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

2016-01-30 10:56: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一《自编诗歌散文》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一
《自编诗歌散文》

梦想就在身边

可乐小学 傅罗旎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

坡„„” 听着这首歌,我觉得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秀丽宜人,魅力无穷的国家。通过看报浏览网页,我知道了中国有梦想,我也有我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伟大的。中国的梦想,在我看来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让人民安居乐业,那么从我自己看来,我们应该做的事什么呢?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必须的,人民之间应该宽容对待,真诚地和睦相处,就像我们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一样,千万不要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我想,这离中国梦就近了一步。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和谐美丽的地方。

梦想是美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想当一名科学家,有的想当一名像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有的想当一名警察。而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从《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我知道了做一名医生是光荣的,因为医生可以帮人们治病,救死扶伤。我要肩负起医生的崇高职责,与残酷无情的病魔拼搏。我也想让生病的老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让孩子们活泼快乐,茁壮成长。为此,我要经常锻炼身体,具备强健的体魄,我要治好千千万万的病人,我一定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对病人一视同仁,不管他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一样认真对待。我也要尊重病人,对病人和蔼可亲。工作要像叶欣一

样一丝不苟,踏踏实实,不能马马虎虎。要多为病人着想,尽量为病人提供方便,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解决病人的困难。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会让世界充满着欢声笑语,让他们谈笑风生;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会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医生的伟大;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会让父母和身边的人都喜笑颜开;假如„„

做一名医生是伟大的,是光荣的。虽然现在我不能马上实现,但是我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查找医学知识,我相信在将来“假如”就不是“假如”了,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梦想就在身边,就在我们心中。听着“心若在,梦就在”这首歌,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梦想离我并不遥远。

梦想

可乐小学 唐若楠

梦想不像枝头的硕果,

伸手就能将果实摘下;

梦想不像田间的小草,

用刀就可以将它割下。

梦想不像地上的纸屑,

随手就能将它捡起

它不是云彩,千变万化,

它不是流水,一去不回,

它不是金钱,可以再赚,

它不是肥皂泡,只是幻想。

它好像一首歌,

让我充满快乐,

它好像一片阳光,

让我感到温暖;

立志勤奋 努力成才

可乐小学 李智宇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课文《说勤奋》,我认识了努力学习的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一会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他还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我也认识了毫不气馁,奋起直追,最终完成了高难度青蛙卵剥离技术的童第周。他每天天刚亮,就在校园里读书,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我也学习到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句话提示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会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一直以来,老师告诉我们:只有勤奋,脚踏实地才能有成绩,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古往今来,勤劳的例子多得数不清。你曾经听说过“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人力物力集修万里长城”的故事吗?这些人民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了财富。我们身边的父母和邻居也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粮食和钱财。我的父母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劳动,难道不是勤劳吗?他们一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我们将来成才,希望我们以后能有出息,有发展。

所以,我认为,勤劳不仅能给我动力,也能给我信心。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改善了,经济条件也比古时候好多了,但也不

要忘记了:勤劳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学习的道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特别是在学校,不能浪费时间,要努力学习,不让爸爸妈妈失望,不让他们操心,要学得知识。你觉得呢?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二
《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三
《诗歌》

1.诗歌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原是(诗)和(民歌)的总称。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是(《诗经》 )。

2. 诗歌 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3. 诗歌 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到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 手法有(赋·比·兴)。

二. 运用诗句填空。

1.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① 忧国忧民

②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③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⑤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

⑥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 建功报国

3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陆游《书愤》

4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5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③ 思乡怀人

1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④ 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⑤ 感时伤逝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诗歌常识

一、文学体裁分为( 诗歌 )、小说、( 散文 )( 戏曲 )四大类。

(一)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按表达方式分为( 叙事诗 )(抒情诗 )( 说理诗 )。叙事诗以 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如《石壕吏》,抒情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如《送友人》;说理诗以

蕴含哲理为主,如《观书有感》。

古典诗歌(旧体诗)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

“行”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 )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 绝 )句和( 律 )诗两种类型,绝句分( )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 )言律诗(五律)、( )言律诗(七律)、( )律三种。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 )联,三四两句为( )联,五六两句为( )联,七八两句为( )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 )联和( )联必须对仗;无

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 )律。

词鼎盛于( )代,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 )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歌·行”古代诗歌体裁,二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 (或“上片”),下段称为“ (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如《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

诗歌都是古体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新诗。今人用文言写的格律诗称为旧体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和唐代的( 孟浩然 )、( 王维 )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 )、( 王昌龄 )、( 李颀、王之涣等 )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最佳答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代表作品为《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作品有《醉花阴》等

三、其他常识

l.《诗经》,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我们学过《关 》《 》。中国最( )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篇,分为“ 、“ 、“ ”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 )传统,列为“( )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 )主义、( )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 》《九歌》。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 )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 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3、“三曹”指三国时的( )( )( )

4、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孔( )、陈( )、王( )徐( )、阮( )、应( )刘( ),他们的《乐府诗集》诗风称为“( )”,又叫“( )”,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建安骨”就

是“( )”

5《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 》,被称为( )

6、“初唐四杰”指王( )、骆( )、卢( )、杨( ),我们学过王勃的诗( )

7、王维被苏轼赞为“诗中( )”“画中( )”,我们学过他的诗有《竹 》

《使至 》《送元二使安西》

9、能代表唐、宋、元三朝文学成就的分别是唐( )宋( )元( )

10、李白,字( )白,别号( )居士,人称“( )。与杜甫并称“( )。我们学过的作品有《 难》《渡 》《宣州谢朓 楼 》《月

下 》等,结为《 白集》,属( )主义诗人。

11、杜甫,字( )美,自称( )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 )。我们学过的作品有《春 》《茅屋 》《江南 》《望 》《 吏》《登 》等,

结为《杜工部集》。属( )主义诗人,被称为“( )。

12、白居易,字( )天,号( )居士。我们学过的作品有《钱塘 》《观 》《望月 》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属( )主义诗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内容分为( )( )( ),

主要艺术手法有( )( )( )

2、近体诗指( )( ),律诗的( )联和( )联必须对偶,( )

( )( )( )句必须押韵

3、《天净沙·秋思》按时代划分是( ),按表达方式划分是( )

5、少陵野老、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小李白、小杜分别指( )( )

( )( )( )( )

诗仙( ),诗圣( ),诗魔( ),诗佛( ),诗鬼( ),诗囚( )和( ),诗豪( )。

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

三班 班固、班超、班昭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词圣苏轼、草圣张旭、曲圣关汉卿、武圣关羽、剑圣裴旻、道圣老子、文圣孔子、亚圣孟子、茶圣陆羽、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四
《山水言诗》

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

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阔的风景。这类诗气魄雄伟,意境开阔,白描笔法,粗线勾勒,而且角度富于变化。请看《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可泛称秦岭)主峰。诗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登山经验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写登山,下面的《汉江临眺》则是写临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地的形势,中写江流浩荡的景观,末写流连忘返的情意。粗线勾勒,境界壮阔,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象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总体印象,而且是用诗思而非肉眼统摄的图象(这点与西方诗歌逻辑有别),表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应(这点又与西洋绘画逻辑有别)。王维类似的诗句很多,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请看他的山水小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静无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东升,空山洒满光辉,山鸟被惊醒,在山涧里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更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人闲”有的版本作“人间”,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释为月华。诗人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诗人是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富表现力、最引人遐想的动人一刻写的。这是一幅富有音乐感的月夜小景。与《辛夷坞》的空寂入禅相比,此诗热烈活泼,富有人间气息。

王维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小诗,名为《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源于陕西蓝田县西北。红叶即枫叶。早行山中,一路欣赏山景,忽然觉得衣服湿了,以为是下雨,细看却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岚气,衣服大概就是让它打湿了吧!诗人把游客的这个感觉过程浓缩在两句诗里,写得十分有趣。此诗有色彩:白石、红叶、翠岚。有音响:溪水冲激石床。也有游人的感受。诗虽短小,却是包蕴丰富。唐代书法家也是诗人的张旭也作有一首七绝《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的“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王维诗中的“湿人衣”却是写幻觉和错觉,写出了浓翠欲滴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两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诗画乐于一体的佳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写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象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

王维有些名句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

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为细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沸腾的生活更衬托出诗人门庭的冷落。是一种企羡,还是真的已经超然于现实?难以明解。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

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写辋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静幽雅,如在画中。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维门前,别是一番情趣。“渡头”一联被传为绝唱,《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高度赞美这句诗的画意诗情。王维的诗因为“诗中有画”,所以最易把读者带入诗境。难怪当香菱向黛玉请求作诗方法时,黛玉首先要她读的唐人诗,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诘全集》(见《红楼梦》第48回)。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首先应放到中国古典山水诗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但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并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才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但这类诗当时不多见。

山水诗是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的。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晋室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们。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把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士大夫们从自然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崇尚清淡之风也带来赞美山水隽语的发达(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亦出现山水佳句。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出第一位山水诗人,这就是晋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优游名山胜境,写有大量的山水诗。其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诗的结构往往是纪游式,末后总留有玄言诗的尾巴。他的诗往往是有句无篇。稍举一些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写园林;“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之写秋;“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之写冬;“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写暮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之写春景。这些精美的诗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随后,南齐诗人谢眺也写了一些清新流丽的山水诗篇,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南朝梁代诗人何逊也有些写景名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但他们的诗作都存在有句无篇的毛病。

山水诗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光被后代诗坛。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五
《自创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提问与回答模式》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提问与回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切忌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意境归纳常用到的词有:优美空灵、明净绚丽、清新自然、开阔雄浑、雄阔苍凉、清净幽远、清新幽丽、萧索凄清、幽静孤寂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出错。

(四)、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答:(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问:请简析这首诗意象。 (6分)

答: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表层含义)作者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深层含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全国卷2)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07年北京卷)

芣苢①(fúyǐ)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luō、lǔ)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xié)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问: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7年陕西卷)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

2

答: “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诗歌简析】:

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描写,抒情的技巧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四大类。

抒情方式有: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应注意:

1、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2、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4.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5.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7.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修辞手法主要有: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

4.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用典、对比、渲染、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

1、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烘托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又有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乐景衬哀情。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4、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5、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问: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 ③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五)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4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3分)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年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诗歌简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怜,是爱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 “封驳不避权贵”可见作者为官态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脚。次联二句分承首联,是对首联句意的补说。“未用较得失”承“爱棋”句,因为只爱“局方”,不在对弈,所以没有用它较量胜负输赢;“那能记宫商”承“怜琴”句,因为只爱“弦直”,不在音声,所以没去记宫商五音。以“方”、“直”自守,其结果如何呢?便过渡到下两联。在南北宋之交腐败现实中,方直自然更无容身之地。所以,年纪愈长,世也愈加疏远。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为“拙”。因此,一拙万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说己,却无字不是讽世,末联将诗意再推进一步。虽然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5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六
《201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第一编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形象鉴赏

【考情快递】

高考对古诗词形象鉴赏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以及分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体现的情感等,比如2012年湖北卷,要求概括诗中“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特征,并作简要分析;二是分析景物形象,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体现的情感、作用和营造的意境等,比如2012年山东卷要求分析诗歌中“孤舟”意象的作用等;三是分析事物形象,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这一类诗歌即咏物诗。比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所选的《落叶》一诗,它本身就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

【一轮诊断】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诗歌的形象鉴赏作了重点复习: ❶分析环境,体会处境。

❷分析意象,感知意境。

❸把握景物,体会情感。

❹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但在一轮复习中,诗歌形象鉴赏题的解答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诗歌不能透彻读懂,影响答题;二是形象鉴赏不到位,不深入,不全面,致使形象支离破碎;三是表达语言不规范,缺乏术语色彩。

【二轮定向】

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训练,进一步总结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❷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一步规范形象鉴赏题的步骤,争取答题时思路清晰、要点明确。

❸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语言表达上要做到专业化、术语化,不用外行语言。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以景物与人物形象类诗歌的复习作为重点,进一步熟悉解

题步骤,掌握解题规律与技巧。

1.(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 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尤其是诗歌中的注释,对理解诗歌起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2)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或心理。这首诗中的关键词语是表动作的词“逐”“立”,表心理的词“爱”,这些词语对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整体理解,从颔联的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反问句和诗歌的寄托。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这是一首咏物诗,答题时首先立足诗歌内容,结合颔联的具体诗句分析,再联系自己对菊花意象整体的理解。

答案示例——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 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篇七
《山水诗词鉴赏》

第七讲 山水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中国古典山水诗词发展的脉络,分析其中的名篇佳作,归纳出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山水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山水诗词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山水诗,诗歌的一种。以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抒情诗。对景物观察细致、形象清新逼真、语言富丽精工是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朓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撷英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谢灵运,中国山水诗创作以大谢为形成期的标志。如《登池上楼》。

第二位诗人是谢朓,世称“谢宣城”。《之宣城郡出新蒲向板桥》:“江路西南永,

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三、唐代山水诗举要

(一)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概述 山水诗在唐代达到最高峰。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三)王维的山水诗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孟浩然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绪和对大自然的细微感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夜归鹿门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2) 山水诗派诸人与禅的瓜葛

(3) 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淡”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特征。关于孟浩然的诗作,更是以“淡“著称。明人胡应麟以“简淡”概括其风格。

( 4)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韦应物山水诗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李白的山水诗

总体特色: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杜甫的山水诗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柳宗元的山水诗:善于将压抑、愤懑的感情寄托在山水景色之中,使情与景契合无间,风格比较凄清幽冷。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寄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四、宋代的山水词

(一) 柳永的《望海潮》

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本词以清新的笔墨,铺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把杭州景象描绘得富丽非凡。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都一一呈现在词人的笔下。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通俗形象,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二)欧阳修《采桑子》词作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安徽阜阳(西湖)作的10首词。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赏析】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

采桑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赏析】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公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山水诗词的特征

(一)自然的多情的风物。

(二)音画的融通的佳境。

(三)生命的诗意的栖居。

(四)精神的璀璨的光华。

(五)精神的时间体验。

(六)精神的空间张势。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 描写大自然景色的诗句 有关自然景色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自然景色诗句自编长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943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