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另董大古诗

另董大古诗

2016-01-27 09:41: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另董大古诗篇一《一古诗文》 与经典同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另董大古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另董大古诗篇一
《一古诗文》

与经典同行 (五年级) 泰州市大泗学校小学诵读教材

一 古 诗 文

1 别 董 大

【唐】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本诗前两句董庭兰(董大)所去之处的严寒、艰苦:又是黄沙(黄云)吹得昏天黑地,又是北风大雪,天寒地冻。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双重否定,肯定了董大前途的知己针在他困难的时候为他排忧解难。第四句说天下没有人不认识他。此句略带夸张,可以说是对董大的极大鼓励。

2 春 夜 喜 雨

【唐】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夫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场雨下得很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了。春雨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天空乌云密布。野YUJINGDIANTONGXIiNG - 1 -

与经典同行(五年级) 泰州市大泗学校小学诵读教材

外一片黑暗,只有江面船上的灯在雨中闪耀着。经过一夜春雨之后,第二天满城的花饱含着雨露,更加滋润明艳。

这是杜甫的一首名诗,诗中把对春雨的喜悦之情以及春雨过后的繁盛景象描摹得很传神。

3 浪 淘 沙

【唐】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要说谗言恶语如江浪深,莫要说遭到放逐就像江沙下沉。千淘来万滤去虽多折磨多辛苦,吹尽了沙子才能现出真金。

作者被贬官之后,写这样的诗表示自己的乐观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两句历来被人们传诵。

4 蜂

【唐】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尖山,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咏蜜蜂的诗,诗中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只要是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是蜜蜂的领地。但蜜蜂采花酿蜜,到底是为谁在奔忙呢?诗歌以蜜蜂辛苦采蜜为喻,表达了作者对“蜜蜂精神”的赞美。

YUJINGDIANTONGXING

- 2 -

与经典同行 (五年级) 泰州市大泗学校小学诵读教材

5 江 南 春

【唐】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一带方圆千里之中,黄莺清脆地鸣叫着,红花绿树交相辉映,水乡和山城到处飘着酒旗。在这大好春光里,只见当年南朝修建的许多寺庙和亭台楼阁,都掩映在蒙蒙烟雨中。

6、示 儿

【宋】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千乃翁。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别忘了在家祭时将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这首诗是陆游以遗嘱的形式写成的,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拳拳爱国之心。

YUJINGDIANTONGXIiNG

- 3 -

与经典同行(五年级) 泰州市大泗学校小学诵读教材

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滔滔黄河奔腾入海,巍巍华山高耸入云。在金人铁蹄下生活的百姓们受尽折磨,盼望朝廷军队收复国土,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他们的泪都哭干了!

这首诗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闪两句描写北方沦陷区河山的雄伟壮丽,后两句刻画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急切心情。

8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记得当年,诗人与李龟年常在岐王府、崔九家里见面。后来李龟年流落江南,不期又在暮春时节与诗人相遇。这时,诗人无限感慨,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李龟年的遭遇,暗含着对人生岁月如落花的感叹,也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繁盛时代已去的忧戚。

YUJINGDIANTONGXING

- 4 -

与经典同行 (五年级) 泰州市大泗学校小学诵读教材

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暮春时节,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听到你被贬往龙标,现在大概正经过五溪吧。我不能与你见面,共分忧愁,就让我把一颗忧愁之心寄托给明月,伴随着你一路同行。

这是李白写给王晶龄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

10 渡荆门送别

【唐】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乘舟从荆门外迢迢远渡,来到古楚国之地尽兴漫游。山随着平阔的旷野的展现而消失,大江奔腾流入辽阔的荒原。水中月光仿佛天上飞来的明镜,江面上彩云变幻结成海市蜃楼。我仍然爱恋着故乡的水,它万里之外仍伴着远行的小舟。

诗以生动明快的笔调描绘了长江沿岸雄浑奇丽的自然景观,反映出年轻诗人蓬勃的朝气和博大的胸襟。

YUJINGDIANTONGXIiNG

- 5 -

另董大古诗篇二
《古诗》

《别董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乡村四月》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重点难点:领会诗歌第一、二句的诗意。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另董大古诗篇三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作业

。 2、修改课堂小练笔。 课后小记

21 搭 石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练习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

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2、听写部分词语。 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课后延伸,拓展

a、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b.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课后小记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另董大古诗篇四
《别董大》

1、 古诗原文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 古诗注释

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⑶莫愁:请不要忧愁 。

⑷知己:知心的朋友。

⑸谁人:哪个人。

⑹识:认识。

⑺君:你,这里指董大。

3、 古诗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4、 创作背景

这首七绝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作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5、 古诗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

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6、 作者介绍

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7、 作者趣事

天宝三、四年间,李白认识了高适,他们相从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安史之乱”爆发时,高适善于抓住机会,表现政治才能,他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奔赴正在向西行的玄宗,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在朝野一片混乱的非常时期,以果敢与冷静的气质得到玄宗的注意和赏识。玄宗以诸王分镇,高适看出内乱隐患,直言极谏,吸引了肃宗的目光。永王李璘起兵叛乱,肃宗立召高适问策,他对江淮局势早已了然于心,断言永王必败。奏对称旨,擢升淮南节度使。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由文人而为戎帅,负起讨伐李璘、平定江淮的重任。

出镇淮南以前,高适先联络各路兵力争取支持,招降李璘部下大将,一系列举措谋在事先,赢得了“义而知变”(《旧唐书》本传)的声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寻阳狱中,曾写诗给高适,想请求高适相救出狱。高适对身陷囹圄的老友李白不予援手,在今人看来未免冷漠,但也从另一面表现了高适的冷静与理性。置身于王室父子兄弟争权的复杂政治格局中,一步走错,不仅建功立业抱负成空,还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安史之乱使得李白与高适由密友转为政敌。在高适来说,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他时刻都在考虑与政敌划清界限。而对于天真的诗人李白来说,他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还认为高适是自己的密友,高适飞黄腾达,自己身陷囹圄,料想高适会援手的,殊不料高适对于李白的请求,连回音都没有。因此,所有感性的冲动与世俗人情的干扰都是应当排斥的,此时高适已由诗人成为彻头彻尾的政治人物了。

高适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士而两任节度使,但辉煌极其短暂,就是在他所谓“极达”的后期,也不断招致谗毁和冷遇。君王的求贤并不像标榜的那样迫切。尤其是通过不寻常途径被发现的才士,往往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李白如此,高适也同样。

另董大古诗篇五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

另董大古诗篇六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

1.(2013·山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2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结合对诗句含义、意境以及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思考。“割”字出现在描绘泰山的诗句中,就要思考此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小”字出现在全诗的主旨句中,要从诗人的情感、抱负角度思考此字的作用。

答案:示例:(1)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2.(2013·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可从标题入手,结合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思考“谁”从军行,诗歌写了“从军行”的哪个或哪些方面。然后使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概括作答。(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雪暗凋旗画”写了色彩,从视觉角度描绘;“风多杂鼓声”是听到的,从听觉角度描绘。

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2013·襄阳)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所见景色”四个字,结合对诗句描绘的画面的理解,回答“潮平”“风正”写出了怎样的景色。(2)考查对诗歌主旨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乡书”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4.(2013·广州)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2)考查的是对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答题步骤: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5.(2013·乐山)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描绘能力。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想象,适当补充人物、情节,使画面感更强。语言表达要通顺、流畅、优美。(2)考查语言品析能力。可从修辞手法入手,结合句意分析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另外,这首诗标题中含有“送”字,结尾诗句中再次出现,即为扣题。

答案:(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2013·泸州)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首先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回答这两个比喻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再结合词句的意思,分析采用这一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能力。“送春归”暗含惜春之情,“送君归去”表达了送别之情,“千万和春住”表达了祝福之意。

答案:(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惜春之情、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7.(2013·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首先明确此处描写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一环境描写与下文有何关系,对表现人物、反映主旨有何作用。(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尤其是抓住诗歌最后两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然后联系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这首诗“另类”或“不另类”。回答时,要先明确表态,再阐述理由。

答案:(1)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8.(2013·雅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含着深

意。

解析:此诗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是着墨于诗中人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答案:C

9.(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4分)

辋川①六言(其五)

王 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的能力。首先翻译诗句,然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色,体现画面的美感。(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诗人用前两句诗将田园风光描绘得如此优美、动人,暗含了喜爱、向往之意。诗人又在后两句借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颜回”“五柳先生”表达自己对恬静、安闲生活的追求。

答案:(1)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10.(2013·河北)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3)题。(6分)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注意“致”的写法。(2)“断肠人在天涯”与A、B、D三项的诗句表达的都是羁旅途中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C项诗句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之意。(3)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要从以下角度思考:诗句本身表达的意思;这一诗句对全诗环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方面的作用。

答案:(1)马致远 (2)C (3)示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6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2分)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从局部或整体上获取信息。《送人之松江》中由“西风萧瑟”“暮烟微雨”可知,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别董大》中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送别的季节是冬天。 (2)考查对古诗词情感的体会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前诗中,“西风萧瑟”“离愁”表明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的是乐观旷达的胸怀。 答案:(1)秋季 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12.(2013·黄冈)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2)题。(4分)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 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期:期望,预料。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从“包羞忍耻”可见遗憾、惋惜之情;从“人杰”“鬼雄”“思”可见赞扬、肯定之意。(2)考查对诗歌观点的把握能力。第一首诗可抓住“胜败兵家事不期”“卷土重来未可知”拓展发挥;第二首诗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思考应该如何做人。 答案:(1)遗憾,惋惜 赞扬,肯定 (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思相近即可)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另董大古诗篇七
《古诗分类整理》

古诗分类整理

劝学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 《冬夜读书示字聿》 惜时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送别(友情)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 适 《别董大》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送友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四季类:

春天: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春日》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 甫 《绝句》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 甫 《春雨》

夏天: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秋天: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 牧 《山行》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冬天: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爱国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 《过零丁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绝句》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 《示儿》

思乡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静夜思》

节日类: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 牧 《清明》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心情类:

悲伤: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儿》

高兴: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官军收河南河北》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发白帝城》 王 维 《九 陆 游 《示 杜 甫 《闻 李 白 《早《水调歌头》

忧愁: 诗歌名句 作者 诗题

1.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 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杜甫《春望》)

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情: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江: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另董大古诗篇八
《古诗词复习》

另董大古诗篇九
《古诗情境填空》

1、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环境中,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这真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颂扬那些具有终生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教师们。

3、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雨梦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鹏飞在送她的时候拍拍她的肩膀,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5、 星期六,小刚约你出去玩,看到你正在做作业,他说:“明天再写吧。”你用这样一句名言谢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表现自己高尚情操的诗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了出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 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

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于是这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13、按要求写诗句:

秋“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4、“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

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5、“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17. 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8.根据“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至少4句相关的诗句。

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桃: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9.“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2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2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来教导我们。另一首《悯农》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扬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夏日绝句》。诗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4.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7.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过零丁洋》,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8.我们学过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出塞》诗句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9.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

30.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

31.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的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

另董大古诗篇十
《别董大》

《别董大》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理念】

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神底子。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板书:别)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

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 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他的好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

(1)指名读。

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你会说些什么?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

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下谁人不识君。

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要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 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

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 到黑板上)

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

1、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

2、结合《暮江吟》,搜集下节课山水主题古诗教学的相关资料。 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 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

同学们,下课铃响,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今天听课的老师,好吗?

一、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

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

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

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

*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

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

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

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

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

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

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二、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

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

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

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

命质量。

三、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

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

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

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

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

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

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另董大古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董大为主持人 诗人高适在与好友董大 高适送别董大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另董大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另董大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819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