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乡思的诗意

乡思的诗意

2016-10-01 10:56: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乡思的诗意(共7篇)李觏 《乡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乡思的诗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李觏 《乡思》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乡思的诗意 第一篇

【原文】: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释】 ⑴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⑵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⑶碧山:这里指青山。 【翻译】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青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十分沉重的心情. 【阅读训练】 一、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3.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从空间上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二、

(1)诗中一、二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C.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D.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结合全诗,概括诗人“不见家”的原因。(2分) (3)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在表达上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2、答案: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思乡怀人诗词鉴赏还有注意用写声音来表达思乡怀人,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3、答案:属于第一种.(2分) 从前两句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落日在天涯,人本就焦急无奈的心,又如绵绵不绝的丝线将诗人的心紧紧缠绕,越缩越紧,直至让人窒息。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4、答案: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无望的无奈和痛苦。诗人先极写空间距离之远,后写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 二、 (1)A (3分) (2)路途远,阻隔多。(2分,每点1分) (3)“已”和“还”。(1分)更进一层写出乡路上障碍重重,(2分)突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怨恨之深。(2分)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乡思的诗意 第二篇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乡思的诗意】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乡思的诗意 第三篇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奉贤区古华小学 朱琴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教学重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任务

1、开火车——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有兴趣有能力的可以简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理由)

2、师:的确,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简意赅却

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其中的两首。

(出示诗题《乡思》《中秋月(之二)》并齐读)

说明:学习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习以为常了,因此“求新求变”地开始古诗的

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之前自己识记的古诗来一番好好地复习。

这里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一般学生只需背诵,而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说说理由。

二、学习古诗《乡思》

(一)初读古诗《乡思》,正确流利

1、欣赏古诗画面,感受浓情

师:悠扬的琴声,唯美的画面,这就是唐朝诗人李觏的诗作《乡思》寥寥几字背后表达的无

尽意蕴。

2、简介作者:李觏

1)读准字音:觏(gou)

2)补充文字资料:李觏,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思想家、诗人,世称盱江先【乡思的诗意】

生。

3、初读古诗

1)谁愿意读一读,注意听清每一个字音。(正音:暮mu)

2)指名再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3)自由朗读

说明:虽说是五年级,但对一些字的读音和书写依然应该加以重视,必须正音正形,毕竟“先

【乡思的诗意】

入为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情景渲染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落日:太阳下山的地方;

极:尽;

暮云遮:傍晚的云彩挡住。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读完整首诗,联系诗的题目,你是否能说说古诗的大意呢?

说明:在大致理解古诗大意的过程中,其实也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一首古诗的大意,既有学生

的“自主性”,又有教师的“引导性”,两者皆有体现。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同桌互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集体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自由读并思考:作者李觏通过这首五言诗,想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2)指名交流。(板书:思乡之情)

3)体会诗人的心情后,再次吟诵(男女声配合)

(四)配乐、尝试背诵

1)同桌互背 2)指名背诵

三、学习古诗《中秋月(其二)》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老师吟诵古诗《风》,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对,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中秋月(其二)》的

作者李峤。李峤,字巨山,唐代诗人。人们把他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释题。这是一组诗,古人常常以一个名字写一组诗,于是用其一、其二等加以区别。

3、自由朗读。

说明:这首诗及作者都是学生较陌生的,所以适当的补充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教师点拨

圆魄:中秋节的月亮 皆:都

言:说 安:怎么,反问词。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

4、小结:的确,正像李桥所说的那样,中秋之夜未必每一个地方都是皓月当空,只是当时交

通不发达,无从考证,诗人李峤在诗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的确是非常正确和科学的。

(学生浏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

【乡思的诗意】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注意停顿

(2)交流停顿,齐读古诗

2、感悟诗意

(1)师范读

(2)体会诗人的心情,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展现了诗人敢于质疑的精神,

再次自由朗读,体会感悟。

3、尝试背诵

1)挑战背诵 2)开火车背诵

说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在一般的唐诗中是比较少见的,可以说体现的是作者的

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因此诗意的理解很有必要。

四、大家都来赛

1、简述游戏规则:今天我们学的古诗的作者都姓李,那么接下去我们就来个李姓诗人诗作大

比拼,以小组为单位。

2、小组比赛。

说明:这样活泼的复习形式相信能激起学生们再次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又撷取了浩瀚古诗海洋中的两颗明珠,相信又带给大家全新的感受,希望大家利

用课余的时间多读古诗,领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给你的震撼和自豪感。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

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乡思》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

的浓郁乡思。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

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

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

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

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突出

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之二)》这首诗则是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

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

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

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

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体现的是诗人的一种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教科书上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学生的古诗已经积累了

不少,对于古诗的朗读、理解、背诵已经有了一定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这类古诗仅限于学生

能背诵,大致知晓古诗的意思,因此学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编写说明中,编者明确指出:“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

古诗的意思,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基于这一精神,将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并能背诵古诗。

2、初步理解《乡思》《中秋月(之二)》的意思,体会诗意。

四、教学分析

如今,我们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大量地加入落日“古诗诵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

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激发学生常读古诗、

爱读古诗的好习惯,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但“古诗诵读”的教学与之

前的古诗教学已经大不相同,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文性,即不讲究字面讲读,而侧重于读、

诵、悟。因此,教学的思路和策略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1、兴趣激发很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

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要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思的诗意】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于是,在课堂一开始就来一个“搜罗你记忆中的经典古诗”,

既是学生古诗积累的一种运用,也是其自信心的一种锤炼,在交流中享受成就感。

2.读诵诗文是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而且这也是如今“古诗诵读”的一大

教学重点和手段,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不厌其烦

地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而教师只作“雪中送炭”。 如在两首古诗的教

学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同时“读诵”始终贯穿其间,有初读、再读、范读、边思边

读等,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同时根据两首古诗的不同风格采

用不同的“催化剂”,帮助学生背诵。如《乡思》配以幽怨的乐曲,激发学生感同身受的思乡

之情。而《中秋月》则是利用挑战背诵和开火车背诵这样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们的表现欲,

强化他们背诵的行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

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

量的积累。

3.不忘明诗意赏意境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

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对学生进行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等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此两首诗中都对作者进行一定的介绍,

或生平或其他家喻户晓的诗作,但内容并不复杂,所谓“点到为止”。同时在重点字义的理解

后连字成句,通篇知晓,随后揣摩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其实也是古诗教学中“人文性”

的体现。

4、巧用媒体来添翼

其实,我们的古诗最大的魅力就是寥寥几字背后却蕴含了无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蕴,要

很好地理解,除了我们习惯的“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更多地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这里,不

禁想到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于一身的多媒体。于是,为了迎合浓浓思乡情就让学生欣赏

至美的《思乡》古诗配乐画,随后穿插于随后的学习中,为学生们的情绪宣泄提供最佳的载

体。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秋月(其二)》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质疑态度,适时地浏

览一组中秋之夜各地的天气情况的画面,从而使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在如今的教学中因为出现的比较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大多抱着司空

见惯的态度,大致就是读一读、讲一下大意,然后背一下就完事了。的确,这里是涉及到一

个度的问题:讲得多拔高要求,而十分钟搞定似乎有违背初衷之嫌。在本堂课中,我努力保

持着学习和运用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经典古诗大搜罗”到学

习两首古诗到“李氏诗人诗作大比拼”,重点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其间穿插诗意的理解和

体味。但发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显得一筹莫展,更多地是习惯于听老师讲解,缺乏自己去理

解的习惯和能力。于是在想,对于即将升入中学的他们来说,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古文学习,

这样的理解力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势必力不从心。所以,这里的“大致理解”对于一些学有

余力的学生而言,应该教授一些方法的知道和常用字义的积累。这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也有一定的体现。

古诗乡思的意思_乡思阅读答案_作者李觏
乡思的诗意 第四篇

<乡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觏。其诗词全文如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家说日落的地方是天涯,我能看见日落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古诗乡思的意思_乡思阅读答案_作者李觏。我已怨恨层层群山把我和我的家分隔,可层层的群山还是被无尽的云朵所遮盖。
[鉴赏]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诗的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这首诗属于第一种写法。诗人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即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真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乡思的诗意 第五篇

<秋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言]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
⑴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翻译]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 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古诗秋思的诗意_秋思阅读答案_作者张籍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古诗凉州词的诗意_凉州词阅读答案_作者王之涣
乡思的诗意 第六篇

<凉州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言]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古诗凉州词的诗意_凉州词阅读答案_作者王之涣。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思念亲人的古诗
乡思的诗意 第七篇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亲人的古诗

3、<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4、<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6、<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思念亲人的古诗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8、<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9、<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10、<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1、<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2、<题大庾岭北驿>

唐·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3、<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5、<送别>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6、<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狱中题壁>

近代·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乡思的诗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相思王维诗意 古诗相思的诗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乡思的诗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乡思的诗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6679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