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杏花

关于杏花

2016-02-16 10:18: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杏花篇一《关于杏花的古诗》 “杏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杏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杏花篇一
《关于杏花的古诗》

“杏花”古诗词选录

☆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洄。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宋·王安石《杏花》)

☆ 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宋·韩元吉《好事近》) ☆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南宋·范成大《忆秦娥》) ☆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 白□春衫杨柳鞭,碧蹄骄马杏花鞯。(北宋·晏几道《浣溪沙》) ☆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北宋·秦观《画堂春》) ☆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北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宋·寇准《柳》)

☆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声韵启蒙·一东》) ☆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宋·范成大《忆秦娥》)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唐·储光羲《钓鱼湾》) ☆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唐·李贺《冯小怜》)

☆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唐·韩偓《寒食夜》) ☆ 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唐·李贺《恼公》)

☆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雾落五更钟。(明·陈子龙《山花子》) ☆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唐·温庭筠《杨柳枝》)

关于杏花篇二
《描写杏花的诗句》

描写杏花的诗句

1、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2、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憔悴去。零落不堪。两句写杏园零落不堪,是因为折花插头的人太多。 唐·杜牧《杏园》

3、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4、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

5、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描写梨花的诗句

1、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杨叶:杨柳 唐·岑参《送杨子》

3、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春雨的诗句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关于杏花篇三
《杏花的意象》

关于杏花篇四
《王安石《北陂杏花》鉴赏》

《北陂杏花》赏析

——兼谈“陌”真的是“小路”吗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据说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晚年罢官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诗分两层。前二句为第一层,写杏花的妖娆美丽,主要写其形,为后二句写其神作铺垫。 首句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只从杏花本身写,而是还从“一陂春水”写,两者又用一个“绕”紧紧联系在一起。“一陂春水”本身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陂”是池塘。春天冰刚化开,水中还没有生出青苔等物,也还没有落下各种污物,所以一陂春水晶莹、高洁,很是能够引起诗人这样性情高洁之人的喜爱。一陂春水是这株杏花生长的环境,尤其是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绕”,“绕”字说明“陂”是曲曲折折的,而杏花则是生长在一个深入进“陂”来的土包的尖角上的。王安石确是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如《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如《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但我不同意某些专家“„绕‟字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的说法。因为此处的“绕”字只是写出了两者的形状关系,而不是像“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绕”是“护田”的。但尽管只是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就已经完全烘托出杏花之美来了。有了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这株杏花就具有了别的杏花所不具备的特点了。这种美,是花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是主体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之美:有了这陂清丽的春水,才显出了这株杏花的雅致清艳俏丽;有了这株杏花的倒影,也才显示出了这陂春水的晶莹剔透,清雅可人。

这句的又一个精彩之处很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花身”二字。为什么是“花身”,而不是“杏花”或“花树”?“花身”二字能让人想象出满树都是怒放的杏花,显示出杏花的繁茂和杏树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杏花”二字则不知所指的是杏树的花还是杏树本身。

此句也是为下面一句做的铺垫。正是因为此处有花有水,下面才有花有影。

第二句“花影妖娆各占春”,则是从杏花与其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方向组成的一个完美画面上写杏花的美艳。一个“妖娆”将杏花拟人化已令人倾倒,没想到王荆公偏偏又祭出那“一陂春水”,而且是再上层楼,这里春水不再是陪衬,因为水里的杏花影已成了与岸上杏花并列在一起的双姝,仿佛是一对双胞胎的美少女姐妹,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水中之虚花和岸上之实花相互映衬,虚实相衬,相映成辉。而大自然则完全成了画面的背景,你看,大地还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其中一个“占”字,极具内含,王荆公畅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切都无所畏惧,即使只有一株,也会装点人间春色,不去理会别人的鄙夷目光,不去理会人间的冷漠,相信自会占尽人间春色,这株“占”尽春天的杏花包括花后的身影,不正是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敢为天下先和对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极端自信的强烈表现吗?王荆公可说是把这陂春水用到了极致,这就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家,综合运用场面的各种要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远有近的精美画面,从而把一株孤零零色彩枯燥单调的杏花变得立体,变得丰富,变得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后二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主写杏花之神,是诗的点睛之笔。

“春风”当指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被春风吹作雪”是说自己的有可能的下场“粉身碎骨”。关于“南陌”,一大部分人认为是“南边的田间小路”,也有一部分人没敢说是什么。其实,“陌”在词典中的意思,比较清楚。《辞源》这一条目的解释有四项,其中有两项与道路有关,即

1、田间小道,2、街道。而《康熙字典》中所引《玉篇》所解为:阡陌也 ,又市中街也。从《北陂杏花》一诗本身的情况看,应指市中街道。不然,既然前面的“陂”是“北陂”,是在北面的郊野,是远离尘嚣的所在,而同样远离尘嚣的田间小路就非要弄到南面去呢?作者目的既然在于形成对比,就只能是北面郊野的寂寞与南面大街的热闹对照才行。“南陌碾成尘”,正是众多趋炎附势之徒追逐权势地位或邀功请赏而不惜损害自身人格的人生写照。作者明白,改革者的下场可能是悲惨的,而趋炎附势者的下场可能也一样悲惨,同样悲惨,就不如为改革而牺牲,何况还未必牺牲呢?即使真的牺牲了,“被春风吹作雪”了,还能保持住人格的纯洁和尊严,而“南陌碾成尘”只能化作一片黑泥,再也不见人生的踪影。在这两句中,“纵被”与“绝胜”的联用,相互呼应,激浊扬清,更凸显了作者这种改革者的决绝和清醒,表明了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人生操守。

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首诗,正是他——“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政治宣言和人格写照,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九百多年 ,但今天读来,仍会令我们感叹唏嘘,情绪激愤。相比较而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只是或进或退的境遇变化而已,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个性的表白,与王荆公的境界均不可同日而语。

一株孤零零的杏花,在美丽的南国江宁不算什么,在阅尽人生风浪的王安石看来更不算什么,但王安石却把它演绎成了千古绝唱。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这首诗写杏花写得好,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多角度描写,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叙议结合……这些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

其次,托物言志。作者没有只把杏花当杏花写,而是以花喻己,以花喻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再次,这首诗表达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的共通的豪迈情怀。而这,才是它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

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关于杏花篇五
《王安石《北陂杏花》鉴赏》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据说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晚年罢官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诗分两层。前二句为第一层,写杏花的妖娆美丽,主要写其形,为后二句写其神作铺垫。

首句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只从杏花本身写,而是还从“一陂春水”写,两者又用一个“绕”紧紧联系在一起。“一陂春水”本身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陂”是池塘。春天冰刚化开,水中还没有生出青苔等物,也还没有落下各种污物,所以一陂春水晶莹、高洁,很是能够引起诗人这样性情高洁之人的喜爱。一陂春水是这株杏花生长的环境,尤其是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绕”,“绕”字说明“陂”是曲曲折折的,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就已经完

全烘托出杏花之美来了。有了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这株杏花就具有了别的杏花所不具备的特点了。这种美,是花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是主体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之美:有了这陂清丽的春水,才显出了这株杏花的雅致清艳俏丽;有了这株杏花的倒影,也才显示出了这陂春水的晶莹剔透,清雅可人。此句也是为下面一句做的铺垫。正是因为此处有花有水,下面才有花有影。

第二句“花影妖娆各占春”,则是从杏花与其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方向组成的一个完美画面上写杏花的美艳。一个“妖娆”将杏花拟人化已令人倾倒,没想到王荆公偏偏又祭出那“一陂春水”,而且是再上层楼,这里春水不再是陪衬,因为水里的杏花影已成了与岸上杏花并列在一起的双姝,仿佛是一对双胞胎的美少女姐妹,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水中之虚花和岸上之实花相互映

衬,虚实相衬,相映成辉。而大自然则完全成了画面的背景,你看,大地还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

后二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主写杏花之神,是诗的点睛之笔。

“春风”当指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被春风吹作雪”是说自己的有可能的下场“粉身碎骨”。关于“南陌”,一大部分人认为是“南边的田间小路”,也有一部分人没敢说是什么。其实,“陌”在词典中的意思,比较清楚。《辞源》这一条目的解释有四项,其中有两项与道路有关,即1、田间小道,2、街道。而《康熙字典》中所引《玉篇》所解为:阡陌也 ,又市中街也。从《北陂杏花》一诗本身的情况看,应指市中街道。不然,既然前面的“陂”是“北陂”,是在北面的郊野,是远离尘嚣的所在,而同样远离尘嚣的田间小路就非要弄到南面去呢?作者目的既然在

于形成对比,就只能是北面郊野的寂寞与南面大街的热闹对照才行。“南陌碾成尘”,正是众多趋炎附势之徒追逐权势地位或邀功请赏而不惜损害自身人格的人生写照。作者明白,改革者的下场可能是悲惨的,而趋炎附势者的下场可能也一样悲惨,同样悲惨,就不如为改革而牺牲,何况还未必牺牲呢?即使真的牺牲了,“被春风吹作雪”了,还能保持住人格的纯洁和尊严,而“南陌碾成尘”只能化作一片黑泥,再也不见人生的踪影。在这两句中,“纵被”与“绝胜”的联用,相互呼应,激浊扬清,更凸显了作者这种改革者的决绝和清醒,表明了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人生操守。

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

守”。这首诗,正是他——“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政治宣言和人格写照,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九百多年 ,但今天读来,仍会令我们感叹唏嘘,情绪激愤。相比较而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只是或进或退的境遇变化而已,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个性的表白,与王荆公的境界均不可同日而语。

一株孤零零的杏花,在美丽的南国江宁不算什么,在阅尽人生风浪的王安石看来更不算什么,但王安石却把它演绎成了千古绝唱。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这首诗写杏花写得好,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多角度描写,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叙议结合……这些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

其次,托物言志。作者没有只把杏花当杏花写,而是以花喻己,以花喻人,借以表

关于杏花篇六
《第一朵杏花》

第一朵杏花

教材解读: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是通过写竺可桢两次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事情来反映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的,文中大量的内容是写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是一篇训练学生通过朗读人物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好教材。因此,本课教学的设计,我将以读为主线展开,引领学生在品读人物语言,品读作者语言的过程中达成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积累精彩语言、获得思想启迪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梳理: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由生字构成的相关词语。

2、能让学生在感悟文字的同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5、学习人物对话,抓住一组有提示语,一组没有提示语的特点,展开比较教学。

6、补充阅读《竺可桢的自然日记》一书,进一步感受竺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感悟文字、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 品读文章中的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相关字词句段的课件。(2)为学生誊印《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第一朵杏花》一文后面附的补充阅读《勤奋的竺可桢》。

2.学生准备:(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2)阅读教师发下的《勤奋的竺可桢》,大致了解竺可桢的其人其事。(3)准备《竺可桢的自然日记》一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内外链接,引发期待

1.课前已经读过了《勤奋的竺可桢》,请学生再次自由读该文,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说一句话。(课件出示:竺可桢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入:课文《第一朵杏花》也是写竺可桢的,那么课文中的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呢?写的又是他的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竺爷爷是陌生的,如何向孩子介绍其人其事,靠老师的介绍是一种方法,直接、简单、省时,但印象模糊,索然无味。设计让学生用阅读文本的方法来体悟其人其事,虽然花时长一些,但体验深刻,而且,紧扣语文课堂“阅读”这个中心,体现出浓烈的语文特色,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表中的生字,指名领读,提醒翘舌音“株”“皱”“掌”;多音字“曾”。

(2)重点分析识记字形:“泛”右边是4笔,不要写成3笔;“仰”不要多写一撇;“掌”字上面部分不要和“学”字混淆;“皱”左右宽窄基本相同。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朗读,相机理解:用换词法理解“顷刻间”“绽开”“精确”等;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习惯”“规律”等;用抓住重点字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明媚”等。

课件词语:明媚 程度 郑重 掌握 习惯

兴冲冲 绽开 估计 大概 规律 精确 顷刻间

3.检查课文阅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难读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竺爷爷的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交流,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要求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竺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回答不上来。

第二部分(第6~15自然段):第二年春天,竺爷爷从孩子那里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高兴地记录下来。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文本比较,理清文体

1.阅读《勤奋的竺可桢》,体会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引导探究:对照这两篇同样写竺爷爷的文章,你觉得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下发的文章抓住竺爷爷一生中每个年龄段中的突出表现来体现他是个聪明勤奋、认真刻苦的人,每一件事都是简单的叙述。而课文抓住竺爷爷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小事来表现他是个严谨认真的人,并且通过写竺爷爷经常

说的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精确、认真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个道理。事情写得有声有色,非常详细。)

3.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课文,写的是竺可桢爷爷这个科学大家,选择的却是生活中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件非常细小的事情中蕴含了很深刻的道理。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人物的品质和蕴含的道理是怎样传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下一堂课要学习的。同学们在下一次上课前可以自己先尝试着去体会、批注。

设计意图: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用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人物、讲述一个道理这一类的课文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已经拥有了主动构建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学会去主动构建。

四、作业布置,铺垫下文

1.认真描红、仿写生字,抄写词语。

2.思考:以前学过哪些写人的文章,它们和本文有什么异同?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批注在课文旁边。

设计意图: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安排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落实这个要求。留下的思考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目标是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构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出学习目标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写了竺可桢爷爷的什么品质特点?

2.回忆写人文章的写法和这类文章的学法。

3.过渡: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记事写人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感知课文的内容,是遵循语文学习整体入手的规律;而回忆写法和学法,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俯视学习的

过程,在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语言文字、领悟体验人物情感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和方法能力的提升。

二、学习对话部分,感受人物精神

1.对话是本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叙事的重点部分,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读人物的对话,思考:自己关注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什么?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体会。(边体会边在课件上把重点词句点成红色显示) ①小男孩语言中的“又”体现竺爷爷一直在注意观察花朵的开放情况。 ②理解提示语中“习惯”的意思,从中感受到竺爷爷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事业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一句,看出竺爷爷搞研究的精确,绝不允许“大概”“也许”“估计”“推断”的出现。

(3)组织分角色朗读。

(4)自由品读,边读边进一步思考:读了这段对话,你能感受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吗?

(5)教师小结:作者不光写了人物的对话内容,还通过提示语的写作,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充分。作者选择写竺爷爷和小孩子的对话,郑重托付孩子留心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更能体现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认真执着的态度。作者抓住生活小事来写竺可桢这位大科学家,让我们觉得竺爷爷更加亲切了,更加可敬了!

(6)赏读第一次对话的内容。

3.课件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1)自由读对话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没有提示语)

(2)边读边想象当时人物的表现,给这部分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3)反馈加提示语的情况,注意所写人物的神态、心情、动作等要和对话内容相符。

(4)分两组来分角色朗读对话,一组读课文中的,一组读加了提示语的。

关于杏花篇七
《杏花春雨江南》

杏花春雨江南

江南春早,多少温润的杏花消息,都传达在潇潇雨声之中。汪曾祺先生描写早春时节杏花的开放:“杏花翻着碎碎的瓣子,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撒在树上。”真如神来之笔。 春天里花事纷纭。没有一朵花,不渴望在春天里盛开。有一些花迟迟含苞未放,我相信,它们一定不是要故意错过温暖的季节,也许只因为心中还另有期待。在我的印象里,最能够象征早春时节的花朵,当然是金色的迎春花了。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迎春花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以前,花神召集百花,商议谁在什么季节开放。当冰雪还未融化,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一切都瑟缩在寒冷的梦中时,谁能踏着刺骨的冰雪到人间去,向人们预告春天呢?玫瑰、牡丹、芍药、莲花……都默不作声。沉默中,一个小姑娘毅然站出来轻声说道:“让我去,好吗?”她的目光里含着深切的期待。花神吃惊地打量着这个娇弱而勇敢的小姑娘。她是那么天真和自信,她穿着鹅黄色的裙子,像一个从没见过生人的小孩子一样,不胜娇羞。花神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去吧,只有你,才属于春天!”她送给小姑娘一个美丽的名字——迎春。

迎春花只是稍稍打扮了一下,在发辫上插上一朵金黄色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小花,便告别众姐妹,只身来到人间。她来到人间时,大地还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春天还在远处的路上,孩子们还在做着堆雪人的梦。迎春花是春天和大地的女儿,她来了,一切都渐渐变得温暖起来、湿润起来,小河悄悄解冻了,雪花在天空化为细雨,泥土变得松软了,小草在悄悄返青,所有冬眠的生命都开始苏醒过来……

除了迎春花,还有一种那默默开在早春的田边溪头的小野花——荠菜花,也是早春时节的象征。小小的白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江南大地上。说是花朵,其实是一种地道的乡间野菜。江南许多省份包括湖北,都称为“地米菜”。

清朝叶调元在他的好几篇“竹枝词”里,都写到长江流域的一个春俗:“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这里的“三三令节”,即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地米菜即荠菜。细心的母亲们在这天一大早,会从外面买回一把新鲜的荠菜,用荠菜煮一些新鲜鸡蛋给家人吃。据说小孩子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一年都不会肚子痛。而在江南另一些地方如江、浙一带,这一天又被称为“荠菜花生日”。这一天,在乡村里,老奶奶们会采回一些小小的新鲜的荠菜花,簪在姑娘们的发髻和鬓边,以为纪念。据说,这一天戴了荠菜花,还可以保一年之中不会头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富有诗意和民俗趣味的美好节日,今天竟然被人忘却了,甚至可能永远失传了,想起来未免感到十分可惜。

荠菜花虽小,而且和别的花朵比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她具有默默的和强大的生命力。像小小的朴素的迎春花一样,她也是春天和大地的女儿,她的美丽,她的清香,同样属于春天,属于山野和大地。值得庆幸的是,毕竟还有一种与春天的荠菜连在一起的东西没有失传,那就是传统小吃:炸春卷。最地道、最好吃的春卷,当然是清香的荠菜馅的春卷了。眼下正是新鲜的荠菜上市的季节,而几乎每一个菜市场里,都能看到包春卷、炸春卷的摊位。不少主妇更愿意自己买回新鲜的荠菜和春卷皮,动手做一些春卷让家人分享。

荠菜花的美是属于山野的,荠菜的清香也是大地的清香。在这“一日春光一日深,眼看芳树绵成阴”的杏花时节,我也不禁想起了宋代诗人张耒的那首《挑菜节》:“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而另外一联咏赞荠菜的诗:“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却怎么也想不起作者来了。且不管作者是谁吧,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在吃着美味的荠菜春卷的时候,会怀念起小小的、朴素的荠菜花的美丽与清香。荠菜花是春风和春溪的梦,是柳叶莺和燕子的梦,是骑在牛背上吹着叶笛的小牧童们的梦,也是乡村少女们的梦。

有位诗人说,鲜花是连儿童都能理解的语言。爱花,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人们甚至还没想过,所有的花儿有一个共同的生日,这便是旧俗中二月十二日的“花朝节”,又称“百花生日”。以崇尚“灵性”闻名的清代诗人袁枚,就曾写过一首小诗,题为《二月十二花

朝》:“红梨初绽柳初娇,二月春寒雪尚飘。除却女儿谁记得,百花生日是今朝。”许多史书上也记载过,在这个富有诗意的“花朝节”里,人们自然要庆贺一番,或“妇女头戴蓬叶”,或“士庶游玩”于乡间田野。特别是在山水明秀的江南一带,人们在这一天会用彩绸或五彩纸剪成一面面小旗子,称为“花幡”,挂在花卉、树木上,以此为百花祝寿。小说《镜花缘》里曾记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武则天当上女皇后,在一个严寒的冬日,因看见梅花盛开,便忽发奇思,乘兴下诏,并写成一首《催花诗》,要百花同时开放。总管百花的女神,名为“百花仙子”,这天正好出游在外。众花接到则天大帝的诏书,无从请求,只好同时竞相绽开……当然,这样的传说不足为信。但《全唐诗》里却确实收录了武则天的那首《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写过《花城》的散文家秦牧说过:对着那些花团锦簇,我们从看到的花想到没看见的花,从知名的想到无名的,看它们都在浅笑低语似的,它们都像是眨着眼睛在启发着人们说:再猜猜吧,瞧,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美呢?花朝节,不仅仅是一个花的节日,也是一个文化节,一个用鲜花装饰的“美育节”。

二十四番花信风,总是轮番吹过。无论是梅花、山茶、水仙,还是迎春、桃花、棠棣、蔷薇,也无论是牡丹、芍药、丁香、菊花……我相信,正如同百花对于它们赖以生存的泥土与空气的热爱一样,我们古老和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也是一个热爱美、热爱自然、热爱鲜花的民族。各种花朵所蕴含的或高洁、或热情、或雍容华贵、或朴素本色、或娇艳芬芳、或铁骨铮铮……不同的品格、气质与风骨,也都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坠、曾经风雨而未泯的信念与追求。

关于杏花篇八
《2第一朵杏花》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杏花》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杏花的诗句 关于杏花的古诗 关于杏花的诗句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杏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杏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365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