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嗅觉的诗

描写嗅觉的诗

2016-03-24 13:19: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嗅觉的诗(共3篇)视觉、嗅觉、听觉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的句子:嗅觉:1 冰天雪地,阵阵梅花清香迎面扑来。2 他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仿佛一股垃圾的味道。3 她的歌声似散发着阵阵的荷香。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5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是要用嗅觉去感受的。关于嗅觉古诗:辛亥二月望祭斋公因游甘园【宋】朱继芳朝...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描写嗅觉的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视觉、嗅觉、听觉描写》

嗅觉、听觉、视觉的句子:

嗅觉:

1.冰天雪地,阵阵梅花清香迎面扑来。

2. 他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仿佛一股垃圾的味道。

3.她的歌声似散发着阵阵的荷香。

4.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 稻花香里说丰年。 “稻花香”是要用嗅觉去感受的。

关于嗅觉古诗:

辛亥二月望祭斋公因游甘园

【宋】朱继芳

朝霏作雨连天湿,春气熏人到骨香。

四望水亭无正面,有花多处背湖光。

听觉: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重点是“鸣”和“听”体

现出了听觉。

视觉: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

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听觉和视觉的结合:

“明月别枝惊鹊”。“惊鹊”飞起时必然有声音,作者才可以看见。 听觉,嗅觉,视觉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

一点冰凉,滴落手心,我昂起头凝视着灰蒙的天空,不觉有些感

动。

是的,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他是那么的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入他的世界。

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

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天空,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面对坎坷的人生。

篇二:《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知识清单】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和仰视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3)动静结合 (4)点面结合 (5)

白描 工笔 (6)对比、衬托 (7)烘托、渲染、 (8)联想、想象 (9)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10)意象组合 (11)抑扬、褒贬 (12)象征 (13)比兴

【答题规范】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感情+表达作用(效果)。(情感、作用有时只答一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正面描写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侧面描写: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2、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景: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之景: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得到延伸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 解答这类手法的思路是:

首先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

然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怎样的情感。

3、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 ”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解答思路】

• ①寻找诗歌中所写的景物,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

• ②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

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相衬或动静结合”;

③结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效果”三个层次组织答案。

4、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白描 细描(工笔):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工笔即细腻描写和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描写嗅觉的诗

6、其它常见表现手法见《67》p179-p180

考点针对性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石懋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1)抒发深沉的乡思旅愁,是古往今来诗歌的常见主题,然而石懋的这一首绝句在写法上却力求新巧,读来情感突出,诗意盎然。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⑤,胜作一书生。

【注】 ①西京:唐朝都城长安。②牙璋: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③凤阙:皇宫的代称。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⑤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描写嗅觉的诗

(1)颈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描写嗅觉的诗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1)本诗首、颔两联同为写景,但侧重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

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1、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2、答: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乡思旅愁深沉感人。

③运用借代手法。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产生“轻飘飘”的感觉。诗人以“轻黄”借代杨花,写出杨花随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3、颈联描写战斗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写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写出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描绘了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

4、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分。)

5、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繁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①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作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诗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

②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

③借景抒情,以残花满地的凋零景象,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6、首联侧重整体,取“鸦啼”、“残照”、“僧舍”、“夜气”之景,渲染背景,既交代了自己的行程,圣粤出了僧舍的特点:寒、清;颔联侧重细节,取风霜、“竹枝”、“桐叶”之景,细致描摹,营造出僧舍夜晚的冷清之境t是首联的延续。二者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7、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实结合(1分),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8、词的上阙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景。

①由远而近,动静结合。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景。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丛生的翠竹、院落中的池塘、池边枯萎的衰草、纷乱的蝉声。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运用比拟手法,运用“断”、“隐”、“明”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色彩对比鲜明,色香相映成趣。三四句从视觉和嗅觉写景。天空宏廓,白鸟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整个画面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词句对仗,工整严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赏析: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篇三:《描写ding2》

诗歌鉴赏的艺术技巧

——写景手法之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景技巧的命题方式

2、能准确辨析诗歌鉴赏中写景句的手法(重点难点)

【导学流程】

一、 考点阐释

1、“景物描写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领会诗人所写景物表现的具体情感,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2、江苏高考阅卷组点评2015高考试卷:语文首考“写景艺术”对考生是考验。

二、自学导航

1、诗歌中的常用的写景技巧

(1)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复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2)描写景物的角度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的写景特色。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评析到位。

②空间角度:看同一个事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常见的空间角度远近俯仰高低内外等,这些空间角度一旦两两结合又会产生微妙丰富的组合,比如远近结合、俯仰结合、高低结合等。

③色彩角度:色彩鲜明

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描写景物手法

①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虚景是诗人通过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回忆(已逝之景)、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联想(由此及彼)虚拟的景物,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②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③正侧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描写嗅觉的诗

出。

④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⑤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中,那就是用朴素平易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2、高考示例 (2015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

(2)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颔联写院外的远景,颈联写院内的近景;

(3)虚实结合。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4)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评分:①选取典型景物(列举景物);②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④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每点一分)

3、自主学习

(1)关注下列题干中的设问方式

①诗的xx句写xx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手法。

②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③xx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

④第xx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⑤诗的xx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⑥诗歌第xx联是如何写景的?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技巧

①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视觉、听觉、嗅觉、动静结合

②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

比拟、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③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比拟、色彩鲜明、远近结合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结合、联想、夸张、比喻

三、合作探究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描写嗅觉的诗

蒋氏女①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比喻(1分),以不住的流水喻不停前进的囚车声;

②白描(1分),“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

③视听结合(1分),“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 ④动静结合(1分),“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写景,使景物形象生动,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美好色彩和外在特征。

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梅含鸡舌,江水弄潮,写出了生机与活力。

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③视觉、嗅觉、听觉结合: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

④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则是近景,第五联是远景,第六联又是近景,画面有层次感。

⑤动静结合 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每种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3种手法6分)

四、踊跃展示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③,时时犹唱,《后庭》④遗曲。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北宋时期,这里依旧一派繁荣气象。②谩嗟:空叹。③商女:卖唱的歌女。④《后庭》:陈后主陈叔宝写的一首《玉树后庭花》简称《后庭花》或《后庭》,古人把它看做亡国之音(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曾说:“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千里长江清澈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一样)、比拟(“如簇”是好像人一样聚集在一起)、借代(“征帆”借代船只)等修辞手法;

②远近结合(或“由远及近”);

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

④色彩鲜明 描写了山、江的色彩。

五、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参考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2、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①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②,爱杀江南。

【注】①芰:菱角。②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请赏析此曲写景上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5分)

【参考答案】

此曲在描写景物的手法上灵活多变:

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③视觉嗅觉相结合,远近之景为视觉所见,香风为嗅觉所感。

(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描写嗅觉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嗅觉描写 描写嗅觉的句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嗅觉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嗅觉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188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