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杜甫诗全集

杜甫诗全集

2016-01-31 10:47: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杜甫诗全集篇一《杜甫诗词全集,大全》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全集》,供大家学习参考。

杜甫诗全集篇一
《杜甫诗词全集,大全》

杜 甫

〔 712 ─ 710 〕

杜甫,字子美,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杜甫便生于巩县,乃为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其为“杜少陵”。其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以前,漫游各地。天宝年间至长安,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其寓居长安〔今属陕西〕近十年,未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黑暗政治有较深认识。天宝末期,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参军小职。

及安史之乱,安禄山军陷长安,其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授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往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其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反映出当时政治腐败,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其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交游考略 ◇ 唐朝著名诗人、诗圣──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之死 ◇ 杜甫死葬何地? ──

·杜甫诗全集卷一·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送高三十五书记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诗集原注】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亭对鹊湖

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溟海岳深。

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

主称寿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荜兴,得兼梁甫吟。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卷今夕行

自齐赵西归至咸阳作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 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 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 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 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 阴雨湿声啾啾。

高都护骢马行

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天育骠骑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 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

杜甫诗全集篇二
《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杜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都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官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随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抗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牲自己。屋漏天寒,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格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敌。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重,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的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了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下”的意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律,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他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

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潜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诗的前四句绘景,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天高”“沙白”“猿啸”“鸟飞”都是三峡秋季的典型景物,境界雄浑高远;天高风急才闻落木“萧萧”,才见波涛“滚滚”。在萧索荒凉的景象中,饱含诗人无穷的情思,仿佛读到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无尽的“悲秋”之情,只是这难以言尽的情绪不是直接点明的,而是渗透在画面之中。

五、六两句中上文自然过渡,抒写自身疾病缠身漂泊不定的苦难生活及触景生悲的内心感受。“万里”“百年”包容时空,尽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秋风萧瑟,暮年多病、登台远眺这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强烈地表达出蕴于诗人内心的沉郁悲抑的情感。而尾联“艰难者恨”田字,不仅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写出个人身世的飘零,处境的困窘,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颠沛流离。这些都使他“繁霜鬓”,这一切都需酒来排遣,

但又因生活困窘,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饮酒,那么这郁积又从何抒解呢?

诗歌曲折顿挫的笔法,使作者的情感更深刻,凝重。

从艺术形式上看,《登高》前三联对仗工稳。诗句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其中“艰难者恨”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时一字一顿,四声之美令人赞叹,“繁霜鬓”“浊酒杯”平仄相对,平仄交错,节奏分明,在全诗曲折顿挫、抑扬有致中,表现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

“沉郁顿挫”是杜诗唯一的风格特点吗?

当然不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在论杜诗风格时说:“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依傍,纵横博大,千变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这个评价是历来所认可的。但这“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并不是唯一风格。杜诗风格可以说是多样性的。既有沉郁顿挫的,也有淡泊闲静的,或清新自然的,或奔放率真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行诗洋溢着诗人无限欢喜之情,它从思想感情到语言的气势节奏都是那样的激越直率。

杜甫诗歌的“顿挫”能否说仔细一些,以便我们理解。

好。诗歌在唐代近体诗发展状大。由于它极讲究字句的平仄,对仗,形式结构的照应,于声律抑扬顿挫中,尽量审美意趣。

绝句、律诗讲究用字平仄交错,古诗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大体相当,仄声与三声、四声大体相当。近体诗还必须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今诗都必须押平声韵,不换韵。近体诗中的律诗第二、三联要对偶。这种节奏、声韵,对仗的严格要求令诗歌产生音乐之美。

近体诗的创作上,作者很注重结构的安排,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诗全集篇三
《杜甫诗的风格》

杜甫诗全集篇四
《中国古代(当代)作家全集系列》

中国古代作家全集系列 中国古代作家全集系列 古代白居易诗全集曹操诗全集杜甫诗全集李白诗全集李贺诗全集李清照词全集

柳永词全集欧阳修词全集乐府诗集屈原全集敦煌变文集新書高皇帝御製文集古典杂戏剧本集古诗十九首陶渊明文集

韩愈集 蒙学丛书柳宗元集苏轼集 欧阳修集王安石集

曾巩集 苏洵集 苏辙集中国现当代作家全集系列 中国现当代作家全集系列 现当代柏杨全集曹文轩文集 金庸小说专题曹禺全集《陈忠实文集》 《岑凯伦全集》 程琳非常刑警系列 陈忠实文集》 岑凯伦全集》戴望舒诗选

二月河帝王系列高阳全集韩寒文集黄苓全集贾平凹文集琼瑶全集林语堂文集刘震云文集鲁迅全集路遥全集茅盾文集钱钟书文集沈从文全集石钟山文集苏青文集苏童文集铁凝文集汪曾祺作品集王海鸰文集王朔文集

杜甫诗全集篇五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浅谈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届汉语言文学 李庆河

【内容提要】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取得深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着唐代封建社会由极盛走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

【关键词】 杜甫 诗歌反映现实 思想内容

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再看诗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恰好与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去歌颂人民、赞美人民。在《负薪行》中,他歌颂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和峡中舟子的勇敢,并且反问那些鄙视他们的人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使得此有昭君村?”在这样反问的同时,诗人更在诗中表现出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

诗人不仅歌颂人民,而且还对人民表现着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他离开壤西草堂时,已经把居住的草堂让给吴姓亲戚,但心里还惦念着一个住在草堂邻近的贫苦妇人,于是便写诗给吴: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

在杜甫的作品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占有很大的数量。这又是和诗人关怀人民的痛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天宝年间,唐代专制当局屡次用兵吐蕃,造成人民沉重的军役负担,因此诗人从较早的作品开始,就为人民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统治者向外征伐,曾在天宝十载(751)征南诏的战役中遭到大败,杨国忠一面掩瞒事实,一面征兵再战,便派御史分道捕人,押送军所,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的凄惨景象,诗人把这一切曾集中地表现在《兵车行》一诗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道上干云宵。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巳。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在唐代,给人民带来苦难最深的,还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所引起的各种内乱外患。历次战乱,造成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这种情形在杜甫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诗人曾经从多方面为我们描画出那个充满了人民的血和泪的时代,这就是: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征夫》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垂老别》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不单单是反映了战乱给社会所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更表现出阶级矛盾因此变得更加尖锐。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的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以至年老妇人都一齐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得最是集中、最是深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者,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勇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除安史之乱外,唐代地方军阀的叛乱,吐蕃、回纥的入侵,这许多战乱给人民所带来的灾害,也无不在诗人的作品里得到反映。更重要的是,他还在诗中揭露出“官军”原是和敌军一样地残害人民:

“殿前兵马虽骁雄,从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三绝句》之三

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所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所以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能够过太平的劳动生活。他在诗中,不断地喊出了这个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不是一味反对战争。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践踏着祖国的土地,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十分悲惨;但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

正是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唐代宗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所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二.反映时事的诗,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还有另一类诗就是反映时事的诗,在诗人的作品中,一贯地表现着对政治的深切关怀,还在安史之乱前夕,当诗人看到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日益走向腐化时,就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了:“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像这样一类感时忧国的诗篇,在诗人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数量,这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显得非常突出的。

因此,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的手段。如在《塞芦子》中,他为芦子关的疏于防守深感焦虑,指出它在军事上的利害得失;在《悲青坂》中,他殷切地希望唐军不要仓卒出战,要等时机举行反攻;由于诗人一直没有机会在政治上实践自己的抱负,在左拾遗任上,他的直言肯谏,反遭到皇帝的疏远;因此,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只好常常寄托在朋友的身上。当他送严武入朝时,在诗中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有时,沉重的生活把诗人压得喘不过气来,或者是生活上稍微得一些安逸,诗人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消极遁世的念头,甚至还冒出过一点道家或佛家思想,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愿闻第一义,迴向天地初”等等,但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瞬,从诗人的琴弦上经常弹出来的总是忧国忧时的深沉音调。

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写出来的诗也就特别感人: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当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了山河复整的气象,于是,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以欢乐而感人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一气贯注,奔流直下,不仅是从它的每一个形象里奔跳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的飞转着轻快的旋律。 把艺术和政治高度结合在一起的杜甫,他那渗透于一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不仅经常被国家大事所吸引、所激发,而且自然界的花飞雨落也无不挑动诗人的爱国感情。例如他的《对雨》诗: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在《登楼》一诗中,远大而壮阔的山河景色,更是无限地激起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在这首短短的诗中,诗人把国事多艰的感伤,为国尽忠的宏愿,以及对敌人的仇恨,都一齐交织在一起。

杜甫就是这样为国家、为人民忧虑了一生,歌唱了一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病倒在湘江船上,也没有一刻忘记过多难的祖国。他在最后的一首诗中仍是这样地慨叹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三.其它方面的诗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诗。在这些诗中,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非常好,并且闪动诗人自己所独具的风采,同时又能变态万千,不拘一格。如他的怀念李白的诗:

杜甫诗全集篇六
《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一)主要内容:

1、抒写理想壮志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3、 表现战乱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作品都是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是所写,诗歌写出的老百姓凄惨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杜甫沙场抒怀,描写的战事悲壮,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4、 感叹身世遭遇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这些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到晚年,但却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杜甫已是“老骥伏枥”,但其心中的政治抱负却还没有实现,杜甫心中充满了不甘,但又很无奈,这种无奈是悲哀的,也是可怜的。《咏怀古迹五首》借对五个人物的凄凉身世、壮志未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寄予自己的身世之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写意,表达了诗人千载留恨的悲郁情怀。

5、自然山水和生活情趣

杜甫对着祖国的山河有着莫大的热爱,他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

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美丽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诉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归乡无望的忧伤。另外《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

(二)艺术成就

1、在写实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杜甫诗全集篇七
《杜甫诗的思想与品格情怀》

杜甫诗的思想与品格情怀

盛唐文人的风骨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

深受儒家影响的政治抱负

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姓呼喊的伟大诗人。

对人民深切同情与关爱

无论是身处朝廷还是远在江湖,杜甫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以他的诗笔有力地抨击时弊。他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们的苦难,为人们大声疾呼。

杜甫不仅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之代表,更有「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忠君与爱国

杜甫的爱国思想和忠君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君与国原本难以割裂。早年杜甫曾用「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来比喻他对唐玄宗的忠诚,如同葵菜和豆叶天性向阳,不能改变。 ,即辅佐君主,救济天下,使尧舜时代的清明之治在当世重现。但坎坷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使他长期沦落社会下层,因而逐渐走向人民,成为一位替黎民百 ,正表现出他最可贵的性格特点。 在《北征》中,他勉励唐肃宗继承唐太宗开创的辉煌基业,表达了盼望国家中兴的心愿:「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在流落夔州的时候,他遥望长安,把朝廷比作北斗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国先于君

但是杜甫决不是愚忠。出于对昏君庸主的失望,他曾以极其不恭的语气讥刺肃宗信任宦官,惧怕张皇后:「邺城反复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

他对于唐代宗的昏庸更是愤慨:「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批评皇帝不能起用贤人,恩泽虽多,百姓的灾难却更深重。

可见,当君主的行为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杜甫是将爱国和忧民置于首位的。 以天下为己任

盛唐文人普遍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杜甫从盛唐的时代潮流中,汲取了进取积极的精神,很早就以宰辅自许,以天下为己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先县咏怀五百字》)

为国牺牲的精神 (《自京赴奉

他屡屡歌咏凤凰:「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凰台》)凤凰象征国家的太平祥瑞。诗人愿意用自己的心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为国家中兴、解救苍生,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忧国忧民

虽然杜甫一生潦倒,但始终执着于关怀现实政治,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大问题。例如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塞芦子》、《悲青阪》等诗篇,为自己不能在战乱中向朝廷献上良策而无限忧虑。

在《北征》中,他分析了朝廷向回纥借兵必然会带来的隐患。在《宿花石戍》中,他焦虑地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流落到夔州时,他还借《寄柏学士》诗,请求在位的官员们以百姓的安居为念:「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现实。可见杜甫

对国家、人民的强烈使命感。

对战争的谴责

杜甫身处乱世,战争和流亡所带来的惨象,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在他的许多诗里,表达了对战争残害生命的愤怒和谴责。

著名的《后出塞》:「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在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指出战争只能以制止侵略为目的,不应以战争作为开拓疆土的手段。

反映战争的残酷

《悲陈陶》一诗记述了756年宰相房管在陈陶斜的一场败仗:「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诗里描绘了血流成泽、尸横遍野的场面,指出无数生命仅因主将的失误,便如此轻易地毁于一旦。不仅反映了当时唐军惨败、叛军气焰正盛的形势,而且以典型的画面突现了人类战争的残酷。

杜甫的心从未因熟视丧乱而变得麻木,他的痛切悲苦之词,使千载以后的读者,仍能为他那充满人道精神的仁爱之心感愤流涕!

相关热词搜索:杜甫 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全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杜甫诗全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杜甫诗全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74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