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2016-06-03 10:30: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共4篇)江苏04-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江苏2004-20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04高考】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征人怨作者及鉴赏》,供大家学习参考。

江苏04-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一)

江苏2004-20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04高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05高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颔联:微风吹开门,吹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清冷、幽静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为拂绿琴埃”

【06高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

【07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

【答案】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08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

【09高考】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考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这一首不是那广为流传的“怒发冲冠”,而是比较陌生。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高考】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

江苏04-10高考诗歌鉴赏(附答案)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二)

2004-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荟萃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韦立顺(编辑)

【04高考】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05高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06高考】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

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

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7高考】

鹧鸪天•送人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1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

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

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08高考】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09高考】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10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1高考】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12高考】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 【04高考】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05高考】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

【06高考】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07高考】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答案】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08高考】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09高考】【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高考】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

3

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1高考】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案】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12高考】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04——2013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讲评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三)

2004-2013江苏省十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评讲

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金桂存 【2004高考】

【诗歌原作】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意解说】

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试题答案】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005高考】

【诗歌原作】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意解说】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突然,一阵微风吹来惊动了他,于是诗人临窗冥想,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沾湿了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风啊,什么时候能掀帘进屋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试题答案】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

【2006高考】

【诗歌原作】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1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意解说】

去年的今天自己还曾回到家里, 共庆妻子的生日,今年的今天却在天涯与之相望。整个春天思乡之情萦绕在心头,一天都没有断过,两颊衰鬓已经有些花白。

山水相连 ,无边无际,水里倒影着晚霞,残阳映照着树林,乌鸦纷纷归巢。什么时候

啊可以回家耕作田园,完工后晚上与儿女团聚,一起细细品茶。

【试题答案】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7高考】

【诗歌原作】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词意解说】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眼泪还流过不止,功名只是小事,姑且把酒言欢。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生之路却是更艰难。

【试题答案】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答案】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008高考】

【诗歌原作】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

2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诗意解说】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如今都已淹没在长满杂草的荒凉幽僻小径之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总是因为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让我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试题答案】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009高考】

【诗歌原作】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意解说】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试题答案】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答案】“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

【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3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高考】

【诗歌原作】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意解说】

正是橘柚飘香时节,我和友人在江边的高楼上醉饮话别,江上刮着风下着雨,直到夜深寒意侵人才把友人送上离船。可以预想,从今以后友人将会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听着两岸猿啼一声又一声,而离愁满怀,夜长难眠。

【试题答案】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1高考】

【诗歌原作】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诗意解说】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试题答案】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4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012高考】

【诗歌原作】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词意解说】

心中有着千万的怅恨,最恨的是心上人远在天涯。我对着山间明月寄托愁思,山月却不能知晓我的心事;临水看花,花却空自飘零,像我一样没有人去怜惜。天上碧云缓缓摇曳着,斜斜落向西边的天际。

【试题答案】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亦可这么作答:“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亦可这么作答: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亦可这么作答: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补充:梦江南·千万恨(其二)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词意解说】

梳洗打扮完毕,独自一个人倚靠在望江楼上凝望着江面。已经过去了上千只帆船,都不见心上的人儿,只有在夕阳的余辉里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悠悠的江水,真是让人日夜柔肠寸断于白蘋洲头。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又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2013高考】

5

谪仙怨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征人怨作者及鉴赏(四)

<谪仙怨>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诗词全文如下: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谪仙怨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译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鉴赏]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反,陷洛阳,王师败绩,关门不守,历来解此诗者,都认为这是刘长卿回忆当日为梁耿饯行之作,“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云云,皆指梁耿而言,此说大谬。梁耿,生平无考,未见有受贬的记载。诗中解舟而行的迁客,应是刘长卿本人。理由有三:①如果梁耿也是贬谪之身,刘长卿很可能发一番同病相怜的感慨,但诗中并无此意。②长卿常以贾谊自况,如:“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听笛歌>)、“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年作>)、“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且有著名的<长沙过贾谊宅>诗。③此诗既酬梁耿见寄六言,又答秦征君徐少府见集苕溪,则断无仅言梁耿、不及秦徐的道理,“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云云,正感其饯别之情也。
刘征先生曾有小文,提到他在长沙一家博物馆里见到一个唐代青瓷彩盘,盘上题诗:“鸟飞平无(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显然这是截取刘诗的中间两联,由此约可想见刘诗流传之广。这里有一处异文“近远”值得注意。见于载籍的各种版本,均作“远近”。常心而论,“远近”不至讹为“近远”,而“近远”却很可能误为“远近”。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刘长卿“甚能炼饰”,刘熙载<艺概>也说其“以研炼字句见长”。可以说炼字炼句是大历诗风的一大特点,而在其代表人物刘长卿的诗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鸟向平芜近远”,飞鸟向平芜飞去,由近而远,正可起兴“人随流水东西”。“东西”即“自东而西”,即独孤及序言所说“将涉江而西”。这样的措辞,在初盛唐诗中殆不可见,允称“以新隽开中晚之风”。为什么这里的“东西”须理解为“自东而西”而不是杜甫“世乱各东西”式的“各自东西”呢?我们且往下看。“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前文已稍及,这是有感于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而云然。“白云”意象为刘长卿所偏爱,甚于秋风夕阳。在长卿500多首诗中,出现“白云”一词的,至少在50首以上,而以“云”为意象的,更不知凡几。“白云”在刘诗中有多种用法,或为荒远之地,或为方士隐修处,或为漂泊的化身。此处以后者为是,但又不囿于这一理解。以“白云”为孤舟远谪的刘长卿固无不可,以其为秦征君徐少府送别之情,则似更合。

相关热词搜索:征人怨翻译 征人怨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征人怨作者及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征人怨作者及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62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