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

2016-02-16 09:52: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一《方干的隐居生活与诗歌》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一
《方干的隐居生活与诗歌》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二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2006年2月                   湘南学院学报  第27卷第1期               JournalofXiangnanUniversity Feb.,2006

Vol.27No.1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李晓明1,王喜伶2

(1.湘南学院中文系,湖南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公共课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纳兰性德诗词中,充满了对隐士的艳羡、对佛老的热爱和淡泊功名富贵的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归隐心态,

其原因主要与理想破灭、感情创伤、人生际遇及性格气质相关。

关键词:纳兰性德;归隐;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6)01-0052-03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

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1]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他们或潜藏不露,或处山林,或在草野,或离朝市,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显然不是一个典型的隐士,他甚至不曾有过归隐的生活经历,但是,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

兰“身在高门广厦,为真切。

,对其研究的论文、,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诗词中的归隐心态作点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纳兰性德是清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他的家族属满清正黄旗,有着显赫的地位。明珠是康熙身边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宰相,有家族的庇护,加之性德少而精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很早就显露头角,14岁通六艺,15岁入太学,17岁中举,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22岁,这一年,他参加殿试,一鸣惊人,名居二甲第一,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从此“,上

[2]

眷注异于他,侍卫久之,晋二等,寻晋一等”。短短的时间,接连得到提升,可谓仕途顺利,春风得意。而能够当上殿前侍卫,特别是当上一等侍卫,又正是接近皇帝的最佳途径,意味着很快就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梦寐以求的美差,但是纳兰性德却恰恰相反,他不像常人那样欣喜若狂,反倒

处处流露出对侍卫生涯了无兴趣的情绪。

考察纳兰性德短短的一生,不难看出,当初他也是一个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金缕曲》一词中这样写道“:未得长无谓!、银河亲挽,普天

[3]

一洗。”词中洋溢,、民族,获取进土功名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实,从而完成一个儒生政治家的人生之旅。可是在封建社会,理想愈高,愿望愈多,阻力也就愈大,实现也就愈难。按照纳兰性德的才能和他的理想抱负,如果让其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也许正遂了纳兰的心愿,但康熙全然不顾纳兰的个性特点和理想愿望,仅凭自己兴致的“天子用嘉”,让纳兰充当了殿前侍卫,如此轻易地改变了纳兰的人生道路。他觉得理想成

[4]

空,身不由己,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所以,在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一)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艳羡。在古代诗人中,纳兰性德最为钟爱的首先要数“大隐”陶渊明,他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十分相近,因此愿意以他为榜样。他这样抒发自己的情怀“:天地忽如寄,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豆

[5]

(拟古诗四十首之十》)实既可采,豆秸亦可薪。”《

“结庐倚深谷,花落长闭关。日出众鸟去,良久孤云

[5]

(拟古诗四十首之三十二》)诗句闲适恬淡,对还。”《

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颇有东篱风味。其次纳兰性德对不肯向权贵折腰、豪侠飘逸的诗仙李白也

收稿日期:2005-10-29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4-),男,湖南衡阳人,湘南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52・

是十分仰慕的。他同李白一样,向往返朴归真,超逸

(拟古脱群,率性清幽。“白日但静坐,坐对门前山。”《

)诗句中显然有着李白独坐敬亭山、诗四十首》相看两

不厌的影子。“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闻道西山

(长安行赠叶纫庵庶子》有瑶草,何不同君一采之。”《

又显然得到了李白诗歌超然飘逸的精神。

(二)表达了归隐向佛、修心养性的想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纳兰性德扈驾南巡,十月抵无锡时,他给好友顾贞观写了一封信,信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江南秀丽山水的喜爱,后半部分则表示了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倘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茶档,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

[6]

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归隐避世的意识非常明了。他的诗词作品中也处处流露出了这种意识。他希望能够远离世俗,长伴古佛青灯,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高树暗如山,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禅

[7]

灯破寥廓。”他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身着蓑笠,乘一叶扁舟,置身世外“看棋局”,他有词云“: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摹画清溪上,[8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有很多,显然,,(三)。他为自己取号为楞伽山人“,楞伽”本是佛教经名,意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他还将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饮水”

一词,是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者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名号,从作品集命名,不难看出他对佛教思想的热爱。而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释氏禅意。“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

[8]

(眼儿媚・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中元夜

)这是一首思念妻子的词,民间旧俗在七月十五有感》

日举行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亲手写佛经,为的是乞求与亡故的爱妻再结来生。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一词里,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他希望象画里入静的老僧一样,结庵于西山绝顶。他还写有一些寓意佛理的诗篇,如“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后期的词作中,金字经、莲花、杨枝、慈云等佛教词汇运用娴熟,代替他早期作品中满篇的“愁”“、泪”等字样。

(四)表达了厌恶官场险恶、淡泊人生功名的思想。纳兰性德有着非常矛盾的性格,他曾经渴望积极

入世,建功立业,又深感世道的黑暗险恶,厌倦现实的蝇营狗苟和官场的反复无常,他无限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为辱。”他认为“: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长安罗冠盖,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遁迹从

[5]

(拟古四十首二十六》)蒿莱。”《

他十分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渴望寻求灵魂的安栖之所,并用冲淡的调子来表现他对人生的淡泊态度“,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

[5]

(拟古四十首之三十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九》,人生若草露,营营苦奔走;为问身后名,何如

[5]

),这样淡泊名利、(拟古四十首之二十五》一杯酒”《

格调冲淡的诗句在他的诗词中比比皆是。

纳兰性德诗词作品中,透出这么强烈的归隐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生活的、性格气质的原因。

一是理想破灭使然青年,殿试告捷后,,也,而是被安插,:“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拼樽前杯酒,一生长醉。,问归鸿、归来也未。又随缘、去住无心,冷

[9]

眼华亭鹤唳。”他对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对他却用非所长,时光的流逝使他焦急,年龄的增长而壮志未酬,内心的冲突致使心绪烦乱,他无可奈何地咏叹“:浮名总如水”“,且随缘、去住无心”,看得出来,此时的纳兰,政治热情已经淡如白水。

二是人生际遇使然。当上了侍卫后,纳兰几乎年年都扈驾巡游,有时甚至一年数次。尤其是“康熙二

[2]

十一年秋,奉使觇梭龙”至二十二年四月方归,时间长达十个月,颠沛的鞍马生活,对于满腹雄心的他来说,无疑也是难以忍受的。而每天出入宫闱,目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朋党倾轧,仕途上的崎岖险恶,使年轻正直的纳兰性德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官场的可憎可怖。他在《渌水亭杂识》中写道“:白敏中以李赞皇荐,得入翰林。及为相,诋赞皇者甚力。吕惠卿以王荆公吸引,得预政,所以摧害荆公者无所不至。三代以还,似此者指不胜屈,是可叹也!”“黄雀白龟蛇鱼之类,尤知衔恩图报,况人乎?彼怀私罔上,负恩篾礼者,曾虫

[10]

鱼之不如矣。”两段记载,或缘史而发,或睹物兴感,均有所指。总之,他的心灵一直承受着难言的痛苦:厌倦侍卫生涯却又无法把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难怪顾贞观在祭文中这样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

[2]

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

三是感情创伤使然。政治上受到伤害的纳兰性

・53・

德,无法排遣胸中的苦闷,只能让自己沉醉于温柔乡中,自我麻醉。“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拼沉醉”,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选择!纳兰性德陷入温柔乡的第一个对象是结发之妻卢氏。他同卢氏恩爱有加,刚刚入仕时,每遇到烦扰,卢氏便极尽柔情蜜意,婉语相劝,让他不安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宁静。然而,天不悯人,爱妻早逝,这给了纳兰致命的一击。他把自己的悲、苦、愁都写在悼亡词中,这些词作表现的不仅是对妻子的挚爱,也是对自己理想破灭的感伤。纳兰性德葬身温柔乡的第二个对象是沈宛。沈宛是一位出色才女,有名的词人,纳兰性德与沈宛的情感历程,已无法从史料中得知,但从二人的词作中可看到两人确实情深意笃,而且二人的分手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情非得已。政治理想的破灭,又伴随着情感生活的失败,两者刚好同步,联合起来将他驱进沉寂的深渊,使他深深体味到人生的苦涩。

四是个性气质使然。纳兰性德虽生于富贵之家,但他却具有不凡的气质,似乎生来就背负着人世间的愁与悲。他说“: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天将愁味酿多情。”他是如此的柔弱、善良、敏感和多情,他的情极深,爱极真,可悲的是,这位天分极高的承平少年,虽淡泊名利,个炙手可热的富贵之家,世,严礼法的束缚差,一面,因而,“不如归去”的渔樵情结。

总之,纳兰性德是这样的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不甘于让生命消融在尊荣而又庸碌的位置上。

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所处环境又充满了讥谗和危

机,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种种的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的心头笼罩,冷却了纳兰性德的仕宦之心。虽然他的职位连连提升,皇帝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可他就

[19]

是闷闷不乐,御座近在咫尺,但理想却远在天涯。他曾经把自己比作雪花,因为雪花“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从中可以看出他鄙薄繁华、格调孤高的性格,也可窥见纳兰性德诗词作品中归隐心态内在的、深层的原因。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泰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韩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

[3]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7.

[5]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3[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

[9]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0]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11]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ONRecluseComplexofNALAN2Xingde’sPoetry

LIXiao2Ming,WANGXi2Ling

1

2

(1.ChineseDepartment,XiangnanUn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2.DepartmentofPublicCourses,XiangnanUniversity,Chenzhou423000)

Abstract:NALAN2Xingde’sPoetry,WhichisfullofloveinBuddhaandrecluse,scornofreachandhon2or,demonstrateobviousreclusecomplex.Majorreasonsare:idealwreckage,emotioninjury,theexperienceandpersonalitymakings.

Keywords:NALAN2Xingde;recluse;complex

・54・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三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意识》

论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归隐心态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途径。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1),这句话已经成为历代士人避世归隐的原则与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他们或潜藏不露,或处山林,或在草野,或离朝市,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 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显然不是一个典型的隐士,他甚至不曾有过归隐的生活经历,但是,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却处处显露出强烈的归隐意识。与他同时代的韩菼说纳兰‚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2),其评述颇为真切。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其研究的论文、论著颇丰,但学者们对纳兰性德的隐士心态却少有论及。本文试图对纳兰诗词中的归隐心态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纳兰性德是清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他的家族属满清正黄旗,有着显赫的地位。明珠是康熙身边炙手可热、权倾一时的宰相,有家族的庇护,加之性德少而精进,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很早就显露头角,十四岁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十七岁中举,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二十二岁,这一年,他参加殿试,一鸣惊人,名居二甲第一,赐

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从此,‚上眷注异于他,侍卫久之,晋二等,寻晋一等。‛短短的时间,接连得到提升,可谓仕途顺利,春风得意。能够当上殿前侍卫,特别是当上一等侍卫,是接近皇帝的最佳途径,意味着很快就可以加爵晋升、飞黄腾达,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梦寐以求的美差,但是纳兰性德却恰恰相反,他不象常人那样欣喜若狂,倒处处流露出对侍卫生涯了无兴趣的情绪。

考察纳兰性德短短的一生,不难看出,当初他也是一个具有满腔政治热情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他在《金缕曲》一词中这样写道:

未得长无谓!竞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 [4] [3]

词中洋溢着书生豪气和少年壮志,表明了他渴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他也满以为凭自己出众的才华和高贵的门第,获取进土功名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从而完成一个儒生政治家的人生之旅。可是在封建社会,理想愈高,愿望愈多,阻力也就愈大,实现也就愈难。按照纳兰性德的才能和他的理想抱负,如果让其在政治上施展才华,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也许正遂了纳兰的心愿,但康熙全然不顾纳兰的个性特点和理想愿望,仅凭自己兴致的‚天子用嘉‛,让纳兰充当了殿前侍卫,如此轻易地改变了纳兰的人生道路。他觉得理想[5]

成空,身不由己,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所以,在许多作品中,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终老南山的想法。

一是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艳羡。在古代诗人中,纳兰性德最为钟爱的首先要数‚大隐‛陶渊明,他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与自己十分相近,因此愿意以他为榜样。他这样抒发自己的情怀:

天地忽如寄,人生多苦辛。何如但饮酒,邈然怀古人。南山有闲田,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豆实既可采,豆秸亦可薪。 [《拟古诗四十首之十》]

结庐倚深谷,花落长闭关。日出众鸟去,良久孤云还。 [《拟古诗四十首之三十二》]

诗句闲适恬淡,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溢于言表,颇有东篱风味。

其次纳兰性德对不肯向权贵折腰、豪侠飘逸的诗仙李白也是十分仰慕。他同李白一样,向往返朴归真,超逸脱群,率性清幽。“白日但静坐,坐对门前山” [《拟古诗四十首》],显然诗句中有着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影子 。“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闻道西山有瑶草,何不同君一采之。”

[《长安行赠叶纫庵庶子》]又显然得到了李白诗歌超然飘逸的精神。

二是表达了归隐向佛、修心养性的想法。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扈驾南巡,十月抵无锡时,他给好友顾贞观写了一

封信,信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江南秀丽山水的喜爱,后半部分则表示了决意终老田园的愿望:

“倘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茶档,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

归隐避世的意识非常明了。他的诗词作品中也处处流露出了这种意识。他在《山中》一诗中这样写道

‚高树暗如山,倾崖石欲落。羁离悲夜猿,险峨伤病鹤。酒怀万物清,此时欣有托。山中一声磬,禅灯破寥廓。”

他希望能够远离世俗,长伴古佛青灯,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身着蓑笠,乘一叶扁舟,臵身世外‚看棋局‛,他有词云:“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摹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如‚曾染戒香消俗念‛、‚索性不还家‛、‚经声佛火两凄迷‛。显然,诗人是想忘却现实中的是是非非,独自去消受那清风明月。

三是表达了对佛老生活的热爱。他为自己取号为楞伽山人,‚楞伽‛本是佛教经名,意为‚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观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磐。‛他还为自己的词集命名为《饮水词》,‚饮水‛一词是源于道明禅师答卢行

者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名号,从作品集命名,不难看出他对佛教思想的热爱。而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满着释氏禅意。“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眼儿媚〃中元夜有感》]这是一首思念妻子的词,民间旧俗在七月十五日举行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纳兰性德亲手写佛经,为的是乞求与亡故的爱妻再结来生。在《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一词里,诗人描绘了佛家的清静世界,‚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他希望象画里入静的老僧一样,结庵于西山绝顶。他还写有一些寓意佛理的诗篇,如‚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在他后期的词作中,金字经、莲花、杨枝、慈云等佛教词汇运用娴熟,代替他早期作品中满篇的‚愁‛、‚泪‛等字样。

四是表达了厌恶官场险恶、淡泊人生功名的思想。纳兰有着非常矛盾的性格,他曾经渴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又深感世道的黑暗险恶,厌倦现实的蝇营狗苟和官场的反复无常,他无限感叹地说:“嗟哉华亭鹤,荣名反为辱。‛他认为‚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长安罗冠盖,浮名良可哀。不如巢居子,遁迹从蒿莱‛[《拟古四十首二十六》]。他十分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渴望寻求灵魂的安栖之所,并用冲淡的调子来表现他对人生的淡泊态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四
《古诗词隐居典故例说》

古诗词隐居典故例说

陈千里

(白沙中学,广东汕尾 516622)

【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隐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

薇。”

【钓鱼】《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

唐·杜审言《扈从出长安应制》:“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愚公谷】汉·刘向《说苑·政理》:“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人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日:‘是为何谷?对曰: ‘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牡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日:‘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后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唐·王维《愚公谷三首》之三:“借问愚公谷,与君聊一寻。”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

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东山高卧】东晋时期,贤人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经常有文人前来拜访他,与他饮酒赋诗,从不过问朝政。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授命,当了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后以此隐喻隐居避世。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我,赶不上庞居士海内沉

舟,晋孙登苏门长啸,我可甚么谢安石东山高卧。”

【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此表现归隐田园生活的闲情雅致。唐·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柳永《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明·冯惟敏《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绿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

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五柳】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五柳”有时也作“五珠柳”,唐·李白《嘲王厉阳不

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郑生谷】《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及(扬)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后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唐

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懒。”

【隐豹】汉·刘向《列女转·陶答子妻》:“(陶答子)妻言:‘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唐·杜甫《戏寄崔评事表侄》:“隐豹深愁

雨,潜龙故起云。”

【东陵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唐·骆

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南山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始隐山中时,有意当世,人曰为‘随驾隐士’。晚乃询权利,务为骄纵,素节尽矣。司马承侦尝召至阈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须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后指隐居沽名而求做官,或喻投机取巧的便捷途径。宋?范成大《逍遥席上赠张邦达教授》:“谁

怜蛮府清池句,不着南山捷径鞭。”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五
《古代诗人的归隐思想》

古代诗人的归隐思想

危邦不入,乱邦不局,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题记

有那么一群人,不屑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进入腐败的官场。任凭别人留名青史风光无限,甘心归隐深山从此与世无争。他们埋葬了自己的非凡的能力和智慧,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有无限疑惑和惋惜,似乎背后的那份执着与信仰,更值得我们学习。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隋代琴师王绩,琴艺精湛,早年入朝为官,却不得中用,毅然弃官归隐,作下此诗。适逢淳朴,脱离了六朝绮丽之气,开创了唐代诗风之先路。

东晋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脱离充斥着世俗的黑暗的官场。他的诗之所以能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不仅因为其所营造的田园氛围,所描绘的田园生活能够吸引我们:也不仅因为其所展现的澄澈、明净的风格,所流露的真切、自然的情感能够感动我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具有一种建立在时隔内容和诗歌艺术特点之上的自由、随性的诗歌精神。

南朝诗人谢灵运,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世袭康乐公但却仕途坎坷。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的诗句。

唐代大诗人王维,年少才高,开元初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无奈“安

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他雅洁清高的自尊心,先被叛军所拘,困于洛阳,迫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也已历尽劫难、何况朝廷纲纪紊乱,君昏臣庸,使得王维更加消沉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于是,王维回归自然,向往山林,自性内照,远离红尘,在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中,尽享舒适、雅致、平淡的人生,终于成为了一代诗画大师。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宦海渺茫,功名无望,而鬓发已白,使他发出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感慨。其归隐的决心在离京前留给王维的一首诗中有所体现“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正是这样一种心态造就了一位布衣终老的田园隐逸诗人。

唐朝另一位诗人司空图则是在官至中书舍人后急流勇退,辞官归隐。他曾亲身经历了黄巢农民起义的动乱,目睹了农民军占领长安。光君三年(887)归隐中条山五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过起了“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的闲散生活。隐居期间,他几次拒绝了征召。曾有人矫诏命他入朝参预政事。无奈之下,他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于被准许还山。司空图自知看破红尘决非易事,他只是看透“宦海风波险”,求名求利还不如自得其乐。正如他在《僧舍贻友》中所写“笑破人间事,吾徒莫自欺。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竹上题幽梦,溪边约敌棋。旧山归有阻,不是故迟迟。”他承认自己并非是完全脱俗的高人,只愿逍遥于泉石林亭之中,过一种任性隐逸的生活。

顾况,至德进士曾官著作郎,因在朝“不能慕顺”“傲毁朝纲”,劾贬饶州司户,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李约,唐宗室,元和中为兵部员外郎,后弃官隐居。 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

张祜,初寓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缜所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方干,举进士不第,隐居会稽镜湖。

来鹄,于咸通间举进士不第,隐居山泽。

张乔,咸通进士,后隐九华山。 „„ 以一斑窥全豹,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不论是仕途无望,还是官运亨通,在古代知识分子中,归隐似乎都是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转眼千百年已经过去,今天的人们无论凭多么权威的解析也不再是当年的隐士们真正内心所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听到那可贵的忧国忧民的声音,感受到那令人震撼的浩然之气,看到那颗超凡脱俗的清净本心。而这,才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所应该从中领悟的真正的哲理。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六
《鉴赏诗歌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七
高考诗歌鉴赏之士人谪居隐居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士人谪居隐居诗

2009年全国卷I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释: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2009年新课标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010年四川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2010年湖南

好 事 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010年全国卷Ⅱ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011年上海春季卷

①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②③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本词为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时作。 ②偃蹇:高耸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4.选入高中教材的辛弃疾词作是《水龙吟·_____________》。(1分)

登建康赏心亭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上阕先是“我”对“青山”说,然后转换成“青山”对“我”说。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寒。

C.下阕叙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作者吟诵《离骚》,夜深末眠。

D.这首词情辞婉转,运用典故,不露痕迹,可谓格调清新,赏心悦目。

16.简析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 、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1年江西

①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②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一、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二、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013年湖南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处。(3分)

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2013年江苏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2013年新课标Ⅰ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下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篇八
《隐逸:仕途憧憬的逆向缓冲--唐末诗人的隐居与诗歌创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向往埋世隐居的生活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356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