印象保持、再现和加强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唱”再现了“听”的信号。学生在演唱中将会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接受歌曲感性刺激的同时诱发情感上的反映,从而加深对歌曲作品的理解,这样能提高歌曲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有两处出现了小问题,第一处是,第一乐句的结尾的最后一个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往往会拖拉,造成节奏的拖拉,影响了下面的演唱。还有一处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的开头,“无边的稻田”的“无”字唱的时候出现偏快的现象,这两处问题出现后,经过听唱、看唱(配合老师的指挥动作),最后学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还可以。通过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单单让学生唱唱、说说、讲讲,是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较宽,对学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演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2篇: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出自一首歌词,我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带着学生去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等等,应该把朗读课文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体会我们的田野如何的美丽富饶。

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更好的朗读去体会文章的感情,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朗读。例如:利用大量的田野的风光图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当学生看到那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就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哇”“哇”的赞叹声,这发自内心的赞美,正式学生感情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效果就好多了。再如: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示范,有的孩子很想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读起来有些拿腔拿调,这时教师的示范就必不可少了。

第3篇: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歌曲《我们的田野》由于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一首独立的儿童抒情性歌曲。歌词精彩,富有诗意旋律优美、动听,衬托出了祖国江山多娇的美丽画卷。

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孩子更深的体会歌曲所描写的意境,我首先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将四季的田野直观形象播放歌曲伴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深刻的体会到不同季节的不同田野特征和不同劳动动态。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如:这些图片多美丽,谁能讲讲自己家的美?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家乡的美丽,我们来听听是怎么唱的?的方式来直入主题。“如果你来到一片美丽的田野,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风景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再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意境。 其次用老师范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宽广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认识“延音线”和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接着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歌词的内容,感受诗歌描述的美景,通过朗诵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含义。然后再欣赏旋律,首先感受情绪。在流动的旋律上反过来再次感受歌词的含义,体验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第4篇:我们的田野教学反思

《我们的田野》是第四单元的的一首歌曲,作者是管桦,作曲是张文纲。这首歌多为歌词的分节歌,采用一段体结构写成。旋律亲切纯朴,婉转起伏,赋予歌唱性。节奏从容舒展,自始至终的弱起节奏和每小节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赋予音乐的动力感和抒情性,与歌词的语言节奏也十分贴切、吻合;歌词与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秀丽的景色,而在一群诗情画意中,又点出了在为祖国建设、保卫祖国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使歌曲的意志更为高原,主题益见深刻,加强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感情。


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相关热词搜索:时间冲淡了一切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主题是被时间冲淡的我们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981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