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2016-04-13 14:32: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共4篇)高一语文必修3 同步练习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1)第2单元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1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锦瑟.(sè) 马嵬.(wéi)杜鹃.(juān) 报晓筹.(shòu)B.惘.然(mánɡ) 仰慕.(mò)意蕴.(yùn) 典籍.(jí...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高一语文必修3 同步练习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1)》

第2单元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1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sè) 马嵬.(wéi)

杜鹃.(juān) 报晓筹.(shòu)

B.惘.然(mánɡ) 仰慕.(mò)

意蕴.(yùn) 典籍.(jí)

C.琴弦.(xián) 未卜.(bǔ)

亵渎..(xièdú) 传宵柝.(tuò)

D.阜.盛(bù) 口呐.(nèi)

和煦.(xù) 冉.冉升腾(rán)

【答案】 C(A项中“筹”应读“chóu”;B项中“惘”应读“wǎnɡ”,“慕”应读mù”;D项中“阜”应读“fù”,“呐”应读“nè”。)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世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D(D项中“如何世纪为天子”应为“如何四纪为天子”。)

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没有来由)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等待)

C.望帝春心..托杜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D.空闻虎旅传宵柝.(打更的梆子)

【答案】 B(B项中“可待”应为“岂待”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

此日六军同驻马..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B.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不及卢家有莫愁.. 莫愁:不要愁苦

D.他生未卜此生休. 休(停止,断绝)

无复鸡人报晓筹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

【答案】 C(C项中“莫愁”为古时洛阳女子。)

5.下面是对《锦瑟》中用典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庄生梦蝶”,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B.“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后来禅位退隐,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血变为碧玉。

C.“沧海明珠”,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D.“蓝田玉”,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

【答案】 B(“其血变为碧玉”不应是望帝,而是“苌弘”。传说苌弘(周朝的贤臣)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玉)

6.下面是对《锦瑟》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意谓: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

B.颔联意谓:锦瑟繁弦,哀音怨曲,惊醒了诗人的梦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啼春归去。

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C.颈联两句,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对仗,虽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却不很工整,只能算作宽对。

D.尾联意谓: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此情”二字,与开端“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

【答案】 C(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7.对李商隐的《锦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由锦瑟引起的诗人对华年所历纷繁人生境遇与人生感受的追怀。

B.颔联用庄周梦蝶、杜宇化鹃的典故表达失落、困惑之感。

C.颈联描写了沧海之中,明月之下,鲛人滴泪,化为明珠

D.尾联“此情”与“惘然”相照应,“惘然”因“思华年”而产生,末两句表达了全诗主旨。

【答案】 D(D项中尾联“此情”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

8.对《锦瑟》一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琴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期待、向往之

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相对,虽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表达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 B(作者用“望帝啼春”的典故表达的是一种忧国伤时、感伤身世、壮志未遂之悲,追求成空、身世沦落之痛)

二、文本精品

阅读《锦瑟》诗,回答9~12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首联:用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已半百,感慨万千

10.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11.颈联: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一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背景,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答案】 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 鲛人泣泪成珠 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 “玉生烟”

12.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 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兰

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 曹组字彦章,北宋后期词人。早年屡试不中,至宣和二年中进士。

13.这首咏物词勾勒出一个什么样的兰花形象?寄寓了词人的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幽兰的形象——生于幽谷,淡雅清绝,因芳馨无人领略而寂寞自守,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表达对其高洁芬芳节操的崇仰,寄托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14.全词咏幽兰,却无一“兰”字,词人是怎样写出兰的神韵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分别从地时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淡描出兰花的幽香,更用拟人手法写其寂寞;再想象脉脉的幽兰似与梅花共语,加上前面的松、竹,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非以无人而不芳”,却不可有意强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5.“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大意对即可得分)

16.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

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大意对即可得分)

四、高考热点

17.给下列语句排列恰当顺序,填入文中的横线处。

凡是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传达出一种情致。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见不出来,必须朗读,而且反复地朗读。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①要抓住情致,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

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须加以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

③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

④诗词的情致是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分不开的

⑤才可以逐渐浸润到它的深微地方,领略到它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②⑤④①

18.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拟写一句话的书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傅雷家书》——一位慈父的叮咛;(2)《泰戈尔诗选》——一串串珍珠缀成一弯新月,一只只小鸟唱出一片绿洲;(3)《红楼梦》——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

1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

【答案】 (读李商隐,)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读李商隐,)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读李商隐,)我懂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一种智慧的借鉴

篇二:《语文试题整理》

诗词部分

{某一联、某一句的作用}

 【无锡一模】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紧扣“怅望”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直接抒情)。

(每点1分)

 【镇江一模】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颈联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

的作用是什么? (4分)

【参考答案】出门即见山, 远离尘市(1分);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流水淙淙,依

山傍水, 环境清幽(1分)。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了吕逸人的隐者形象(1分),抒写了

隐逸生活的情趣(1分),抒发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1

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

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 苏轼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①

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②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

信。

【注释】①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友人要去的城市。②佳人,此处指友人。

10.开头两句写景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灯火尽”交代送客归来的时间,已经是夜深了,才不得不回。暗示诗

人依依惜别热深情;(1分)“淡月凉生晕”写出诗人在夜深月淡中感觉到了凉意,也写

出朋友离别后的凄凉;(1分)两句诗借景抒情,营造出客人走灯火尽的寂寥、凄凉氛

围;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感伤、孤独的心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1

分)

{炼字、炼词、表达效果}

 【无锡一模】

“远烧入秋山”中的“入”,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入”字写出了夕照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

久、忆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

情绪。(前后各2分,或每点1分)

 【南连扬淮四市二模】

《诉衷情近》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

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

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

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评分建议:答对两点,言之成理得4分;如答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等不得分。

{写景、写物、叙事鉴赏}

 【苏州一模】

翠叶轻笼豆颗勾,胭脂浓抹蜡痕新。 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

颗匀”把海 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

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

 【苏北四市一模】《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

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

州驿。)

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4分)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

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 车声”是听觉;④动

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每点2分,答

出两点即可)

 【苏锡常镇四市二模】 《宿山寺》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

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

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 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

 【泰州二模】 《夜笛词》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 误剪同心

一半花。

2)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4分) “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2分)

 【泰州二模】

《塞上闻笛》 张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 ,冷沙晴槛月光辉

《夜笛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 , 笛声寥亮入东家。

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

结合的手法。(2分)

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

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 【南扬泰三市高三三模】 《曲江(其二)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⑵.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技巧。(4分)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① “穿花”对“点水”,“蛱蝶”对“蜻蜓”,

“深深”对“款款”,“见”对“飞”,

对仗工整,给人以美感;

② “穿”“点”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动态美,“深深”“款款”分别写出“蛱蝶”“蜻蜓”的情态美,

用词精当,语句更具韵味;

③蛱蝶穿花“见”、蜻蜓点水“飞”

描绘了恬静自由的画面,体物缘情,突出春天的美好;

④此联为诗的转句,既与前两联的人生境况形成对比,又引出尾联的感慨,全诗圆合自然。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抒情特点; 情感、主旨分析}

 【苏北四市一模】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4分)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2分)②“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家园之思与 国破之痛。(2分)

 【苏州一模】斜谷邮亭玩海棠花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顾非熊 (唐) 元好问(金)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翠叶轻笼豆颗勾,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胭脂浓抹蜡痕新。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殷勤留著花梢露,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滴下生红可惜春。

(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 “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

 【南通一模】

⑶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评分建议:第二首诗答成“英雄虽去,豪华虽尽,而青山依似洛中,表达对金陵王气仍旧未终,繁华依然可以相继的信念”亦可。)

 【无锡一模】 《落日怅望》 马戴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参考答案】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2分) 表达出惆怅落寞、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

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渔家傲·送吉守江郎中》 苏轼

(上联略)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②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 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

【注释】①重城:指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友人要去的城市。②佳人,此处指友人。

11.结合全诗,分析“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两句诗都用了用拟人手法。(1分)

江水有情:江水好像懂得孤客的愁绪,一路相伴。南风多情,有意化解友人郁悒。(1分) 表达对友人安慰、祝福之意。愿友人此去不再寂寞,一路平安。(1分)

两句诗又以江水、南风之有情反衬现实之无情和离别之无奈。(2分)

 【南扬泰三市高三三模】 《曲江(其二)杜甫》

【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此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 拾遗”,因上疏触怒肃宗而被疏远

⑶.尾联“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②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

③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名句默写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学记》 )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 (李商隐《咏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散文部分

{景物的鉴赏、分析其作用}

 【扬州一模】 《西敏大寺》(美。华盛顿 欧文)

第三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西敏寺的外部环境(1分);以明丽的色彩凸显了西敏寺内部的颓朽(或阴沉昏暗,写形成对比亦可)(1分);写秋景,与文章开头交待的时令呼应(1分),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

 【镇江一模】(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

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分)

【 参考答案:】 手法类:选择典型画面(1分)描写、记叙、议论相结合(1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1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视听结合(1分),动静结合(1分),细节描写(1分)(手法类共4分,答满4点即可)

效果类:写出了清平湾秋天的美丽和生机,表现了清平湾人的善良(1分);表达对清平湾的热爱与留恋(1分)。

 【2015届 鼓楼区高三模拟考】 《托尔斯泰的声音》 乔叶

13.文中写托尔斯泰的床,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4分) 托尔斯泰的床的描写,增加读者对托尔斯泰的亲切感。(1分) 通过对床为何窄小的思考,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托尔斯泰后期生活的俭朴、自律。(2

篇三:《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高中语文 小题集练-诗鉴赏》

高中语文小题集练——诗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小题1】 明末清初卢世榷《杜诗胥抄》中说:“七言律诗以此收卷,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

似复似繁。”请你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比物连类“的。

【小题2】杜甫诗歌艺术成就极高,尤其是七律,千锤百炼,可为典则。请结合二三两联说说

诗歌的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⑴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小题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小题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通宵。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小题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

【小题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小题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年—765年):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①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②春。

东城送客马上 宋•贺铸

向午孤烟起客樯,一陂春水两鸳鸯。

渔童解唱沧浪曲③,应笑尘埃马上郎。

【注】①九衢(qú):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②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③沧浪曲,即《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盛世施

展才华,乱世独善其身。

【小题1】白诗中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送客”,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各个小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小题1】试指出“渺茫”一词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小题2】诗歌的三、四句在传情达意上有何特点?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溪居

唐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小题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

异同。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①

苏轼

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其二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

白灰旋②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注】①本诗写于熙宁六年(1073)。熙宁四年,苏轼因与朝廷主政者政见不合,自请从京师

来到杭州为官,这是写在杭州双竹寺的住持湛师的禅房墙壁上的诗。②旋:屡次。

(1) 赏析“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一句。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兴奋之情?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

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2】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兴奋之情?通观全诗,这场雨为何令诗人欣喜?

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康望湖亭①

篇四:《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曲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鉴赏]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曲江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曲江李商隐答案 曲江李商隐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商隐曲江颈联表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43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