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寂寞的诗

寂寞的诗

2016-02-26 10:03: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寂寞的诗(一)《古风的诗-你懂的》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寂寞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寂寞的诗(一)
《古风的诗-你懂的》

寂寞的诗(二)
《山水田园诗》

寂寞的诗(三)
《寂寞陶渊明》

寂寞陶渊明

白尘

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这不光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能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不多。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饮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到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杂诗》其五、其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八)……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请与千年诗魂一道,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寂寞的诗(四)
《好文章》

重读陶渊明

中文系的大学生自然是要读陶渊明的,但在改革伊始,人人进取的年代,对这位成天只知采菊东篱、有酒自斟的的“中国第一大隐”,着实有几分不屑。不就是官场不得意,跑回乡下说朝市的葡萄酸么?比起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简直不啻天壤之别。自己发发牢骚倒也罢了,连累后代文人也群起效尤,动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上山,或下乡,或寄寓山水,或结庐而居。清代有个袁子才,居然放着好好的官不做,用官位换来个破园子(随园),在里面娱情养性。

这不都是陶老夫子带的头吗?

观念上的偏执,决定于生活底蕴的浅薄。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后,在世纪末的今天,重读陶渊明,却如春风化雨,荒漠流过一股清泉,胸中涌出一片绿洲,喧嚣的尘世渐渐远去,清凉之气令人块垒顿消。放逐灵魂,让其在浮躁不安的躯体中逸出,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里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这才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也才知道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皆因不得已而为之。

且让我们听听陶老夫子的自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性”字,一个“误”字,道出了本质的所在。俗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又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他自己就说:“少学琴书,偶爱”

寂寞的诗(五)
《诗歌朗诵》

寂寞的诗(六)
《诗歌》

生活其实可以

很简单,只是

花海,小路

山林,湖泊

蛙鸣,鸟飞

归去来的人

可以相伴,亦可独行

每种颜色

都可取暖

红的,黄的,蓝的

只要心里爱着这世界

就甘愿沉潜于这

简单的幸福

愿意在一抹春色里

消失,融化

由天真到天真

由你的手到我的手

永不厌倦

甘心坦然

前行,前行…..

《乡愁》

轻愁是一枚叶子

承载着莫名的眷恋

江水不息

何时能到达家的彼岸

天空飘来一滴雨

如涩涩的泪

如母亲的叮咛

敲打在心上

阳光依旧灿烂

心却在飘零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

哪里都是流浪

回家,回家

快去找到大地的根

快回到母亲的怀抱

那才是温暖的天堂

《玉兰》

午后的春风

吹开了一朵朵玉兰

她的眸子里

却盛满着忧伤

让光阴,就这样

深深地沦陷吧

沦陷在一朵花的哀

沦陷在一朵花的愁

让思念的飞絮

染白她的发梢

让寂寞的青苔

爬满她的屋檐

天空的云朵

不知会飘向何方

如果注定是场离殇

灿烂地绽放又何妨

轻缓地走进一场繁华

只为了告别那些孤单

桃花染红了春天

粉白淡出了江湖

《玉兰》

午后的春风

吹开了朵朵玉兰

淡淡的香息

幽幽漫过心坎

你骄傲得把春天

渲染成一幅画

水墨的色彩浅淡

像你忧伤的笑容

天空中,挥洒着

寂寞的诗行

你欣喜着,对春天歌唱

任疼痛在心底蔓延

多么希望阳光

能照耀你,温暖你

花蕊里,透着你干净的笑

带着人间的暖

很巧合,在岁末的最后一天,日记本也翻到最后一页。明天新年,又该换个新本本了。生活,真的是有很多机缘与巧合,早晨,在微信里抽了的个年签是“逸”,我感叹道:伴侣有毅,朋友有义,工作里有意,生活里还有逸! 我爱这个“逸”字,它包含了多少天马行空的思绪。在过去的2014年,我找到了一种与自己相伴最佳的方式:书写。一天天地写,随记,杂感,散文,诗歌,只是让心灵有所归属。如果说在尘世生活的是躯体,那么精神,必须盛开在一个纯净、丰盛的地方。不想与生活为敌,更不想被生活的尘埃淹没。这种记叙和表达只是一种努力和挣扎,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生活在深水里,在火里,在静静的绝望里,在麻木里。无人可救,只能自救。文字就是这救命的稻草!我只想让自己的生活静一点,再静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能明确的是,无论我自己以怎样的方式书写,所表达的只会是真、美、爱——对自然,对内心,对万物的喜悦。当我们潜心爱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发现有好多的东西能够动人心肠,一旦触碰到它,看到它,或嗅到它的气息,心儿就能被打动,升腾,颤栗,——像一滴雨从天空落下,给地面的花朵带来的颤栗。或许只有写,才能拯救这荒荒草草的人生。是的,只有写,不管写出来的是什么,写着就是为了心安地活着,而活着也就是为了一点一点书写下去。我写下的都是美好的,瞬间的美好、痛的美好、忧伤的美好。我不怕痛与忧伤,我怕的是麻木,怕的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没有爱也没有痛,那种状态不是安宁,而是枯萎。我很少回过头去翻看每天记录的文字,我怕自己不爱,也怕自己觉得幼稚。是呀,我所有的隐秘早已在日日的流水中静静呈现。我更愿意的是一直写下去,不管写下的文字会有怎样的命运,就只是写,为今天写。为活着的今天,为未知的明天。新的一年里,不会停止我的笔,不会停止我的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今夜

一起来燃放烟花吧

来看看这璀璨的

夜空

来嗅嗅这浓浓的

年味

当你恣意地

一朵朵冲向苍穹

那绚丽的色彩

多像童年时,无邪的笑靥

那清脆的声响

多像青春时,散落在单车上的银铃

红的,绿的,黄的

升腾,绽放,幻灭

通通在此刻沸腾吧

烟花

怀揣着柔软的心

在赶往春天的路上

千帆过尽的水面,伤痕满布的流年,所有经过的美好和邪恶,最终你静静地站在那,和天空一样平静。

看到不一样的花朵,就想到简媜的文字。抄录一些,感受一下新年里,明媚里拂过一缕淡淡的忧伤。

·认识你愈久,愈觉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处清喜的水泽。

·值得感动的人,是那种明明知道无法烘暖天空、还以身代薪的人。

·生命的海底一定有玻瑰园,不时以飘浮的花瓣挑衅。

·人的有情必须放在无情的沧桑之中,才看出晶亮。

·人缠不过自己的性格,常常在万籁俱寂的时刻,以刀铤与自己短兵相接。

·现实的缺口不是用来灭绝人,它给出一个机会,看看人能攀越多高,奔赴多远,坚韧多久?

·也许,孤独才能使人洗尽铅华,把轻薄的风景一眼看穿了,安安静静回到自己的内心。

·不给我秩序,我去创一套秩序;不给我天,我去劈一个天。生命用来称帝,不是当奴隶。

·是的,我遇到最好的你,得了最好的机会,衔文字结巢,与你同眠。使灵魂不坠的是爱,使爱发出烈焰的是冰雪人格。

·在不能携手的一生,我在遥远之地为你酝酿。人们若兴了赏花的野趣,你当知道,是赏我心中的你。

·人要庄严,但不是严肃,得流动不必轻浮。庄严是对个我生命忠贞,流动是对群体社会诚恳。人得赤心亦得老成,赤心为了与宇宙抵足同眠,老成为了与炎凉人情周转。

·我想,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而这种死也是最纯洁的。我是名弱者,欣赏了悲剧也扮演过悲剧,却在最后一幕潜逃,人是活着,热情已死。

·也许,不再有什么诘屈聱牙的经卷难得了你我。当你恒常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试图以小说的悬崖瓦解宿命的悬崖;当我无法安慰你,或你不再关怀我,请千万记住,在我们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只白鹭鸶飞过秋天的湖泊。

快去找找

让生活诗意的

幽林、野径、长风、野花

花的歌吟啊~

在不同的风雨不同的光线不同的季节里起起落落

每一天都有泉水、翅膀、云朵样变幻跳跃的歌

崭新的,若清早的清绝

清澈的,若露水的无邪

快去找找

让生活诗意的

星群、弦月、碧落里无忧无惧的翅羽

翅羽的舞蹈啊~

在不同的泪眼不同的笑颜不同的悲欢里不倦不休

每一回都有痴情、沉醉、飞翔般一往情深的姿势

有力的,若春蕾的无畏

缠绵的,若秋水的低徊

快去找找

让生活诗意的

点睛之笔,动情之人,明心之事

寂寞的诗(七)
《寂寞陶渊明》

寂寞陶渊明

品他的人,你会读到一份真:真我、真诚;品他的文,你会读到另外一种真:真挚、真情。他,他就是中国田园派诗歌的鼻祖----陶渊明,在一千多年来中国文人的心中,他的名字代表着人格的完美与高洁,他的朴素自然、真实平淡、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朵耀眼、幽香的奇葩,他的精神境界、以及他所创造出的“桃花源”,让人们心灵受挫后,在这里纷纷找到自己栖息的家园。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啊,陶渊明不仅仅安放好了自己的灵魂,还帮助仍在尘世奔波的人们,竖起了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坐标,警醒我们要“迷途知返”。

他寂寞吗?是的,他寂寞,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他的一生非常寂寞,非常“枯槁”,但是,以超俗的眼光看,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了一个“巢”,一个洁净的精神家园。

我欣赏他,就用金代元好问的话来评价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因此,我把白尘的这篇优秀散文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们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寂寞陶渊明(散文节选)

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这不光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能把他引以为知己者应该已经不多。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精神,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哪里还有闲功夫和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饮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感到不屑,那不啻有天壤之别。

我们这样在喧闹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这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空隧道,不妨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

入试图、承接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又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利组织;即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实际上,自陶渊明41岁归田到他63岁辞世,这漫长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平和的陶渊明,因为在他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理解的他不曾一日淡忘少年时的抱负。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参加在他49岁和54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

将自我从内名利中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为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侧身官场?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背道而驰。正式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他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执着的坚守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花草、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话,甚至将死亡也诗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话的人生相比呢?

陶渊迷宫内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再的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请与千年诗魂一道,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的安居

陶渊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以“隐逸诗人”而著称,但他的心并不在物外的超然境界,透过他的诗文的表面作深入的探究,我们就会窥见到他那凄苦孤寂的不安的灵魂。他在审视自我在社会中的境遇,凝视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时,那种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尤为强烈。在他死后的百年之内,一直被人们所冷落

晋有渊明,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隐者,不喜拘束,才华颖异,冰清玉洁。有自娱文章,无声名之累;有胸中奇志,无同流合污;有人之觉醒,无心之虚空。喜酒,爱琴,隐世,躬耕,读书,作文,望远,怀古。至才,至情,至真,至性,

如花中之芙蓉,似木中之茂松;出淤泥而不染,处乱世而志洁;为后人之榜样,作蓬莱之山翁。其人,其文,其志,其情,交日月之辉,和江河之声。斯人已去,尔独何伤?其人虽没,千载留情。余近日读其诗文,有感于胸而作。

陶渊明,这真是一个令人景仰的灵魂!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丰碑,一个被后世推崇备至的大诗人。同时,他也是中国文人隐逸之风的开宗者,一个给人们以生活之智慧的哲人,一个不得不令人佩服、景仰的伟大的灵魂。

渊明志形高洁,后世文人,无不景仰,千载余情,造化尤深。

孟浩然“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李白希望“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戏赠郑溧阳》) ,对他也极为推崇。杜甫写到“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白居易以“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访陶公旧宅》)来称赞其高尚人格。欧阳修也是“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轼说自己“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和陶诗七十八首》)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辛弃疾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将渊明比为诸葛亮,“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给予其千古一人的评价„„可以看到,他的诗文,他的人格,对后人产生了多么深远和深刻的影响。 渊明被后人推崇为隐士的典范,“真人”的楷模,人们羡慕他,效仿他,他成为人人称道的至真至性之人。然而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却是一个无名的失败者,一个孤独的行走者。正如大多数名人一样,在世时并没有什么名声,甚至成为人们取笑、嘲讽的对象,意大利的伽利略如此,荷兰的梵高如此,奥地利的卡夫卡如此,中国的陶渊明也是如此。

寂寞是一个人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无奈,而孤独,是一个人在一群人的世界里无奈。渊明并不寂寞,但是他很孤独,一种无奈的孤独。这是有思想、有高尚道德生活品质的人,置身于跟随着潮流走的人群中的无奈,这无奈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矛盾重重,而化作内心难以平抚的伤痛,在世俗中找不到医治的良方,使之产生一种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操,一种追求自身价值的信仰。

在追求奇志的道路上,渊明是一个独行者。

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当所有的人都向权力屈膝,向利欲称奴,向朋辈举刀的时候,他却不愿意委曲自己的心志,不愿意出卖自己的

灵魂,不愿意在这污浊的世事中随波逐流。于是,经过几次艰难的尝试和斗争过后,他毅然决然地转身,走向宁静的乡村,走向淳朴的田园,走向他心灵的安身之所,他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慰藉、沉寂、直至升华。

然而,年轻气盛的渊明也有自己的宏图大志,也有自己的青春激情,也有自己的梦想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但是,当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走向官场,准备干一番事业的时候,遇到的却是森严的等级、无情的争斗、同僚的冷眼和排挤。渊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自己似乎并不属于这个群体,他发现自己没有同行者,他变成了热闹人群里十分孤独的人。

物不平则鸣,他在黑暗的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发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的牢骚和“志意多所耻”(《饮酒》其十九)的悲愤。他感到自己“心为形役”,他常常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他在官场和田园之间几次徘徊,往返颠簸,不断尝试,却又不断失望,最终直至绝望。“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那么,就到宁静的田园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所吧。他最终回到了自己“心念山泽居”的田园心乡,哪怕“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哪怕“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其三),哪怕“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哪怕“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哪怕“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杂诗》其八)„„他有过“贫病常交战”(《咏贫士》其五)的苦恼,有过生活的穷困潦倒,但是即使这样,他也不愿委屈自己“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天性去为官从政。“宁固穷以寄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尽管生活上有再多的困难,但是精神上得到了宽慰,满足了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些烦恼困顿也是值得的了。为了生活而活着?抑或为了活着而生活?我想,渊明给我们作了最好的回答。

隐居后的渊明,完全成为了真正的自己,就像一只迷茫离群的鸟儿,经过苦苦的挣扎和努力,终于涅槃成为一只凤凰,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家园,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淳朴的田园生活,没有虚伪,没有纷争,没有杀戮,渊明醉情于山水,躬耕于田园,与农人交游,以杜康为伴,逍遥自在,悠然自得。他享受着田园的美景,享受着劳动的乐趣,享受着“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二)的天伦之乐,其恬淡、安闲、无争、任真的品格触人颇深。当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句子时,便感到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舒展与自由;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其一)的悠闲生活,乐趣无穷,令人神往。

渊明超脱了功名,超脱了贫富,还超脱了生死。固然有时光忽易,人生苦短的哀叹,但是,他知道,超脱生死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自己同一于自然,融合于造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其三),死,并不是一种悲哀,而是与自然同在,是人生转化的一种形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其十三),死对于他来说,已不足为道,更不足恐惧,他对死亡的这种坦然甚至超然的态度,不得不令人赞叹、歆羡。

然而,渊明并非我昔日所想,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而是一个至真、至性、至爱之人。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热烈豪放的人,梁启超就说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 他吟过《闲情赋》,作过《自祭文》,写过思念亲友、哀悼逝人的文章,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俗人”。见到美丽的女子,他为其辗转难眠,为了接近她,他愿意做她的衣领、腰带、发油、眉黛„„那种想追求心上人而又担心、紧张、痛苦的情感淋漓而现。在生时,就为自己作好了祭文,也体现出一种幽默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在《拟挽歌词》一组诗中,他多次写到自己死无所憾,唯独在生之年没有喝够酒的想法,可爱至极。他对友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久酣之时,在外面喝酒,就经常就在路边睡着了,有点可笑,有点可爱。而他那些悼念逝去的亲朋好友的文章写得更是发从肺腑,感人至深,动情之处,足以催人泪下。

陶渊明是一个如此高尚的灵魂,只有以仰视的姿态,才能瞥见他神灵般的气质。他有仙人的风气,更有性灵的血肉;他有文人的清高,更有平民的忧乐;他有高洁的思想,更有生活的真心;他有行文的才华,更有生活的睿智。他那种超脱的人生韵味,洒脱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折服了我,读他的诗文,仿佛进入了桃花源,期望与他心有灵犀,期望与他对饮抚琴,希望他指引着我,让我的心不再浮躁,不再忧愤,走向真正的自己,走向生命的安身之所。

读渊明,读渊明文集,我想,我学到的不仅是怎样行文运笔,怎样鉴赏诗歌,怎样熟知文学,还有许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追求,比如信念,比如英雄,比如人格的修炼,比如生活的哲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寂寞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寂寞的诗句 关于寂寞的诗 寂寞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寂寞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寂寞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6608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