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草的哲理诗句

草的哲理诗句

2016-04-07 12:25: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草的哲理诗句(共5篇)人生哲理的古诗词人生哲理的古诗词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草的哲理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

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 (明 钱宰)草的哲理诗句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21、【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2、【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3、【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4、【题目】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25、【题目】诗一首(杨虎城)草的哲理诗句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6、【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28、【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29、【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篇二:《富有哲理的诗句》

蕴含的人生哲理 的诗句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哲理: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哲理:只要心不死,根不灭,即使遭遇毁灭,亦可以再生,挫折之后会更加生机蓬勃。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断句》)

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草的哲理诗句

哲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切身体会,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10.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篇三:《古诗词含有哲理的诗句》

古诗哲理名句练习

一、课本哲理诗句填空

●苏轼诗《题西林壁》曰:“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说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_________,_______

__。"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告诉人们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_______,_______。" 说明新

事物不可战胜,教我们面对困境不屈不挠。 ●白居易诗《大林寺桃花》"_________,_________。"包含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李商隐诗《登乐游原》"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

们:爱惜光阴。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

___。”表达:奋发向上、努力进取;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汉乐府《长歌行》“_________,_________。”劝勉人们

珍惜年华,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

教师无私奉献精神。

●龚自珍《己亥杂诗》“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事

物具有两重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朱熹《观书有感》“_________,_________。”借景喻理,

说明学问要长进,就得不断补充新知。

●清朝赵翼《论诗》“_________,_________。”用来赞美

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王之涣《登鹳雀楼》“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

们:登高才能望远。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懂

得感恩

●杜甫《春夜喜雨》“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形容

自然而然的教育或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叶绍翁《游园不值》“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新

生事物是能冲破一切束缚禁锢不了的。

●杨万里《小池》“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青少年

才华初露。

●王安石《元日》“_________,_________。”有除旧布新

之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_______

_。”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李绅《悯农》“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没有

播种就没有收获。

●林逋《雪梅》“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事物各有

缺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初中哲理诗句填空。

●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

事物解体之时。

●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含机遇造人

的哲理。

●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表

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

老当益壮。 ●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简析:颇有“随风

潜入夜,_______”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虞世南的《蝉》“ 居高声自远,_______”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

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简析:诗中蕴含

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_______”、“___

____,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

有怀》)简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简

析: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

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

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草的哲理诗句

理:①站得高,看得远 ②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③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

草的哲理诗句

能享受成功的自豪与喜悦。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产生的认识是不同的。

●陶渊明有首《杂诗》:“盛年不再来,_______。及时当勉励,___

____。”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我待,要惜时勤读。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

觉浅,_______。”后两句哲理明显: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句中哲理诗简析集锦 七年级: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

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

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

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

草的哲理诗句

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

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

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

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

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

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

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

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

词句是: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简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修身养性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5、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时被诬陷,但历尽千辛万苦,其崇高品德终究会被人们认识的。现用以说明凡事经过艰苦努力,终能获得宝贵成果。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 这是通过自画的墨梅表现出作者清高绝俗的节操。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9、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抒发一种享受生活情趣吧,感叹自然给人的美感,表达一种乐观的思想。

篇四:《富有哲理的诗句》

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的诗句。——陆游<游山西村>

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1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2、沉舟侧畔千帆过,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1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篇五:《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

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唐·韩愈<调张籍>

5、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5、古来青史谁不见,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17、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18、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4、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8、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3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3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35、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3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3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4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4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4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4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4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4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4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4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49、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5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草的哲理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草的诗句 哲理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草的哲理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草的哲理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429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