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映山红诗

映山红诗

2016-04-26 13:12: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映山红诗(共3篇)杜鹃诗题元十八溪居唐 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倚枕...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映山红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映山红诗 篇一:《杜鹃诗》

题元十八溪居

唐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

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

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 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元十八溪居》中写道“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诗人通过描写杜鹃花的美来表达对这个环境的喜爱。

《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山踯躅之名,也有来历的,翻了家里的清刻本《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踯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鹃花也叫山踯躅,或者是羊踯躅。山踯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错,可惜只能尝个一两口,因为我想谁都不愿变成一头踯躅的羊。据可靠说法,山踯躅和曼陀罗花一样,也是古代蒙汗药之源。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古蜀国的国君杜宇,又称望帝,被逼退位,逃到山中,忧愤而死,化为杜鹃鸟,终日悲鸣啼血,溅到花上,变成杜鹃花。从此,一提起杜鹃,就会是悲痛的代言,含着悲伤。

杜鹃花开在春夏之际,花朵繁茂,花色丰富,花期久,开放时节热烈,妖娆富丽,如火如荼,是人们喜爱的花朵。它热情纯真,吉祥美好,已经失去了古时候的意义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把杜鹃叫做“索马花”,苗族叫“麻雅王”。朝鲜族人把它叫“金达莱”, 朝鲜语里的意思是“永久开放的花”。

自六朝、唐、宋,至明、清,文人骚客有关杜鹃的诗词、散文和谱志很多。唐代诗 人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称颂赞美杜鹃:“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 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西施为中国四大美人(另外三位是王昭君、貂 蝉、杨玉环)之一,嫫母为黄帝之妻,貌丑而贤惠,诗人借诗竭力衬托杜鹃花之美,将杜 鹃比作花中西施,从此杜鹃花便有了 “花中西施”美称。唐代杜牧赋诗《山石榴》:“似 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鬓。”明代苏世让的 《初见杜鹃花》诗:“际晓红蒸海上霞,不崖沙岸任欹斜。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 树花。”洋溢着诗人对杜鹃花的热爱、仰慕之情。宋代杨巽斋诗:“鲜血滴滴映霞明, 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可见,杜鹃花是企盼团圆的象 征。历史上留下不少生动描绘杜鹃花的名诗及妙句,如“颜色胜曙霞”,“不似花丛似火 堆”,“风翻焰火欲烧人”(白居易),“清溪倒照映山红”(杨万里),“涧底红花夺 火烧”(李绅)等。这些都是对杜鹃花绝妙的写照。

现代众多仁人志士都用杜鹃花歌颂革命先烈,李广源诗:“古今报国 捐躯者,魂化鹃花代代荣。”诗人刘云中:“瑶乡沃野杜鹃红,许是驱倭民众血。”何继 馨诗:“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潘冬子 的妈妈唱道:“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就比如杜鹃花,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把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杜鹃花开遍野,相信等到杜鹃花开的时候,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映山红诗)

杜鹃花融入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中国的杜鹃花育种做出了贡献,杜鹃花开的争奇斗艳,把城市装扮的满园春色。江苏省的拙政园已经举办了6界杜鹃花节,花开的美不胜收。

传说一次舜帝南巡,来到了九嶷山一带视察;听闻这裏的姑娘都长得十分秀丽,就像红杜鹃花那般叫人喜欢,可是她们的命运却灾难重重,於是爱人民如子的舜帝便决定查个明白。 这天,风和日丽,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见桃红李白,柳翠竹绿,鸟雀呼晴,红色的杜鹃花遍野开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十分高兴。 可是,当舜帝过了凉伞坳,来到一个叫小桑塘村子里,到了百姓家裏访问,却只见百姓们吃的是麦糠饼,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况亦是一样,他心裏便十分难过。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来到一位老爹家,只见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双眼盲瞎,舜帝更又难过的问老爹:「怎麼没有人照顾你们呢?你们的儿女呢?」两老一听,随即老泪纵横。 舜帝一看,更加不解,於是追问原因,老爹只好呜咽的说出了始末。 原来,他们原本有六个秀丽聪明的女儿,女儿们都会织布绣花,养猪餵羊。但三年前,部落里的酋长来到乡间视察,见到了他们的女儿个个长得美丽,便强行逼婚,但她们宁死不屈,被凶残的酋长送到六个山头去餵了老虎。老婆婆伤心的足足哭了七天七夜,泪流成河;山神深受感动,便将那六座山峰变得高大奇秀,十足六位姑娘生前的风姿。老婆婆见到那些山峰,便大声哭唤著自己的女儿:「你是朱明峰,你是石城峰,你是石楼峰,你是箫韶峰,你是杞林峰,你是桂林峰。」叫唤完了,她的双目亦因流泪过度而失明。后来,这六座山峰老

(映山红诗)

是云遮雾蔽,只因六个姐妹不想看见母亲悲呼的惨象;这六座山峰又时常风声呼呼,正是六姐妹在控诉酋长的凶残。 舜帝十分难过,他一向爱民如子,知道酋长这样凶残,百姓的日子这样艰辛,实在心如刀割。於是他沿著母河右岸下山时,不禁放声痛哭,他的泪水洒落在杜鹃花上,花就变成白色了。从此,杜鹃花红白对开,人们便称这些杜鹃花为哭笑花。(映山红诗)

传说二:在闵、浙一带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杜鹃和谢豹为结拜兄弟,谢豹因无意中伤了人被判死罪,关进死牢,杜鹃带了酒菜去看他,谢豹诡称要理发,让杜鹃代他坐一会牢,杜鹃欣然同意,哪知谢豹一去不回。杜鹃伤心地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就被推出去斩首。杜鹃死后变成一只冤鸟,从这山哭到那山,想找谢豹,却徒劳无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啼出的血泪洒在山间,滴到之处便长出小树,春天一到,更开出了血红色的花,这就是杜鹃花的由来。

另有一则故事则是这样说的:古时蜀帝杜宇,死后仍舍不得离开他的子民,其灵魂便化作一种鸟,名叫“杜鹃鸟”,常叫着“不如归!不如归!”直叫得口吐鲜血,血滴在一种树上,便开出血红色的花,后人为纪念杜宇便称此花为“杜鹃花”。 传说三: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每次出门都随身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他经常捉一些虫子喂小鸟,小鸟也常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声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皇帝听说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大爷说明了来意,娟子不从,于是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可怜体弱力小的鹃子,被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抓走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安顿好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

死了这个皇帝老儿,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而且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而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过了许多年后,这里造了一座庙宇,叫做鹤林寺,庙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鹃台,杜鹃台上种了许多杜鹃花,各式各样,那株“五宝绿珠”也被移植到这杜鹃台上了,它在那花丛中,花开得更加娇艳动人。每当清晨和黄昏时,总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鸟在花台上空飞舞,其中有一只总喜欢绕着那株“五宝绿珠”转,而且这只乌的叫声特别凄楚,就像排萧吹出来的一样,据说那就是刘鹄变成的。

有些诗人把杜鹃鸟啼血染红杜鹃花的故事,写入诗文里。唐代诗人李白身居宣城写了《宣城见杜鹃花》的七言绝句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原蜀国人,做此诗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在宣城(安徽)写的。“子规鸟”即杜鹃鸟,因呜叫悲哀,谐音是“不如归去",所以又叫“断肠鸟"。,它每叫一声使人肠断一次,“三春三月"指春天三个月,“三巴”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的总称,泛指蜀中。“忆三巴”是忆故乡。唐代成彦雄《杜鹃花诗》: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怨艳"是说杜鹃鸟怨,杜鹃花艳。凄凉的“寒食”夜里“一声”啼,旷野寺院旁边“数朵”开。“谢豹”即杜鹃鸟。太阳西斜,杜鹃鸟时而从林中飞出又飞走,残阳之光照在杜鹃花上,夕阳景色美如画。

映山红诗 篇二:《浅谈《映山红》作品分析与演唱》

浅谈《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

作者:张强

中文摘要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映山红》歌曲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当代歌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以傅庚辰创作的红歌中《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映山红》这首歌曲创作中题材、体裁、创作手法、演唱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可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唱出的了人民的心声。(映山红诗)

关键词:映山红;作品分析;演唱;傅庚辰;创作;题材;体裁;红歌;人民的心声;

傅庚辰,这是一个在中国乐坛上很有分量的名字,他所创作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映山红》、《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歌曲的经典。经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考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产生的歌颂和赞扬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歌曲,它讴歌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的历程,是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它包括革命歌曲和爱国主义教育歌曲。这首《映山红》也是红歌中的经典之作。红歌彰显时代精神,给人激情和奋斗动力,表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映山红》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闪闪的红星》剧本中的歌词,是傅庚辰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的,歌词这样写着:“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话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让傅庚辰怦然心动。这几句歌词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力量,使他把已经编好的剧本歌曲全部换掉,重新谱写了这首《映山红》,正所谓红军就是我们的亲人,后面就改成了“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作者用诗

歌的体裁以及赞美、歌颂红军,对红军思念和不舍之情为题材,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他不断时间积累、总结出来的,做到了让人民为之自豪,并且深受观众喜爱,留下深刻烙印的歌曲,给人美的感官和内心需要。

《映山红》这部作品寄予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期盼,以及送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红军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句着实表达出人们对红军的那份浓浓深情。

这部作品的演唱方式因人而异,声乐艺术是一种歌唱艺术,博大精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可以表达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美声浑厚圆润,直译“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当时美声唱法是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歌唱方法和发声音色优美,发音自如,其中还加入了花腔等装饰,显得活泼灵动。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特有、传统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是从我国特有的民歌发展形成的。有着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唱法很受群众欢迎,能鼓舞群众。传统民歌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丰富多彩,音色柔美清脆,悦耳动听,很有色彩。通俗唱法,就是通俗音乐的演唱方法,源于欧洲国家,是欧洲普遍广泛流行的演唱风格。语言通俗易懂,好记。表演随意自然,唱法灵活,直抒胸臆。这三种唱法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每个唱法对一首歌曲的表达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这首《映山红》,用美声唱法表达会让人觉得心情宽阔,大气凛然,显现出对红军丰厚的感情沉淀。用民族唱法来演唱,音色来的更有色彩,更自然的表达对红军依依不舍之情和怀念之情。用通俗唱法演绎,更多展现给我们的不是技巧上和发音上的诠释,而是随心所欲的情感表达。更随意,更有味道。每一种唱法的演绎都是为了给人们对这首作品更好的诠释,味道不一样,但是感情是一样的。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歌曲《映山红》在《闪闪的红星》的影片中由冬子妈来演唱,歌曲旋律优美醒耳,歌词声情并茂,表达苏区人民对红军英雄崇高的敬意和对红军的深厚热爱。寄托了苏区人民在红军的领导下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深深期盼。这首歌曲原唱是邓玉华,音色清脆嘹亮,带着浓厚的江西山歌风味,优美动听、沁人心脾。之后又被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重新演唱,这首歌再次走红祖国的天南海北,到处都在传唱这首歌,并且被很多人传唱开来,这首歌不仅成为中老年人喜爱的歌曲,就连一代代的年轻人也对这首歌爱慕有加。这首作品一路传唱,后来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合唱、对唱、齐唱、多声部合唱、小组唱、表演唱等等,一系列的演唱形式来演绎这首歌曲,时至今日已经完完全全被人们所熟知,不仅如此,

熟知的更是那份对红军英雄的崇高敬意和热爱之情。感情的流露才会使得作品的完整度更加完整,更加完美。

这首歌曲传唱至今已经不单单用来演唱了,还可以用乐器来演奏,扬琴、葫芦丝、笛子演奏等等,处处可见,节奏稍慢、舒缓,旋律优美动听,让人很快融入情景之中,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葫芦丝演奏的《映山红》音色柔和平缓。甜美悦耳。演奏中要注意单倚音和复倚音的运用以及歌曲的连贯性。扬琴演奏《映山红》引子群山巍峨、红旗招展;通过强力度的超过三个八度的和音演奏表现手法,给人以气势恢宏的英雄赞歌主题。随后一连串的琶音给人感官震撼,最后使用“吟音”以及借鉴古筝揉弦来为后面的演奏做铺垫。第一段慢板、夜盼亲人、情深意浓。此主题运用长轮音演奏,使得歌曲细腻柔美,表达思念之情和期盼之情。第二段行板转快板、威武雄壮。转换情绪采用了压缩加花主题,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刺激。第三段山花烂漫、豪情满怀。八度轮音以及三连音的运用使情绪更激动,跟着红军闹革命的激动心情。最后尾声宁静致远,思绪翩翩。运用“泛音”技法留下遐想空间,意犹未尽。以上两个乐器都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尤其扬琴让人荡气回肠。总之,不管是什么乐器都能很好的表达出作者的心意,演奏者的表达更是对这首作品的肯定和传承。除了乐器还有舞蹈演员的诠释,她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这首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用眼神、手势等等一切可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告诉人们,告诉大家这部作品的深刻含义,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呈现出来的作品展示更是独具魅力。 上海京剧院根据电影《党的女儿》创作演出的现在京剧《映山红》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专家评价剧情可看也可信,看了让人动心动情,为寒冷的冬日添上了一层暖意。编导在编写京剧《映山红》的时候在感情上、思想上与“党的女儿”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所以才有了成功的保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京剧自身的魅力,从音乐方面说,这个作品借鉴了江西民歌《送红军》,旋律上不管是间奏、唱腔还是唱段都借鉴了这首江西民歌。这首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突出了对红军无限热爱与怀念的主题。当然演员的生动表演更是成功关键之一,各方面的因素塑造了又一个不一样的《映山红》。可见,这种红歌一直活跃在每个编导人的心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的心中。不同的表演形式演绎着这首广为人知的红歌,让我们所有人对红军英雄更加热爱更加崇敬。

《映山红》这部作品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情感,红歌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

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得到升华。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我们当代大学生从红歌的欣赏和传唱过程中汲取丰富的正能量和精神营养。唱着一首首红歌,就是传承着一种红色精神,传承着这种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激发潜力以及向远大的目标奋进有着很深的影响。红歌不仅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多的是对中国主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论从历史、旋律、歌词都可以让人为之激荡,幸福来之不易,更激发人们对红色经典的致敬,激发他们爱国激情,民族自豪感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映山红》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柔美细腻、悦耳动听的旋律向人们诠释了对红军英雄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正如歌词写的“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每一句歌词都有一个“盼”字,这个盼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急切盼望的心情。无数的人愿意用各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演绎着这首经典歌曲,红歌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它会一直陪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一直鼓舞着我们,一直不会消失。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向红歌致敬,向经典致敬,向红军英雄致敬。

参考文献(映山红诗)

[1]李锐.《映山红》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解析[J].内蒙古艺术,2009,(1):

[2]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张瑜.论中国红歌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功能[J].剑南文学,2012,(8):

[4]李颖.中国红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D].山西:中北大学,2010.

[5]康伟.京剧《映山红》何以动人?[N].中国艺术报,2002(004).

[6]匡秋爽. 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0.

[7]王楹.论中国经典红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8):

[8]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郑心平;田成阳.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

[10]李萍.傅庚辰音乐初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映山红诗 篇三:《童谣《映山红》教学设计》

童谣《映山红》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映山红诗)

这是一首根据苗族儿歌改编的童谣苗歌。该童谣适应性强,可以集体唱、小合唱和个人唱,该童谣表达了苗族儿童的纯真情感。

教学目标:(映山红诗)

1、该童谣以朗读为主,以高亢、整齐的声音朗读。

2、加入衬词,感受苗族儿童的纯真感。

3、从中感受儿童天真可爱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苗语诵咏《映山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话

1、我们学过很多的苗歌,你们会唱吗?我们学会了哪些?请同学们唱一唱。

学生唱学过的童谣……今天我们又来学新的童谣诗词

2、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3、学生感受诗词。

二、标书课题:

《映山红》

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口授诗词,译文。

映山红,

长在高高的山坡,

生在荡漾的河边。

开在清清的小溪旁。

我们手拉着手,

爬上山坡,

来到河岸,

走进溪旁。

我们,

采啊折啊,

一束束火红的映山红,

把她送给亲人,

送给同伴,

献给心爱的祖国。

3、教师授诵,注意音准、押韵、整齐。

4、学生自主学习。

5、评价。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

2、指名朗诵,试读作品。

3、分享《映山红》。

四、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赞美映山红的诗 写映山红的诗
  • 1、映山红的诗(2016-04-2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映山红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映山红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761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