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

2016-01-23 11:55: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一《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一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题 解】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句 解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以之为画幅背景,接着,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两句诗被传为千古佳句,后世诗人多有仿效、借用。如唐权德舆的“山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宋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一“浮”一“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自然,这一切都只是错觉,是由于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视线不停起落升降的缘故。诗人巧妙地借用这种错觉,进一步渲染出了汉江水势的磅礴。

此时的诗人,或许早已进入了神与物游的境界吧。果然,他沉浸其中,乐不思归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据《晋书·山简传》,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有一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去那里饮酒游乐,大醉方归。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评 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这首诗属于后者,气象博大,意境高旷,所表现的美是壮美。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二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古典诗词赏析——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①三湘②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题 解】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句 解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以之为画幅背景,接着,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两句诗被传为千古佳句,后世诗人多有仿效、借用。如唐权德舆的“山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宋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一“浮”一“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自然,这一切都只是错觉,是由于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视线不停起落升降的缘故。诗人巧妙地借用这种错觉,进一步渲染出了汉江水势的磅礴。

此时的诗人,或许早已进入了神与物游的境界吧。果然,他沉浸其中,乐不思归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据《晋书·山简传》,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有一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去那里饮酒游乐,大醉方归。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评 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这首诗属于后者,气象博大,意境高旷,所表现的美是壮美。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

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

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

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 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

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三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四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五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六
《诗歌热身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七
《14诗歌练习及答案文档》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 ,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像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主要描写 ,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从诗句描写内容方面答题)(2分)

2.诗人写景,往往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试以“柳花惊雪浦”一句为例加以赏析。(4分)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忆秦城?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1.你认为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情怀”的是哪一句?请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自然景物 人的活动

2.颔联写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象是铺了一层雪。诗人不禁大为惊奇。此句 “惊”字写人,透露出诗中有人,有人的观感,有人的情思。这种观感和情思与诗歌所展示的自然景物融成一片。

3.其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该句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叶落”“心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不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其二: “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的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和故乡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这一笔抒情统领全诗之景,从远景乱山、归鸦、暮色,到近处的落叶、秋风,寂寞之景,皆体现寂寞之心,含蓄而深沉。结句抒情,尤其是“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4.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象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诗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哀愁,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野 步 [宋]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2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 。(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此度”指寓居蜀中;“归”指归乡或者还乡。

2.衬托或者反衬手法,反语。

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衬今日之可悲。当时念念惟在故乡,故不知江南之可乐,且思终老之还乡;而今忧患老大之后,还乡之终不可期,更有不能得归之痛。“白头誓不归”为反语,着一“誓”字,以断然坚决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韦庄词之劲直由此可见。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上面两首诗都是温庭筠的作品,《咸阳值雨》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2分)

2.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闲适(愉悦) 怅惘(悼念)(2分)

2.两首诗都有“还似”一词,用的是联想的手法。第一首由当地(咸阳)想到别地(洞庭),第二首由眼前想到过去。《咸》中的“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宿》诗中的“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4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并分析作者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2、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7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词(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八
《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九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大联考2016届高三十二月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12月7日下午14:30~17:00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选、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呢,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申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刘,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这至善;人们欣赏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

“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选”,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选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G里头还是向往着八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域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惟席,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耀湖广佥事。昊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这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轶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足,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席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日:“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谤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又尝与陈宁坐省中,阅天下军骂籍,令都督毛骧取卫士刘遇贤及亡命魏文进等为心膂,日:“吾有所用尔也。”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巨从己者。

(选自《明吏·胡惟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B.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C.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D.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

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惟庸,定远人。在和州归附太祖。后任太常寺少卿、本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

B.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向皇上告发了他。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

C.后来刘基生病,皇上派惟庸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栩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D.惟庸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

译文:

( 2)又言其祖父二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g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在《离骚》中,“ , 。”写自己与小人们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调和的,自己愿意为正道而死。(2分)

(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 ”的人才能邀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2分) (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 。”(2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

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又抱了她的。

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明白只要他出来说一句话,事情就清楚了。但是,他不能,他也不敢。有好几回,他都走到了院门口,可叹一口气又转回来了。

从此以后,老二就有了一块心病,夜间还常常做恶梦。特别是隶录回来之后一——因那小子在县城作案被逮住,自己供出了事实的真相——老二的心病就更加的沉重了。他甚至不敢见隶录,不敢见隶录的一家人。远远地看见他们过来了,他老早就避开了。有时候突然打了招面,避之不及,他的心就猛跳起来。虽然,隶录仍像过去一样,隶热地称呼他二叔长二叔短,他却觉得自己的脸没处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感到头昏沉沉的,浑身乏圉无力,他自知时日不多了,几次鼓足了劲,想找隶录说明真相,认个错——老辈给小辈认个错,也少不了自己的啥,咋么也不能把这个心病带到棺材里去——可是,事到临头,他总就没有了勇气,他一辈子也太好面子了„„

终于,有一天傍晚,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了门,向隶录家苹果地头的看护房走去。半路上,他跌了一跤,一下子便人事不省了„„

那天入殓的时候,许老二总是合不上眼,嘴也张着,好像总有些啥话还没有说完。任凭几位老者,坐在他的头前,慢慢地不停地用手捋,总也是不顶用。隶录看见了,便说,我来试试。二叔最爱我了,上学的时候,我还吃了二叔不少的糖呢„„

奇了,在埸的人都看见了,隶录的话刚说完,许老二的眼和嘴,随着隶录的手,一下子就合上了。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老二因为沉默而愧对了隶录,所以经常做善事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B.许老二和隶录面对女人遭侵害,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通过二人行为的对比,表现出了许老二和隶录各自的性格特征。

C.许老二好几次走到院门口又转了回来,这鲜明地表现出许老二好面子的人物性格。

D.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构成对比,通过许老二性格中的优点和性格中的缺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

E.作者以“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文章语言质朴,侧重心理描写,使许老二这个人物得以丰满体现。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许老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许老二的心病”,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篇十
《语文诗歌鉴赏》

解读思想情感的角度

1、题目2、作者3、注释4、文本5、题干

总结答题步骤

①点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准确体现景物特点情调。如:“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②现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析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好风光,安逸恬淡隐者乡。

自然农作皆热爱,怡然自得心境强。

世俗碰壁求超脱,和平静穆我向往。

清高脱俗为高士,现实黑暗厌官场。

抒发闲情与逸致,品行高洁美名扬。

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题:“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1、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新春图景。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入”字把春光的浓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扣紧了题目“延绿”二字。

3、表现了诗人看到满眼春色的喜悦之情。

汉 江 临 泛①

楚塞三湘接②,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④,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⑤,留醉与山翁⑥。

王维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1、尾联直抒胸臆

2、写襄阳的风景,叫人陶醉;作者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山简)。

3、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二、边塞诗

• 建立功业多渴望,保家卫国岂顾身。

• 山河沦丧感苦痛,久居边关乡愁殷。

• 连年征战极惨烈,塞外生活倍艰辛。

• 归家无望添哀痛,报国无门增怨愤。

•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请分析这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这首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事)

• 2、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二三联写军队出师、围城、战

斗的场面。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 3、整首诗表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三、送别羁旅

•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

• 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

• 人在旅途的艰辛,独宿驿站的寂寞。

• 对家乡亲人思念,对家庭温馨期盼。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答案:

• 1、作者写了冬末春初旅行江中的情景

• 2、客路,行舟都点明旅者身份,次联写江上行船所见之阔大景色,三联写拂晓见

江日初升,新时旧岁交替而生感悟,而生乡愁,尾联见大雁更生思亲之情。

• 此诗虽以乡思为主调,但道出的人生气度和宽阔胸襟更值得称道品味。

四、闺怨宫怨

闺中女子多怨悔,孤独寂寞恨冷清。

思念丈夫盼团圆,语多关切露挂牵。

宫中女子被禁锢,渴望自由与幸福。

青春消磨多哀怨,美人迟暮叹苦难。

男性诗人常自比,感慨才高不得志。

瑶瑟怨

冰簟1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速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1冰簟:凉席之美称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答案:全诗用冰簟、银床、碧天、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的悲怨之情。

五、伤时感遇

春光媚,富生机,惜时光,多欣喜。

春花凋零,知春将尽,男子叹年华易逝,而无所成。

女子哀红颜易老,芳华不再。

秋天叶落,寒冬将临,又叹岁月无情,老之将至,而一事无成,自会悲秋。

春行即兴 (李华 )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请,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六、咏物说理

咏物寓理,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如《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借事说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对哲理的感悟。

如:《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作者以鹰自比(托物言志)。

2、“男儿”三句极豪迈,写面对群小,猛气犹存、老当益状的情怀,末二句写世事昏暗,正是需要英雄之时。

3、抒发了作者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2、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3、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七、忧国忧民

揭露上层的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担忧家国的命运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壮志难酬的悲叹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作者写了抗元失败弃家入山的事。

2、作者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挺立的青峰,是诗人形象的写照。梅花独立世外,他以梅格自期。

3、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八、怀古咏史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讽当世。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

古今对比,寄托伤感

借古讽今,哀叹兴衰

总结经验,以古鉴今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 这两首诗个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两诗都是怀古之作。

2、第一首通过皇宫内外冷暖有别,鞭挞无视人民疾苦,耽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写君主追求享乐,看轻国事。结果兵变国乱。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相关热词搜索: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 望岳一诗的尾联 诗歌尾联的作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汉江临泛 诗的尾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64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