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

2016-02-06 11:10: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一《《心如止水》诗一首》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一
《《心如止水》诗一首》

心如止水

暗香

本是白杨挺立

无奈土壤荒僻 那就做小草一株

为春增添新意

生在普通的农家小院

河里捉鱼

林间采花山坡看日出

苦读诗书寻古迹

歌声笑声

转眼亭亭玉立

像彩蝶

拥用五颜六色的花朵

像小鸟拥有天空美丽

胸怀像海一样宽阔的年纪里

遇见了依托终身的你

感觉自己的投胎只为等你

你有城府又很帅气

很想开记者会宣布恋爱的消息

生活因你而美丽

感受到恋爱的甜蜜

进入围成后

才发现

憧憬的未来为什么那么的不景气

生活中掺杂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历经了太多的荆棘

我们依然选择了不离不弃

靠着共同的努力

在小城中我们有了根基和小小的生意

二十八本日历已很快撕去

你有了更高的理想

毅然乘上了远行的飞机

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开辟新的天地

从此

年迈的父母

无知的小儿统统交到我的手里 我知道

我将要承受更多的风雨

此后

字典里少了“春天 ”

心中写满想你

爹娘有了事情

要第一个冲向前去

娃娃受了委屈我告诉他要学会自立 我要扮演多个角色

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地

临别的嘱咐你要谨记

外界的诱惑我们都不要迷失自己 头上有朵朵白云飘过

是否会带来你的消息

大雪纷飞的夜晚谁来改变梦中的天气

花样的年华在摸爬滚打中逝去 岁月荡尽了容颜的美丽

额头间过早的爬上了红旗渠

从前的花前月下已被柴米油盐代替 白雪公主变成了阿姨

当那沾满咸味的美元交到我的手里 我并未感觉到甜蜜

只觉得和我们的付出不成正比 以“年”为单位的分离

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可我们会靠信念支撑下去

只愿你一切平安顺利

我就会觉得万事如意

如果你问我

来生是否还会做你的新娘

我会毫不犹豫:我愿意,我愿意!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二
《1、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题:江山如画

课时:共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

2.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籍的孤单寂寞的心情。《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三首写景诗词的记忆不成问题,关键引导学生品评诗句。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再通过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评价任务

1.能正确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正确地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附 作业设计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三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2)从文章主旨看,作者意在赞美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过程之美,怀想残荷不离不弃、

依然坚守的超俗之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一、(9分,每小题3分) (3)从表现手法看:①借物抒情,表达精神美不因岁月而衰老的主旨,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

1.A 2.D 3.B ②托物言志,表达对像残荷一样人生的肯定与赞美,故略写夏荷,详写残荷。(每点3分,答

二、(32分) 到3点即可得8分,言之成理即可。)

4.B(饵:诱捕) 四、(24分)

5.B(排除②③⑥,②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③是徐文长才思敏捷, ⑥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 15.【答案】D

6.C【解析】A、煤炭B、两全其美;C、挖墙脚。

7、(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316.D(A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B从长计议:放宽时间慢慢商量,指不急于

(2做决定。C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D心如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固守正

出越地以外。(3分) 道,不为世俗利害所动)

(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4分) 17.B

8.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18. ①“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为“基于„„”或“在„„基础上”。

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②把“喜欢黄梅戏、知道黄梅戏、了解黄梅戏”改为“知道黄梅戏、了解黄梅戏、喜欢黄梅戏”。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3(语序不当)

分) ③在“生活方便”后加“的特点”。(成分残缺)

9.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⑤搭配不当,应改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19.(5分)

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1)(2分)错位(或:补课)

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2)(3分)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值得关注。(意思对即可)

象。(手法答出其中任两点2分,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2分。) 20.比承诺更重要的是行动,比礼貌更重要的是真诚,

10. (1)岩扉松径长寂寥 (2)奉命于危难之间 比同情更重要的是帮助,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表率。

(3)千岩万转路不定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五、(60分)

(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于我如浮云 21.【评分提示】参考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8)地利不如人和 附参考译文

三、(25分) 徐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能中举。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

11.作者通过对夏日清荷和雪后残荷这两种生命形态的描写、怀想与思考,(2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能够自美尤其是精神美的赞美,(2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及对这种信念获得世人认同的期盼。(2分) 旁若无人。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诸路军队,威振东南,部下将士晋见都是跪着说话,匍匐

12.(1)比拟(拟人)。“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形象表现了残荷经霜犹在、傲雪伫立的精神进退,不敢仰视;而作为下属的一个秀才,文长却傲然自得,随心行事,任意谈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美;(2)反问。三个反问句,强调了对残荷之美的肯定;(3)排比。三句话分别从诗情、画意、哲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非常自负,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用来诱捕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整体排比成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手法、分析各1分;答比喻、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3.作者批评了“借荷美己”和“清除残荷”两种现象。(2分)作者认为“借荷美己”者和“清除残荷”者停留在欣赏外形美的审美层次上,不知道深层的精神美;从清荷到残荷,它都展示着从外

形美升华到精神美的整个过程;精神美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衰老。(3分) 文长既然科场失利,于是尽情地游山玩水,旅行于齐、鲁、燕、赵一带,遍历北方沙漠地区。他所见14.(1亲情学校2011~2012(下)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可悲啊!一日,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气韵刚健飘逸,那件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文长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和他的诗一样,苍凉劲节中流露出婉媚的姿态,超拔飘逸,富有情趣。

他后来因猜忌而杀死他的后妻,被逮入狱,判处死刑。张阳和极力斡旋解救,他才得以释放。出狱后,倔强的脾气一如以往。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本地官员来求他写字,连一个字也得不到。他常常带钱到酒店,呼唤地位低贱的人一起饮酒。有时拿斧头砍破自己的头,以至血流满面,头骨折断,以手摩擦,都会发出响声;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石公说: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可以同先生相比拟的。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病比他的人更奇异,他的人比他的诗更奇异,他的诗比他的书法更奇异,他的书法比他的文章更奇异。”我说文长是没有什么不奇异的人。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才没有什么是顺利的啊。可悲呀!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四
《诗歌古文》

诗词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传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可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象和心理,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

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

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滔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

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①,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②傍,屏风九叠③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④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⑤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⑥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⑦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⑧。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释】

①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②南斗:即斗宿星。

③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④青黛:青黑色。

⑤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⑥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⑦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⑧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简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

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 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 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 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 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 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

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简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 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宋亡不仕,抱节以终。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 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 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 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少年听雨”的画面,由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

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 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

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

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 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 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 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五
《七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练习集萃》

七下第一单元古诗二首练习集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 1.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全诗,说说作者观赏破山寺的景物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曲折的小路两边,竹林茂密修长,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扶疏,高低掩映,景致又浓又深。

2.不矛盾。如果周围一片喧闹,人们就不会在意钟磬的声音了。这里是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的手法。

3.破山寺极静极美的环境,使作者消除了私心杂念,心如止水,空明纯净。

二、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

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

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

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

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

子是: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1、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

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

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

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

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

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

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

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登岳阳楼》

【唐】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4.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

“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 ,

”,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

大气魄。

5.赏析颔联。

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

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

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10.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

【参考答案】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

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

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

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

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

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

坼( ) 戎( ) 轩( ) 涕( ) 泗( )

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四、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五、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___________。

2.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地描写,其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4.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5.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 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参考答案

一、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二、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三、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这一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这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给人意壮美之感。(能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即可)

五、阅读理解

1.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5.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六
《答案语》

p12 文章第—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效果?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第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在田埂上的“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的特点。(手法1分,效果1分)从全文结构来看,本段点题,引出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田埂上的麦子,总领下文。(2分,只要答出“引出本文重点描写的对象,引起下文”就可给2分) 。2.体会文中画线句“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的含义,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5分)答: 田埂上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的原因是:①麦子的种子本就明亮而智慧;②种子落到泥土里就要生长(或“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③它长得非常卖力,总想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④即使得不到帮助,它也尽力把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以长得健壮些;⑤太阳格外地偏爱它;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 3.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答:文中有五处对比:第一自然段将田野里的麦子和田埂上的麦子对比,突出其被人遗忘的特点;第二自然段人们对田野里的麦子和田埂上的麦子形成对比,突出其没人理会的尴尬处境;第三自然段将田野里的兄妹和自己对比突出田埂上的麦子的孤独和无奈;从全文看,将田野上麦子的生长条件和其生长态度形成对比,突出其不抛弃不放弃、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田埂上的精神”;另外,将其生长过程和生长结果形成对比,突出了主旨。4.请结合全文,分析“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并探究作者写本文的缘由。(8分)答: “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以下精神:①身处逆境仍能自立自强、坚忍不拔的精神;②不甘卑微、昂扬向上、奋力进取的精神;③为体现生命价值(或“珍惜生命”)而执著追求的精神;④理解宽容的精神。 写作缘由,托物言志:借田埂上的麦子启迪人们尤其是那些身处逆境、遭遇挫折或出身卑微、毫无机会的人,应该具有“田埂上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充分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拼搏进取,执着追求,才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p16 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于此,这里布满了他的足迹;②当涂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使李白因诗而名;③正是因为李白的存在,当涂的山水才显得不同寻常。(答对一条给1分,两条给3分。)17、过渡或承上启下。(1分) 第四段描写青山,第五段接着写青山上的

“墓园”,这是承上;(1分)由对青山墓园的描写引出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这是启下。(1分)(语句通顺给1分)18、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2分)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2分)19、答案示例:(1)虚实结合(2分)本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青山墓园”,也写到了由现实的景物触发的联想(李白在当涂的经历以及这里昔日的景物等)。(3分)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李白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1分)(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2分)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中既有对当涂秋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概括和评价,还抒发了对李白的缅怀、仰慕、叹息之情。(3分)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使文章感情充沛、自然,内涵丰富,感染力强。(1分)1.分别指提醒早上的时间和色彩在早上的展示。 2.止于“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具体写草木的各种性情,把草木描述得跟人一样具有灵性和感知,从而表现作者对草木深入仔细的了解,展现了作者对草木的好恶情感。3.(1)农妇告诫“我”的话,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但农民们对开花结果抱有很大希望,企盼来日能获得丰收。(2)这样写,表达了农民对草木性情的关注,也寄托了他们对草木虔诚膜拜的情感。4.这与作者熟悉的情况相符。他了解草木,更了解农民,写作的文章就以物寄情,托物言志。p24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各3分,客观因素两点答全得3分,只答一点得2分;主观因素每点1分)2.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共6分。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3.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2分);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2分);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

,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4.、①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诗意是精神的,人的心灵应该向无限大延伸,最后到达一种无我的境界。②当物欲充塞了灵魂,精神与情感世界会变得日益麻木、迟钝与贫瘠。然而,面对大自然的花放水流、鸟语莺歌,面对暗香浮动的诗词和荡气回肠的琴瑟,心如止水是一种罪过。我们把没有诗意的生活称做沉沦,把具有本真诗意的生活叫超越。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的,我们可以不是诗人,但却不能不诗意地生活,因为我们的存在方式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是人本真生存的光华。p27 .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 反衬 出山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 14.月照山中令人忘情,月光下的山村,不似人间似天堂;山月与孩子们嬉戏游乐并且关爱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给夜行者带来光亮。(每点1分,答出3点得4分)15.山月光能使人感到阴暗心理暴露无遗,能使人剔除那些丑陋、邪恶、肮脏的东西,多一份纯洁、善良、高尚。 16.表达了对故乡美好多情山月的喜爱, 抒发了对天堂般故乡的思念之情, 体现了对那种淳朴自然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p33 D(“即将进入新的高峰”说得不正确,原文中只有“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等语。)答:(1)在程砚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2)但他并未忘怀舞台:当听到“不唱可惜呀!”的话语时,颇感欣慰;常召见梨园界朋友纵谈艺术;提醒朋友能为他编写剧本,希望有朝一日还为京剧服务。答:(1)先写程砚秋的几个嗜好表现他的独特之处;再写他和日本人的斗争表现了他的男子汉血性和堂堂正气;(3)最后写他耕读时仍心系舞台,表现了他对京剧事业的无限热爱。最后一篇 A . “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2分)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2分)“品”: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2分)(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23.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2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2分)(

意思相符即可)p10 5. c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3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p14 5.D(3分)(会:会同) 6.D(3分)(②是傅伯成表里洞达、敢于直言的结果,⑤是表现傅伯成的勤政爱民,⑥是表现傅伯成的爱君忧国、敢于直言。)7.B(3分)(错在“曾因上书指责吕祖俭的不当被贬”,原文的意思是:傅伯成认为吕祖俭不应当因为上书的事遭贬。)8.(1)(傅伯成)每天和诸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或“你来我往地’’)论辩质疑,后来(诸生)成才的很多。(3分:“论质”、“往复”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2)有私下去拜见他的权臣和受皇帝宠幸的官员,(他)都严厉地拒绝他们。(4分:“权幸”、 “峻”各1分,能恰当调整第一句语序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3)案件全部审理清楚,(傅伯成)请求(朝廷)宽免他们的死罪,施黥刑后发配到军队中。 (“隶诸军”译为“到军队中做奴隶或仆役”也可)p18 5. D/A 贬谪; B(写)书信 C抵触,违逆。6.B/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7.C/“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8. 1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2 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3 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p22 5.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6、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7.、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

“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8、答案:(1)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p26 5.D 6.C 7.B 8..(1)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2)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3)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p30 5. B.(抗:高,强)6..B(①②⑤均说的不是秦灭亡的原因)7.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的灭亡,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其中不仅仅是论述六国,应是“六国和秦国”)8. 1 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2 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p36 p42 5.A(擅:据有,拥有)6.A7.C(“见解透辟”说法有误。这种把成败得失归之于天的说法没有涉及到事物的本质,没有总结到根子上、关键处。)8.(1)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备秦国。(2)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比较秦国没有差别。(3)孟子曾经用仁义来劝谏梁、齐的国君,但是他们不采纳,值得感慨啊。p11 9. 1 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或反衬、衬托)的手法。(1分)杜鹃的声声啼叫反衬了环境的清幽。(1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楚悲凉,抒发了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2分)2 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p15 9. 1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2 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

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篇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欣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春夜洛城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江南逢李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心如止水的句子 形容心如止水的佛语 形容心如止水的词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形容心如止水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27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