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王维 山水

王维 山水

2016-02-19 13:31: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维 山水篇一《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王维 山水》,供大家学习参考。

王维 山水篇一
《本科毕业论文 王维山水诗歌》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2009 —2013 年)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及其表现意象

Wang wei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zen and its image

姓 名: 学 号: 0905010189 学 院: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老师: 戴 训 超 完成时间:2013年5月6日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其中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以及法律规定允许的之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完成并以某种方式公开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作的材料。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是本人在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归江西师范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 声明人(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儒、释、道三家思想错综复杂地作用于王维,其中佛教禅宗思想

对王维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使其山水田园诗中蕴含着空寂闲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禅意。王维诗中的禅意主要通过空山、白云、飞鸟、夕阳等意象来表现,它们在王维独特心灵的观照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出一种空静的禅境。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思想;禅意;禅象

Abstract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three thought complicated effect on wang wei, including zen Buddhism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wang wei of poetry, and make it contains empty leisurely in th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nature and man of zen. Wang Wei’s poetry zen is mainly through the empty mountain, white clouds, flying birds and the sunset image, they under the view of wang wei unique soul, form a harmonious whole, then create an empty and queit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Wangwei’s poem; Zen thought; zen’s artistic conception;zen’s image

目 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引言………………………………………………………………………2 一、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 .............................................................. 2 二、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 4 (一)空寂清静 ..................................................................................... 5 (二)物我两忘 ..................................................................................... 6 (三)闲适自由、随缘任运 .................................................................. 7 三、禅意的意象应用.............................................................................. 8 (一)禅意常见的表现意象及象征意义 .............................................. 8 (二)意象组合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 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王维 山水篇二
《王维与山水泼墨》

王维与山水泼墨 《雪溪图》

水墨画:纯用水墨所作的中国画。据画史记载始于唐,成熟于宋,兴盛于元,明、清以后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笔法层次,充分发挥水墨特殊的晕染作用,以求取得“水晕墨章”而“如兼五彩”的独特艺术效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顺沿着六朝山水画的发展,使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日臻成熟,在色彩上,将滥觞于六朝的大、小青绿和金碧山水的施色艺术达到完善。盛唐至唐末,画家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山水画表现语言,力求开拓新的艺术语言——水墨。杰出的艺术大师吴道子以墨笔挥写出疏体山水。诗人王维以“水墨渲淡”表现出“画中有诗”的辋川山水,开始出现了破墨山水。随后,涌现了毕宏、张璪、郑虔,至王默,创制出泼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艺术语言,确立了注重发展个性的趋向。这些大师的水墨佳作无一件存世,今可在唐代的壁画上看到民间艺术大师的水墨画风,足见这在唐代已形成了一定的时尚。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

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太乐(yuè)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承传世的《雪溪图》可以说是最接近于史载王维绘画风格的一件作品了,我们所见的图片恐怕还是翻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图录。

《雪溪图》

王维传世作品 《雪溪图》,绢本、墨笔画。纵36.6厘米,横30厘米。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无款。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此《雪溪图》构图平远,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着素纱的木拱桥把人们引入一个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条结冰的大河,横卧在画卷中部,水平如镜,波澜不兴;远景,河对岸雪坡、树木、房舍等平卧于黑水之上,掩映于茫茫白雪之中,使画面更加深远。纵观全图,可使观者沉浸在一片宁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飘落和行人脚步声悄悄传入耳畔。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

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情景冷漠萧瑟。画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似无勾皴,这正是唐代山水画的一大典型特征。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图采用俯视法,所画场景之透视异常精确,无论比例、角度,即使以焦点透视质之,皆中规矩。王维曾学李思训大青绿金碧山水,但是他为了适宜在画中表达空寂清静的禅理,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这是一种单纯地以墨色作画的技法。所谓“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多层次的变化象征性地表现所画对象。显然水墨画比之重彩画,更适合文人对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创“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干时,用浓墨破淡、用淡墨破浓,相互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雪溪图》可以称得上运用这种墨法的杰作。

水墨画在唐代因文人画家之倡导而兴起,一千三百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轨迹。唐宋画山水以绢为画本,多用湿笔,显现“水晕墨章”的效果;元人始用干笔,“干笔皴擦”,在纸本上留下的墨色变化更丰富多彩。王维也因为倡导“水墨渲淡”,“援诗入画”,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为“南宗之祖”,认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中国古代对于《雪溪图》的评价可以用一首诗来表述

四处盈霜气,松炉火正浓。

远村溪有渡,寒野鸟无踪。

萧景犹心断,鸿途已雪封。

怎堪空抱志,无奈漫严冬。

王维 山水篇三
《王维山水诗》

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盛唐伟大的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一生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美

“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符合人的情感。王国维曾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据这一标准,我们来看王维的作品:

唐朝诗人王维,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美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 诗画之美——虽是诗,却有画的意境

山水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将他观察到的景物,用手中的色彩,去表达其事物的内涵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诗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画,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告诉我们王维的山水意境深远,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其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说的是描写虚的东西,来表现现实的东西。例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些虚而飘渺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水域宽阔,水流狭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的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却能真切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景象。

诗人王维把国画中水墨山水的运笔之法,巧妙地用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他把眼中观察到的景物,经过字词的酝酿,巧妙地遣词造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

化巨人,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能精确地、细致地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之处。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的物态,动态或者静态人和事物,他都能通过细腻的笔法,加上语言上用辞设色,利用诗歌音调的和谐,向人们奉献出一幅幅绝无伦比的山水画!因此,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苏轼曾经赞美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王维的诗之所以这么有意境特点,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很有关系。当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山居秋暝》这首诗就是最好的体现: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写深秋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初看诗句,似乎信手拈来,随意挥写,但语出自然。寓意深刻。在这首诗里, “空山雨后”的凉爽, “松间明月”的幽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在竹林里女孩子们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静态,都巧妙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真是一幅绝妙无比的山水画,也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通过对“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这些具体景物的描写,让读者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希望远离尘俗、过桃源生活生活的心里话。另外,诗中那些清新、自然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

还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我曾请当地知名书法人士书写、装裱,悬挂在正屋。

这首诗的意思是: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溪水流淌和朋友狂歌的动态,寒山苍翠的静态,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自己、醉酒的友人,一个喜欢寂寞、一个喜欢放荡;还有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正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吗?

再如《终南山》也是诗画合一代表作之一。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椎夫。”

诗中的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王维从主峰着笔,统观全山,把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用短短的四十个字,就刻画出来了。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最后两句却撇开山来写人。通过写人,更加衬托出山势高大险峻,宛如画家用人的身体与参照物形成对比一样。可以说这是一幅工笔画,把终南山的远景、近景、山体、行人描写的惟妙惟肖,画面十分丰富。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生命!

二、 诗情之美——虽是诗,却情感横溢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写山、写水、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饱含着浓浓的情感。让人有一种情感的陶冶!同时,他的山水诗又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作者在描写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着自己闲散雅致的心情,让我们感到不仅仅是在读诗歌,更是在欣赏着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卷。脑海中浮现出一种极美极妙的田园意境图。

《渭川田家》在借景抒情方面是代表: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整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从细微处入笔,抓住典型情节,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刻画出田园美丽、繁忙的风光,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深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深受感染!

在王维这些写景的诗中,我们总能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恰到好处柔合的句子,感受到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淌。他总是在描写具体景物的同时,流露出主观感情,使诗歌情景融合。把读者带入诗的意境。

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就很

王维 山水篇四
《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

2008年第4期

第24卷≤!!!期)

重庆三峡学院掌报

No.Z2D08v01.24No.1ll

JOURNALOFCHONGO巡鱼壁避垦鱼QBGESI聪Ⅸ基RS丛

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

成希

(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在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王维和谢灵运都是山水诗的大家,谢灵运是一代山水宗

师,王维在山水诗上继承了谢灵运等前人的成就,兼收并蓄,纳故知新,成为山水诗中的巨擘。他们在人生际遇、审美艺术、引禅入诗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又有许多差异,本文

从知人论世入手,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山水诗;人生;审美;禅宗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8)04-0055-05

在中国文学史上,论及山水诗歌创作,往往以“陶谢”、“王孟”等并称,研究者众多,心得不少。而对于王维与谢灵运的研究,古今学者认为谢灵运描写山水景物精雕细琢,穷形尽相,而王维的山水诗则形神兼备,意境上浑然天成。两人在隐逸山林、酷爱山水、求佛论道上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差异。本文将从知人论世入手,对王维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进行比较,对两位诗人的作品做深层次的了解。

一、山水与人生

生于晋宋之交的谢灵运,秉承先祖的赫赫功勋,兼以自身的不羁才情,年轻时就立下了宏愿伟心——

“弘九流以拮四维,复先陵而清旧宇”【l】Ⅲ”然而,与他雄心壮志相对的却是现实一次次的打击,无奈“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21公元420年,刘裕篡夺帝位,建立刘宋王朝,谢灵运由康乐县公降为康乐县侯,之后都担任一些没有多少实权的官职。光复祖辈荣勋的野心最终在他与这个新政权之间根本性的冲突中化为泡影,并使他一步步走向灭顶的深渊。他的一生都与政治发生瓜葛,在一路的困顿之中,他的才情倾泄于山水,一时之间,山水声色大开:“名章迥旬,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3l‘F”从他开始,才真正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之门。

王维的人生际遇同样也是坎坷的。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继之而起的奸臣李林甫专政,使得这位盛唐诗人的政治理想归于泡影。而安史之乱则给他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屈辱和进退两难的困境,饱尝了世态炎凉,看透了官场的蝇营狗苟,诗人走向了自然和禅门,怡情山水,纵情诗画。

谢灵运和王维都是仕途坎坷,又都热爱大自然,盘亘山林,此外在思想上都受到佛学的影响,但在隐和仕的选择上,为何谢灵运是时隐时仕,而王维却是半官半隐呢?究其原因,这种选择一半是缘自时代影响,一半则来自个人境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是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之中,社会和个人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矛盾。谢灵运处在一个门阀政治解体、皇权专制复兴的时代。这一现实,与门阀七族所持的名教与自然合一的人格理想和行为方式是矛盾的。而谢灵运所受的一次次具体的打击,更使得这种矛盾激化。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同样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41‘183’处在这个时代的文人,他们的精神意识是开放而自由的,游乐思想,玄言意向,他们转向了逍遥自在和崇尚自然,

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胡遂(195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导,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成希(198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文学院硕士.

胡遂成希: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

在青山碧水之间纵意游肆。谢灵运出身豪门,迷恋山水,可以说他的山水人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灵运傲性自负,他有着自觉的个体意识,有足够的信心设计自己的形象,在他所处的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之中,他选择了逃向自然。但他又不是一个真正的隐者,他的流连山水甚至隐居,不过是一种仕途失意的消极反抗。从他的名作《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就可以看出。现实既没有给他飞翔的空间,理想也无法让他低头盘旋。他不满自己的仕途理想被现实所缚,也不甘心自己的满腹经纶、雄才伟略被仕途所钳制,他领悟到“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的淡泊思想,又忏悔“束发怀耿介,逐物逐推迁”,但在不甘与不满的“矛盾”的漩涡里,他只能在诗歌里“反反复复的表示”,15】(149’这种心态就是因为他有无法舍弃的不能忘却的一些东西。因此,当他在永嘉时,仕隐的矛盾始终困扰在他心头,在回京无望之时毅然投向山林,然而没过多久,政治抱负的波澜又在心底渐渐涌起,所以当文帝征召入京时又选择了回到仕途,接下来的失望与不平又再生他的脱尘之心。临死前他在《临终》诗里写道:“龚胜无馀生,李业有穷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债使陵霜柏,纳纳冲风菌。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下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

和谢灵运傲性自负相比,王维是以儒雅型的文人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他生性敏感细腻,娴雅而又有情思。他身处的盛唐时代如同旭日东升般的辉煌灿烂,激发起他参与政治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现实重重地给了他打击,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下,王维由外在所激发出来的热情渐渐归于平淡。他开始尝试跳出“矛盾”的中心,在山水和佛门中学会不粘不滞、空灵澄净的优雅。这种“优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气质,更是一种内在的心态。所以,他能够半官半隐,身在魏阙而心在山林。相对于谢灵运的矛盾漩涡,王维学会整理矛盾,在整理之后寻找内心之山林,而非仅仅的自然之山林。因为找到了这样一个平衡点,才能达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寂”的境界。

在中国的文人中,像王维和谢灵运一样饱受人生坎坷、历尽沧桑,为避开人生纷扰以求精神上的安慰而退隐山水田园的诗人并非少数。他们或先官后隐,或先隐后官,但像王维这样的大半生亦官亦

-56-

隐的诗人却足很少见的,像谢灵运这样时隐时仕的文人也几乎是屈指可数。谢灵运坐拥庄园,王维开辟辋)ll另uJ业,从对山水的观赏角度来看,两人都是山水的欣赏者而非直接的参与者。谢灵运的“将穷山海绝,永绝赏悟心”之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于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和陶、孟浸透着者浓厚人间气息的田园山水相比,王、谢二人更像是“富贵山水”的代表。

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人生是内心世界、人格精神能与社会现实同时实现。然而,个人与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这种理想人生在封建社会成为一种不可能。王维和谢灵运在面对这种矛盾时都选择了投入山水田园之中,以此来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完美的人格精神和宁静和谐的心境共同构成了山水田园诗人追求的一个重要层面。”[61‘3和正因为这样一种追求,才使得他们的山水诗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

二、山水与审美

山水诗的艺术风貌、格调的高下与意境的创造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山水诗创作的关键。从谢灵运到王维,表现技巧上的发展是非常明显的。

山水诗之所以以谢灵运为“开山鼻祖”,并非因为他是第一个写山水之作的诗人,而是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进行描写的诗人。他开创了一个“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山水诗时代,他的诗在当时“络绎奔会”,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最早意识到了自然美的客观性、自然性和非功利性。谢灵运对色彩、线条、浓淡明暗、远近层次都有着特别的敏感,对动景、静景的处理,声音与色彩的搭配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他的山水诗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再现了自然美景。如《入东道路》中写沿途秀丽的风光,“暑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蔫蔫翠方锥,纤纤麦苗垂。隐轸邑里密,缅邈江海辽。”在短短几旬诗里,绿杞与红桃相映,远景与近景交替,随风而动的麦苗与宁静村落的迭现,野鸡的叫声与田园色彩的融合,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又充满生命活力的画卷,充分展示了谢灵运将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

王维在结构、光色、声响等审美艺术上得其真传并进行开拓,将山水田园诗的审美艺术推到了一

重易西三峡学院掌报

个新的境界。如王维的《蓝田石门精舍》,诗人傍晚泛舟寻出,偶然到达石门精舍,看到参天古木,逍遥老僧,夜晚石月相映,芳香袭人,浑然一派世外桃源之景。这首诗叙事详赡,绘景细致,颇有谢客之风,故清人黄培芳评日“撷康乐之英”。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在色彩搭配方面,则有:

白云抱幽石,绿幽媚清涟(谢灵运《过始宁墅》)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挑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田园乐》)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原第三谷》)

菊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又比如在声响描写方面,则有:

池塘生春革,园柳变呜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秋风(谢灵运《石门岩上宿》)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

还比如在声色对举方面,则有: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谢灵运Ⅸ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迥溪石濑茂竹修林》)

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王维《林园印事寄舍弟

沈》)

诸如此类,都可见出王维山水诗也十分注重对色彩、声响的运用。但是,王维对声音色彩的运用不仅仅因为局限于描绘出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景物的种种外在形态,而是更深刻地突出表现其内在生命力。从诗画同构的角度上来说,东晋的精工细描强调构图中位置的安排,如对长短、深浅、广狭、上下、阔促、大小等方面的重视。而王维所开创的文人水墨山水更注重意境和声色的结合,他的诗色彩自然淡雅,声音谐和,声色不仅是自然万物的客观反映,而且是传达情绪,体现氛围的手段。可以看出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时。往往以白色为远景,以绿、紫、红等浓色为近景形成“远淡近浓”的构图,而王维则以水墨风格为诗歌传神达意。关于王维诗画相通这一点,时贤论之已多,在此不必赘言。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王维在这一点上,开拓了谢灵运的艺术技巧,将声、色、态融为一体,构成“神采飞扬”的景物形象,创造出“可以延伸的”、独特的诗歌意境,在这一点上是谢客难以匹及的。谢灵运的时代,是一个崇尚声色的时代,处处充满了“铺陈列秀”的山水诗歌和精工繁茂的山水画。他把诗歌从“淡然寡味”的

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这已经难能可贵了。由于审美因素的不成熟,他还不可能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方面素材加工提炼,使之巧妙结合。因而,他诗歌中所呈现的“繁芜”,设色错杂,绘声繁复等特点是有一定必然因素的。叶嘉莹教授在谈到谢灵运的山水诗时说,“诗歌的形式必须不断的演变,而这种演变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古朴到雕饰,没有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在诗歌形式上的演进就不会有盛唐诗歌的高度繁荣,而谢灵运,则是这一转折过程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诗人”。

山水诗发展到了盛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王维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将传统的文学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呈现得玲珑而圆熟。他笔下的山水诗“形神兼备”,看似选取平常之景,通过抓住细微的特点,又加以创造性的小细节将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他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对语言作苦心锤炼,却无炉火之迹,语语天成,自然而工。如他的名作《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进入山水之中感受到的精妙世界。

朱光潜在谈诗的境界中指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嘲‘3舯从谢灵运到王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是不断增加的。他们的山水诗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审美的发展,即从最初的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到山水与诗人之间彼此“两情相悦”,山水赋予中国文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意境,在这深层的意境里,诗人娴熟地运用各种技巧谱写出一曲曲“天人合一”的和谐乐章。

三、山水与禅宗

谢灵运和王维都与佛教颇有渊源。谢灵运对佛学颇有研究,是佛教在南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文入,他把山水与佛理相结合,开一代诗风。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画面灵动,禅韵悠扬。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佛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诗歌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

晋宋两朝是中国佛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正如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学史》所说“东晋之世,佛法遂深入中华文化。这一形势的变迁,广泛牵动着世人的精神生活,而在哲学方面最集中的是

反映在般若学对东晋玄学的渗透上面。’弦言诗正是

-57—

胡遂成希:王维与谢灵运山水诗的比较

这种大背景下的产物,它与当时的佛理诗在东晋中期并生同荣,浸润互融。借山水体玄或借山水以抒情,成为当时一种普遍风气。因此,山水诗自一产生就渗透着佛理。前人评谢诗多讥其写山水景物之后拖一条“玄言”的尾巴,却不知道谢客是在佛教般若学的影响下确立的山水审美观。【7】即把山水视为“渊凝虚净之体”,运用自己的思理去参悟,领悟其山水之美乃至人生真谛,所以他的立意不在山水而在玄理。他的整体思路也是一条求玄之路。试看他的代表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陕。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诗人在清晨光线幽暗之际出游,沿着山路向前,越过山峰,穿过小溪,在山间攀林采叶之后,想到自己虽“握兰”“折兰”却没有知音可赠,游山玩水的喜悦转为心中无法展现的郁结。接下来笔锋一转,情思顿开,尘世间是非、烦恼、失意,均可以在超凡脱俗的山水审美境界中,化为乌有。这首诗从记游、写景到兴情、悟理。这也是谢灵运大部分山水诗的一个固定结构模式。这种写作手法也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人们总在所见所闻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发生感慨。从文学的发展来说,这是早期山水诗描写和议论还不够和谐的特征,它不仅表现出谢灵运由玄入佛的痕迹,而且也证明了其山水诗确已成为玄言诗向禅诗过渡的中介。综观谢灵运f纾一生,他总是处在一个矛盾的漩涡里挣扎,他试图在山水中寻找般若境界里那“空寂静净”的世界,企图通过探究山水的奥秘来消除萦绕在他心头的忧愁和苦闷。再加上他不羁的个性,喜欢搜览生僻奇美的兴趣,因此他的山水诗总有一种“不够彻底的安静”。

和谢灵运的这种“不够彻底的安静”相比,王维表现出米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安谧。有研究者作过统计,在109首谢诗中,清、空、幽、独四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占到34.6%、14.6%、14.6%、4.5%;而在王维现存诗歌的429首中,其中包括各类广泛的题材,“空”字以98次的出现频率排行第一。同样,幽、独、清字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四个字无疑是禅宗所推举的般若静观的最佳表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这种以佛家虚静的心境米观照山林时所得出的不同的审美体验。

一58一

比如谢灵运的诗歌:

卧疴对空林(《登池上楼》)、空水共澄鲜(《登江中

孤屿诗》),空馆盈清思(《游岭门山诗》)、空林响法鼓(《登石室饭僧诗》),涧下风吹清((悲哉行》),鹊首戏清址(《会吟行》).

又如王维的诗歌:

空山不见人,但闻A.i6-响.(《(鹿柴》)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古木无人径,空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在“空”的表达上王维比谢灵运更胜一筹。佛教发展到了公元七百多年,已经不单是佛谒对诗歌的渗透,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当时甚至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僧,“他们有的居止游历于都会,有的栖迟偃息于山林,有的结交当时的文士名流,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181∞’在这些诗僧看来,佛家悟禅,往往需要借助某种特定的自然景象,在自然的感悟形象中体识某种佛理,把欣赏景物同修行学佛融为一体。相对于谢灵运的寻找和探究,这是一种互相融合浸润的过程。在佛教看来,一切的自然现象,不论草木山水,虽然他们本质尽属虚空,但是作为一种幻想,人们却不能与之完全绝缘,世间万象都是佛教真理的显相。和谢灵运的“顿悟”相比,王维更注重时时的修持;和谢灵运在四处游行中的感悟不同,王维更多的是在静观中参佛。因此,王维在表现佛家的这种“心静如空”时。更多的是用平常之语,取平常之景来悟佛家的.“平常心是道”。

王维足中国文人中少有的有“忏悔”意识的诗人,王维在他的许多诗文中以及与爱弟王缙的书信中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忏悔”。“如此则王维向自身追究不幸的根源,及其深刻的苦闷的这种姿态,在嵇康以来是罕见的。”191∞酗佛教把握世界的方向与

西方基督教“神——人”的方向相反,即“人——

佛”,就是说必须通过修行成为超越这个世界的绝对者(佛陀),才能达到永恒至福的境界(涅磐),人的苦恼原因在于人自身,因此人必须承担来自自身的一切责任。王维之所以能在晚年持之以修行,达到一般诗人难以达到的“静”的境界,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佗被称作“诗佛”的诗人,这与他有着佛教思维方式相通的“忏悔”精神是分不开的。

除了以上对“静”的深入以外,王维还发展了谢灵运参禅后的解答方式,用禅宗“拈花微笑”的形象化体悟方式来表达禅理机趣。王维从“孤游非情欢,赏废理谁通”到“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重庆三峡掌院掌报

再到“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步步从玄言的影子中脱离出来,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境界达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要求,使诗情画意与禅理机趣,浑成一片化机。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中国文人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受到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从淑世到厌世,因厌世而求超世,超世不可能,于是又落到玩世,而玩世亦终不能无忧苦,他们的一生都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徘徊”,[61唧’因此,即使他们以山水作为他们的逃避场,以参禅来寻求心灵的宁静,但是也没能战胜这种矛盾,而是在解决这种冲突后得到的一种“安顿”。所以,在王维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中都出现了“求仙”的意识。王维的《辋JII集》里构筑的是一个与现实隔绝的理想世界,在这里除了来访者之外,主体形象也具神秘超然特色,如“桂樽迎帝子,杜若赠佳人”,这已经不是人间生活之所,已经升华为超凡脱俗的灵境,可与神灵沟通的圣地。谢灵运的诗中也有许多袭用了《楚辞》中的句子,如“荡志将偷乐,瞰海庶忘忧。策马步兰皋,绌控息椒丘。”(谢灵运《郡东山忘溟海》)王维的《辋川集》里面也有《椒园》那样类似《楚辞》题材的作品,他们的诗中都有屈原的香草意象。《楚辞》作为中国诗歌中最富于想象力,最具奇异风格的作品,营造的是一种超现实的世界。王维和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求仙”意识也是在山水佛门之中构筑属于自己的理想境界。因此,他们的禅意与他们的精神相通,而非真正与佛理相印。“佛教只扩大了中国诗的情趣的根底,并没有扩大它的哲理的根底。中国诗的哲理的根底始终不外儒道两家。”161啦’所以,他们的山水诗最终也只是将宗教

OntheComparisonofLandscapePoemsbyWang

HUSui

CHENGXi2004.1987.

体验的愉悦与审美感受联结在一起,将佛教的不离世间求解脱的方法注入对自然的关照之中。

时代和个性一起创造了诗人,诗人又将这种时代背景和个人气质反映到诗歌中去。王维和谢灵运虽然没有像杜甫一样关注现实,心怀苍生,创造出伟大深刻的作品,但是他们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解脱进而进行美的构筑,这种对山水美的探求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精神美的一种探求,它在本质上是对人本身的赞歌。谢灵运作为自觉以山水为诗的第一人,他为我国诗歌领域创造了开拓性的业绩;王维则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卓越艺术的创造将山水诗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l】谢灵运.撰征赋.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张溥.Ⅸ谢康乐集》题辞.谢灵运集附录四【M】.长沙:岳麓书社,1999.

【3】钟壤诗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5】陶新民,孙以昭.中国古代论文集【c】.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1.

【6】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王辉斌.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

2008(3):48.

【8】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入谷仙介.王维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郑宗荣)

W西and

XieLingyun

(CollegeofLiberalArts,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InthehistoryofthelandscapepoeticdevelopmentinChina,bothWangWreiand)(ieLingyunwer】e

thefamouspoetsinthisfield.Betweenthem,XieLingyunwasthegreatmasterintherespectoflandscapepoemsinhisperiod,andWangW.eiinheritedpredecessors’achievements,suchpoems.He

as

XieLingyun’S,inChineselandscape

newtheoriesbyreviewingtheold

developedhispoemsbyincorporatingancestors’SUCCESSand

gained

ones.DespitethesimilaritiesbetweenWangW两andXieLingyunintheirlivesandfortunes,theaestheticart,theintroductionofZenintoChinesepoetryandthesismakes

all

SO

fbrm,there

are

differencesfrom

de印levelintheseaspects.11lis

on

analysisfromthesepointsandexplainstherelativeapproachesfurtherbased

thetheory,which

identifiesthetwoauthorsandtheirperiods,inordertOmakethereaderhavedeeperunderstandingaboutthe

landscape

poemsbythetwopoets.

Keywordslandscape

poem;lire;aesthetics;Zen

-59-

王维 山水篇五
《论王维山水诗风格》

论王维山水诗风格

汕职院 2013语教3班叶燕娜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其主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 常常将晚年的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维晚年诗作,确实与孟浩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细细品读亦不难看出其二人诗歌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二人的经历去发掘者一层差异:王维早年显贵,其政治道路可谓一路顺畅,凭借过人的才华少年得志一举中进士第,为太乐承。后经历“安史之乱”遭受到人生的挫折,正视了社会的诸多矛盾,在仕途得志后官成身退,把整个身心寄寓与山水之间,将精神寄放于隐士生活,灵魂寄托于宗教境界之中,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而“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是他归隐后真实写照。王维是看到社会上诸多矛盾后而自甘退隐的,因此,他内心趋于宁静,较为充实,这种情感在诗中便呈现为恬淡美好,风格上呈现出冲淡自然之感,写景抒情极其真切自然,他的辋川绝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都是在绘景绘物中写出一种幽静的境界和内心的澄澈平静。

而孟浩然的退隐是失意者寻求的一种解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他描写山水的心境里,很明显地流露出一份抑郁和对社会冷淡的情调,这在王维的诗中是找不到的,在盛唐时期出现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知识分子可以凭借才能由科举入仕,只要有真才实干就有机会再仕途上有所建树,但孟浩然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却很特别,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他始终不会顺乎时事,在政治上、仕途上都异常沉寂,内心的抑郁失意,激起过他的牢骚,但又无法发泄,只能把心思和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园之中,从这个角度他所描绘的自然之境,必然带有清冷孤寂之感,由于他热爱山水,同时又是怀着孤寂失意之情去看,这便使

得大好河山在他笔下,不是壮丽的景色,也非绚烂的光辉和青春的气韵,而是能寄托怀抱、湮没情思的宁静优美的所在,因此,他是个的风格显得修理而淡雅,宁静而清冷。“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香炉峰》)这些诗境都足以表现孟浩然诗所呈现出的宁静清冷之风。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生前即享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则被冠以“诗佛”美称。王维的一生,亦官亦隐亦禅,以宦者、隐者、禅者不同之心阅世,随着心境、环境、情境的改变,其山水诗歌也为后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他的山水诗诗风是冲淡、自然的,其作品绘形绘影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以此为据,这里主要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中的,诗有画境和诗有禅意加以探讨。

一、诗如画卷,神韵淡远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王维不但有卓越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且是出色的画家,山水画作尤为突出,并且在绘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写有《山水论》、《山水决》等论著。王维有着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地爱好使他晚年选择寄寓山林,长期生活在山水之间,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美有着独到的体悟,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妇幼神韵,具有深远的意境,绘画方面的造诣也对其诗歌的创作长生了奇妙的感染。

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如:“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桃源行》),简单的十四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清丽的场景,“坐”和“行”、“红”和“青”四字对仗工整,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两种色彩的选择搭配,色彩的碰撞使得整句诗的画面感极强;“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白水”、“碧峰”原是极其平凡普通之物,但作者在“白水”、“碧峰”之后加上方位状语,且这两个方位前着一“明”一“出”便使得此句诗别开生面,另有一番风情了,“白水”、“碧峰”一山一水,一青一白相映衬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丽的画卷;“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运用对比手法在一片苍白萧索山景中,缀零星红叶,给人以鲜明的色彩碰撞之感。

描绘景物时动静结合细致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此外“泉声”、“危石”、“日色”、“青

松”四个意象形成完美组合,以泉声之幽咽与日色之凄冷相互衬托,渲染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加以石上淌过潺潺流水,诗人营造出一幅幽静的月下松林图,是为“诗中有画”之典范,而后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竹林深处欢歌笑语打破宁静的夜空,莲叶波动,渔人的渔船顺流而下,以生动的场景衬托出山林的寂静,和夜色的空灵。

营造情境时如山水画卷大量留白耐人寻味,诗境空灵自然,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山色苍茫于有无之间,并不刻意写出山色之貌,只道“有无”,留一处空白让读者感悟,韵味无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不仅有意境,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虽是写作者游山之感却折射出作者对待人生的心态。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先写山中花开烂漫,笔锋一转写入花落,自然平淡,既不言情,又不言志,花开花落在王维眼中是如此自然,没有半点“我”的色彩,已然进入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全诗静谧自然,达到一种空灵之境。

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被后人冠以“诗佛”之誉,这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他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精髓,王维将自己对禅宗义理的参悟融入诗词的创作,以致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界。

盛唐时代,佛教兴盛,士大夫学佛之风盛行。当时华严与禅宗的思想已经相当成熟,王维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自由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偈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为官多载,对黑暗的政治颇感不满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企图归隐山林,然而又不甘心过清贫的生活始终幻想着走“终南捷径”,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不试图从佛学中寻求内心的解脱和精神的慰藉由于追求禅宗之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王维晚年隐居山林,广泛结交各个宗派僧侣,同时研习各派佛学经论,笃志奉佛。

从佛学禅宗中接受的思想,“以寂为乐”、“知悟胜事”的禅观使诗人从幻想中寻求精神的安慰,其:“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记恩仇浪苦辛。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疑梦》)可品出佛家“空”理,万事万物何必执着,无论宠辱恩仇,无谓忧喜苦辛,到头来仍旧是如黄粱一梦,无论帝王还是圣贤终抵不过是化作滚滚红尘的一捧黄土罢,诗人诗中对人生的顿悟,有看破红尘的放任,

也有万念俱寂的宁静,只有了悟“空”理,才能从死生中解脱出来,达到“非空非有”之境,方能成就佛道,超脱生死。而很好的体现出诗人“悟道自然”“空有不二”之境的有:“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在观禅修行之中“闲居静坐”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转化为对禅宗思想的思有所悟,达到“观世得无生”的上乘之境。在对人生顿悟之境中也获得了内心静美的享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在禅宗的世界里,诗人得到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空”意,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便从诗人笔尖流淌而出了。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有体现,致使王维的山水诗,大,多追求一种寂静清幽的境界,这种流动空灵的境界往往蕴含着无限禅意。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 山水篇六
《第一课王维与山水诗》

王维 山水篇七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原创)

作者:戴汝光 日期:2005-8-12 23:41:00

7

推荐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诗歌的天空中,流派纷呈,群星闪耀。其中就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而在群星璀璨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李白,在山水诗创作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将王李二人的山水诗作一比较,应是不无意义的。

一、题材异同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走终南捷径而求名。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平添诗情画意,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诗人创作出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优美诗篇。这在王李二人的山水诗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的表现了诗人对这壮丽景色的强烈赞叹,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在这里,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阴影,全部为雄伟粗犷的大自然、为激昂的爱国热忱一扫而光。在这里,他的青春再一度闪耀着光彩,显示出他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

同样,在其《汉江临眺》中,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叹,同样写得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不仅勾勒出眼前所见江汉全景,而且通过想象,形象地概括地现出了雄伟壮丽的江汉鸟瞰图: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李白,与王维相比,其游历范围更广,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同样充满热爱赞美的豪情,而且其内容更为广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之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游太山》六首)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天门山、庐山、泰山、华山何等雄奇壮丽,长江、黄河又是何等气势磅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更有著名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一而足。

总之,在描写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热爱赞美之情方面,王维与李白都有名篇佳作,而李白在题材内容上更广,其成就不亚于以山水诗著名的王维。

王维与李白二人在山水诗题材方面的相异之处,亦即各具特色之处,在于王维隐居终南山和蓝田辋川时,对佳山丽水细致的刻画,以抒写其隐居的宁静心境,以某一地为对象而写出一系列山水诗的不多,而王维则是典型的代表。

王维最先隐居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的《终南别业》(又名《初至山中》),就是他刚隐居时的作品。在这首诗中,诗人恣意描写他隐逸山林、独往独来、任兴所之、无忧无虑的乐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自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写得心旷神怡,情景交融,而且还反映了诗人后期山水诗的

基调和总的风格。

其后,王维又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了一份产业。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很美。在这溪山如画的去处,他和好友诗人裴迪等“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将他们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优美感受,各自分别为辋川二十景的每一景写了一首诗,结成《辋川集》以为纪念。集中王维的那组小诗大多写得很出色。有写山馆结构的精致,境地的幽静,以及诗人从而引起的遐思:“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有写深林中傍晚的景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写山前秋日傍晚的美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有写乘舟到湖心亭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尽情:“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写滩边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幽美境界:“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能以一处山水,反复吟咏,仔细描摹,可能只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可与之媲美,而柳之成就在散文,而诗歌,王维可谓独领风骚。这是王维于山水诗的一大贡献。

李白在山水诗内容题材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利用想象或梦游的方式,不仅写眼中的山水,更写心中的山水,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著名的数《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水气、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意出尘外。借梦中惊心动魄的奇景,对抗腐败的政治、黑暗的社会,最后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奇光异彩。

类似以想象见长的山水诗以及写到山水的诗句,在李白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沿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去峰连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 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其四)。 总之,王维与李白在山水诗的题材方面,有共同的特点,都能描绘祖国山河的壮美,又各有所长,王以秀丽为主,李以雄奇见长。二人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题材方面,一重精微的深度开掘,一重宏大开阔的境界描绘,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使中国山水诗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达到了顶峰。

二、王维与李白思想的异同以及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人,其思想大多受到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当其意气风发、一帆风顺时,儒家入世思想占据主导,从而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作中书令,成为唐朝的开明宰相。王维曾去登门拜访,受到张的赏识,提他为右拾遗。王维跻身朝堂,心中的激动自不必说,诗风也豪放向上。王维在拜右拾遗后所作《献始兴公》诗中说:“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诗句不仅是对张九龄的赞美,更在于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与立场,那就是为国立功,为民谋利。即使后来张九龄见放,李林甫得势,这种思想在王维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当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巡塞上时,写出前文提到的著名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祖国河山的由衷赞美,“萧关逢候骑,都在在燕然”,对将士们立功边疆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也可以说是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寄托与表达。当他后来以侍御史兼殿中的身份到襄阳主持“南选”考试时,又写了《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佳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是自己政治热情的一种婉曲的

表达。

与王维相比,李白的政治热情要高得多,其表达也更直接坦率。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功成身退。这种热情,贯穿李白一生,即使遭受沉重的打击与挫折,始终没有完全冷却,这也是他与王维相同之中的一大不同。反映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有明朗清新的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东鲁门泛舟》、《秋登宣城谢 北楼》、《清溪行》、《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关山月》等。而最具特色的,是《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类作品。它们形象雄伟,气势不凡,色泽瑰丽,或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产生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类诗歌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显示出他对于不平凡事业的渴求,表现了他向往雄壮有力的事物和广阔天地以及要求冲破羁绊、不愿“拘挛而守常”的独特个性特征。李白这部分诗作,在我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贡献。

………………………………(略去)

三、艺术风格的异同

对艺术风格的追求是每一个艺术家的天职,何况王维与李白这样的大家。在山水诗的艺术风格上,自然各有千秋。

相同之处,两人在描绘山水时,都善用色彩,从而描摹出优美的景色,显得形象生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中的“白”、“青”,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仄径荫槐宫,幽阴多绿苔”(《宫槐陌》),“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 》),“本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等诗中,都用到描写色彩的词语,显得色彩斑斓,不仅富有诗情,更有画意。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作为诗人与画家的本色。 李白在运用色彩方面也毫不逊色。“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登峨嵋山》),“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游太山》),“绿竹入幽 ,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这些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也丰富多彩,据我约略估计,其描写色彩词语的数量和诗篇,胜过王维。

两人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诗的结构构思上。…(略去)

而李白的山水诗,在结构构思上则不拘形式,只以一个“情”字贯穿。情之所至,笔之所至。正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蜀道难》一句“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破空而来,中间又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结尾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安排,而我认为这是情不自禁的感叹,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是在写景基础上的情感升华。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是梦之所至,笔之所至,意象纷至沓来,全无刻意安排的痕迹。这正是李白山水诗高人之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离开了“情”这个情,何以言诗?而李白的诗则正是根于情的自然喷发,使之成为独步千古的伟大诗人。

其二、在诗体的选用上,二者也各有特点。(略去)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起于魏晋南北朝的谢灵运,他多采用移步换景式的游赏方式,寻幽揽胜,山水异态,纷至沓来,耳目为声色所感,乃成画境。但这毕竟是写眼中之景,而且受玄言诗

的影响,破坏了写景的完整,虽时有佳句,但篇句不相称,结构松散。至谢脁 ,诗风变得更清新流丽,已有唐人气象。山水诗发展至王维、孟浩然、李白,则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之后,有韦应物继其余响,但已失王维之空灵、李白之豪放。宋以后,山水诗走上了说理的狭窄小路,山水成了他们表现的理趣的外衣。元明清三朝,就再也见不到多少有创造性的山水诗了。中国古典的山水诗走到了尽头。当然,五四之后,白话代替文言,又为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气象,我们期待着山水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重放异彩,再度繁荣。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维 山水”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维 山水"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4723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