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2016-06-02 10:14:5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共4篇)王十朋诗文简编王十朋诗文简编王志成选注王十朋诗选题湖边庄(1)十里青山荫碧湖(2),湖边风物画难如(3)。 夕阳茅舍客沽酒(4),明月小桥人钓鱼。 旧卜草庄临水竹(5),来寻野叟问耕锄(6)。 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7)。【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8 页。王十朋 13 岁入鹿...

王十朋诗文简编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一)

王十朋诗文简编 王志成选注 王十朋诗选 题湖边庄(1) 十里青山荫碧湖(2),湖边风物画难如(3)。 夕阳茅舍客沽酒(4),明月小桥人钓鱼。 旧卜草庄临水竹(5),来寻野叟问耕锄(6)。 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7)。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8 页。王十朋 13 岁入鹿岩(今属石帆镇 贾岙村)表叔贾如规创办的“鹿岩乡塾”读书,18 岁已学业有成, 辞别家乡左原梅溪,转学县城金溪招仙馆。《题湖边庄》一诗,是王 十朋路过白龙山下风光旖旎的湖边庄时所写。湖边,在今乐清市淡溪 镇,与左原相邻。 (2)十里青山,指白龙山一带山脉。左原、湖边一带,为群山所 环。荫,遮蔽。碧湖,指左湖,据光绪《乐清县志》:“梅溪口为左 湖,又东迳湖边,至孙家垟与双桥河合流而南,为石埭河。”宋时湖 边一带水面开阔,今已淤成河道,不复称湖。 (3)如,比。 -1- (4)沽(gū),买。 (5)卜,通过占卜择地筑居。临,面对。 (6)叟(sǒu),老年男子。野叟,指农夫。 (7)扁(piān)舟,小船。这一联遥想退休后回湖边居住的情景, 以抒写年轻人的壮志抱负,与传统借景抒情的写法有所不同。 【简评】 这首诗以极其朴素的文字写出秀丽清幽的山野风光和宁静恬和 的人文气息, 王十朋在他所喜爱的田园生活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之 间,寻求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同年秋,王十朋又访湖边,在桂屿山前 崖留下“桂岩”二个五尺来长的楷体大字,今存。 游西岑遇雨(1) 西岑风物秋更佳,杖藜出郭欢无涯(2) 。深村有酒隔烟渚(3) , 共乘小艇穿芦花。罗裙绰约越溪女,茅舍迫窄吴侬家(4) 。床头新酿 喜正熟,千金倒瓮倾流霞。天公妒我一日乐,俄然雨脚来如麻。醉归 扶路泥没股(5) ,冠巾不整头鬖髿(6) 。人生贵在适意耳,安能局缩 身如蜗。杖头有钱即相觅,明日更泛仙源槎(7) 。 【注释】 (1) 《王十朋全集》 27 页。 见 第 本诗写于绍兴六年至七年 (1536 -2- —1537)王十朋在乐成读书期间。西岑,西象山,又名西皋,山顶有 晋时佛塔和宋咸平五年所建塔院,后“乐成八景”之一“西岑松雪” 即在此。 (2)绍兴五年(1135) ,县尉吴芾于隆儒坊(又名卧龙坊,在今 市府内)建新县学,王十朋写此诗时在县学读书,去西岑要出城,故 曰“出郭” 。 (3)渚(zhǔ)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此谓西河对面西岑山下河 边村落。 (4)越溪女,吴侬家,俱系西岑山下村女。迫窄,狭窄。 (5)股,大腿。泥没股,南宋时西岑山下泥路多水难行,故曰。 (6)鬖(sān)髿(shā),发乱貌。郭璞《江赋》“绿苔鬖髿乎 : 研上。 ”注:《通俗

志》曰: “ ‘发乱曰鬖髿。” ’ (7)仙源,神仙居住的地方,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 : 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诗中指所游西岑一带。槎,竹筏、木筏; 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有人曾乘槎到天河,遇牛郎织女(见晋 张华《博物志》。仙源槎,诗中指坐小船渡西河登河对面村落。 ) 【简评】 这首古风天趣率真。 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 青灯黄卷, 艰辛读书, 结伴出郊秋游,赏村姑,饮美酒,淋大雨,冠巾歪斜,满身泥沙,写 得酣畅淋漓,活泼可爱。大贤也有七情六欲,这首诗反映了王十朋性 格中的另一面,虽然这一面长期遭受忽略和压抑。吾乐古代能像这样 -3- 敢于直面人性,抒写真我的诗,好象不多见。 夜雨述怀 (1) 夜深风雨撼庭芭(2),唤起新愁乱如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3),病苏方悟影非蛇(4)。 浇肠竹叶频生晕(5),照眼银釭自结花(6)。 我在故乡非逆旅(7),不须杜宇唤归家(8)。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123 页。绍兴十年(1540) ,王十朋 29 岁,在县城和温州江心寺读书。当时金兵南侵,宋高宗和秦桧以“莫 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向金人乞和。诗人痛感国事日非,又逢应举 考试落第(南宋时温州科举解试几百人取一人) ,回家即染病。系病 中雨夜忧时书怀之作。 (2)庭芭,庭院里的芭蕉。 (3)身似蝶,用庄周化蝶的典故。 《庄子·齐物论》言,庄周梦见 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庄周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周。 后人常称梦境为“蝶梦” 。 (4)苏,痊愈。影非蛇,用《风俗通义·怪神》中杯弓蛇影的典 故。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影,遂得病。后来朋友告诉他是墙上的 弓照影在杯子里,不是蛇,杜宣的病就好了。 “蛇”字用普通话来读 -4- 似乎不押韵,其实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平声:阴平、阳平;仄声:上 声、去声、入声。由于时间迁移,语音沿革,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 , 古诗经常用入声字压韵,当今读音无法表达。而乐清方言中保留了大 量的入声词,如“走、野、主、了” ,不胜枚举。 《夜雨述怀》押入声 韵,用吴语来读,就可以体会到“麻、蛇、花、家”在当时全是押韵 的。 (5)竹叶,指竹叶青酒。 (6)银釭(gāng) ,油灯灯芯所结灯花,报喜讯。 (7)逆旅,旅舍。 (8)杜宇,杜鹃鸟,相传蜀望帝被害所化,啼声作“不如归去”。 【简评】 这首诗抒发诗人落第归家,重病初愈,忧国忧民,愁思难排,壮 怀难酬的深深感慨。 咏 柳 (1) 东君於此最钟情(2),妆点村村入画屏(3)。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4)。 萦牵别恨丝千尺(5),断送春光絮一庭(6)。 叶底黄鹂音更

好(7),隔溪烟雨醉时听。 -5-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125 页。绍兴十二年(1142) ,王十朋 31 岁,其父王辅病故,家境每况愈下,为国家而烦恼,对朋友的思 念,诗人借题咏故乡的春山野景聊且排遣郁闷的心境,激励自我,奋 发进取。 (2)东君,春之神。春来柳先发。 (3)画屏,有彩绘或画饰的屏风。江南水乡多柳,春来村野如画。 (4)眉自展,唐元稹《遣悲怀三首》有句: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 答平生未展眉。 ”王十朋反其意而用之,抒写人为春柳激奋之情。眼 犹青,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看不顺眼的人用白眼,看顺眼的人 用青眼。此处用来指柳叶如柳眼,给人以温暖。 (5)唐都长安城外灞桥多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示永不相 忘意。 (6)断送,送尽。这两句明写春光,实则抒发对亡父、师友的思 念,对国恨的忧虑,对家境生计的烦恼。 (7)化用杜甫《蜀相》“叶底黄鹂空好音”句,语意全变,诗人 终究是个胸怀壮志的读书人,上进之心方锐。 【简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别有情致。寓排遣愁思,提升自我于咏柳 颂春之中,可谓诗中有画,话外有音,富有哲理情味。结句将春景春 情融为一体,升华了主题。 -6- 大 龙 湫(1) 龙大那容在此湫,银河得得为飞流。 好乘风雨昂头角,直到天池最上头(2)。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46 页。大龙湫在雁荡山西内谷,距能仁 寺五里许,高 197 米,是我国目前已知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绍兴十 七年(1147),王十朋 36 岁,为赴省试第二次过雁荡,游大龙湫时 写了这首诗。 (2)喻九天折桂。这二句借大龙湫磅礴的气势抒写自己的抱负和 信心, 颇有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吾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迈和潇洒。 【简评】 《大龙湫》与《天柱峰》为王十朋同时所写的《再过雁荡三绝》 之一。我国文人历来主张“文以气为主”,这首诗借景抒情言志,以 龙自喻,写得大气磅礴。反映了王十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积 极用世的进取精神。 天 柱 峰(1) -7- 女娲石烂若为修(2),四海咸怀杞国忧(3)。 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4)。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46 页。天柱峰,为雁荡山灵岩景区第一 峰,高三百余丈。 (2)女娲,《淮南子》记载,传说古时候天崩地裂,女娲炼石补 天,断龟脚立四极。若,你,指天柱峰,实为自况、自勉。修,长, 高。 (3)杞国忧,《列子》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塌,身无所寄, 不吃不睡。后称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为杞人忧天。 (4)伊周,指西周朝的伊尹、周公。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 这里指主持国政的大臣。 【简评】

这首诗借景抒情言志,以峰自喻,气冲斗牛。但由于秦桧把持朝 政,王十朋省试落第。杭州十年太学读书,王十朋曾几次归居左原, 直至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 46 岁才金殿夺魁, 成了乐清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宿大冶县 (1) -8- 隔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2)。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3)。 小渡渔人占,中流县界分(4)。秋深山驿冷,萧瑟夜深闻。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338 页。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 54 岁,由江西饶州移知四川夔州,经三峡前写了这首诗。大冶县,今湖 北省大冶市,在长江南岸。南宋时,黄石属大冶县,大冶县属湖北黄 州府。1959 年 1 月 26 日,大冶县划归今黄石市。 (2)曛(xūn),昏暗。 (3)名句。暮色里,在江岸观看城中夜景,只见数点灯火,县城 为暮色笼罩幻成一江暮云,境界阔寥。 (4)中流分,指大冶县北以长江主航道为界,长江主航道以北 属湖北黄州府浠水(今黄冈市浠水县)。 【简评】 王十朋向来有以诗代文记述生活经历体验的习惯, 这首诗在写景 上雄浑而细腻。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引起诗人豪兴大发的对象,大自然 雄壮的美当然能使人写出豪情万丈的诗句;但结合诗人的体验来读, 王十朋在面对壮美的审美载体时,没有忘记令人担忧的时局:南宋主 和派把持朝政,金人虎视眈眈,国家危如累卵。雄浑壮美的夜色也未 能冲淡诗人对国家的忧虑;赴任漫漫长途,愈走离临安愈远,愈走忧 虑愈重。一个“冷”字点明心境。诗歌的名句固然可品,结句更是给 -9- 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江月亭二绝(1) (二首选一) 长江何处水,明月几州天。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 【注释】 (1)选自《王十朋全集》第 371 页。原诗二首,另一首为七律, 作于夔州任上。 【简评】 这首诗文字浅易,明白如话,却含深远内蕴。诗人以浩浩长江和 亘古不变的明月拓展意境,时、空、思三维交织,表达对自然和人生 的深刻感受,“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 ,富有哲理情味。 韶美归舟过夔, 留半月语离, 作恶诗以送之, 用韶美原章韵(1) 弱羽年来正倦飞(2),夔门邂逅故人归(3)。 人生一笑难开口(4),世事多端合掩扉(5)。 况是桑榆俱暮景(6),何曾富贵已危机(7)。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8)。 - 10 -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381 页。原诗二首,题为《韶美归舟过 夔, 留半月语离, 作恶诗二章以送》 此处诗题据上海辞书出版社 , 《宋 诗鉴赏词典》 (选入其中一首) 。韶美,姓刘,王十朋太学同舍,绍兴 同僚。王十朋廷对第一后,首任京官,适逢刘韶美辞去太学

馆职,作 有《刘韶美辞试馆职》 (见《王十朋全集》225 页) 。王十朋与刘韶美 政见相同,在京城五年中,刘韶美三次写诗送别王十朋。过,拜访。 夔,夔州,在今四川奉节。刘韶美辞官归蜀时王十朋任夔州刺史,好 友久别重逢于夔州,流连半月,多有唱和。 (2)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鸟倦飞知还”句,表惆怅之意。 (3)夔门,长江至夔州一带,山峻水窄,故曰“夔门” 。邂逅,不 期而遇。 (4)化用杜牧《齐山》诗“人世难逢开口笑”句,表在外为官开 心时少,不如居家。 (5)扉(fēi),柴门。掩扉,关门。王十朋有赞同刘韶美归家之 意,诗人虽然远在夔州,但对临安的政局已深深失望,友人的归家引 起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6)桑榆,比喻晚年。《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 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7)用东晋末诸葛长民的典故。 诸葛长民将被刘裕杀害时说: “贫 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晋 - 11 - 书•诸葛长民传》诗人以此再次表思归。 (8)仙舟,《后汉书·郭太传》言郭太渡河,众宾望之,以为神 仙;仙舟本此。静晖,夔州州宅有静晖楼。 【简评】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 唱和思归之作, 既有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 又寄寓自己思归的惆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十朋身在偏远的夔 州,任地方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他 深知当时政局险恶,京城偏安一隅的皇帝朝臣“乐不思蜀” ,不思北 进。现在他乡遇故知,不由得流露出倦于宦海仕途, “不如归去”的 想法。 哭 令 人(1) 三十年间共苦辛(2),忽然惊断梦中因。 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3)。 熊胆未酬平昔志(4),牛衣犹是向来贫(5)。 闽山满眼同来路,木落风号泪满巾。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 490 页。王十朋家道贫寒,13 岁入鹿岩 (今乐清市石帆镇贾岙村)表叔贾如规创办的“鹿岩乡塾”,绍兴八 - 12 - 年(1138)27 岁居家时娶贾如规侄女贾氏(1114—1168)为妻。贾 王二家三代联姻,贾如规家族素有隐德。贾氏勤劳贤淑,三十年来与 丈夫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乾道四年(1168),贾氏在王 十朋泉州任上亡故,王十朋为此写下了这首深切悼念发妻的诗。 (2)王十朋入仕游宦,历知江西饶州、四川夔州、浙江湖州、福 建泉州, 始终携贾氏相随。 在夔州任上, 王十朋接竹引水, 以代民汲; 捐俸禄买夔山,买树苗,让老百姓种树绿化山林,造福子孙;夔民建 名宦祠、王公祠祭祀他,又改长江支流为梅溪河纪念他;在湖州和泉 州,亦捐俸禄资助兴建学校。王十

诗歌鉴赏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二)

诗词鉴赏

编撰:任冲

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诗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鉴赏:形象是诗中创造出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或能引发人思想感情活动的具体景物、人物等。鉴赏形象可从人物、景物、哲理三个方面入手:把握人物形象要注重细节(动作、心理、人物语言、神态等);把握景物形象抓住意象(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景象或借助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感)和意境(通过对景象描写体现出的境界和格调),结合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通过联想、想象,体会形象;把握哲理形象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景物蕴涵的道理。总之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分清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征,同时感知景物营造的氛围,再分析描写手法、抒情的方式。 语言鉴赏:对语言的鉴赏要理解诗句含义、把握关键词(词语活用、古今异义、炼字炼句、诗眼等)的作用、分析修辞(对比、对偶、比喻、比拟、夸张、用典、化用等)和语言风格特点雄浑、淡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悲慨、形容、飘逸、旷达、流动。

表达技巧鉴赏: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可从表达方式(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②、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古今对比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映衬、象征、铺陈、抑扬等)和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互文、双关、对比、反复、化用、用典、叠词等)三个方面入手。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作品总是借助具体的语言,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创设一种意境,表达情感、传达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把握诗的写作内容(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战争诗、离别诗、感怀诗、咏物诗、怀古诗、讽喻诗、羁旅诗、思乡诗、爱情诗、闺怨诗、爱国诗等);然后分析诗人在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感情或人生观(寂寞、孤独、忧愁、惆怅、烦闷、激愤、仰慕、迷恋、欢快、闲适、恬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崇高品质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人的观点、态度是从写景、状物、咏史中借助意象、意境、情感等曲折表现出来的,有高下、优劣、正误之分。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把诗人放到他生活的环境中去,知人论世,以历史的眼光评价;要体会诗人思想的先进性及局限性,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不凭借个人的好恶故意拔高或贬低。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全诗用虚写的手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朋友长久隐居,尽享山川之美。但同时暗寓了人们对待事情应持的态度,请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诗的前两句是香严闲禅师写的,后两句是李忱写的。

①香严闲禅师在一、二句中暗示了李忱当时的生活,试就描写的景物特征作一下分析。 ②李忱写的三、四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 ,然后诗人用 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从而揭露朱门 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乡农的情感: 。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秋夜

李峤

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②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李商隐【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首联、尾联用对比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种手法。

②颔联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描写景物,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仿效这种写法的一句诗是什么?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首联从 和 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表现山村的 特征。

②尾联表现诗人何种心境,你如何评价这种心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评价这首诗说:“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 充分肯定了这首诗的讽刺意义。请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①吴汝纶评价该诗“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感之作(《唐宋诗举要》)。”请从篇章结构上分析这首诗。

②何焯《义门读书记》说:“结句才非世情常语,乃嗟叹之极致也。”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评说:“结句贵在味外之味,弦外之音。“请简析尾联的思想意义。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情景交融是抒情诗最主要的表达方法,但这首诗却是情与景分开来写,试作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即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选出对诗歌赏析错误的一项:

A、第一句是景物描写,描写开阔的劳动场面。“白满川”,写田中的积水,这是水田正在插秧的情景。

B、“雨如烟”是指细雨濛濛,如烟如雾,写劳动的环境,与首句“白满川”相呼应。

C、三、四句工笔细描,写出乡村四月的繁忙:刚刚结束采桑喂蚕,又忙着去插秧。

D、全诗景象开阔,前呼后应,一气呵成,描写出一幅色彩鲜明的乡村劳动图,真实地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②“子规”即杜鹃,啼声悲切,声像“不如归去”,是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一种游子思乡的悲情,如秦观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而《村居即事》中用“子规”的意象体现的情感是 ,作用是 。

1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一样的,试结合诗作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①解释首联中“独”的意思和作用。

②欧阳修评价颔联说:“前世咏梅者多,未有此句矣。”司马光说:“人称其梅花诗,曲尽梅之体态。”王十朋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试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颔联。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清文论家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此词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也。”同时代的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认为“闹”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2.诗人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牡

诗词鉴赏系列: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三)

古典文学别离主题意象之一:柳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有着其自身的种种属性,交相沿袭性是其中较为昭著的一种。所谓“交相沿袭性”,是说某些具有定型指义的意象可以被诗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相沿既久,积淀既深,以至于读者不需要借助其他文字,仅由交织在诗中的意象,也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弱柳从风疑举袂”(刘禹锡《忆江南》),“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醜》)。古人早就着眼于此。正是由于它在字音上与体形上的这些特征,唐宋时,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诗词渲染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前一种荣宠固然经久不废,后一种殊遇更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咏柳的佳句都与别离联系在一起。唐代李白《忆秦娥》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翠绿的柳色,正是撩拨起他“灞陵伤别”的情怀的触媒。温庭筠《菩萨蛮》词云:“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雨中送别之际,最为触目的景色便是杨柳丝丝。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云:“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不看“杨柳”犹罢,一看则别恨又添几分。戎昱《移家别湖上亭》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牵系着离情别绪的并非他物,正是柳枝。宋代张先《一叢花令》词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西、飞絮濛濛。”不说柳丝勾起离愁,反说离愁引乱柳丝,是其用笔深曲处。晏几道《青平乐》词云:“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作者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苏轼《水龙吟》词云:“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作者眼里,杨花竟然是“离人泪”幻化而成。《少年游》词云:“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杨花连同送别时的情景,那样深刻地镌刻在作者的记忆里,不时引发他的离愁别恨。秦观《江城子》词云:“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那“弄春柔”、“系归舟”的丝丝杨柳,勾起作者当年与意中人相会于“碧野朱桥”的温馨回忆。可是,往事已矣!如今,只有碧水空流,再无惊鸿照影。于是,杨柳丝丝,又牵引出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使他终因“不见去年人”而“泪湿春衫袖”。《八六子》词云:“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每一念及柳外水边与意中人挥泪而别的情景,总是黯然销魂,不胜悲怆。魏夫人《菩萨蛮》词云:“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三度见柳而伤离,可知柳始终关合着抒情女主人公的离情。周邦彦《瑞龙吟》词云:“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虽说春景尽堪伤情,但独于其中拈出“官柳”进行特写,柳之深系离怀可明。惠洪《青玉案》词云:“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与友人分别于为柳烟所笼罩的长亭路上,岂能不倍感离恨悠悠、离情依依?周紫芝《踏莎行》词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柳丝绾得住离情,却系不住兰舟,这不免使作者深为叹惋。吴文英《唐多令》词云:“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系得行舟,却又系不得离人,情景固有不同,作者的叹惋却是同样的。《风入松》词云:“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一丝柳”,便牵动一寸柔情;眼下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季节,其柔情该有多长?王十朋《咏柳》诗云:“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萦牵别恨,已使离人徒增惆怅;断送春光,更令离人平添烦恼。金代刘迎《乌夜啼》词云:“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别后“行行重行行”,早已远离送别地点,而作者的离恨却仍然萦绕着送别时与心上人一样脉脉多情的杨柳,杨柳的魅力不难想见。明代袁宏道《道旁柳》诗云:“一株大道傍,阅尽行人泪”。这里,柳又俨然是人间一幕幕别离惨剧的见证人了。

其实,柳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别离文学作家的笔下,它却总是那样多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唐·唐彦谦《柳》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宋·欧阳修《玉楼春》

夕阳村外小湾头,只有柳花无数送旧舟。——宋·秦观《虞美人》

不过,也有从别一角度构思而怨柳无情者: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台城》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此情不及东墙柳,春色年年依旧。——宋·张耒《风柳子》 本无别离心,行人自憔悴。——明·袁宏道《道旁柳》

多情也罢,无情也罢,说到底,只不过作者移情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它说明,尽管某一意象可以被作家们不断袭用,但作家们袭用它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以“柳”而言,同一种柳在不同的送别场面中所扮演的角色便颇为歧异。 当然,有些场合,柳既非多情种,也非无情物,而仅仅是一种道具,一种媒介。这时,作家们的聚焦点往往在于“折柳赠别”这一习俗的本身。如: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唐·释慕幽《柳》

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宋·张先《渔家傲》

别路恐无青柳折,到家应有小桃开。——宋·姜夔《送李万顷》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明·郭登《送岳委方还京》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明·方以智《忆秦娥》

春风若为长条惜,应遣情人少别离。——清·厉鹗《思佳客》

遥忆灞陵桥上,折长条,雕鞍难缀。——清·薛凝波《水龙吟》

折尽渭亭枝,年年送别离。——清·毛奇龄《唐多令》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沈吟无计。——清·陈维崧《征招》

在古人看来,“折柳赠别”,是向对方表达离情别意的最为含蓄、也最为生动的方式。这就难怪他们要乐此不疲了。而同样是“折柳赠别”,在作家们笔下又可以生发出多少新奇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幻化出多少种动人的情形啊!如果说以上所摘引的还只是若干片断的话,那么,下面请看五篇专咏“折柳赠别”情景的作品: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欲折尔来将增别,莫教烟月两乡悲。 ——唐·李冶《送姚员外》

朝朝送别泣花细,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 ——唐·鱼玄机《折杨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临水送将归,春风折赠时。而今三丈树,元是手中枝。——宋·朱继芳《柳》【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折柳赠别”的习俗盛于唐而始于汉。据《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陵,往往折柳赠别。或谓,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而言。但柳经常性地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却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上引五首作品,就有四首出自唐人。他们各运灵光,各出机杼,将折柳赠别的情景表现得何等感人肺腑。即以其中两位女诗人的作品而言:李诗先描写沐秋风而不衰的柳色,这既是起兴,也隐然有借柳自喻之意;然后并不正面刻画折柳赠别的情景,而仅托出“折柳赠别”的用意,那就是让温馨的友情随同柳枝一起陪伴着对方,消除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牢愁。这实际上是通过“折柳赠别”这一举动,曲折地传导出自己的惜别深情。鱼诗倾吐了作者因送别过多乃致折尽柳枝、痛断肝肠的怨愤。怨愤之际,作者竟萌生出一个极正常又极离奇的愿望:但愿此后再无柳枝抽芽,免得离人对之伤心、落泪。说是“免教”,恰好表明柳枝此刻“正教”作者“泪悬悬”。其一腔离愁别恨亦借柳枝巧妙传出。 很难精确地指出,柳究竟从何时起才被作家们攫来表现别离主题,但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它已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尽管作家们对这一意象的袭用还不是普遍的、经常性的。如南齐萧子显的《春别诗四首》其一、其三: 翻莺度燕双比翼,杨柳千条共一色。但看陌上携手归,谁能对此空相忆。(其一)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其三)

诗本身并不出色,但柳在诗中却已被作为触景生情的景、睹物伤怀的物而加以艺术显影。到隋唐,不仅文人诗已习于借柳咏别,许多民歌也将柳熔铸为伤离怨别的意象: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是一首隋代民歌。其悠扬的声调,宛然是唐代成熟的七言绝句,而意象的构置也层次井然:一、二句分别展示柳枝低垂与柳絮纷飞的情景,突出柳的形象特征。第三句总绾柳枝、柳絮,进一步渲染环境氛围,末句逼出一篇正意:盼望离人早归。

唐代借柳咏别的作品,有的出自享有盛誉的诗坛宿将手笔,有的则是名望非隆的一般诗人所作。前者如: 天下伤心处,送客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刘禹锡《别苏州二首》其二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词》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擬惜长条。(其一)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其二)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前诗显然写于柳条未青时。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已见用笔曲折;三、四句更是运思超脱、发想奇警的神来之笔:作者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驰骋才思,把它说成是深谙人间别苦的春风故意造成的结果。较之一般地描写折柳赠别的情景,确是令辟蹊径、别翻新意。李白后诗不是将“折柳”作为一种场景推出,而巧妙地把它作为曲名,放在笛声中展现,借以表达内心的离情别绪,这也不落俗套。刘禹锡的两首诗都以柳条起兴。

阊门之外,风吹柳条,向来是送客之地,但只有今日作者才产生销魂之感,这是因为置身局中、柳色关情的缘故。前诗的意蕴如此。后诗曾被明代的杨慎、胡应麟誉为“神品”。一曲清江,千条碧柳,正是送别的典型环境。作者由此拉开记忆的帷幕,追忆起二十年前送别故人的情景,将依依惜别之情再度倾注在字里行间。李商隐的两首诗构思又有所不同。前诗把惜别深情融入精警而独到的议论中:既然除了死亡再没有比别离更痛苦的事情,那么春风又怎么会爱惜青翠色的柳条,而不让人们攀折呢?后诗掉转笔墨,复对“行人”致词:柳枝含烟惹雾,多情如许,应当既管送往,亦管迎来,既然如此,又何必将它折尽呢?折下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岂不顺乎情、合乎理?郑谷诗不仅用柳丝来牵曳别情、柳絮来沾染离绪,而且用“愁杀”二字夸张地显示出杨柳带给自己的感伤。后者如: 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雍陶《题情尽桥》

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武昌无限新栽柳,不见杨花扑面飞。——武昌妓《续韦蟾句》

各有变化生新之处,但其中最为别致的还是雍陶《题情尽桥》一诗。诗即兴而作,一气贯注。首句直抒己见:万事皆有尽,唯独情难尽。次句顺势直下,斥责以“情尽”名桥之荒悖。既属荒悖,理当另改新名。那么,名何最为恰当?作者认为唯“折柳”二字适足当之。这便引出三句:“自此改名为折柳”。末句又从“折柳”二字荡开,推出惊人之论:“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原本无形,作者以有形之柳条比况无形之离恨,便使全篇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宋代的别离诗词也多以柳为意象。诗如斯植《门柳》:“看尽门前柳,愁多白发新。灞桥风雨夜,离别是何人”。柴援《寄远》:“别时指我堂前柳,柳色青时望子归。今日柳绵吹欲尽,尚凭书去说相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词如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遞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词以“柳”为题,主旨却是书写离愁别恨。此中对柳的描写亦服务于这一主旨。开篇藉柳发端,兴起京华孤旅之叹。“柳阴直”,点出柳之茂密成行;“烟里丝丝弄碧”,见出柳之姿态婀娜。著一“弄”字,似乎是说柳色弄人:自己漫不经心,却使多少人、多少回触目伤情、难以为怀。接以“隋堤上”三句,正为申足此意。作者自己也曾多少回送别于隋堤,而送别必定“折柳”,所以约略算来,所折柳枝的总长度应当远远超过千尺之数。一句“应折柔条过千尺”,包含着多少别离的感伤,多少人生的喟叹啊!

元明清时期,在诗词家笔下,柳仍然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明人王韦《柳枝词》有云:“渭水西来万里遥,行人归去水迢迢。垂杨不系离情住,只送飞花过渭桥”。清人周志蕙《柳》有云:“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一声长笛河桥晚,回首苍茫几树烟。”如果说这两首绝句虽未袭前人之辞、然犹师前人之意的话,那么,元人乔吉的“商调”《集贤宾·咏柳忆别》则辞意俱新,为同一时期“千不得一”的作品:

[集贤宾]恨青青画桥东畔柳,曾祖送少年游,散晴雪杨花清画,又一场心事悠悠。翠丝长不系雕鞍,碧云寒空掩朱楼。揎罗袖试将纤玉手。绾东风摇损轻柔。同心方胜结,缨络绣文毬。

[逍遥乐]绾不成鸳鸯双叩,空惊散梢头,一双锦鸠。何处忘忧,听枝上数声黄栗留。怕不弄春娇巧转歌喉,惊回好梦,题起离情,唤醒闲愁。

[醋葫芦]雨晴珠泪收,烟颦翠黛羞,殢风流还自怨风流。病多不耐秋,未秋来早先消瘦,晓风残月在帘钩。

[浪里来煞]不要你护雕栏花甃香,荫苍苔石径幽,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灞陵别后酒。如今时候,只要向绿荫深处缆归舟。

铺叙之详贍、笔法之细密,尤甚于周邦彦《兰陵王》。全曲以柳起,以柳结。柳既是绵绵不绝的离情别绪的触媒,也是串连那一幅幅色彩斑驳的画面的线索,同时,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柳本身也释放出一定的美感效应。当然,这中间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冶炼和艺术调配。

诗歌鉴赏别离主题意象之二:水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南朝鲍照《无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有句:“连山眇烟雾,长波迴难依”。这是以长波难依隐喻行人难留。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有句:“握手分歧路,临川何怨嗟”。临川怨嗟,是因为川中的流水荡起他心中的涟漪。唐代雍裕之《自君之出矣》有句:“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在作者想来,陇水既与离思相若,其声亦当呜咽无已。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復州嘉礼》有句:“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作者身不能随行人同去,便愿拳拳此心化作悠悠江水,与其征帆长相依偎。《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有句:“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思悠悠,恨悠悠,全因眼前楚水浩渺,离思难收。李涉《再宿武关》有

句:“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尽管已关上屋门,但那潺湲的溪水声却仍然彻夜震响在他耳际,仿佛诉说着他的羁旅行役之愁。刘媛《送别》有句:“知君此去无还日,妾亦随波不复回”。作者深知一别即成永诀,所以自誓愿“随波”俱去,释郎别恨,慰己离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愁之绵绵不绝,恰如春水之迢迢不断。作者便由这一相似点将笔墨铺洒开去。《千秋岁》有句:“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取譬之径相同,而另铸新词,使抽象的离思具像化。《玉楼春》有句:“强将离恨倚江楼,江水不能流恨去。”倚楼望远,不见归棹,作者但觉江水纵去,而离恨犹在——却原来江水只能写恨,而不能流恨。苏轼《虞美人》有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明明是行人不肯驻舟,却怨无情江水载将离恨而去,虽属“无理之语”,却益见惜别之深。石介《泥溪驿中作》有句:“临流不忍轻相别,吟听潺湲坐到明”。通宵达旦地吟听水声,其中固有道学家所沉迷的理趣,但同时不也寄寓了作者与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干脆是以流水作为惜别对象了。范成大《南柯子》有句:“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江水一去不再复返,因而作者连藉以“寄愁”的愿望亦已成空。杨炎正《蝶恋花》有句:“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离恨始而蒸腾为春雨,继而融汇入春江,终而汩汩东逝。同样用水来写照离情,而立意造语却又不同。看!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在作家们笔下,真是“等闲平地起波澜”,翻尽了花样,变尽了戏法!

以水比喻离思,起于建安诗人徐干。徐干《室思》结句有云:“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频繁而娴熟地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还是唐人。唐代许多别离诗,或以水发端,或以水结篇,使满怀离思与水一起流泻在笔端。这里,仅从七绝中拈取数例:

客鸟倦飞思旧林,徘徊犹恋众花阴。他时相忆双航苇,莫问吴江深不深。——独孤及《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濂水送别》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手处,借别潺湲一夜声。——温庭筠《过分水岭》

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徐月英《送人》

独孤诗以一句“莫问吴江深不深”的劝诱之辞,使更深于吴江的惜别之情豁然轩露。严诗首句点出“行舟”二字,表明友人将从水路归去,为后文即水抒情预作铺垫。次句明写时令,暗写愁绪——“心”上有“秋”,正好合成一个“愁”字。这种拆字的戏法,宋代吴文英也玩过,其《唐多令》词劈头两句便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结构上看,这是宕开一笔。第三句又折回水边,以“江南”、“江北”相比照,突出了江水的阻隔。其间缀一“望”字,既传出作者的凝眸之态与惜别之情,又自然而然地带出末句“寒鸦飞尽水悠悠”。随着寒鸦点点的飞逝,只剩下悠悠江水占据着全部画面。这悠悠江水正象征着作者的绵绵离思。贾诗前两句以物候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变换,既点明时地,又烘托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之感。后两句借助“浮云”、“江水”来抒发惜别之情:唯因世情如浮云般变幻无定,才倍觉离愁别恨有类江水之悠长。“江水”前修饰以“空随”二字,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使惜别之情进一步得以强化。韩诗将别离之情“打并入”沧桑之情、兴亡之情,一并概括为“古今情”,藉“宫前水”曲折传出。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以其潺湲的声响,引起多少远行人的乡思客愁?因此,作者特意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这是从反面生情。温诗始终围绕“溪水”著笔。溪水原本无情,作者却偏偏视其为有情物。“有情”二字,正是一篇主眼。何以见其有情?证据有二:一是入山的三日中,溪水始终与作者同行。“得同行”,一个“得”字,饱含作者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侣的欣喜之情。二是临当分别时,用“潺湲一夜声”来表达对作者的惜别之情。藉此二端,的确足以见其深情缱绻。但这种缱绻深情,说到底,只是作者自身的惜别之情的外射和物化。徐诗则责怪流水无情,用笔恰与温诗相反:情侣分袂而别,犹如鸳鸯相背而飞;这种凄惨情景,亭前水居然忍心照映,岂不令人憎恨?这亦属“于他人不到处另生眼目”。

唐以后,用水来写照离思、象征离情者,代不乏人。以清人而言,施闰章《送李万安罢官归里》既云:“岁暮归舟一叶轻,歌残酒罢泪双倾。滩声不是无情思,呜咽随君为送行。”王士祯《真州绝句》亦云:“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都力图变化生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水总是他们所要抒写的离愁别恨的投射物或运载物,总是深深地沾染上作者的主观之情的客观之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习于、同时也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的作家无疑是李白。李白一生交游极广,全集中提到姓名的就有四百多人。交游既广,赠别、送别之类的作品也就十分可观。这类作品大多以水喻情,或借水抒情。其中,最为传诵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前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迟佇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画面既开阔、明丽,声韵也和谐、流畅。作者另诗《送别》有句:“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此诗三、四句同意。后诗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秀丽如画。“深千尺”,即夸张地揭示出桃花潭水的特点,又为结句的抒情预伏一笔。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不及”二字,笔致空灵,深为沈德潛所赞赏:“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唐汝询更对全篇推崇备至:“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故能调绝千古。”(见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唐诗说》)所谓“景切情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潭水这一真切的客观之景与惜别这一真挚的主观之情已融为一体,惝恍难分。另如《金陵酒肆送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壓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流水之长比喻离思别意之长,古已有之。李白翻过一层,径直质问流水:较之别意,孰短孰长?这与《赠汪伦》一样是从虚处著笔,而比《赠汪伦》更为含蓄。其用意当然在于暗示别意之长,甚于流水之长。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泾川送族弟錞》云:“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渡荆门送别》云:“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夏行》云:“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口号》云:“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沙丘城下寄杜甫》云:“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送殷溆》云:“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郗昂谪巴中》云:“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寄王汉阳》云:“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云:“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云:“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这仅是从其五言诗中拈取的部分例子,却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学者认为,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归纳出一个公式,那就是“友情之长等于流水之长”;而滥用这一公式则说明李白“对朋友不求甚解,所以用情浮泛。”(见罗忼烈《两小山斋论文集·话李白》)这当然不失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家之言。但在我看来,李白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水与离思、别意扭合在一起,是因为水本来就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之一;藉水吟别,恰如借柳咏别一样,是别离文学作家的惯用伎俩,并不能证明李白用情的浮泛和诗才的枯槁;相反,从中倒显示出李白善于即景骋情、变化生新的卓越才能:试想,同样以水为意象,组合结构方式却无一雷同,若非著笔成春、运斤成风的巨匠,岂能为之?

诗歌鉴赏别离主题意象之三:酒

和折柳赠别相比,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说明前人早已有鉴于此,不过语焉未详而已。

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翻检古代的别离诗词,有关饮酒相送情景的描写真可以说比比皆是、洋洋大观: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梁·沈约《别范安成》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官,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元·杨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如果说在沈约诗中,酒虽然已与离思相关合,却毕竟没有能牵引作者较多的笔墨,而仅有片言只语的描摹的话,那么,在李白诗、杨果词中,酒作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占据了更多的篇幅,且被安排在更重要的位置推出。李诗为送别杜甫而作。李、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并订交。尽管其年龄既不接齿,声望亦不比肩,却一见如故,结为莫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翌年,李、杜携手同游齐鲁,游罢,分袂于鲁郡东石门。于是,李白离思萦怀,情难自抑,便借酒起兴,发为骊歌。“醉别复几日”,这正是惜别的感叹!既然过不了几天就要分道扬镳,那就痛饮一醉、藉酒力冲淡内心的离愁吧!“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这则是对他日再度欢饮的热切盼望。同时,“重”字又与开篇“醉别”相呼应,点明此刻正乃“开樽”之时,其意略同于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篇末仍粘著于“酒”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是啊,此去犹如转蓬一般,各自飘零远逝,何日重逢岂能逆料?既然语言难以表达离情别绪,那就满饮此杯、托酒寄意吧!全篇以“酒”字串连起情感的线索,使一腔离愁别恨尽皆照映在酒光中。杨词亦以酒起,以酒结,将离情盛于杯中。“一杯聊为送征鞍”,“征鞍”指代行客,即词题中的“商参政”。作者

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四)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其全文诗词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古诗咏柳的诗意_咏柳原文赏析_作者贺知章。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相关热词搜索:咏柳的翻译王十朋 咏柳王十朋颔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咏柳王十朋古诗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37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