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池上即事解析

池上即事解析

2016-06-02 10:37: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池上即事解析(共5篇)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鉴赏技...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池上即事解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
池上即事解析(一)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三)——即事感怀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 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感怀诗(怀亲、思乡、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

鉴赏技巧: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所即之事——送友人

所感之情——惜别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赠别诗鉴赏的一点技巧:

1、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

“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5、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赠别诗练习: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2分)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答出反衬2分,答出“乐景写哀”2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池上即事解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练习:

1、广东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池上即事解析】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析:

所即之事——怀归

所感之情——思乡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1)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

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

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

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①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池上即事解析】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2015山东17地市中考真题-诗歌鉴赏(含解析)
池上即事解析(二)

八、诗歌鉴赏

1.(2015年山东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

季节 应为 。(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8.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2.(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

8.①具有不从世俗、坚忍不屈、忠贞不渝(或不畏春残、不惧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性节操;②内在美与外在美共处一身。

评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构思一:全诗紧扣“暮春”,写出了不同景物的不同特征。既合乎自然真实,又巧妙融入

主观情感,新颖别致,浑然天成。

构思二:所见与所感有机结合,“感”因“见”而生,写出了情感意绪的抑扬跌宕,曲折

动人。

写法一:反衬,以黄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之“不改”,突出幽竹对“我”的钟爱及其

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

写法二:拟人,表现幽竹“待我”之情及“我”的怜竹之意,生动有趣而耐人寻味。 评 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 言:用“稀”“尽”“飞”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

用“始”与之呼应,表现出失望之后的意外发现和惊喜之情,写出了意脉的转

折。平中见奇,朴中出新。

评 分:答对得2分,共2分。其他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3.(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

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

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

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2分)

“ ”: “ ”: (示例)“贴”:向往

与期待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3分)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3分) 答案:

14. “摸索”:痛苦和仇恨 “轻抚”:热爱与幸福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答“情感变化”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5.①实指诗人被残害的身体。②象征民族遭受的伤痛和屈辱(或象征祖国残缺的版图)。

表明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

【池上即事解析】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

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想象:借助“无形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不同的色彩、情景,

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情感。

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对比,突出表现祖国遭受的苦难及作者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

远的一角”对比,表达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3分,指出写法1分,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

意即可。

4.(2015年山东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10题。(4分)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1)词的上阙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案:

(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2分,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

和“高洁的志向”即各得1分)

5.(201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阅读《钱塘江春行》完成22-25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⑴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陕西)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⑵孤

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⑶贾亭: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

出任杭州刺史,建造这个亭。⑷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⑸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⑹

【池上即事解析】

暖树:向阳的树。⑺不足:不够。⑻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22.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3.对为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24.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达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25.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22.D 23.A 24.C 25.B

6.(2015年山东潍坊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5分)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

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13.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2.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1分)。描绘了梁园萧条

破败的景象(1分)。

13.运用拟人和反衬(1分,答出一种即可)。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1分),

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1分)。

7.(2015年山东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①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②亚树青帘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

“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0.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1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10.示例:“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

“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解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

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

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应在了解

全诗感情的基础上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11.示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解析】颈联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

来,表明雨势之急。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来描绘画面。

8.(2015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描写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远处的南山悠然

映入眼帘,表现了陶渊明辞官后的闲适心情。

B.《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名,写诗人听到人们晚

上唱起告别的歌曲,看到人们折柳相赠,不由得产生归隐田园的情思。

C.暮春时节,花儿凋零,燕子归来。面对此景,词人晏殊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伤春惜时之感。

D.宋代词人辛弃疾登高望远,看到江山雄伟壮丽,江水奔流不息,想到古代纵横驰骋的

英雄人物,感慨万千,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

答案:B(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

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

触之深,乡思之切。)

9.(2015年山东滨州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4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

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

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

气。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

解。(2分)

【答案】

10.B

11.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1分)表达了诗人

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1分)。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0.(2015年山东菏泽市中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分)

秋霁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

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2分) 答案:

4.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

字的。

5.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

多情趣。

11.(2015年山东枣庄市中考)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诗文,完成7~13题。(18分)

(甲)

①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②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游终南山》

(乙)

古代诗歌鉴赏吧 专题检测13
池上即事解析(三)

专题检测(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时间:90分钟 满分:160分,每小题8分)

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 ①飙风:暴风。②思:悲感,悲伤。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

(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

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

(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①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②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

(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②①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池上即事解析】

【注】 ①却关:打开门闩。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末]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①

味和想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

(2)①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②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①

答案:(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2)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

(3)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

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

(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8.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①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

(1)“飘飘”、“潇潇”这两个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生解答本题的步骤:第一步,概括运用叠词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二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其营造氛围的意图。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歌的首尾特点及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准确表述。

答案:(1)这两个叠音词,音韵悠长,倍增空寂之感,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 ①

池上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池上即事解析(四)

<池上即事>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
钿砌池心绿苹合,粉开花面白莲多。
久阴新霁宜丝管,苦热初凉入绮罗。池上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家酝瓶空人客绝,今宵争奈月明何。
[鉴赏]
<池上即事>是一首七言律诗。约大和八年(公元834年)作于洛阳。这两句说的两件事,前一句说,久雨新晴,天清气爽,心情畅快,这时正是欣赏音乐的好时候;后一句说,苦热已过,天气凉爽,可以在帷帐里舒舒服服地歇息了。诗句反映了苦雨、苦热过后的愉悦心情。

钟山即事阅读答案_钟山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池上即事解析(五)

<钟山即事>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安石。其诗词全文如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译文]
山间的溪水在竹林中无声无息的环绕流淌,竹林边的花草也在浓浓的春意中默默地摆弄着娇羞柔美的身姿。钟山即事阅读答案_钟山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在屋檐下对着钟山整整静坐了一天都没听见一声鸟叫,真是太幽静了。
[鉴赏]
这首诗表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的所见所感。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池上即事解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雨后慰池上芙蓉解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池上即事解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池上即事解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39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