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2016-06-14 11:49: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共5篇)中考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赤壁》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班级和学号 姓名 【整体感知】《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中考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赤壁》》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第一篇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题李凝幽居》

班级和学号 姓名 .

【整体感知】《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代广为传诵。 【作者介绍】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参考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随堂练习】

①“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③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④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⑤《题李凝幽居》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 。从中提炼出的一个词语是 。

中考重点诗词赏析之《赤壁》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参考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词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此诗突出强调了客观机遇,即东风对赤壁之战的决定性作用,有意忽略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不是有意贬低周瑜的军事才能,而是暗示诗人虽有周瑜的才干,却无周瑜巧借东风的机遇。抒发诗人虽有才华,却无机遇,万事具备,却无东风可借。所以全诗隐含着强烈的怀才不遇的愤懑 【随堂练习】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③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④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1、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3、(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4、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初中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第二篇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选出对《登高》鉴赏错误一项:

A.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 选出对《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B."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C.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D.结尾句,苏轼难以从悲哀中超脱,遂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选出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赏错误一项:

A.上阕怀念孙权、刘义隆,表现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下阕借谴责刘裕,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代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B.这首词通过怀念古人和回忆亲自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C.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运用典故来托古喻今,抒情言志。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上半阕提供成功的范例,赞孙权重在创业,颂刘裕重在北伐。

D.这首词又从登临角度写望中所见所想的景物,使词的意境高远。

写景结合用典,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4.选出对李清照《声声慢》鉴赏错误一项:【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A.从“寻寻觅觅”开始,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B.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菊花凋零满地,早已无花可摘了。以哀景来写哀情,何等荒败,何等凄凉。

C.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D.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5.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1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

2

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3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1.B 2.D 3.A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第三篇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目妙妙兮愁予 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 朝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壁立 如金山 、焦山 、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D.罔薜荔兮为帷 合百草兮实庭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

诗类似的两项是(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1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 ,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杆,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

友人来言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7.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绥:应是rui字,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8-19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泰山月夜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泰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1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2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D 2.B 3.B 4.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5.D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6.C稼轩其人,何等洒脱不羁?胸中所想之事,大都气势磅礴,心之所系,为国家兴亡。

对景畅饮,兴致太高,不胜酒力,故有“午醉”。醒来是何等潇洒的看景,这何来孤独寂寞?

7.D是曲折,宛约的抒情方法 8.D(与C矛盾) 9.C(是评价古人) 10.B。(刘:想象、设喻,唱出山的高旷超俗之美。 雍:比较,色彩浓重的山水画。这是衬托物不同造成的。螺形似螺壳的发髻,唐人善比山,如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1.D(主观的,写景没有那么高,多是人生理想的拔高。) 12.B(自小错) 13.C(不十分明确—末必)

14.C(江风吹打桅杆理解有误) 15.C(一句一景)

16:C(闲适恬淡理解错误) 17.D(托物寓意,咏物抒情议论) 18.A(“山空”静态) 19.B(都是动) 20.C

3

《古诗题李凝幽居的诗意_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第四篇

<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其全文诗词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古诗题李凝幽居的诗意_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
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古诗题李凝幽居的诗意_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贾岛
⑵少(shǎo):不多。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古代写景的优美诗句》
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第五篇

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对酒>

2、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

3、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古代写景的优美诗句。——<望岳>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6、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羌村三首·其三>

7、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

8、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古代写景的优美诗句。——<雪梅>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1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1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5、花开红树乱莺啼,16、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

17、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偶成>

1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1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20、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行即兴>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2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23、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

2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2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

2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27、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秋日行村路>

28、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游湖>

29、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3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3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霄>

32、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3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浣溪沙>

34、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35、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引>

3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37、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答问>

3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

39、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40、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白调>

4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4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43、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4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45、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寄左省杜拾遗>

46、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47、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浚弹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题李凝幽居古诗原文 中考古诗炼字题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题李凝幽居中考古诗炼字题"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628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