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

2016-02-04 10:16: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一《描写人生的诗句》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人生坎坷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一
《描写人生的诗句》

描写人生的诗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白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几度寻君君不遇,梦里依旧相眷顾。千言万语难再叙,向谁诉?同在茫茫人生路。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多少人生风雨后?多少慷慨不再有?多少壮举一场梦?多少盛情一杯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执手看歌敲金钗,笑语落珠明眸睐。忽然蝴蝶春风满,焉教冷镜瘦朱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思。

瑶宫寂寞锁千秋,九天御风只影游。不如笑归红尘去,共我飞花携满袖。 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翩翩白衣云端客,生死为谁一掷轻。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梅岭三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质天何人能晓我?万里愁云困星锁。人生能有几次搏?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莫要论人生,人生已是夕阳红。 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世情梦幻。复作如斯观。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人生自古多曲折,心内雪亮,身外雪亮,旧情一缕独难忘。

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描写人生的诗句

品味人生的句子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二
《描写人生沧桑的诗句》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三
《古诗文默写填空》

一.七年级(上)古诗文(课内的)填空:

1.《观沧海》曹操伟大的政治抱负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中抒写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西江月》中描绘夏夜美景的诗句是:“明日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达出对丰收充满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钱塘江春行》中通过侯鸟描写春景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春花繁多芳草细嫩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表达作者思乡 思亲之情的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论语》中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怎样的品格:“人不知而不愠”。认为学与思是辩证的统一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样正确的对待人的优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应该有谦虚求学的态度,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七年级(下)古诗文填空

1.《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绘边关夜景表明将士生活寒苦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抒写战争旷日持久与惨烈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扑朔迷离这个成语的原名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八年级(上)古诗文填空

《游山西村》中描绘乡村优美的景色,人们也常用来比喻身处困境而绝处逢生的佳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渡荆门送别》中描绘船出三峡后开阔视野,有高远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之情的诗句是:“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心胸,也常用来比喻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新的事物依然要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望》中作者以花鸟为喻用拟人手法抒发对国破悲伤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写出诗人思亲之情和对国破之恨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使至塞上》中描绘出苍劲雄浑之意境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归田园居》中表现诗人亲自参加劳动并热爱劳动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诗人甘愿过隐居躬耕的生活,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望岳》中表达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的千古名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陋室铭》中描绘陋室优雅筹措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达作者不愿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句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人们也常用来表明近墨者未必黑)。

《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源人优美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悠闲自乐的美好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常常把美好的生活和美好 的生活环境比作是:“世外桃源”。

《三峡》中描写山连绵不断,高耸挺拔,遮天蔽日的特点的语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述夏水之速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描写水流清澈的语句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的语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八年级(下)古诗文填空

《行路难》中表达作者虽然 苦闷徬徨,但仍倔强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景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天气奇寒,表达诗人惆怅的思绪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仗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牵挂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发国事衰败、自己人生道路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赤壁》中借用典故展开奇特想象,抒发诗人对祖国兴亡的感慨的名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饮洒》中抒写作者远离世俗的心境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富有哲理的一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已亥杂诗》中诗人以花为喻抒写自己爱国的志向的名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 《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中表达出诗人虽身居破屋,但仍关心天下寒士的博大的心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抒写发出对远方的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与评判,表达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的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朱元思书》中描写奇山之景的语句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言在此意彼,也常用来比喻那些心术不正,有歹心的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描写早晚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岳阳楼记》中描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1)触景生悲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2)触景生喜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表达出不因得失而悲喜的豁达心胸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柳先生传》中表达作者隐居心境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表达以读书为乐趣的语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表现作者不贪图名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语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马说》中说明千里马(比喻人才)的悲惨命运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说明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描述食马者(比喻统治者)无知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九年级(上)古诗文填空

《望江南》表达词人对亲人的等待与思念的词句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想象描写杀敌情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达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对理想的追求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词人壮士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的词句是:“可怜白发生!”

《渔家傲》中描写边关荒凉萧瑟之景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词人虽被贬,但仍想为国建功立业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中表达对亲人思念的悲痛之情的词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表达出无限忧

愁的词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沁园春.雪》用比喻、拟人、夸张描绘雪景的词句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表明真正的英雄所在的词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陈涉世家》中表明陈胜年轻时远大抱负的语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舆论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表明陈胜不屈服于命运安排,具有反叛精神的语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师表》中诸葛孔明对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1).诚宜开张圣听(即广开言路);(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即赏罚分明);(3).亲贤臣,远小人(即亲臣远倿)。表达创业艰难,并忠于刘氏、患难与共的语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矣。”表明自己的身世与志趣(不求功名利禄)的语句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兴复汉室提出了什么对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九年级(下)古诗文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论点的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语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施仁政的人)的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点明论点的语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点明凡成大事者必须要经受一翻磨难的语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表明作战前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语句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明进攻的最佳时机的语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表明可以追击情形的语句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四
《必背古诗词默写》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五
《古诗文默写》

一:《归去来兮辞》情景式名句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衣。

3.《归去来兮辞》中表达归心似箭的诗句是: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

5.膝之易安。

6.《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7.

8.复奚疑。

9.《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0.二:《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1、李密《陈情表》中开头用“臣密言:_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概括自己坎坷命运。“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2、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4、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5、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节

6、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7、《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是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8、文章结尾用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9、李密形象表明自己是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李密《陈情表》“”,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三:《逍遥游》理解性默写

1. 2.. 描绘鲲鹏向南海迁徙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

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 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来说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道理。

6... 《逍遥游》中用“”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中的赞誉和责难。

7.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提出 “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 一,蜀山兀,阿房出。

2.

3. 抱地势,勾心斗角。

4.. 表明了秦人对掠夺来的财富丝毫不珍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 6. 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7.. 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8.. 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 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0 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滕王阁序》情景式名句默写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

4.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

5.。

6.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传达出渔歌和雁声的几句: _渔舟唱晚,_响穷彭蠡之滨;_雁阵惊寒,_声断衡阳之浦。

7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

8.、“落霞与孤鹜齐飞_,__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9、“_”渔人悠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

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

1..

2.

3.4.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不愿委曲求全这一心志的句子)

6.哀后人也。

7.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8.9.年望相似。

10.

11.似月,皓腕凝霜雪

12.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3.杜甫《阁夜》中写夜哭、夷歌之凄惨的句子: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14.圆,一 一风荷举。

15.李煜《虞美人》将抽象的“愁思”形象化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6.石破天惊逗秋雨

17.《蜀相》一诗中,杜甫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成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9. 《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

20.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1.《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似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2. 《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2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24.得开心颜

25、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 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 ;

“ 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轩涕泗流

27.露香兰笑

28.《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29.《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32..《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33..《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34..《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35.《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中表达今日“莫还乡”的缘故是

未若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6.37.李煜《虞美人》中反映“物是人非”的句子是

38.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六
《关于人生的古诗文名句》

关于人生的古诗文名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篇七
《古诗》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折叠文学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登岳阳楼》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作诗时已达57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

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折叠白话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和祝蓍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的真假只需要烧满三天,辨别人材需要等待七年。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对大家恭恭敬敬。假使你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会知道呢?

创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折叠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

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千斤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卖炭翁舍不得,却又不能要回。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往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创作背景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卖炭翁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绘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折叠具体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卖炭翁(2张)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

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2]

折叠作品中心 是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物是人非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人生坎坷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人生坎坷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58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