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智慧的诗词

有智慧的诗词

2016-02-03 10:53: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智慧的诗词篇一《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有智慧的诗词》,希望能帮助到你。

有智慧的诗词篇一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

【内容摘要】古诗词含有丰富的言语智慧,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言简义丰、想象丰富、富有情趣、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美感强烈。古诗词教学要从古诗词中汲取言语智慧,并最终能够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具体的方法是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言语智慧要通过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自我构建。学生构建言语智慧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命不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古诗词 言语智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特别是经过了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后遗留下来的经典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不仅闪烁着灿烂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超人智慧。在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多数教师只是满足于背诵,更遑论通过汲取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来怡情养性,培养高尚情操。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古诗词言语智慧的特征

言语智慧就是在“语言符号”和“思想情意”之间的辨析力和创造力,是形式智慧和内容智慧的完美融合。中华古诗词的本色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其言语智慧又有着自身的特征,那就是:形式和内容的文质彬彬、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

1、“删繁就简三秋树”——言简意丰

古诗词篇幅精悍短小,语言凝练含蓄,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往往有意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字词,注重貌离神合,使诗歌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读者阅读时,常常借助诗词中鲜明生动的形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补充或扩展内容。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表现了两个场景:一是慈爱的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将要远离的儿子缝制着衣服;二是出门在外的孩子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走在天涯海角。“游子”两字,把空间转移到外面的世界,和家里的“慈母”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表现了母子两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这两句,仿佛是即将背井离乡的孩子在默默地注视着母亲的动作,内心翻腾着母子分离的痛苦。

2、“黄河之水天上来”——想象奇丽

陆机《文赋》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灵魂,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灵动的联想和想象,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汪洋恣肆,锻造了不少瑰丽神奇的形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措词极度夸张,想象雄伟奇丽,感情奔放,气势飞扬,令人飘飘欲仙,忘记了现实的处境。先是用“飞流直下”表现瀑布速度之快;再用“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势不可挡。然后一个“疑”字,使人忘乎所以,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徘徊不定。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同时也展现出他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3、“横看成岭侧成峰”——富有情趣

古诗词往往在只言片语之间就能对事物的情趣作惟妙惟肖的表现,意趣横生,形神兼备。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一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乡村孩子的顽皮活泼、率性而为的质朴可爱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恰当,色调淡雅,把壮阔不凡的洞庭山水收于方寸之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举重若轻,高旷清超,自然淡泊,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4、“万里此情同皎洁”——情感真挚

文贵有情,情贵真挚。 克罗齐在《美学》中曾说过:“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和剧诗”。无真情无以为诗,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产物。他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忧国忧民,感时恨别,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飘逸潇洒。那些用真情写下的诗句,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感人肺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的忧国忧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的朋友情深。而那一句普普通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又引得多少游子热泪飞溅?

5、“青冥浩荡不见底”——思想深邃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古诗词中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的思想光芒。或爱国爱民,渴望建功立业;或惜时劝学,感叹盛年难再。或追求道德修养,或感悟人生哲理,不一而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观察事物的生活哲理。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言,又时时提醒我们当珍惜少年的美好时光。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

6、“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感强烈

艾德加·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古诗词就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它融合了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建筑美等多种美学元素,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佳句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份美好的情感,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从古诗词中吸收言语智慧的策略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不是简单的背诵积累。所有外部的言语智慧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这个构建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记忆、内化、表现的过程。没有理解,就不会有感悟。没有感悟,记忆只能算是死记硬背,无法把外部的言语智慧内化成自己的言语智慧,表现就更无从谈起。尽管对于古诗词的言语智慧的感悟,不能一步到位和一劳永逸——因为它是可以跟随时间慢慢发酵、不断回味的,但是,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最初的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所以,仍然需要帮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吸收古诗词的言语智慧。

1、 “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炼字炼句炼意。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还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杜甫等人的表白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言简义丰、灵动跳跃、意趣无穷是古诗词

的言语特点,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以下几类词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是修饰性的词语,往往蕴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曲中的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这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营造了一个萧条、荒凉的秋日环境,秋思的阴冷气氛渐渐弥漫开来。二是意蕴深刻的动词,它们常常借助各类修辞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特别灵动。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既写出了花的色彩,又暗喻了花似火燃烧一样旺盛。三是情感性的词语,这类词语情感外露,常常是诗歌主题所在。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中的“愁”字。其他还有许许多多,举不胜举。但是它们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回味无穷,浮想联翩。也许一句当中没有好字,但是从炼意来看,仍然是好句子。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整首诗在幽幽远远的《折杨柳》的笛声中,唤起了故园情思,读之余音袅袅,挥之不去。所以,我们还应该从炼意的整体高度来品味诗句。品析的方法是通过比较、联想、想象、感悟等手段,品味其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著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可否把这个“闹”字换成别的词,如“浓”、“盛”、“火”等字?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闹”字兼具无数字的意思,不但表达了花开繁盛、花开火红的意思,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各种声音,仿佛“无数蜜蜂、蝴蝶在歌唱、在舞蹈”。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所谓“意境”就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审美空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就形成了“意境”。每一种意境都必须兼具“情趣”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事物想融合而成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 (转引自朱光潜《诗论》61页,北京出版社2005.6)

由于古诗词的根本特征是“以言语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情意”, 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必须透过字词的表面意思,深刻体会其“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言语再造意象,激发想象力,努力重构诗歌的意境。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的艺术画面。但是,光是一个画面还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反复诵读、领悟、再创作等教学手段,才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如《江雪》的意境,除了直接呈现冰天雪地的画面外,还可以配上沉重而不失超脱、愤激而不失从容的背景音乐。但是,最终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通过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说到了这是一个“冰天雪地”,是一个“冷酷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还有同学则认为这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世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领悟到诗中的环境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是作者被贬官之后心境的映照。也许诗歌的原来意境永远只属于作者个人,但是读者仍然可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个性的构建——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所在。

3、“胸藏万汇凭吞吐”——在多读多诵中,积累言语智慧 2、“海上明月共潮生”——在情境交互中,感悟言语智慧

布鲁姆说:“经验是智慧之母”。没有积累,就没有经验。《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并非都是可以解说的,倒是都适宜于反复吟诵的。常常是在反复的吟诵中,越品越有韵味。所以,多读多诵,是积累古诗词言语智慧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在感悟的基础上转向鉴赏积累之后,还可以讲究一些策略,使积累更加有效。

从单一积累转向整体积累 上文说到,古诗词的言语智慧,是形式和内容的文质彬彬、情意和形象的完美融合,因此,我们在积累古诗词的言语智慧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只记住这些诗句的言语材料,而对材料所蕴含的情意和形象都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就是要从单一积累语言材料,转向“材料”、“意象”和“情意”的整体积累。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背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时候,头脑当中不能仅仅是几个生硬冰冷的汉字,还应该浮现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淅淅的小雨、青青的客舍、柔柔的柳条、绵绵的朋友,心中同时涌起一份惜别之情。

从随意积累走向主题积累 在通常的积累中,学生是很随意的,碰到什么就积累什么。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下的。应该从随意积累转向主题积累。主题积累的好处,就是各个内容之间可以相互启发,互相诠释,共同构建 。这是因为主题积累提供了丰富的例子,多角度地展现了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表现。这些例子之间可以相互诠释,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从而能够建立起“这个”主题的言语库,包括材料、情意、形象和它们的形式。我把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诗歌,按照内容分成“四季如画”、“乡愁似水”、“离情别绪”、“人生放歌”等十二个专题,每个专题前设计了导语,如“四季如画”这一专题的导语是“四季是一本精美的画册,风悄悄地翻阅着。绿柳中飘拂出黄鹂的歌声,蓝天上炫耀着白鹭的舞姿。看看这些春华秋实和夏雨冬雪,它们怎样触动诗人的心弦,弹奏出一首首动人的乐章?”这个专题中,又按四季顺序,把相近内容的诗歌排列在一起,一共安排了20首诗歌。这样一整理,诗歌就显得很有系统,对学生帮助很大。

4、“吐出新诗字字香”——在变式运用中,创生言语智慧

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只有积极运用,才能促进言语智慧的进一步内化,才能创生自己的言语智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指导运用的方法,创造运用的平台。为了适应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需要,通常要对积累的言语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有的可以截取一段,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截取“接天莲叶”; 有的可以压缩句子,如“春来江水绿如蓝”压缩为“春水如蓝”;有的可以扩展词语,如“春风花草香”扩展为“春风送暖、花草飘香”。 有的可以组合词语,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句,把“泥融”和“沙暖”组合为四字格的词语“泥融沙暖”。

对于古诗词中的言语智慧的运用,具体的方法有:

引用其诗句 如果碰上和原诗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语境,则可以直接引用原来的诗句来表情达意,如:“我站在这样的瀑布前,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运用。

运用其意象 由于诗歌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他们在表情达意中具有特殊的效果,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新的意思。如:“忧伤是什么呢?是梧桐细雨的点点滴滴吗?是江枫渔火的隐隐约约吗?它有着紫丁香一样的色彩吗?或者还有像萤火虫在夜空里飞过的声音吗?”这

里就直接运用了“梧桐细雨”和“江枫渔火”的意象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仿造其意境 古诗词中创造的意境常常是天衣无缝的。我们也可以用白话文模仿古诗词的创造方法,创造我们自己的抒情意境。下面这段话就是模仿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而写的:“而在田野上,小路边,性急的小草也已经探出了尖细尖细的脑袋,稀稀疏疏的,远远看去像一层浅绿色的淡淡的雾气,或者一片一片,或者只有那么一丝一缕。可当你过去想和她们牵手相依时,她们却一个一个都害羞地渐渐躲开了,一直到全都不见。但是,你回首遥望,顽皮的她们又隐隐约约地浮现在原来的地方,仿佛跟你捉着迷藏。”

活用其诗意 在实际的表达中,真正和原来的语境完全相同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即便是可以直接引用,总给人以生硬和突兀之感。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的意思进行引申、比喻,使表达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运用起来就非常灵活了。这样的使用方法虽然有时会破坏原来诗句的情意,甚至完全颠覆,但是,只要运用得当,表达效果会令人耳目一新。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胖嘟嘟的这次数学考试还是失利了。一大半的应用题沦陷在老师鲜红的大叉下,就是简简单单的填空和计算题,也是满目疮痍。胖嘟嘟看着桌上的试卷,惊呆得忘了坐下。”这段文字中运用了陆游的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的却是胖嘟嘟在考试失利后的心情,很有幽默感,符合胖嘟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原诗中的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等思想感情在这段文字中已经荡然无存。

言语智慧,是一种对言语的心灵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需要丰富的情感来滋养,需要神奇的想象来振拔,需要厚重的文化积淀来丰满,还需要求异创新的思想来打磨。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智慧,既要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也需要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慢慢生长,自我构建。学习古诗词的言语智慧,不仅仅是学习言语的问题,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同时也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语言中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个体的心灵的认同。”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

社.2001.7

2、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3、 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6

4、 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5、 夏成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

有智慧的诗词篇二
《佛教诗词智慧》

佛弯弯曲曲一张弓,两支令箭插腰中。旁人问我名和姓,我是佛教老祖宗。两支令箭指的是两种智慧一是根本智,又叫实相智,又叫般若智慧。二是后德智,又叫方便智。佛与一般的凡夫不一样,是因为他多了两种智慧。自性三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之三不能1、众生渡不尽2、无缘不可渡3、定业不可转天雨虽阔,从来不润无根之草。《日日观音》悲伤的时候,有欢笑的表情。欢笑的时候,有悲伤的挂念。贫穷的时候,有富贵的自尊。富贵的时候,有贫穷的谦逊。慈悲的时候,有发怒的认真。发怒的时候,有慈悲的心肠。拥有的时候,有喜舍的个性。喜舍的时候,有拥有的感受。礼拜观音,称颂观音,学习菩萨,慈悲的精神。效法菩萨,喜舍四无量心,做个日日观音。狐在深山苦修行,阿明打猎伤其身。带回家中供玩赏,夫人馋嘴索其命。孤仙惨死九泉下,孤魂飘零八百春。凄风苦雨孤无助,满腔怨恨满腔忿。今朝复仇附人体,害得安宁不安宁。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要以智慧为正信的眼目。过去本是修行人,常诵此经净其心。只因一时迷了性,追逐色尘背道行。历尽世间沧桑事,方觉刃密伤舌根。今将圣经重拾起,不觉眼帘热泪滚。今将圣经重拾起,方觉佛陀是至亲。奖杯捧在手,心静无喜忧。耕耘渡生事,何论功成就。成败乃对待,行者不执求。取舍皆不得,娑婆逍遥游。《留》留一点慈悲的种子,让世人享用和平的果实。留几句爱语的和风,让人间充满尊重的温煦。春痴痴,种子探头笑。草要要,和风指柳枝,人间因留而美丽。水清清,信仰润心窝。云悠悠,言行如云柔,人间因留而美丽。留一分善美的信仰,让世人获致得渡的因缘。留无限,欢喜的言行,让后人心生深远的怀念。信有三1、信有实 三宝真实的有 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有。2、信有德 佛、法、僧三宝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3、信有能 通过精勤用功的学修佛法也可以成就三宝所成就的无量无边的功德。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文殊菩萨心咒嗡 阿(Ra)马扎那 谛谛谛谛谛念完三十万遍,成佛。根本智方便智若人静坐一须臾(yu),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归化为尘,一念清净成正觉。一须臾,就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它的功德胜过你拿千金万金。去造像恒河沙那么多个佛塔的功德,为什么呢?宝塔

终归化为尘。梵呗清静音《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要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要以智慧为正信的眼目。要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有智慧的诗词篇三
《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从政智慧》

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从政智慧

杨中良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15日 05 版)

在崇尚德行的传统文化里,“学习”不仅是为了增强本领,更重要的是修身律己、涵养品德,实现内在人格的完满与升华

优秀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语约意丰,其思想意蕴和智慧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政者,常常品读,如同与智者对话,启思益智,能得为官从政之真谛;又似与圣贤同行,修身养性,方入为国为民之境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古典诗词中,“学习”是一以贯之的主题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强调为官者应该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保持“已到凌云仍虚心”的胸怀,培养“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行动自觉,读书不辍,日知其所无,才能成就高远的境界、开阔的胸襟、通达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做人为官自能不坠俗途,不落窠臼,树立起“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

中国的古典智慧,更加突出“学习”的实践性特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放翁这句诗流传千古,用脍炙人口的韵律,将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得深刻而又生动。“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空谈干部终将被时代抛弃,新时期的领导者既要有“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底气,又要有“于无字句处读书”的智慧。既读破万卷书,又认识现实问题与矛盾,才能笔下能出千言、胸中亦有良策,才能“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当然,在崇尚德行的传统文化里,“学习”不仅是为了增强本领,更重要的是修身律己、涵养品德,实现内在人格的完满与升华。“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

利”。为官之德首在清廉,做到“清风两袖朝天去”,才能“免得闾阎话短长”。唐人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虑于微、防于小、杜于渐,时时慎微、处处慎独、在在慎己,从而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我自岿然不动”的风骨。

“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保持清廉,也要涵养良好的家风、纯洁“朋友圈”。领会“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的智慧,养成“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操守,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才能避免“祸起萧墙”。古人云,“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尽则弃。努力多交“益友”、倾心去交“诤友”,才能受益终生。

品读古典诗词,最难捉摸的是境界,最可贵的也是境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贬到了“鸟飞犹是半年程”的儋州,但是他超越了人生的得失与荣辱,“盛衰哀乐两须臾”,“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并不是宣扬“人生如朝露”的虚无主义哲学,而是以洒脱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其实,不论面临何种环境,只要始终坚持把自己放在为人民服务的位置上,不为进退滋扰,不为宠辱失态,始终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履职尽责,面对诱惑才能百毒不侵,面对名利才能淡然处之,面对责任才能挺身而出。

(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有智慧的诗词篇四
《诗歌朗诵,爱是智慧》

爱是智慧

为了我们的家园里有开不完的玫瑰,

为了让那些空中的鸟儿自由地飞翔,

我们愿用自身的神智,去启迪孩子智慧的心扉。

在操场上,我们和孩子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在教室里,我们让孩子们围在身边,听拔萝卜的故事。

悦耳的琴声从教室里传了出来,忧美的歌声在上空回旋。

顽皮的男孩摇响手中的铃鼓,

活泼的女孩学着跳起欢快的舞蹈。

在这个洁白无瑕的世界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美妙,充满了神奇。 爱更是无怨无悔。

常有人问:当幼儿教师好吗?

我们能感觉到听力在下降,嗓音不再清脆,每天都很疲惫。

但当听到孩子们略带奶香的小脸蹭你的脸蛋说:“老师,我爱你”, 当孩子拉着你的衣襟,叫声“妈妈”满足的笑时,

当你因孩子调皮生气,孩子却抱住你的腿说:“老师,我错了,我再也不了。” 这时,似乎让我们寻找到了那份曾经遗失的童真和内心迸发出呵护这份童真的冲动。

我们无悔当一位幼儿教师,我们无怨工作的繁琐。

将你的手放我手心,让我带你去看世界,成为我们不变的夙愿。

幼教工作是平常的,宛如一首最平常的歌,

鹦鹉红冠彩翼,歌声中却始终没有自己在为孩子铸就的爱的港湾中。 然而飞在天空中的云雀虽小,歌声却响彻云霄。

我们甘愿做一只云雀,永远唱着平常而生动的歌。

有人说,生活是红色的,象火那样炽热。

有人说,生活是蓝色的,象天空那样湛蓝。

有人说,生活是紫色的,象玫瑰那样多姿,如梦幻一般浪漫。

然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儿的?是红的?是蓝的?是紫的?

对,是五彩缤纷的。

在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里,

有我们的歌儿,有我们的泪,有我们的笑,有我们的爱。

在这个多彩神奇的乐园中,用我们的心放飞爱的梦。

有智慧的诗词篇五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时间:2007年11月24日

地点:越秀区图书馆

主讲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述卓教授

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广东省人文学会、羊城晚报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可以与读者见面。我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写《诗词小札》的初衷,就是想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我的《诗词小札》的写作方法与前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的写作方法稍微有些不同,刘逸生先生对古典诗词本身的美学韵味揭示得非常深刻,而我则更偏重于以现代视角去领悟和解读古典诗词的内涵,着重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生命精神和它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并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词,同时也对诗词当中的中国文学意象有所揭示。当年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与同学们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背唐诗,手上拿的就是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前年《羊城晚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该报开一个类似刘先生那样的诗词鉴赏专栏,开始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想到本人承担的教学和党政工作繁重,开专栏每个星期都要写一篇,压力比较大,后来尝试着写了几篇,竟写出了乐趣,也就一直写下来了。但是要在一千来字的有限篇幅里把一首诗词讲透,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想跳好的确要动很多脑筋 ,要查看很多资料,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 ,还真是不容易,但是在《羊晚》编辑部和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总算坚持下来了。今天在这里我把写作的心得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将来把它进一步修改好。

我今天讲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理论的东西我不想讲得太多,我还是想讲得通俗化一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从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或者说零距离的接触。

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是最充实的,它们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映衬。生命精神中透露出哲学智慧,而哲学智慧反过来又充实了生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的诗性智慧,也就是说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

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 生命悲情、生命激情和生命抗争。

诗起源于哪里?《礼记》的《乐记》和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诗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

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发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感受,有冲动,就有了诗。生命的悲情很重要,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就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就要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很多诗都是从古人的生命悲情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对时间的思考开始的。

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动物也会感受到时间,植物也有时间,但它们不会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故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人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尤其是想有所作为的人思考时间,更会感觉到事业未成而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样的感叹。为什么啊?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晒就没有了。

时间飞快,人生也把握不住,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大业未成,故而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

另外就是悲秋。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是对时间的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剧。我们的哲学大师孔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抒发了对时间的感慨,面对流水哗哗而去,他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饱含了生命的悲情。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于是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也就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

对于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古人往往从一种悲的角度去体会,从而充满了一种时间的焦虑感,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就有悲伤感。个体对于时间的伤感,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觉醒,并由此进入到对于历史的思考。所以对于时间的感伤和人生的感悟,往往是跟历史结合在一起的。

唐代有许多诗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大家可能很熟悉,它首先是从花写起,因为春天的花开花落引起对于时间的思考,到最后进入到历史层面的思考。“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也有这种感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也就是从此袭用而来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看,这就有了哲学的思考了,从生命的思考开始进入到哲学。年年岁岁花是一样的,但是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这就是有了物是人非之感,有了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讲得更有悲情,“但看古人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是一种凄凉之景,就有了历史的感伤。

在一些古典诗词里,这种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过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叹。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觉得人生太短暂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这在咏史诗中最为明显。“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个愁是什么愁啊?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因此,咏史诗也就与感叹时空的变化连在了一起。如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枝芦苇在寒风当中摇曳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起。

到了明清还有人继续着对时间的咏叹。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表达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受,他说,“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词人写到斜阳,写到东风吹来,枫叶几度变红又几度返青,就有了一种沧桑感。“千古意,君知否?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几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到他的房子里,也就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思考。

像蒋捷的诗词也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简单啊,不过是写出一种自然景象,但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却包含着很深刻的生命悲情。

从伤时进入到咏史,往往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把握。由此而来的就是伤离别,因为时间不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于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

另外,就是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古人就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从大处看人生,看时间,充满空幻感。所以客游他乡,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一种人生的沧桑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故乡产生了陌生感。这个时候家乡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是一种精神家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家,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所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是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人生的悲叹。对此,黄庭坚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朋友再聚已不可能。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而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和沧桑感。

由思乡而起,就有了“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意象,它几乎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一想到杏花春雨江南就有了一种宁静、安宁、幸福的感受。所以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到了对江南女子的难以忘怀,这也成为后来的文学意象,垆边的江南女子跟杏花、春雨、江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的美感贯穿其中。正是在人生的漂泊当中,故乡才变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才有如此强烈的魅力。

因此,伤时、伤史和伤离别、伤故乡,都是会相互牵连的,并引发出一种生命的悲情。

当然还有哀悼生命,进入到这种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得太多,长寿者很少。《古诗十九首》里就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他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悲情油然而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古人在生命艰难、仕进受阻的时候,生命激情更为旺盛,往往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哲学智慧。像鲍照写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他有才能但是没有出路,这个时候要抗争,要挑战,“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的《行

有智慧的诗词篇六
《茅山中心小学:诗词润泽童年,智慧点亮人生》

句容茅山中心小学:诗词润泽童年 智慧点亮人生

为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茅山中心小学积极开展“诗教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自2014年下半年学校接到创建任务以来,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诗教活动。

一、挖掘茅山文化资源,打造诗词校园文化。

1.打造红色诗词大道。在红色大道两旁的橱窗中张贴了陈毅元帅当年领导苏南军民抗日期间创作的诗词,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格律诗的魅力,更领悟到陈毅元帅博大的胸襟、顽强的意志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布置地域特色门厅。该校收集了历代名人雅士写茅山的诗词佳作,布置在大门厅内,孩子们进进出出,耳濡目染中,便爱上了家乡的诗词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

3.开辟诗词文化长廊。漫步诗词长廊,可以感受到诗词发展灿烂辉煌的历史,结识历代诗词名家及其作品,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经典诗词名篇也悄然走进他们的心田。

4.张贴楼层立柱诗词。该校四个楼层的立柱,按童真童趣、山水田园、咏物说理、边塞思乡四个主题布置了古诗词名篇,供学生课间吟诵,以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5.精心布置“东进诗社”。“东进诗社”经过精心的布置,现在已成为师生诗教创作和传统文化学习研讨的专门场所。孩子们在这里赏诗品词,尝试创作,尽情地释放诗情。

二、组建师生“东进诗社”,定期开展诗教活动。

该校于2014年12月组建了学生“东进诗社”,指派文学底蕴厚实,对古诗词研究有一定造诣的语文骨干教师担任诗社辅导教师,每周开展诗词鉴赏和创作培训活动。该校还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邀请对诗词研究和创作颇有心得的杨广金老师作为诗教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给孩子讲诗说词,指导诗社孩子们进行格律诗的创作尝试。目前,诗社的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愈发浓郁,不少学生已经开始尝试创作。

三、开设诗教地方课程,开展诗教研训活动。

该校充分考虑茅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决定打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张牌,通过收集整理,汇编成该校第一本诗词校本教材《诗意茅山》。此外,该校还专门成立了诗教科研小组,定期开展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去年12月份,申报了诗教课题《小学山水田园诗教学策略的研究》,此课题已被镇江教科所立项。2名教师的古诗教学案例获奖。

四、组织诵读过关活动,全员参与诗词创作。

去年12月份,该校将《小学生古诗词必背70首》按年级进行划分,开展古诗背诵过关活动。该校还举行了“校园诗词吟诵大赛”、 “校园诗词创作大赛”。对优秀作品进行筛选,制作成第一本诗词作品集《小荷才露尖尖角》。该校还开展了诗配画比赛,各班将比赛获奖作品在教室外的走廊上进行展览。

五、养成晨读暮诵习惯,诗词融入校园生活。

1.诗词融进班级角落。各班图书角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合学生诵读的古诗词书籍,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每周一诗”供学生诵读。

2.诗词融进校园广播。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经典诵读专栏,定期朗诵经典诗文或该校师生创作的诗文,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陶冶心智,体会

自身学诗诵诗的快乐。

3.诗词融进校园网站。该校还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及时宣传报道学校诗教工作的成果,发表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不断扩大诗教影响。

4.诗词融进放学路队。每天放学,孩子们边走边吟诵几首古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创建诗香校园,彰显学校特色。诗教活动为该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该校将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诗意校园的品位,在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弘扬上做出应有的担当。(毛小马)

有智慧的诗词篇七
《6首智慧诗》

6首智慧诗

作者:福建霞浦一中 林承强

1.让心宁静

溪中岩石不流动,天上红阳自照明。 名利不抛牵心累,红尘看破始身轻。

2.学问

常怀夙愿痴成梦,每阅图书喜若狂。 处处留心皆学问,世间无处不文章。

3.真情

夜空星闪月微明,地下坑多路不平。 世事静观知曲折,人心甘苦见真情。

4.博爱为先

教孙教子须教义,积善积仁胜积钱。 天地间勤劳最贵,一生中博爱为先。

5.平安

山光随笔意,烟雨共人心。 富贵三春景,平安两字金。

6.孝顺

书山观景频催我,学海探珠更励人。 孝顺存心随处好,诗书述事应时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有智慧的诗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人有智慧的诗词 形容智慧的古诗词 智慧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智慧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智慧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41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