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贾生王安石

贾生王安石

2016-04-13 14:55: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贾生王安石(共5篇)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古诗鉴赏0113 094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贾生王安石》,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古诗鉴赏

0113 094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笔者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苍生”,即百姓。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冯浩云:“义山退居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④李商隐

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

“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篇二:《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贾生王安石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笔者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苍生”,即百姓。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冯浩云:“义山退居贾生王安石

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④李商隐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篇三:《贾谊》

贾谊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贾谊画像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中文名:贾谊 出生日期:公元前200年 贾太傅、贾长沙、贾别名: 逝世日期:公元前168年 生 职业: 政论家、文学家 国籍: 中国汉朝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吊屈原赋,鵩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鸟赋 出生地:西汉洛阳贾生王安石

目录贾生王安石

人物生平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贾谊著作

贾谊思想

仁与礼

道与德

后世评价

主要作品

鵩鸟赋

吊屈原赋

惜誓

过秦论

论积贮疏

相关诗词

贾生 ——李商隐

贾生 ——王安石

七绝·贾谊 ——毛泽东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故居

人物生平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忧郁而死 其功不灭

贾谊著作

贾谊思想

仁与礼

道与德

后世评价

主要作品

鵩鸟赋

吊屈原赋

惜誓

过秦论

论积贮疏

相关诗词

贾生 ——李商隐

贾生 ——王安石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王安石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故居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少年有为 破格提拔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就跟着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失传了。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又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末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后为汉朝廷尉),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吴公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吴公是李斯的学生,也是很有学问的,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贾谊为了勉励大家学习,传授《春秋左氏传》。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十分安定,被评定为天下第一。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高后吕雉死,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杀诸吕,迎立高帝刘邦

庶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第二年,即汉文帝刘恒元年(前179年),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吴公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就向汉文帝推荐说:“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个年轻有为的人才。”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从此,贾谊步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在当时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轻的。

博士是一种备皇帝咨询的官员。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是贾谊与众不同,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敢想敢说,因此对文帝提出咨询的问题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们都认为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看法,非常佩服他的才能。这使汉文帝非常高兴,在一年之中就把他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这是比博士更为高级的议论政事的官员)。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建议,是针对汉承秦制而发的。他认为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败俗,废弃礼义,应该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他建议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改变官名等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的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的服色应该尚黄。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但是对贾谊的其他建议,文帝是采纳的。如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在当时,贾谊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汉文帝都采纳了。但这些法令和措施的实行,还是有阻力的。例如,遣列侯到自己的封地去,实行起来就很困难,很多功臣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功劳最大、权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丞相职务,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一来,列侯们才陆续离开京师。由于这个建议是贾谊提出的,这就难免得罪了这些功臣元老。

权贵毁谤 被贬长沙

贾谊初到中央政权,短短的时间里就施展了自己的才能,被破格提拔,真可谓是一帆风顺,少年得志。汉文帝看到贾谊是一个很有见识、年轻有为的人,对他十分赏识。于是,就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委以重任,并把这个意思交给大臣们讨论。哪曾想到,这样一来;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

阻力首先来自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周勃原是以织苇薄为生的小手工业者(还兼作吹鼓手),灌婴原是贩布的小商人,他们跟随刘邦东

贾谊像

[1]

征西讨,战功显赫,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后来又除诸吕立文帝安刘氏再立新功。他们封侯拜相,位高权重;但他们又是一些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尤其是周勃,更以“钝椎少文”出名。到了文帝朝,他们已经年老,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让贾谊当个博士、太中大夫之类只议论而无实权的官职,他们还能容忍,而一旦要让他升到公卿之位委以重任,和这些显贵们平起平坐,他们就难以忍受了。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当时文帝即位不久,而周勃、灌婴这些人是先帝的旧臣,权重势大,文帝虽爱贾谊的才能,但也不能违背权贵的意愿而进一步提拔他。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就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进谗,内外夹攻,使贾谊不但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连在西汉朝廷中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其结果,是贾谊被贬出京师,到长沙国去当长沙王的太傅。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他想到,绛、灌这些大臣们攻击他,还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毕竟是功臣宿将,为汉王朝出过大力;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邓通这样的人,他有何德何能?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媚上的小人,而自己恰恰是因为文帝听信了这样的佞悻的谗言而遭贬,贾谊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怨气。他想到了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他写道:……多么不幸啊,遭逢时世不祥。鸾鸟凤凰躲藏奔窜啊,恶鸟高空翱翔。小人显贵啊,谗谀之徒得志猖狂。贤良正直之士处逆境啊,是非颠倒反常。过去有人诬伯夷贪赃

啊,反说盗跖廉洁善良;还把利剑当作钝剑啊,却夸铅刀有锋芒!多么不得意啊,先生无故受中伤。国人不理解自己啊,向谁诉说衷肠?凤凰飘然而飞去啊。远离浊世而深藏。

长沙国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异姓(非刘氏)王国,从来是安分守法的王国。贾谊到长沙时,正是长沙靖王吴著(吴芮的后代)在位。贾谊当长沙王太傅,事情不多,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学问。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给了极大的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就在贾谊被贬到长沙的同一年(文帝三年,前177年),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今山西省绛县)。绛县地属河东郡。绛侯周勃怕人害他,在郡守、郡尉巡视到绛县时,常常披甲带着亲兵持兵器出迎。第二年,有人就因此而诬告周勃想谋反。文帝一时糊涂,就把这个案子批给廷尉来办。廷尉把周勃逮捕到长安,关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吏的凌辱。后来,因为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为周勃辩护,才得到赦免。贾谊在长沙得知此事,为周勃愤愤不平,就给文帝上疏,说了一番君主应该以廉耻礼义对待大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文帝提出了批评。文帝也很后悔,感到贾谊说得对,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凡是大臣有罪,都让他自杀,而不逮捕入狱受刑罚。

当时,文帝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铸钱,因此,“邓氏钱”遍布天下;又有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吴钱也遍布天下。这样,币制就混乱了。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了《谏铸钱疏》,尖锐地指出,私人铸钱遍布天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但邓通是文帝的宠臣,铜山又是文帝赐给他并允许他铸钱的,文帝怎会禁止呢?而吴王刘濞远在东方,天高皇帝远,又禁止不了。因此,贾谊的这个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被采纳的,只不过增加了邓通对他的忌恨而已。

贾谊在长沙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住房里。鵩鸟就是猫头鹰,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贾谊谪居长沙,本来心情就忧郁,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如今猫头鹰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就写了一篇《鵩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沦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此时此地,贾谊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居安思危 切中时弊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贾谊到长安后,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的事感到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是怎么回答的,史书上缺乏记载。只知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当时是席地而坐),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方止。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

贾谊半身像

[2]

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对于

篇四:《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贾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鉴赏]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篇五:《咏鹅古诗》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咏鹅古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咏鹅古诗。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贾生王安石》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贾生王安石赏析 王安石贾生翻译
  • 1、贾生,王安石(2016-06-1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贾生王安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贾生王安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45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