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李贺的诗

李贺的诗

2016-04-19 11:31: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贺的诗(共4篇)李贺诗词李贺诗词 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成就最高。李...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李贺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贺诗词》
李贺的诗 第一篇

李贺诗词.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成就最高。李贺读书颇多,一方面深受楚辞汉魏乐府诗齐梁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务去陈言”,也就是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于学古中不断创新,正是温故而翻新。李贺善于创新表现在写诗如镂玉雕琼,常反复琢磨,呕心沥血,千方面计使语句新奇,,以求陌生化的效果。李贺把色彩斑斓凄凉硬峭的陌生带入了诗歌中,如频频出现于诗句中的“幽“冷”“苦”“寒”“惊”“血”等字的共同特征就是色调冷艳,质地硬峭。这些字词的运用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令人感到周围充满了肃杀之气,凉意袭人。李贺诗中的寒不同于与贾岛孟效之寒。“郊寒岛瘦”大多是一种困弱无力的颤抖,是一种缺乏内热的饥寒。孟郊写得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诗歌主要表现了凄怆寒苦的生活,真切展现“哀哀孤老人”的凄凉晚景。读孟效的诗产生的是老病凄苦,无可奈何的哀怜。而李贺的诗,透过凉冰冰的表层触摸到的是诗人汹涌澎湃奔突不息的激情。不甘心,不情愿,由此而生出的绝望愤懑呐喊,透过寒光闪闪的词汇和意象不停地宣泄,不停地涌流。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这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有的诗中也流露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李贺的诗}

吴企明说:“如果假诗人以年寿,使他有更广阔的社会观察和创作实践,那么,诗人的思想将会更成熟,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将会更为宽广和深刻,他的缺陷和弱点将会更少一些,长吉诗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李贺的诗}

诗作概览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他的《高轩过》赞韩愈和皇甫湜的诗文“笔补造化天无功”,也可以作为他的自我评赞。他的诗,包括四方面内容:

(1)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行,有所见闻;后来京城羁旅,游历南北,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李贺所写这一类诗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的是直陈时事,有的是借古刺今:{李贺的诗}

①隐射抨击永贞宫变的,如《汉唐姬饮酒歌》;(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金隐秋尘姿,无人为带饰。玉堂歌声寝,芳林烟树隔。云阳台上歌,鬼哭复何益?仗剑明秋水,凶威屡胁逼。强枭噬母心,奔厉索人魄。相看两相泣,泪下如波激。宁用清酒为?欲作黄泉客。不说玉山颓,且无饮中色。勉从天帝诉,天上寡沉厄。无处张穗帷,如何望松柏?妾身昼团团,君魂夜寂寂。蛾眉自觉长,颈粉谁怜白。矜持昭阳意,不肯看南陌。){李贺的诗}

②批判唐宪宗沉湎迷信、追求长生的,如《仙人》(李贺生活在藩镇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的中唐时代,此时的唐王朝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承平局面,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腐朽则已暴露出来,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在那样的时代,文人做官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科举考试;另一条是走“终南捷径”。后者的办法是,首先隐居山中,当然并非真心悟道修行,而是一面过着隐士般的闲散生活,一面广交达官贵人,借以扩大声誉。在得到大官的有力推荐之后,皇帝一直令下,顿时平步青云,往往能够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仙人》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元和年间,唐宪宗好神仙术,方士们曲意逢迎,诗人写下这首

诗予以讽刺。讽刺那些表面上志在山水,实际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假隐士,给了他们冷峻的一击。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采用欲抑先扬的表达方式。首先着力描绘一个道貌岸然的仙人形象。“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在高高的石壁上,坐着一个弹琴的仙人,风度翩翩。超凡入圣,不食人间烟火。“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夜晚,他拿着长长的白鸾尾,潇洒地扫去终南山上空的云彩。这位隐居的仙人,他的动作,多么潇洒!他的神态,多么脱俗!它的心境,多么宁静!他的生活,多么闲适!这样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啊!“鹿饮寒涧下,鱼扫清海滨。”仙人的悠闲自得,就好像小鹿饮着泠洌的山涧水,又好像游鱼回到清澄的大海。这样的情景自由自在,天人合一,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此情此景,同勾心斗角,曲意逢迎的官场,同热闹、浑浊的人世,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原来,他一听到汉武帝好神仙,招致方术,也想由此求得一官半职,飞黄腾达,便急忙地赶来向汉武帝报告西王母的鲜桃树桃花开放了。终于,我们看清了这位貌似志形高洁的仙人的真面目。他根本不是真的想从此隐居山林,一意修身养性,他根本没有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善于运用欲抑先扬的表达方式。本诗前六句“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鹿饮寒涧下,鱼扫清海滨。”都在尽情描写仙人超然物外的形象,那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悠然的形象令人心动。直到结尾二句才透露出讽刺的信息。“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诗意剧变,仙人的悠闲清静都是虚假的。末两句诗全诗的诗眼,它构成了全诗的讽刺基调。讽刺“好方士,求神仙”的愚昧行为,是李贺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诗人否定超然物外的仙人的存在,否定隐逸求仙,借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态度是明朗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写这类作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早年家居昌谷,其地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达官贵人所往来,使他对人民所受重赋剥削,统治阶级所为淫奢恶行,有所见闻了解,给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后来出仕王朝,旅游南北,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仙人》这首诗批判唐宪宗追求长生,讽刺那些表面上志在山水,实际上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假隐士。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昆仑使者》(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 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神弦》(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全部注释 】

1.飞光:时光,指日、月、星光。{李贺的诗}{李贺的诗}

2.劝尔句:《世说新语·雅量》载:晋孝武帝司马耀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耀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3.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

4.食熊两句:言富人食熊掌,穷人食蛙。

5.神君、太一:都是汉武帝供奉的神灵(参《史记·封禅书》)。

{李贺的诗}

6.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7.烛龙: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浊而照之。"

8.服黄金、吞白玉:《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9.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李贺的诗}{李贺的诗}

10.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⑾嬴政: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赏析】

此诗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促;讽刺迷信神仙,服药求长生者。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渭曰:"字字奇。"董懋策曰:"字字老。"周珽曰:"错综变化,想奇笔奇,无一字不可夺鬼工。"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全诗分为三部分。诗的前十句(至“太一安有”)是第一部分,慨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其中前六句开门见山,感叹时光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但我们的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亲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的“昼短”二字,以见时光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对“昼短”的感叹。这里,诗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都置之不论,只是拈出他感受最深的人寿短促一点来谈。“唯见”时光,虽然转瞬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到光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珍贵。时光呵,你停下来喝一杯酒吧!这就是诗人要向时光劝酒的原因。“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诗人酬君报国的壮志不能实现,深深感到年华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一个“煎”字,表现出对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前六句写得语奇意奇,势如万仞突起,崛峭破空。古人云,李贺诗“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黎简《李长吉集评》)这种评论是很准确的。后四句感叹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命的长短,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贫者富者,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有生必有死,世上根本就没有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长生不老的神仙,照应“来煎人寿”一句,是时光流逝的又一种表现。“天东有若木”至“吞白玉”是第二部分,写如何解除“昼短”的痛苦。既然没有神仙可以保佑长生,要想延长寿命,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若木、烛龙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神话传说,诗人加以改造,赋予新意,说在天的东面有一株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而照的神龙,能把幽冥无日之国照亮。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烛龙杀而食之,使昼夜不能更替,自然就可以为人们解除生死之忧了,又何必要“服黄金,吞白玉”呢?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是说求仙不是解除“昼短”之苦的办法,想靠求仙致长生的人,终归也死了,对求仙的荒唐愚昧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服金吞玉也是枉然,世上不存在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哪里有什么白日飞升、成仙了道的事情呢?传说中骑白驴升天的任公子无可考知,即使是秦皇汉武这样的一代雄主,他们求仙长生的梦想也全都落了空,遭到了历史的嘲笑。据记载,汉武帝好神仙之道,曾经祈祷于名山大川以求神仙,调甘露,饮玉屑,奉祠神君太一以求长生,等等。《汉武帝内传》说:刘彻(汉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雾缭绕,得到尸骨飞化的结果。李贺却说“刘彻茂陵多滞骨”,墓中遗留下来的,只是他的一堆浊骨凡胎,对神仙升化之说给予了彻底否定。“多滞骨”三字,讽刺是很深刻的。秦始皇信神仙、求长生的荒唐行为也很多,他曾派遣方士入海求仙,也曾使人寻不死之药,还曾隐秘行踪,以求一遇仙人„„但也只能是枉费心机。死后耗费大量的鲍鱼,还是难以掩饰尸体的腐臭。这个“费”字用得犀利如刀,表现了诗人对求仙行为的嘲笑和蔑视,把他们愚妄无知的行为,鞭挞得入骨三分,感情色彩很强烈。李贺否定神仙长生之说,并不是单纯地对人生问题进行空泛探讨,它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对现实的针砭。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以如此鲜明的态度大唱反调,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和勇气。此诗

佳处,不在景致,不在藻饰,而纯以意胜。诗韵随内容而转换,每一部分的最后一韵既完成本部分的意思,又承上启下,衔接浑成,文思缜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幻想,创造了独特的诗的意境。不仅包笼天地,役使造化,而且驱遣幽明,把神仙鬼魅都纳入诗行。诗人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等日常生活现象,同若木、烛龙一类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用了“食”、“嚼”等带有人间烟火味的生动贴切的动词,形成了一种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神秘色彩的独特的艺术氛围。再加上青天、黄地、黄金、白玉、碧驴等五色陆离的色彩,真是“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而诗人的议论、诗人的感情,全都寄寓于这些瑰诡的形象之中,使诗人对生活的认识,似虚而实,形疏而密,让读者置身于这神奇的艺术王国,体味诗人的感情,领会诗人的倾向。尽管诗人对神仙长生之说的批判深透尽致,却又能留有余意,让人玩味无穷。诗歌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呼号句开始,以“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这样的感叹句结束,中间叙述句与反问句交替使用,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回旋跌宕;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言长短不拘,参差错落,随意变态而颇有情致。方拱乾《昌谷集注序》说:“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李贺正是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以他独特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认识的。)、《官街鼓》;③拥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如《秦王饮酒》、《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上之回》;④揭露藩镇祸国殃民的,如《猛虎行》、《公出无门》;⑤ 反映权贵骄奢淫逸、好景不常的,如《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愁》;⑥讽刺宦官专权、乱政无能的,如《吕将军歌》、《感讽五首》(其二)、《感讽六首》(其二、四);⑦反映边塞敌人侵扰、抗敌士兵艰苦生活的,如《摩多楼子》;⑧揭露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如《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⑨同情妃嫔悲苦生活的,如《宫娃歌》、《堂堂》;⑩反映少数民族军事活动的,如《黄家洞》。

(2)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存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华下作》)的消沉情绪,但也有许多诗篇反映对“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的官宦生活不满,表现“天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他也不甘沉沦,发出“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豪言壮语,更满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壮志。《赠陈商》、《送沈亚之歌》、《野歌》、《致酒行》等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贺的诗}

(3)写神仙鬼魅的题材。长吉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奔放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描摹神仙境界,王母娘娘、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河、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极尽奇丽谲幻之观。但长吉诗也有另一种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其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枭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这也是后人称其为“诗鬼”的重要原因。李贺诗中多仙境鬼域,一方面是因为他极度坎坷的人生有时令他极度的迷茫苦闷,然而更多的是体现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天上谣》),“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等诗肯定了万事万物的变化,指出了沧海桑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神弦》、《苦昼短》等诗更是直接写出神鬼的虚诞,矛头直指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唐宪宗,抨击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荒唐。杜牧说:“梗莽邱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叙》),是对这类诗篇的总评。

(4)咏物等其他题材。其中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听颖师弹琴歌》等,通过“石破天惊”的奇特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描绘音乐家的高超技艺和动人的音乐美,并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赞颂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手工艺。《罗浮山人与葛篇》,描写织布老人织雨剪湘的绝技。还有《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借咏

《李贺诗词赏析》
李贺的诗 第二篇
{李贺的诗}

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 ,幽邃檬脆,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 。纵观李贺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充分证明:“长古体”的独特艺术风貌使李贺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它丰富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贺诗歌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 唐代诗坛名家辈出,千古不朽的诗篇浩如烟海 。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绚丽夺目的奇范异卉,这就是李贺的诗歌 。 李贺(公元790—816)是中唐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在仕途蹭蹬,贫病交加的困境下,仅仅度过了人生的二十七个春秋 。生命虽短暂,但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目睹朝政混暗,国势衰微,加上自己遭际坎坷,因而愤强激越,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长吉体”诗风 。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成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篇,在唐代诗歌史上卓然绝立,为后人所不及 。李贺诗歌一直让后人交口称誉,深为赞叹,李贺是中唐至晚唐诗风转变的重要人物,在唐代诗坛和我国诗史上永放异彩 。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李贺诗歌以其丰富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把人们带入神秘幽奇、色彩缤纷的艺术境界 。 丰富奇特的想象,奇诡的构思是长吉体最为成功的因素 。黑格尔曾经说过: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

家的想象 。”马克思把“想像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入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李贺创作诗歌感情炽热,神思驰骋,无论何种题材,经诗人丰富的想象,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想,画面气象万千,新意叠出 。想象在唐诗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和比喻和夸张关系密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都来自诗人丰富的想象 。李白和李贺都是典范 。然而,李贺同李白最大的区别,在于李贺诗作想象十分奇特,并妙用大量通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清晰,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使作品更具艺术的震撼张力,达到袭人心脾的效果 。 幽幻神奇、漂渺无端 。如《听颖师弹琴歌》,此诗是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时听颖师弹琴后所作,描摹了颖师美妙绝伦的琴声,赞叹了他的高超的琴艺 。诗中描绘琴声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以声喻声的“双风语”、“敲水玉”,还有以“挟剑赴长桥”的武艺、“浸发题春竹”的书艺来喻琴艺使人耳目一新 。又有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 。用“别浦云归”、 “芙蓉叶落”、“秋鸾离”来形容琴声的清悠优美,以越王夜游天姥,仙女骑鹿渡河形容琴韵的轻盈飘逸 。更见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通感的运用使诗作灵感激荡,意趣横生,韵味深长 。 出神入化,想落天外 。{李贺的诗}

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 李贺诗境界幽邃朦胧,使人遐思无穷,迷离恍惝,想象空间广漠无垠,意蓄多层 。这和李商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贺诗与李商隐不同之处,是李贺诗构成瑰艳凄冷的意境 。李贺诗膜脱美、静穆美、动态美的图景,给人以阅目怕神

之感受 。 朦胧幽奥,如烟浩渺;如《李凭望篌引》诗中一系列的典故,使人读起来如坠五里雾中,;片朦胧 。如索解其典故,就可以知道作者技艺的精湛 。全诗中心是李凭演技高超,作者处处按演奏的艺术效果来加以描写——云彩为之不流,舜纪素女因此而调怅,声音如玉碎风鸣,像荷花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香兰在微笑……这一切,都得调动读者的想象,去完善诗中未讲到的演奏效果 。这样用典,既灵活自如,又化为诗魂 。同时许多典故又有了“多主性”,表达意蕴更为深奥高远 。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与白居易的《卖炭翁》和韦应物的《采玉行》界定了不同的艺术分野 。《卖炭翁》严格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老翁卖炭,炭被官府豪夺一事,暗含对时政的讽喻,思想意识不可谓不积极,但这种现实意象缺乏创意,缺少诗歌表现性的审美价值,韦应物的《采玉行》亦然 。同是写民生疾苦的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则是诗人忧愤情绪经过内化的艺术表现 。诗人想象超常,笔调沉痛 。构塑了“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的超现实意象,阐明采玉老夫积年累月在蓝溪采玉,搅得龙不安宁水不清,却难填统治者的欲壑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诗人好像是说蓝溪之水与劳动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怨恨,实是诗人用意微情浓的微词去启发人们,委婉含蓄地指出谁是罪魁祸首,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用恨溪水来表达,更是妙笔生花 。这种超现实意象赋予蓝溪水以人的性格,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从而领略其中意趣,产生愉悦的审美快感 。这是李贺诗神奇意象运用的高妙之处 。神奇莫测,匪夷所思 。{李贺的诗}

李贺诗色彩秧丽,奇警峭拔的语言艺术,惊人耳目,给人以美的感受 。 李贺诗作语言不拾他人牙慧,不蹈常袭故,他楼玉雕琢,又设色浓艳 。杜牧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陆游则把李贺的诗比作“百家锦袖,五色眩曜,光夺眼目” 。李贺诗的浓艳特色是承泽于六朝宫体,但是李贺对宫体作了改造,用奇警峭拔济宫体浮艳之穷,别具特色 。 色彩艳丽,积妙喜人 。叙写愈、湜二人的华服丽车和来访的如虹气势,词藻华美,色彩鲜明 。这强烈的美感和色彩感达到一种很高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峭拔警迈,简炼出新 。在语言运用上,李贺力避平淡,在设色浓丽中又追求奇警峭拔 。炼字造句传神又极富特色 。李贺善用通感的方法,把事物系上感情、感觉等,如红日“笑红”、“冷红’、“老红”、“堕红”,露曰“泣露”,风曰“桐风”、“酸风”,雨曰“香雨”,骨曰“恨骨”,血曰“神血”,这样的造语尖新,尤其烙有李贺的印记 。李贺非常注意语言的创造性,遣词造句,力避陈言,语羞雷同,另创新词 。。他生在李白、杜甫死后二十多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卢全、孟郊等竞起争鸣的时代 。他在钻研涵濡上用了一番深邃的工夫,在构思运笔上费了一番“具心孤诣” 。他的作品使雄健豪放、名高一世的韩愈为之心折,并在逝后十几年即为后代西昆体所宗的温庭筠、李商隐所效而屹然成了唐代诗歌中的一派 。从那时起,经历宋、元、明、清一千多年,他的诗歌一直为诗人们师法、摹拟 。李贺诗并得到毛泽东的珍重、喜爱、赞扬和借用 。李贺作为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诗人,在西方享有几乎与李白、杜甫、王维等齐名的位置 。李贺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浪漫主义

诗人,他与屈原、李白诗臻妙各殊,同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屈原气势磅礴,李白飘逸清新,李贺凄清瑰丽 。屈原、李白写梦境、仙境,李贺兼写“鬼魅” 。李贺的诗歌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他丰富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创作内容和方法,其惊人之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 。李贺诗歌对中唐至晚唐诗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贡献卓越,永放异彩!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李贺的诗 第三篇

比喻在李贺诗歌中的妙用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无论是写景、抒情、描摹声音、刻划物态,都广泛运用比喻,真是珠玉璀灿,琳琅满目。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例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壮观。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平凡的采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浓厚。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第一句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这说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形象鲜明,艺术感受真切,是李贺用比的第二个特色。他在取譬的时候,总是力图从一切感受上去建立形象,往往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角和脑海里的幻觉。因此形象具体,可感性强,给人的印象深刻,他的咏马名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他不是直说马骨很坚强,也不用“马骨如铜”这样一般化的比喻,而是从触觉、听觉上去建立形象。“敲瘦骨”“带铜声”形象多么具体!读者从铮铮然的铜声立即可以联想到这匹马的筋骨是多么强健!李贺对声音的描摹颇具特色,他的《听颖师弹琴歌》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舂竹?”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来形容琴声的凄楚、超逸、清冷、缥缈、激昂、醋畅,可以说是极尽了琴声抑扬顿挫、高低变化的妙致。因此,可以说,李贺所以能够把转瞬即逝的琴

声用文字牢牢地钉在纸上,使一捻一拨的妙音。随着连珠缀玉般的诗句一起深深地印进读者的脑海里,主要得力于形象鲜明具体的比喻。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镂金雕玉,异常精炼。这是李贺用比的第三特色,一方面,他大量使用借喻。借喻一般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以“喻体”为主,因此结构紧密,显得异常精炼。这类例子,如“吴觎道吴刀涩”(〈〈罗浮山人与葛篇〉〉),都以凝炼警策见长。李贺诗中借喻最多,不胜枚举。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字句的铣炼,在很多比喻句中,他能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代替比喻词,不仅使这些诗词所构成的艺术画面十分传神,而且能把诗句锤炼得奇警挺拨,如精金美玉一般。他的《唐儿歌》是两个比喻、两重意思。一是以秋水比喻瞳人,形容男孩有着一双明净可爱的大眼睛;二是以剪秋水比喻眼睛的眨动,进一步写出这双大眼睛扑闪的神态其中“剪”字下得最为有力。它把两个比喻、两重意思,都天衣无缝地凝缩在一句诗中,丝毫不露拼凑的痕迹。

《李贺:马诗》
李贺的诗 第四篇

作者:李贺

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1、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2、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李贺:马诗
3、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翻译: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
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赏析: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相关热词搜索:李贺的诗全集 诗鬼李贺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贺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贺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619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