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2016-05-18 10:49:5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共5篇)诗歌赏析一.《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2 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诗歌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第一篇

一.《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好评。请选一角度,简要评析。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为什么? 5.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6.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7.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体会“阔”的妙处) 8.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9.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它抒发了作者 欢乐积极向上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11.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1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1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2、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3、(1)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4)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4、答: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的渺远无际而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似更为响亮。“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的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印象。5、第三联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了。7、答:“阔”字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8、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9、(1)“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时序交替,触景生情)(2)这两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语言上炼字炼句)(3)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有哲理意味)【此为开放性试题,以上(1)(2)(3)三个角度皆可】11、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12、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13、D

二.《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郎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4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5.《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6.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3、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寄托了作者的抑郁之情。4、这两句不思议论,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5、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6、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7、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三.《浣溪沙》 [北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片写景在作品中有何作用?

2.“门前流水尚能西”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恨歌》》一句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从所积累的诗词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依据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词中的“黄鸡”代表光阴流逝,你还能说出哪些代表时光流逝的词句?说说它们能代表光阴流逝的理由?

5.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 沙净无泥”“ 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见解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6.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谁道人生无再少?”,诗人是真的认为,人生可以返老还童吗?

9.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10.阅读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1、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不矛盾,写作的目的不同。4、如“逝水”“枯叶”等。 5、“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儿,芽儿浸透在着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6、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时传来杜鹃一声声凄厉的哀鸣。7、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人生衰老叹息,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8、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的面对生活,这样就能

保持青春活力。9、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10、C 四.《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4.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7.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8.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

9.三四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十五夜望月》中的点睛之笔是:不知秋思落谁家;明点“望”,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范围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点题之笔是:冷露无声湿桂花。

11.能确定题中的“十五”就是八月十五的细节有哪些? 12.说说诗里的“秋思”是写诗人的一己“秋思”,还是人民大众的“秋思”?

13.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 14.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句子。

15.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

16.这首诗意境优美,一二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月,透出望月的情景,试作简要分析。

17.作者在诗歌里写道“不知秋思落谁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疑问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8.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 19.《十五夜望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4、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5、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6、“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圳特区沉。7、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的寒意倾注于冰凉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8、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9、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11、“冷露”、“桂花”、“人尽望”、“秋思”。12、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虽月明九州,但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在这里重点写的是人民的悲思,“不知”、“谁家”说明很多,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13、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的角度写的。14、“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15、运用联想,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这句诗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16、“地白”写出月的明亮皎洁;“桂花”可以是实写,也可以引发人联想到月亮中的桂花树。17、“不知”二句看似疑问,实则是把自己和其他望月思乡的人相比,写出了自己思乡怀人感情的浓烈真挚。

18、如洗乳般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停歇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皓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这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19、诗的前两句写出诗人所见,创造了一个满地银辉,鸦雀悄息,冷露无声,桂花氤氲的清凉而悠远的意境;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以一个问句的形式把自己浓浓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思表达得隽永、曲折、丰富,委婉动人。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统领全篇。

2.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苏辙 ,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 月亮 。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水调歌头》中表示人事难以两全其美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苏轼面对朗朗明月,趁着酒醉之际,把酒问天,请写出这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逢佳节,亲人相离时,我们常用苏轼最能表达心声的词句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名句,向来被人们所喜爱,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人们喜爱的原因。

7.“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这首词是如何紧扣“明月”来驰骋想象写景抒情的?

10.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12.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13.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1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

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词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如何?

答案:6、(1)这是自然常理,有哲理意味,也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2)此句表露了词人在无可奈何中的自我安慰。7、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离有聚,正如月亮有圆有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抑郁寡欢呢,不如坦然对之。8、既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更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唤起人类普遍情感的体验。9、这首词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以发问起始,以期望祝愿作结。上阙下阙均以明月贯串,上阙借“明月”以喻清高,下阙用“明月”衬托离别。词人在月台票下遐想,在月下情人,在月下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和感情上的怅惘,又在月下遥遥地祝福弟弟和天下离别之人。全词以“明月”为红线贯穿,构思奇巧。10、(4)(5)11、婵娟、玉盘、玉兔、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钩、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12、婉约派 李清照、李煜、晏殊、柳永13、A 14、A 15、上阙:诗人把酒问天,驰骋想像,去来于天上人间,追求心灵的寄托,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下阙:诗人触景问月,抒发感慨,豁达看人生悲欢离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上下两阙一写望月,一写思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_草色遥看近却无_”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下面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描写了早春时节的特有景色。

B.此诗清新晓畅,给人以人穷的美感。

C.三、四句将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对比,抒发作者对早春的珍爱。

D.诗中的“天街”指宽阔的街道。【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答案:2、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晨它的萌生阶段,它在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4、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5、D 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最能抒发丰收在望喜悦心情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表明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表明行路急速,路边避雨的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2.赏析“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3.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4.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人民安居乐业)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触动了作者。

5.这首词上阙写乡村夏夜晴景,下阙写雨景,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悠然闲适的心情。

6.一个“见”字用得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大雨将至,茅店忽现的心情变化,内心由焦急转为喜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汇总修改答案》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第二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年级语文

古诗词鉴赏题

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从海中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春意已闯入江南。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品简析

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第三联通过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试题示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 旅途中停泊 ) 客路青山外( 旅途 ) 风正一帆悬( 顺 ) ....

乡书何处达( 家信 ,书,信) 海日生残夜( 黑夜将尽未尽之时 ) ....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颔联中“阔”、“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阔”:①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②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4.第三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4.拟人,对偶。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 “鸿雁传书”或 “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联系全诗,说说作者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请你再写出一句与“雁”有关的诗句。

1 / 7

6.从北固山寄到洛阳。

诗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断的戟沉在泥沙中,铁还没有完全生锈,我把它又磨又洗,认出是赤壁大战遗物。假

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大乔小乔两姐妹就会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了

作品简析 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从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三四两

句以二乔象征国家命运,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试题示例

1. 本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你说说其中的“小”和“大”分别指代什么?

1.小:一件古物“折戟”,二乔;大:赤壁之战,国家命运。

2. 说说一二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论史抒怀铺垫。

3.三、四句中的“东风”指什么?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3.“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也是火烧赤壁一事。还指使人成功的机遇。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4.不好!因为“铜雀春深销二乔”正意味着东吴的覆灭。如果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诗味全无。这句诗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的匠心。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所以不能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

5.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而自己生不逢

时,有才能不得施展。)

3.浣溪沙 (北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

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作品简析

本词上阕写早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

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 7

试题示例

1. 词的上阕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1.描写了兰芽、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2.劝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3.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不服年老)、自强不息(旷达进取)的精神。

4.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作品简析

全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试题示例

1.解释下列词语:

2.一二两句中,能体现“秋”的景物有哪些?

2.地白、桂花、冷露一二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3.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寂寥、冷清、沉静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铺垫

4.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入骨的相思之情。或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简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

3 / 7

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试题示例

1.试分析词中“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

“弄”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2.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是“我欲”, 又恐 , 何似。

3.说说“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在词中具体是指什么。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 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作品简析

本诗以小雨中的草色来写早春之景,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以“如酥”为喻,让人感

到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不是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后两句议论用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全诗描绘出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视觉) 点出初春小雨,以“ 润如酥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并准确地捕捉到了春草的特点。与杜甫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题示例

1. 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小雨、小草。滋润、珍贵;新嫩,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2. 结合全诗,谈谈“最”、“绝胜”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最”:正;“绝胜”:远远胜过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街道上的细细春雨滋润如酥,草色近看无绿,远看却青青一片。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练习:

1.常言道“春雨贵如油”,世人却写出了“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句子,高出常人一等,请你就其中

4 / 7

一字谈谈其妙处。

“酥”把小雨比作酥油滋润过似的,写出了小雨的细密以及给植物带来的润泽,作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7.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

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作品简析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惊鹊、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试题示例

1.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作用:(1)渲染了欢乐的气氛;(2)反衬了夏夜的寂静。

2.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句。

2. 互文的修辞,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词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至少写出两种)

人们(农民)。青蛙

4.这首词描写江南农村(时间和时令)的景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8.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议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景、抒情。)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寥(liáo),寂寞空虚。 春朝(zhāo):春天。排,排开。排云上,即直冲云霄。 碧霄:青天。 作品简析

本诗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激发出读者的凌云壮志。全诗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

5 / 7

《初一古诗赏析(答案版)》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第三篇

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4分)

①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

美丽。

7.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

A.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2分)

7.(2分)D

8.(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

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结合语境

分析1分。)

(高淳一模)7. 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3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 ▲ , ▲ 的特点,

赞颂了 ▲ 的人。

7.(3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

(沿江区一模)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4分)

①月夜忆舍弟

杜甫

②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③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

弟弟。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③况乃:何况是。

(1)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2分)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

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

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

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7.(1)(2分)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

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满分)

(2)(2分)C

(溧水一模)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

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

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2分)

②.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2分)

③.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含《台城》,另

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目,请你请根

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8个字)。(2分)

7. ①(2分)梦 空 ②.(2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人

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示例二:将台城

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明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1分) ③. (2分)南

京(金陵、石城)怀古(咏史)9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1分)

(秦淮下关浦口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 ▲ ”字。(1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梅花开得茂盛,将梅

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B.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

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三、四两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

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者借花喻雪。

D.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

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7.(4分)(1)早(1分)(2)C(3分)

(六合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7-8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1分)

8.“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分)思念家人(或感秋怀人、对月望远等)

8.(2分)“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远

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白下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 完成7—13题。(15分)

【古诗阅读】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7.关于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 ▲ ①”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

分)

8.“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2分)

7.(1分)镜中看

8.(2分)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

蓬勃生机和优美活灵的意境,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景1分,情1分,意近即

可)

(鼓楼一模)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桃 花 溪①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7.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2分)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7.(2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追求不到的怅惘、

无奈。(答出一点即可)

(建邺一模)

清溪行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向:接近,将近。

6.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作一点赏析。(2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

“清心”的感受。

B.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

安江由衷的赞叹。

C. “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

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 (2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

爱。(写出比喻或对偶得1分,内容得1分)

7. (2分)B

(栖霞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前途经古城金陵写的一首怀古诗。首句的霏霏江雨、萋萋

江草及第二句的一个“空”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 ▲ 的氛围。(1分)

(2)对三四句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

A.“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无情”前置可以突出台城柳的“无情”。

B.台城柳“无情”,是因为它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春来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C.诗人是以杨柳的“无情”反衬他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D.台城柳本身是植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客观的描绘。

7.(3分)(1)凄凉(凄清、凄迷、荒凉、荒芜)(1分) (2)D (2分)

(江宁区一模)

新晴野望

唐·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白水:银白色的河水。③倾家:全家。④南亩:农田的代称。 ③④②

8.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 ▲ 的特点。(2分)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

A.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颈联中“明”和“出”,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8.(2分)清新(或“明净”“空旷”“旷”)(意对即可)

9.(2分)D

《今夜月明人尽望全诗及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第四篇

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及注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注释: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今夜月明人尽望全诗及赏析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3)地白:月光满地。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5)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为准。今夜月明人尽望全诗及赏析


译文一: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料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译文二: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
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_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赏析_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第五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建。其古诗全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_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赏析_作者王建。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阅读答案_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翻译赏析_作者王建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中庭地白树栖鸦的意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鉴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庭地白树栖鸦全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162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