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杜鹃诗句

关于杜鹃诗句

2016-02-13 08:40: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杜鹃诗句篇一《有关杜鹃诗句》 有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鹃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于杜鹃诗句篇一
《有关杜鹃诗句》

有关杜鹃诗句

名句:宋陈允平《望江南》“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句。

1、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2、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唐李白《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5、唐李贺《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6、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8、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9、唐崔涂《春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10、唐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1、唐李群玉《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12、唐无名氏《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13、宋文天祥《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14、宋文天祥《金陵驿》: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5、宋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

关外寻君信马蹄,谩成诗句任天倪。花枝到眼春相映,山色侵衣晚自迷。 今日笑谈还喜共,经年劳逸固难齐。生涯零落归心懒,多谢殷勤杜宇啼。

16、宋王安石《十五》: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17、宋苏轼《筑堤》诗: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18、宋晁补之《临江仙·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杜鹃)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9、宋贺铸《子夜歌》: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20、宋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21、宋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2、宋秦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3、宋朱敦儒《临江仙》: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24、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25、宋赵汝茪《恋绣衾》:

柳丝空有千万条,系不住、溪头画桡!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 玉箫台榭春多少!溜啼红(指杜鹃的叫声),脸霞未消。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

26、宋赵崇嶓《清平乐·怀人》:

莺歌蝶舞,池馆春多处。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悰,青衫泪满啼红。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

27、宋周邦彦《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28、宋辛弃疾《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29、宋辛弃疾《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30、宋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 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31、宋洪咨夔《眼儿媚》: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32、宋陈允平《望江南》:

“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

33、宋无名氏《凤栖梧》: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34、五代尹鹗《满宫花》:

月沉沉,人悄悄,一炷后庭香袅。风流帝子不归来,满地禁花慵扫。 离恨多,相见少,何处醉迷三岛?漏清宫树子规啼,愁锁碧窗春晓。

35、毛文锡《更漏子》: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36、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

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37、明李贽《焚书咏史》:

盈盈细抹随风雪,点点红妆带雨梅。莫道门前马车富,子规今已唤春回。

38、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笺》:

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39、鲁迅《致山本初枝》:

内山夫人给我的杜鹃正在身旁盛开,也许这就是苦中之乐吧。

关于杜鹃诗句篇二
《描写杜鹃花的诗》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

容情预警,融景于情

李白 唐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 净兴寺杜鹃花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曹松 寒食日题杜鹃花

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

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

成彦雄 杜鹃花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韩偓 净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

一园红艳醉坡陀,自地连梢簇蒨罗。

蜀魄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李群玉:叹灵鹫寺山榴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李绅 新楼诗

杜鹃如火千房拆,丹槛低看晚景中。

繁艳向人啼宿露,落英飘砌怨春风。

早梅昔待佳人折,好月谁将老子同。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七律 咏杜鹃花

白紫蓝红莫一般,青枝半曳掩眉弯。但随日月天然色,却得春秋西子鬟。 风为香浮云静静,泉因容动水潺潺。那知秋遇鹤林友,也学僧情闲入山。

白紫蓝红:杜鹃花品种繁多,除红色外仍有白、黄、粉、紫、蓝等色 西子:杜鹃花又名“花中西施”

鹤林友:五代道士殷天祥,传他在镇江鹤林寺作法使春天杜鹃花在重阳节绽开

步周卓先生咏杜鹃花原韵 赞麻城龟峰山杜鹃花海

形自天工势万般 参差迭宕隐回弯

晴云蝶谷霞裁袂 晓日龟峰雾绕鬟

百里杜鹃摇炽熠 一帘飞瀑泛幽潺

登临若得吟中友 共把诗缘证此山

关于杜鹃诗句篇三
《杜鹃诗》

题元十八溪居

唐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远望明净的小溪上雾气茫茫,两岸树木密密层层。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栏杆小窗依次迎面而来。

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

倚枕而眠,耳边似乎传来千年仙鹤的声音;举杯共饮,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 更令人感动惭愧的是主人殷勤热情的留客心意:鱼肉鲜美,饭食精细,酒味醇香浓郁。 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题元十八溪居》中写道“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秋叶间依然有红红的杜鹃绽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洁白的芙蓉。诗人通过描写杜鹃花的美来表达对这个环境的喜爱。

《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

山踯躅之名,也有来历的,翻了家里的清刻本《本草纲目》,这样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踯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鹃花也叫山踯躅,或者是羊踯躅。山踯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错,可惜只能尝个一两口,因为我想谁都不愿变成一头踯躅的羊。据可靠说法,山踯躅和曼陀罗花一样,也是古代蒙汗药之源。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古蜀国的国君杜宇,又称望帝,被逼退位,逃到山中,忧愤而死,化为杜鹃鸟,终日悲鸣啼血,溅到花上,变成杜鹃花。从此,一提起杜鹃,就会是悲痛的代言,含着悲伤。

杜鹃花开在春夏之际,花朵繁茂,花色丰富,花期久,开放时节热烈,妖娆富丽,如火如荼,是人们喜爱的花朵。它热情纯真,吉祥美好,已经失去了古时候的意义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把杜鹃叫做“索马花”,苗族叫“麻雅王”。朝鲜族人把它叫“金达莱”, 朝鲜语里的意思是“永久开放的花”。

自六朝、唐、宋,至明、清,文人骚客有关杜鹃的诗词、散文和谱志很多。唐代诗 人白居易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称颂赞美杜鹃:“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 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西施为中国四大美人(另外三位是王昭君、貂 蝉、杨玉环)之一,嫫母为黄帝之妻,貌丑而贤惠,诗人借诗竭力衬托杜鹃花之美,将杜 鹃比作花中西施,从此杜鹃花便有了 “花中西施”美称。唐代杜牧赋诗《山石榴》:“似 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鬓。”明代苏世让的 《初见杜鹃花》诗:“际晓红蒸海上霞,不崖沙岸任欹斜。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 树花。”洋溢着诗人对杜鹃花的热爱、仰慕之情。宋代杨巽斋诗:“鲜血滴滴映霞明, 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可见,杜鹃花是企盼团圆的象 征。历史上留下不少生动描绘杜鹃花的名诗及妙句,如“颜色胜曙霞”,“不似花丛似火 堆”,“风翻焰火欲烧人”(白居易),“清溪倒照映山红”(杨万里),“涧底红花夺 火烧”(李绅)等。这些都是对杜鹃花绝妙的写照。

现代众多仁人志士都用杜鹃花歌颂革命先烈,李广源诗:“古今报国 捐躯者,魂化鹃花代代荣。”诗人刘云中:“瑶乡沃野杜鹃红,许是驱倭民众血。”何继 馨诗:“此花不是寻常物,尽是英雄血染成。”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潘冬子 的妈妈唱道:“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就比如杜鹃花,中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把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杜鹃花开遍野,相信等到杜鹃花开的时候,人民一定会取得胜利。

杜鹃花融入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为中国的杜鹃花育种做出了贡献,杜鹃花开的争奇斗艳,把城市装扮的满园春色。江苏省的拙政园已经举办了6界杜鹃花节,花开的美不胜收。

传说一次舜帝南巡,来到了九嶷山一带视察;听闻这裏的姑娘都长得十分秀丽,就像红杜鹃花那般叫人喜欢,可是她们的命运却灾难重重,於是爱人民如子的舜帝便决定查个明白。 这天,风和日丽,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见桃红李白,柳翠竹绿,鸟雀呼晴,红色的杜鹃花遍野开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里十分高兴。 可是,当舜帝过了凉伞坳,来到一个叫小桑塘村子里,到了百姓家裏访问,却只见百姓们吃的是麦糠饼,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况亦是一样,他心裏便十分难过。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来到一位老爹家,只见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双眼盲瞎,舜帝更又难过的问老爹:「怎麼没有人照顾你们呢?你们的儿女呢?」两老一听,随即老泪纵横。 舜帝一看,更加不解,於是追问原因,老爹只好呜咽的说出了始末。 原来,他们原本有六个秀丽聪明的女儿,女儿们都会织布绣花,养猪餵羊。但三年前,部落里的酋长来到乡间视察,见到了他们的女儿个个长得美丽,便强行逼婚,但她们宁死不屈,被凶残的酋长送到六个山头去餵了老虎。老婆婆伤心的足足哭了七天七夜,泪流成河;山神深受感动,便将那六座山峰变得高大奇秀,十足六位姑娘生前的风姿。老婆婆见到那些山峰,便大声哭唤著自己的女儿:「你是朱明峰,你是石城峰,你是石楼峰,你是箫韶峰,你是杞林峰,你是桂林峰。」叫唤完了,她的双目亦因流泪过度而失明。后来,这六座山峰老

是云遮雾蔽,只因六个姐妹不想看见母亲悲呼的惨象;这六座山峰又时常风声呼呼,正是六姐妹在控诉酋长的凶残。 舜帝十分难过,他一向爱民如子,知道酋长这样凶残,百姓的日子这样艰辛,实在心如刀割。於是他沿著母河右岸下山时,不禁放声痛哭,他的泪水洒落在杜鹃花上,花就变成白色了。从此,杜鹃花红白对开,人们便称这些杜鹃花为哭笑花。

传说二:在闵、浙一带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杜鹃和谢豹为结拜兄弟,谢豹因无意中伤了人被判死罪,关进死牢,杜鹃带了酒菜去看他,谢豹诡称要理发,让杜鹃代他坐一会牢,杜鹃欣然同意,哪知谢豹一去不回。杜鹃伤心地哭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就被推出去斩首。杜鹃死后变成一只冤鸟,从这山哭到那山,想找谢豹,却徒劳无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啼出的血泪洒在山间,滴到之处便长出小树,春天一到,更开出了血红色的花,这就是杜鹃花的由来。

另有一则故事则是这样说的:古时蜀帝杜宇,死后仍舍不得离开他的子民,其灵魂便化作一种鸟,名叫“杜鹃鸟”,常叫着“不如归!不如归!”直叫得口吐鲜血,血滴在一种树上,便开出血红色的花,后人为纪念杜宇便称此花为“杜鹃花”。 传说三: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每次出门都随身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他经常捉一些虫子喂小鸟,小鸟也常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声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皇帝听说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大爷说明了来意,娟子不从,于是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可怜体弱力小的鹃子,被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抓走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安顿好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

死了这个皇帝老儿,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而且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而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过了许多年后,这里造了一座庙宇,叫做鹤林寺,庙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鹃台,杜鹃台上种了许多杜鹃花,各式各样,那株“五宝绿珠”也被移植到这杜鹃台上了,它在那花丛中,花开得更加娇艳动人。每当清晨和黄昏时,总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鸟在花台上空飞舞,其中有一只总喜欢绕着那株“五宝绿珠”转,而且这只乌的叫声特别凄楚,就像排萧吹出来的一样,据说那就是刘鹄变成的。

有些诗人把杜鹃鸟啼血染红杜鹃花的故事,写入诗文里。唐代诗人李白身居宣城写了《宣城见杜鹃花》的七言绝句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原蜀国人,做此诗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在宣城(安徽)写的。“子规鸟”即杜鹃鸟,因呜叫悲哀,谐音是“不如归去",所以又叫“断肠鸟"。,它每叫一声使人肠断一次,“三春三月"指春天三个月,“三巴”是巴郡、巴东郡、巴西郡的总称,泛指蜀中。“忆三巴”是忆故乡。唐代成彦雄《杜鹃花诗》: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一声寒食夜,数朵野僧家。

谢豹出不出,日迟迟又斜。

“怨艳"是说杜鹃鸟怨,杜鹃花艳。凄凉的“寒食”夜里“一声”啼,旷野寺院旁边“数朵”开。“谢豹”即杜鹃鸟。太阳西斜,杜鹃鸟时而从林中飞出又飞走,残阳之光照在杜鹃花上,夕阳景色美如画。

关于杜鹃诗句篇四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2009-01-04 10:37

中国诗歌中的「杜鹃」

韩学宏

壹、前言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家为了要表现自己抽象的情感,常常会借助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来加以表达,以便读者较能具体可感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因此,对于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都常会被文学家写入作品中。

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类,自然是文人所最喜爱描写的物象之一,不管是专篇歌咏,写成种种咏物的篇章,或是在作品中的字里行间,偶一提及,总是能让全篇作品生色不少。

在众多鸟类当中,中国诗歌歌中常常提及的,有雁鸭、鸳鸯、鸥鹭、鸦鹊、莺燕及杜鹃等鸟种,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杜鹃这种鸟类在中国诗歌中所展现的文学意象。因为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杜鹃鸟是「乡愁」之鸟的象征,其他的意涵则较陌生与不明了。所以想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这其中包括诸如杜鹃为何在文学中多与「蜀地」相关联,杜鹃为何会「啼血」?杜鹃鸟为何会通宵达旦的啼叫?杜鹃与春天的关系如何?杜鹃与黄昏的意象如何会关联?杜鹃又与「杜鹃花」有何关系?这一系列的疑问,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厘清,这是我们在欣赏文学之余,以及研究文学作品之时,可以进行的跨学科研究。(注1)

对于文学中的鸟类问题的探讨中,传统的研究方式是以「咏物诗」的方式来作探讨,如曹淑娟〈杜甫诗中的鸷鸟意象〉、卓清芬〈唐代咏鹤诗的传承与发展〉等即是如此,而尝试从鸟类学角度来作探讨的,有张高评对〈宋代禽言诗研究〉堪称开风气之先,本文之研究,即是希望从鸟类学的观察角度,来探讨中国诗歌中杜鹃鸟的意象作,以期能更深入的了解杜鹃鸟在诗歌中的意象,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典型意涵。

贰、释名

杜鹃,它在古书中的异名很多,「如子规、杜宇、望帝、 ,都是它的别名;有蜀魂、谢豹、阳雀、子;甚至买危

、催归、怨鸟、冤禽等等,共达42种之多。」(注2)周镇先生《鸟与史料》一书,则罗列了37种名称,并且又在其后列了「布」鸟(含异名32种)及「公孙」鸟,并在「公孙」后说明:「公孙,全长33公分,它和布几乎同大,而且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唯公孙胸、腹部之横条纹较粗大而已。这种情形在野外确实很困难辨认,尤(其)古人没有科学性观察,实(在)难免有(将)两种鸟混乱(之嫌)」。(注3)而周氏在同书中「布」末按语云:「布,全长35公分,羽毛色纹几乎和杜鹃相同。」(注4)可知「杜鹃」、「布」、「公孙」三种古书记载的鸟类,因「姿态、色纹、生态习性」等均很相似,难免会与今日的鸟种分类不尽相合,周氏于「布」鸟异名处,有「买危

」一称,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云:「布,一名「买 危 」,盖闻其声,则农

危插以布也。」而周氏又在「杜鹃」异名处的「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处,列有「买危 」、「买 危 」、「买 危 」之名,(注5)表面上,与「布」处之「买 危

」,在文字上虽不相同,不过,如果从文字学上来论究,则以上四名应是「音同字异」之字,都属于拟声之鸟名,以形声字为主,「隹」与「鸟」在文字学属于象形字,分别为「短尾鸟」与「长尾鸟」的总名,在上述形声字中属于表示类别的偏旁「义符」,而「买」、「危」则是上述形声字中的「声符」,所以我们说以上文字是「音同字异」之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杜鹃」与「布」未必能如今日鸟类学般将它确指为其中两种的杜鹃科鸟类,笔者在此只是提出疑虑,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有待进一层的深入探究。而笔者在本文所要探讨的重心,也不在考证这三种鸟类在古代分合的情形,而是探讨中国诗歌中出现吟咏「杜鹃」的意象与义涵。

参、杜鹃与神话传说

周镇在「杜鹃」这鸟类在古书中众说纷纭的称谓中,将它归类为「神话上的名称」、「拟是鸣声,以及声音之讹转名称」、以及「其他俗称」三类。他所呈现的意义,在于从杜鹃鸟诸多特色中,凸显出「神话」与「拟声」这两个特色。此处即先从「神话传说」的角度来探讨杜鹃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在神话传说中,与杜鹃有关的,有两大类,其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杜宇」的传说,其二则是较鲜为人知的「谢豹」的传说。(注6)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杜鹃与望帝:

古书中有关杜鹃的记载,多指出在神话传说中它是蜀地(即楚地,指今四川省一带。)君王「杜宇」死后的化身,被视为是帝王之魂魄升天后所变化成的。古书中有好几处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

(一)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全汉文」部分,辑有扬雄《蜀王本纪》云:

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山),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二)唐宋时人伪托为为周师旷撰《禽经.杜鹃》处,晋张华注引东汉李膺《蜀志》云:

望帝称王于蜀,荆州有一人化从井中出,名曰鳖灵。于楚身死,尸反流,上至汶山之阳,忽复生,乃见望帝,立以为相。其后巫山龙斗,壅江不流,鳖灵乃凿巫山,开三峡,降丘宅,土人得陆居。后数岁,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 子规,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三)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四)梁昭明太子所编《文选》中所选左思〈蜀都赋〉注引《蜀记》云: 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

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五)清代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阚《十三州志》云:

其后有王曰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冷,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

(六)元代陶宗仪《说郛》卷60所辑《太平寰宇记》云:

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

(七)杜宇神话,在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者小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铁山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入山中救龙妹,结为夫妇。治水有功,成为国君后,开荒屯垦,安居乐业,后遭忌而遭禁于山中。郁郁寡欢而死,死后魂灵化成小鸟,从山中直飞向故国。向其妻悲啼「归汶阳!归汶阳」。从此,每年春天农忙季节,杜鹃声鸣,人们就知道是国君杜宇来催促他们赶快耕种了。(注7)

由以上诸则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这则神话是流传于荆楚(今四川省)一带,其主人翁则是「杜宇」,在战国时期,自立为帝,号曰「望帝」。「教民务农」,「治水有功」,使常有水患的蜀地得以免除连年遭受水灾之苦。让不适宜久居、人烟稀少的楚地人口逐渐增多,人民安居乐业了好一阵子,所以「望帝」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他逝世的时间,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民才会睹「物」思人,听到杜鹃鸟鸣时,便认为是望帝的化身,而勾引起望帝生前在位时造福人民的种种。不过,传说中的「鳖灵」,曾助望帝治水有助,而望帝禅位的记载中,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约略可厘析出以下的数种可能:

一、望帝年已「积百余岁」,遂逊位予治水有功的鳖灵,一如尧禅位于禹,而禅让后的望帝自己到山中养老修道,寿终正寝之日,正值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蜀国人民认为望帝之魂魄已化身为杜鹃,而蜀民只要听到杜鹃的鸣声,便会想起望帝的功绩,此与上述第(二)、(三)、(四)三种记载之意相近;

二、望帝在位许久,人民爱戴有加,晚年曾派大臣鳖灵到巫山一带整治水患,而望帝却趁此机会将鳖灵留在家的妻子占为己有,当鳖灵功成回朝时,望帝自生歉疚惭愧之意,便禅位予鳖灵,而悄然隐退于山中,死时正逢杜鹃活动的季节,所以百姓很怀念他。此与上述第(一)、(五)两种记载之意相近;

三、望帝在位许久,曾为蜀民带来安居乐业的功绩,可惜晚年帝位不保,为鳖灵臣下所篡夺,望帝仓促之间逃往山中避难,也或许是被俘之后遭放逐到山中软禁,望帝日夜思图光复帝位不果,终于在山中郁郁而终,而当时正好是杜鹃鸟活动的季节,人们见杜鹃而思念望帝,而诗人也因望帝含恨而终,而视杜鹃为「冤禽」的一种,且对于赤口的杜鹃赋与啼血等更多的联想。此与上述(六)、(七)

两种记载之意涵相近。

王孝廉在研究杜宇传说时,也知晓杜宇传说有第一种、第二种,但对第三种则未曾着墨,付之阙如。(注8)然而,不管是那一种情节,都不影响望帝化为杜鹃鸟,而仍为人民所爱戴怀念的这一个传说主干,使杜鹃几乎成为蜀地的「国鸟」。中国诗歌中有许多即据此以歌咏的,如:

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李商隐〈井络〉)

蜀王有遗魄,今在林中啼。(李商隐〈井泥四十韵〉)

以上各诗都是运用了蜀君杜宇(望帝)在死于杜鹃活动的季节,而后人传说他化为杜鹃这一典故作诗,这实是人们认为帝王是真命天子,是「龙」的化身,因而可幻化成不同形躯的物象。一般中国诗歌的描写,多富有这一意涵,而在这些诗歌中,又以诗圣杜甫的〈杜鹃〉诗描写得最完整,诗云: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南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由杜诗中,我们看得出诗人首先考察了同是蜀地,指出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杜鹃,西川(今四川省成都市)、云安(今四川省云阳县)两地曾发现了杜鹃的踪迹,而在涪南(今四川省涪陵)、东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两处则未曾发现杜鹃的踪迹,(注9)继而写出杜鹃栖身于参天乔木之上,时节是在暮春三月间,而其鸣叫声调哀伤。杜甫听着杜鹃鸣声,总是会朝它礼拜,实因传说杜鹃是楚国望帝的魂魄所凝聚而成。

杜甫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帝王化身而成的鸟种的生态习性,并将二者作一结合,亦即杜甫知道杜鹃有「托卵」于其他鸟类巢中的习惯,而百鸟之所以不敢违逆,还代为抚养哺育,若站在鸟类学上的角度诠释,实因鸟类自身无法辨识托卵的行为,只直接本能的以为巢中的蛋是自己所生,孵化后的硕大幼雏也自认是自己的后代,所以才会视如己出般的加以哺育。对于这样的行为,杜甫将之与望帝神话结合解释说,这实是因为杜鹃是帝王魂魄化生而至,因此百鸟都敬重他如敬重帝王至尊般,陈勤建的研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俗说杜鹃自己不作巢,总是借它鸟窝产卵,藉他鸟孵雏。杜宇的性生活似乎也是如杜鹃式的,没有稳定的妻室。这在后人眼中即是淫乱,而时人尚能理解,故还能思他归来。」(注10)这样的推论与类比似乎是过于大胆且不实的,姑不论当日帝王后宫妃嫔多寡的情形,帝王之子孙一定是会受到皇室最好的照料与维护,以维持帝王血统之纯正,培养维系帝业的家族人才,因此,就算是有「生子百鸟巢」的托卵情况发生,皇室也不会轻易让百鸟代为哺育。而对于淫乱之帝王,百姓是不会怀念的,更别说是有识之士会再在诗中加以吟咏了。

对于杜甫诗中提及望帝与杜鹃的关系,应是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的,亦即望帝化为杜鹃后,流落民间,因此已无力自行照顾自己的子嗣,所以要百鸟(平民百姓)代为抚养,一如明朝亡国后,南明王朝的朱氏后裔流落民间,平民百姓大加协助其反清复明的大业与代为藏匿流落民间的朱氏后裔而无怨无悔一般,这是对尊贵的皇室的尊重与效忠的表现,也是百姓对昔日帝王为人民谋求安居乐业的贡献作一回馈与报答的表现,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爱屋及乌」的美德。(注11)

不过,这首诗中已透露了些许的讯息,亦即,帝王为何会幻化为杜鹃,而流

落于民间?在传统文化中,一般总以百鸟之王──凤凰为帝王的象征鸟类,当帝王化身为杜鹃时,实际上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意涵。既然贵为一国之尊的帝王会流落民间,则不难推测出这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或冤屈,先引诗为证: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牧〈杜鹃〉) 诗人还是因杜鹃声似悲哀,所以用疑问的口气探询杜宇有何冤屈,而一些诗人则以直截了当的诗句指出杜宇之含冤: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顾况〈子规〉)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子规〉)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邺〈闻子规〉)

而罗隐〈子规〉诗则更将杜鹃与精卫鸟(注12)相比拟云:「一种有冤无可报,不如含石叠沧溟。」亦即认为杜鹃既与精卫同属饱含无限冤屈的「冤鸟」,不如就学精卫衔石填海以消减遗恨,而不须再昼夜悲鸣,鸣诉不休了。

杜宇到底有何冤屈呢?这可从以上第三种可能的神话传说情节中得到印证,亦即望帝并非自动禅让王位予鳖冷,而是望帝之皇位遭到篡夺,一己逃往西山躲藏,抑或被软禁于西山之上,行动受到限制,他思图卷土重来,光复王位而不得成功之后,郁郁寡欢的走完人生终点,传说其冤魂化为杜鹃,因而杜鹃才会含冤悲鸣不已,这样的诗歌描写模式,则又淡化乃至否定了望帝淫人妻室与愧而逊位的不名誉说法。

二、杜鹃与谢豹:

杜鹃的传说,除了上述望帝之魂化为杜鹃外,有一个相较之下流传较不广的传说,亦即「谢豹」的传说。有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有:

(一)元代伊士珍《琅记》卷上引《成都旧事》云:

昔人有饮于锦城谢氏,其女窥而悦之。其人闻子规啼,心动,即谢去,女恨甚。后闻子规啼,则怔忡若豹鸣。使侍女以竹枝驱之,曰:「豹,汝尚敢至此啼乎?」故名「子规」为「谢豹」。

有关这一则传说,在元代陶宗仪《说郛》所引唐代刘焘《树萱录》,也有相似的记载。

(二)旧题周师旷作,晋张华注之《禽经》,于记载「杜鹃」处,则云杜鹃: 啼苦则倒悬于树,自呼曰:「谢豹」。

关于杜鹃诗句篇五
《杜鹃形象在古诗中的分析【2015版】》

古诗中的杜鹃 杜鹃鸟,俗名叫布谷鸟,其性孤独,繁殖期亦不成对生活。雌雄交配杂乱,不自营巢,而把卵置于其他鸟类(如苇莺、麻雀、喜鹊、伯劳、云雀、鹡鸰等)的巢内。所产的卵孵化期为12~14天。一般会比别的鸟类早出生,只要一出生他就把其他的鸟蛋推出鸟巢,并发出凄厉的叫声要吃的。这样的行为依照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的邪恶 。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鸟,在我国二千多年的诗歌史中,被叙写不绝。它被诗人所钟爱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自古就流传着大量关于它的是神话传说。相传古蜀王名杜宇,在蜀称帝,号曰望帝,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见《蜀王本纪》)。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七国称王,杜宇称帝,更名蒲卑。”其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凄哀。杜宇神话,民间亦有流传,面目与古籍记载颇异,略云: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因为这样的神话传说,加之其于春夏之际,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还有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于是它那凄凉悱恻的叫声就常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傾。” 唐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关汉卿《窦娥冤》“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这些诗文中均以杜鹃之声衬托凄苦之情,或思乡,或思亲,或倾诉孤寂之感,或申诉含冤之愤。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关于杜宇禅位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说他的禅位被迫的。《说郛》(百二十卷本)卷六辑《太平寰宇记》云:“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后遂用“望帝杜鹃”寓理想抱负的不能实现,杜鹃也就成为了志士的象征。清洪亮吉《出关与毕侍郎笺》:“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

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宋文天祥《金陵驿》: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有一个特点,就是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声一度——“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快快割麦!快快割麦!”、“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杜鹃鸟又俗称布谷鸟。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南宋词人朱希真的“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

关于杜鹃诗句篇六
《杜甫“杜鹃诗”及其杜鹃情结》

关于杜鹃诗句篇七
《杜鹃花的唐诗和花语》

杜鹃花的花语——永远属于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杜鹃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杜鹃的诗句 关于杜鹃花的诗句 描写杜鹃花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杜鹃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杜鹃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225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