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

2016-02-06 10:33: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一《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一
《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

一、 描写友情送别的古诗:

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⑵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⑷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的古诗:

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⑻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一夜春风来。

三、爱国的诗词:

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⑶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⑸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⑼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诗词、谚语等:

1、名人名言: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⑵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⑶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2、诗词: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⑸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文嘉《明日诗》

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⑼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⑽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⑾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无名氏《金缕衣》 ⑿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绝句》

3、谚语: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⒂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五、描写梅花的诗词:

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⑵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六、描写春天的古诗及四字词或成语:

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⑵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⑼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⑾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⑿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四字词或成语: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风拂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烟花三月、春色满园、枝繁叶茂、万紫千红、含苞欲放、春光明媚、春雨如油、风和日丽

七、描写夏天的古诗及四字词或成语:

⑴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⑸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⑹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3、四字词或成语:赤日炎炎、三伏天气、烈日当头、汗流浃背、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热不可耐、大雨滂沱、倾盆大雨、乌云翻滚、狂风暴雨、夏树苍翠、荷花映日、暑气蒸腾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二
《描写送别的古诗》

描写送别的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三
《古诗》

赠从弟(其二)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高耸立在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结尾两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诗歌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约公元659~公元700),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解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在文学上,他继“初唐四杰”之后,高举革新大旗,大力反对齐梁文风,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他的创作,大多内容充实,刚健质朴。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背景介绍:

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诗歌鉴赏: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人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沧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作者简介: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背景介绍: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四
《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关于作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

【好句品析】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课堂检测】

1.对<赠从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

3.“终岁常端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

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

一、朗读节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

二、诗歌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三、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四、诗歌主旨

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五、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颔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 颈联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注: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朋友的劝勉。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并富有哲理。

六、补充资料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所以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七、作者简介

王勃,唐初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八、课堂检测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 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4.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5、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6、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请写出一句与其立意相反的送别诗。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

可)

7、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8.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加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9、“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旷达(爽朗乐观) 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赏析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

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注释】

1、本诗为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从武则天侄子建安王武攸宜进兵契丹时所作。

2、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蓟丘、燕台、黄金台。传说楚军点燕,燕昭王为救亡图存,从郭隗建议,筑高台置黄金千两,招纳贤才,乐毅、剧孟、邹衍等来至,终于复国致强。唐幽州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尚存“金台夕照”古迹。

【鉴赏】

这首怀古诗,不着力于古事古迹的叙写,而直抒胸怀,显得质朴坦直,昂然大气,且包蕴丰富。在怀古诗中别具一格。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正是以这种平实的笔调,塑造了千古以来正直却遭排斥知识分子孤独苦闷的共性形象,抒发了一种息息相通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沉思,成为千古绝叹,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在于此。

终南别业 王维 (赏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诗人的闲情逸致。上

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五
《诗歌分类答案》

诗歌分类答案

一、惜别送别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离愁别恨、互相勉励、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及别后的的思想。

B、表现特征(意象):文题(送、别、赠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灞陵亭)、南浦等。

C. 2010高考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二、怀古咏史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追慕古贤,缅怀先人;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昔盛今衰的感叹(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借古讽今。

B、表现特征:古人、古事、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典故。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边塞(征战)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边塞风光、;保家卫国英勇杀敌、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B、表现特征: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铁骑、大漠、鼓角等。

岁 暮①[唐]杜甫2010安徽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四、山水田园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的宁静、闲适、农家生活的喜悦(丰收喜悦);表达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或对官场黑暗、功名利禄的鄙弃。

B、表现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或农家生活场景、山间胜景等。

C、[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王恽)2010全国卷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

定 林①[宋]王安石2010浙江卷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

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五、羁旅行役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等。

B、表现特征(意象):驿站(道)、征铎、马、船、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C、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2010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六、咏物言志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作者情怀。

B、表现特征: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意象常用:松、竹、梅、菊、兰、蝉、蜂等。

C、 2010全国卷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七、闺怨爱情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绵绵思念之情(对出门在外及戍边丈夫的思念;及对战争的厌恶;);款款深情;离愁别恨;对青春逝去,光阴不再的感叹。

B、表现特征: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C、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

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八、即事即景抒情诗

A、表达的主要内容是: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或品质、以及悲喜忧怒。

B、表现特征:

九、哲理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练习一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

(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1. 表现了昔盛今衰的哀伤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六
《古诗词鉴赏》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出处】北宋,王安石《商鞅》。

【注释】①驱民:驱使人民,管理人民。驱,驱使,指挥。这里为管理。②信诚:诚信。③一言为重: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之初,为取信于民,在都城南门立一木柱,宣布谁将木柱搬到北门,赐十金,人以为戏言,皆不肯动。后来赐金增至五十金,有人将木柱搬到了北门,商鞅便如数赐以五十金,以表示他言而有信,令出必行。④百金:形容分量很重,非实指重量是多少。金,古代货币计量单位;秦时以二十四铜为一金。

【今译】从古以来,治理国家很重要一条在于讲求信用和诚信,商鞅把诚信的话语看得重逾千钧并胜过百两黄金。

【赏析】《商鞅》是一首咏史诗。诗中肯定了商鞅为推行新法而言必行,行必果的言而有信的做法,说明了凡事都应讲求诚信的重要性。这首诗以古喻今,语言平易流畅。这两句诗指出,讲求诚信、取信于民是管理好国家的关键一环。诗句表明了诗人的富有远见,是他爱国爱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出处】北宋,王安石《思王逢原》。

【注释】①书案:书桌。②湓水:源出江西瑞昌西清湓山,东流经过九江。③酒卮:酒杯。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今译】庐山从天坠落,向南倾斜,正对着我们的书桌;湓水向东流来,滚滚滔滔,流进了我们的酒杯。

【赏析】《思王逢原》是一首哀挽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王令(字逢原)生前的交往和对他的理解与感叹,表现了诗人对王令才高而不为世所知的悲愤以及对故友深切思念的感情。这首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运用想象、对比等修辞手法。写得北恻感人,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律诗技艺,是诗人的名作,被誉为诗人七律中的压卷之作。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年二人在一起读书和饮酒的情景。诗句气势宏壮阔大,意境雄奇绝伦,充满豪情逸兴。这两句诗与气魄雄伟,想像丰富,语言精练,成为诗人诗中的名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出处】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注释】①纵:纵然,即使。②东风:春风。③吹作雪:吹得像雪花一样飘散下落。④绝胜(sheng4):绝对胜过。⑤陌:田间小路。⑥碾:压碎,碾碎。

【今译】即使被春风吹成碎片,像雪花一样随风飘散,也绝对胜过开放在田间小路边被行人车马碾碎成为尘土。

【赏析】《北陂杏花》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中描写了北陂杏花美丽妖娆的姿态和它所处的美好环境,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和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怀。这首诗寓悲壮于闲谈之中,形象绚丽多姿,语言坚决豪壮。

这两句诗描写了杏花被“吹作雪”与被“碾成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突出了北陂杏花品格的高尚与纯洁,表现了诗人的变法改革志洁行廉、虽死犹荣的高尚情操。诗句即景抒怀,运用比喻形象鲜明。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出处】北宋,王安石《江上》。

【注释】①缭绕:盘旋曲折。②隐映:忽隐忽现。

【今译】前面的青山重重叠叠回旋围绕,让人怀疑已经无路可走了;忽然看见有成千的帆影忽隐忽现地闪露出来。

【赏析】《江上》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诗人秋天傍晚泛舟江上所见到的壮阔雄浑的景色,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以及对宁静心境的追求。这首诗境界幽雅淡远,背景宏大开阔,写景层次分明,表现了一种含蓄朦胧之美,同时全诗浑然一体,融汇无间,很能代表诗人的艺术成就。

这两句诗描写了江上的静物以及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的特殊感受。诗句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和在人生境遇中赛与通的深邃哲理,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受到这两句诗的启发而生发出来的。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出处】北宋,王安石《北山》。

【注释】①细数:仔细地数着。数(shu3),动词,数点。②因:于是,因而。③缓寻:慢慢地寻找。④芳草:花草。常用来比喻忠贞的品德。⑤得:能够,得以。

【今译】细细的数着从花枝上落下来的残枯的花瓣,于是闲坐了很长的时间;慢慢地观赏在道边上生长着的可爱的青草,因此推迟了回家的时光。

【赏析】《北山》是一首写景叙事诗,是诗人推行新法失败以后,被迫辞去宰相职务,闲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时所写的。诗中描写了北山泉水翠绿、波光明艳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自甘寂寞、流连风景、怡然自乐的闲适心境以及对变法改革仍然忠贞不渝的情怀。这首诗写得委婉曲折,含而不露。

这两句是从“细数落花”和“缓寻芳草”两个方面描写了诗人欣赏春光时的神态和心境,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雅兴和对春的珍惜与喜爱。诗句构思精细,诗味隽永,辞意工巧,文笔淡雅,对仗精工,博得了后人的交口称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处】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注释】①绿:形容词用作动词,吹绿。②还:回,指回到钟山寓所。

【今译】春风吹拂,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花草树木,明月高照,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回故乡。

【赏析】《泊船瓜洲》是一首思乡诗,是诗人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奉诏第二次北上进京任宰相,由钟山出发,往东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渡江北上抵达瓜州古渡时写的。诗中描写了渡江时船行之快和诗人对钟山的回望以及长江南岸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抒发了诗人奉诏回京的喜悦与矛盾的心情和对家乡钟山的依恋与思念的情怀。这首诗境界优美恬静,风格新颖别致,是一首几经修改而臻于完美的并且历来被广泛传诵的即景抒情名篇。

这两句诗描写了长江南岸美丽而鲜妍的春天景色,表现了诗人再次入朝的喜悦与担忧和对家乡故土的思恋与怀念的思想感情。诗句中的前一句以“绿”字的刻意求工和准确形象著称,并成为后代锤炼字句的典范,使世人讲究修辞、斟酌字句最被传诵的名句;后一句运用设向句式,寄慨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流露出了诗人对江南家乡恋恋不舍的心情,而且博得了古今不少患有宦游之人的共鸣

和感慨。据载,这两句诗中的“绿”字,诗人最初用的是“到”字,使人觉得“到”字太死,认为不好,改为“过”字,但诗人感到这个字对表达思乡的情感仍有不足,又改成“入”字,诗人又感到“入”字只起反衬作用,表达的感情仍不浓厚,于是又改成“满”字,但“满”字缺乏色彩,意境太实,诗味也欠浓,这样经过反复修改十余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使诗句色彩典型鲜明,境界全出。诗人这个精心锤炼,反复改诗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成为诗坛佳话。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出处】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集》。

【注释】①寻常:平常。②奇崛:奇特,即不寻常,不一般。

【今译】表面看起来好像很平常,实际上却需要呕心沥血付出艰辛的劳动。

【赏析】《题张司业诗集》是一首题集诗。诗中赞美了张籍的诗篇,对他的诗歌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概括了他创业时的艰辛。

这两句诗赞颂了张籍诗篇的不同一般及其功夫之深。诗句既赞美了张籍的诗作,又指出了成功与艰辛之间的辩证关系,蕴含人生哲理,很有启示意义。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出处】北宋,王安石《示长安君》。

【注释】①草草:简单,平常。②杯盘:犹言酒菜。③昏昏:昏暗。④话:名字用作动词,说。⑤平生:平时或一生之中。

【今译】简简单单地备了一桌酒菜,兄妹对坐欢情畅饮且笑语不断,昏昏黄黄地亮着一盏孤灯,彼此谈论平生志趣和别后情景。

【赏析】《示长安君》是一首留别诗,是诗人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之前写给他的大妹文淑的。诗中描写了诗人与胞妹久别重逢又即将送别和家常便餐与灯下谈心的情景,表现了兄妹二人才逢又别的既欢慰又悲伤的感情,也透露了诗人出使异域必能完成使命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充满了真挚诚恳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同时对仗技法极为高明,既有首联的似对非对,又有颔联的工对和颈联的流水对,工稳活泼,情韵相生。

这两句诗选择了家庭生活中欢宴和夜谈两个典型场景,描绘了兄妹二人会悟时千言万语说不尽的动人情状,表现了诗人亲昵和睦的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诗句对仗工稳精妙,语言准确传神,感情真挚缠绵,用在家庭骨肉之间尤见亲切自然,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出处】北宋,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注释】①澄:水清。②练:一种白色丝织物。③簇:聚集,簇拥。

【今译】千里清澈的长江,好似一条飘动着的白色绸带;金陵周围青翠的山峰,好像簇拥着耸列在一起。

【赏析】《登临送目》是一首写景抒情词。词中描写了金陵山河的壮丽景色,追忆了六朝历史的盛衰往事,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首词立意高远,结构严整,用典贴切,用字精练,曾被词论者誉为写景抒情词中的“绝唱”,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这两句词从江水和山峰两个方面描写了金陵附近的充满生机与气势的壮丽景色。

词句中仅用十几字,便把金陵的形胜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成为千古名句,词人也因此被称为写景高手,大方家数。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出处】北宋,郑獬《春尽》。

【注释】①夜来:夜里边。②溪:山里的小河沟。③花:指落花。

【今译】夜间漆黑阴沉,翻越山岭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下雨的声音;今天田亮放晴,走到山间的小溪边,发现溪中全是飘旋的落花。

【赏析】《春尽》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暮春时节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家心切而匆匆返家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心理感受。这首诗通过写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而是情寓景中,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这两句诗通过雨中过岭和落花满溪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归途中的游子盼望早日回家的急切心情。诗句中的前一句“忽闻雨”三个字,写出了深夜过岭的特点,突出了山岭之高和翻越之难后一句通过“满溪俱是花”的描写,表现了归家途中的游子淡淡的惆怅和隐隐的伤感情绪。这两句诗明快自然,工丽整饰,是诗人精心锤炼而成的名句。

【作者】郑獬(1022——1072),北宋诗人,词人。字毅夫,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曾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他工于诗,风格爽朗泼辣,文辞质朴自然。亦能词,风格隽永俏丽。有《郧溪集》。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出处】北宋,刘攽(ban1)《新晴》。

【注释】①唯有:只有。②旧相识:老朋友。③偷:行动瞒着人,多重叠使用,偷偷地。

【今译】只有南风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偷偷地推开房门,又悄悄地把书翻开。

【赏析】《新晴》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诗中描写了“青苔”、“绿树”、“南风”等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夏日里闲适的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久雨初晴所带来的欢悦之情。这首诗通过随手挥洒的景物描写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别开生面,写得真切鲜明,流露出平淡轻松的情趣。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南风的诙谐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南风的亲切感情和自己恬适的心境,衬托出了诗人与自然为友的高尚情操。诗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南风一“偷”一“又”,诙谐而又急切,一“开”一“翻”,细致而又准确,特别是其中的“偷”字,表现了南风的友好,既风趣又充满喜悦之情,成为诗人的传世名句。

【作者】刘攽(1023——1089),北宋诗人。字贡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与兄刘敞同举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逝世后,弟子私谥公非先生。他学识渊博,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任汉代部分。亦能诗,风格平易,并主张以意为主,文辞次之。著作有《彭城集》、《非公先生集》。 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出处】北宋,王令《读老杜诗集》。

【注释】①镌镵:雕刻。镌(juan1),刻。镵(chan2),刺。②物象:事物与景象。③春:年。

【今译】杜甫的一生中,有描写刻画人间事物与自然景象的诗篇三千首,诗篇灿烂辉煌光照天地已有四百年。

【赏析】《读老杜诗集》是一首论诗诗。诗中满怀崇敬的感情对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他一生辛酸悲苦的遭遇寄予了真挚而深切的同情。这首诗寄慨深沉感情叹惋悲愤,充满了诗人的赞叹与悼念之情。

这两句诗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全部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表达了诗人对杜甫发自内心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是诗人诗中被公认的名句。

【作者】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江扬州)人。长大以后,无意仕进,拒绝了进士试的举荐,以教书为业。他是一位识度高远,才华出众,很受王安石器重的青年诗人,因去世过早,未能施展抱负。擅诗文。他诗学韩愈、孟郊,构思新颖奇特,风格雄健豪放,造语生新惊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意新言富。他的著作有《广陵先生文集》 ,《十七史蒙求》。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出处】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释】①那:同“哪”。②盈盈:含情脉脉的样子。

【今译】要向友人要到哪里去呢?他要去的地方是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般的江南。

【赏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词。词中将送别和惜春,山水和人情交织在一起,并运用巧妙新颖的比喻,不落俗套的构思和新鲜自然的俏皮话,描写了词人送别友人返回浙东老家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祝愿,也倾诉了对江南故乡的怀念。这首词运用拟人手法和使用带有双关的语言,显得活泼轻松,耐人寻味,同时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这两句词运用自问自答的句式,交代了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正是那山清水秀的江南。词句中的“眉眼盈盈”四个字,既指秀丽柔美的江南山水,又指友人要见到的有着盈盈秀眉和媚眼的美貌亲人。这两句词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艺术手法极为高明。

【作者】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浪迹江湖,不知所踪,后人称之为王逐客。他的词学柳永,情景交融,多用口语,风趣诙谐。有词集《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出处】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注释】①若:如果。②江南:一作“江东”

【今译】如果到了江南老家正好赶上春天,一定要和它住在一起,好好地享受美好的春光。

【赏析】这两句词描写了词人送别友人时临行朋友的叮咛和祝愿。词句中的“春”,既指季节方面的,说的是江南大好春色,又指人事方面的,说的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的“春”。这两句词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风趣,又采用语带双关的写法,活泼又俏皮。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出处】北宋,张舜民《村居》。

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篇七
《古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漫谈

安徽濉溪县实验小学

赵远利

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钟启泉

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黄庭坚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 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综观名师课堂,一枝一叶都见功力,知识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常态课,也

总能感受到别样的魅力。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高屋建瓴,方能挥洒自如。”

教师为什么要继续教育??

(电视剧《心术》的启示)

带着问题去学

交流互动地学

专心致志地学

一、终论国培之目的

理念变观念

观念变方法

方法变行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语文教育留下了什么?课文内容忘记了,细致的分析忘记了,精彩的讲解忘记了。

留下了语言,认识4000多个汉字,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留下了能力,书写能力,读书能力,表达能力。

留下了习惯,养成了读写习惯,朗读习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南怀瑾先生:

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 晶,所以后世

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

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季羡林说:“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对民族传统教育的一种保护,小孩背诵唐诗和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面,

接受民族传统教育,现在中国古文化都被世界重视了,难道我们自己不应该重视吗?老祖宗留下的是精华,外国人都学会了,我们自己不会,岂不可笑?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 ——余秋雨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 ——宗白华《艺境·流云》

二、从“香菱学诗”看古诗教学

《红楼梦》的第48回: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作诗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

诗题:月亮

黛玉:

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

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诗少,被他束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的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评价: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闲”

香菱的第三首诗“梦中所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评价: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诗歌创作的有效评价:

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

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

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

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

第三首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三、新课标关于古诗文教学

“课程目标”的阐述

古诗教学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

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

古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1》中则明确要求学生诵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优秀诗词推荐了75篇。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课程总体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幻灯片27

第二学段(3~4年级)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8、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

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的特点

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送别的古诗 描写送别的诗句古诗 描写送别的古诗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送别的古诗有哪些职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119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