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悲观消极的诗句

悲观消极的诗句

2016-01-23 10:26: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一《古诗十九首中悲观而不消极的精神》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悲观消极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一
《古诗十九首中悲观而不消极的精神》

探索《古诗十九首》中悲观却不消极的生命态度

姓名:陈玲玲 学号:200901010303 指导老师:刘敏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悲愤之情的宣泄之作,在诗歌中流露出了末世文人悲观而苍凉的心态。

时光流逝、功名无路、离乡漂泊、夫妻分离,这些现实的辛酸构成了他们内心无法回避的悲哀情绪。为了消

释这种悲哀, 处在社会底层的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面对坎坷的人生他们依旧心怀希

望,用一颗跳动的心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咏叹。

而这种心怀希望不消极去不懈探索的生命态度,正是《古诗十九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悲观心态 ;心怀希望 ;生命态度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这样一组诗歌散发出耀眼光芒,历代

文学评论家不惜溢美之词来称赞。钟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境悲远,惊

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赞“观其结体散文,直

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2]《古诗十九首》篇幅虽然短

少,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人生哲理皆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对于其中所蕴含的人

生哲理及悲剧意义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整组诗笼罩着哀伤无奈之情,同时也蕴

含着一种虽悲观却不消极的精神。

一、 命运坎坷的惆怅之感

东汉末年,汉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腐败不堪,帝王昏庸无能,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贵族享乐无度。社会动荡、黑暗,战争频繁,生活在这样一个穷途

末路的社会中,人们不免会产生悲观的心态。《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的产物。《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的内容大多比较哀伤,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

可分,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社会的大环境使文人们对自身前途

和社会命运产生担忧,对当时的社会普遍抱有一种悲观的心态。

(一)感伤生命短暂、时光易逝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医疗保健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的寿命十分短暂。

文人对生死的忧虑也早已有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3],加之这一时期文学与意识形态已开始由自发阶段转向自觉

阶段,文人自我意识增强,关注的对象开始转移到生命个体与生命意识之上,开

始注意到生命个体的存在,意识到生命存在的短暂期限,以及生命死亡是不可改

变自然规律。而《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期又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且社

会秩序混乱,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人的生命更是如同浮萍,脆弱不堪,

末世的文人们更容易产生生命短促的忧愁和时光易逝的感伤。

《古诗十九首》中关于时间和生命的诗篇,大多笼罩着浓重的悲观色彩,蕴

含着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对死亡的忧虑。或以看似永恒不变的外物与短暂的生命

作对比。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4]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

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以金石这些看似永恒的东西,或是松柏这些生命长久

的事物,与短暂的人生对比,突出人的生命的短促。或以微小短暂的事物来比喻

人的寿命,使人产生生命如“沧海之一粟”之感,“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在浩瀚的天地间,人生就如同被狂风吹起的灰尘,抒发生命的短暂与飘忽不定之

感。“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以朝露喻人生,更是直抒生命的短暂。“人

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诗人认为人不过是天地间的一个过客,生命何其短暂,

人生在世倏忽如过客的意识非常强烈。突出时光易逝,极写人生似寄的短暂,流

露出对时光流逝瞬灭的感伤。或以时序的变化来表现时光的流逝,“岁月忽其不

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四时更变换,岁暮一

何速。”流露出的是对光阴似箭、时光飞逝的忧虑,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无

可奈何。或借助坟墓等萧条的意象,直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驱车上东门,遥

望郭北墓”“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这些都表

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渗透了文人们无力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情绪。对短暂

生命容易飞逝的感伤弥漫在《古诗十九首》里,处处透露了对生命的敬畏,同时

更是一种悲观心态的阐述。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面对着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以及对死亡的恐

惧,总有一种深深的忧虑,他们渴望留住短暂的生命,抓住流逝的时光,却无能

为力,无可奈何,因此,悲观的色彩就不可避免的贯穿于他们的创作中。

(二)悲伤身份卑微、怀才不遇

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儒学经典成

为文人进入仕途的教科书,儒学在思想上占据了统治地位。文人学士深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鸿鹄之志是文人们所向往的。而追求

功名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台阶,文人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理念,所以大多数文人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上。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巩固和加强

统治,延续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这些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在前期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下层文人晋升社会上层的机会,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

心,但随着东汉王朝统治的日益没落与腐朽,这些制度对文人的仕途反而是一种阻

碍,这些举荐制度存在严重的舞弊与徇私枉法的行为,仕途官场一直被上层贵族

阶层所垄断,文人很难依靠自己的才华来施展抱负,实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实现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东汉桓帝、灵帝时有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

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5]就是对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的

莫大讽刺,左思《咏史诗》中也有关于这些的感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这样的选官用人制度使得社会底层有才华者往往

被埋没。

《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文人,他们卑微的身份、低下

的地位使他们饱受生活的艰辛,因此改变命运的欲望比他人更加强烈。但面对等

级分明的社会制度,他们无奈之情终究难以掩盖。因而,在《古诗十九首》中,

我们会看到那些怀才不遇,发泄内心苦闷的诗篇,感慨命运不公,渴望改变自身

命运的的诗篇。《青青陵上柏》中,陵上的柏树依旧青青,山涧中石头仍然坦坦,

可是他们却早已年华逝去,功业无成,功名难觅,抬眼望去,繁华的洛阳城依旧

是贵族公卿高居之所,连那深巷也是王侯盘踞之地,相比之下,他们依旧是处于

下层,在浊世中沉沦,功名无路。这样的感慨不仅是对王孙贵族居于高位,社会

等级悬殊的不公平地位的控诉,更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文人是多么渴望自己被重用,所以才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惜”的哀叹。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既是对同门之友的指

责,又是对等级制度分明,人际关系虚伪的无可奈何。

等级分明的制度使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十分悬殊,曾经亲密的感情也在不知不

觉间渐渐地产生了隔膜,而由于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的官场被名门世族垄断的现

实,使下层文人晋身无门,功名无路,更让他们感到愤慨和无奈,怀才不遇的悲

伤也就成了他们无法回避的宣泄。

(三)忧伤游子漂泊、思妇思念

离别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7],“黯

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8],自古提到离别都会使人感伤。东汉末年的察举、征辟

等用人制度使得下层文人的才华被埋没,这些下层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

[6]

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游学,寻求机会,以期有实现理想之日。加之,汉末社会动

荡,天灾人祸时常有之,为了维持生计,致使大量异乡游子出现,也因此产生了

游子思妇之间的相思离别。

《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游子思妇的诗篇占到很大比重,其抒情主体多是漂泊

他乡的游子与幽居深宅的思妇,他们对漂泊的处境,深居的状态有着深切的感触,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远方丈夫的相思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忧伤。这就使相思离别

的忧伤弥漫于诗篇。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被盈盈一水所隔

的牛郎织女,相对无语,只能彼此遥望,这种无奈是多么深刻,这种忧伤又是何

其悲痛?诗人用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描绘人世间的相思离别之苦。为

了消解这种相思之苦,远在他乡的游子,往往会借助书札、绮等他物来表达自己

的相思之情,“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在

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古代,这些信物往往就成了联系感情的纽带。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不会有客从远方来,“鱼传尺素”,“驿寄梅花”也并

非都能实现。当游子思妇想借助于外物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有不得为之的时

候,此时的思念因时空的阻隔显得更加深刻,《涉江采芙蓉》中漂泊异乡的游子

因思念家中的妻子而去采摘芙蓉。希望通过芙蓉来遥寄相思,却因为路途遥远,

无法实现,思念之情只能在心中回荡,无法宣泄。“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表现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苦与无奈。虽然两人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彼此心心

相印,无奈空间的阻隔,唯有在忧伤中老去,美丽而又哀伤。《涉江采芙蓉》与

《庭中有奇树》分别从游子和思妇两方面来写欲寄相思而不得。《庭中有奇树》

写庭中妇人感物怀人,思念远行之人,“将以遗所思”,可是空间阻隔,“路远

莫致之”,有心赠物,却遥不可及,充满无奈。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是表现思妇因想念游子,终日记挂着在外

的游子,以致茶饭不思,思念过度,面容日益憔悴。“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女子的丈夫,在婚后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离开了她,

离开了家乡,而相思之苦又是一种煎熬,这无尽的相思之苦又有谁人能明了。 更

有写思念至极而入梦,“独宿累长夜,梦想见荣辉。”现实中不得相见,只能在

梦中相会,而醒来之后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无情的事实。王昌龄的《闺怨》“忽见

陌头杨柳色,会教夫婿觅封侯”,从侧面写出了万千思妇内心的孤寂,《古诗十九

首》中更有直接表现思妇的幽怨之歌。“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更是思妇对

内心孤寂苦闷的直接表达。

游子在外奔波漂泊,思妇在家独守空房。游子与思妇之间彼此思念却因千山

万水的阻隔而无法相聚,因求生存而无法常伴,只能忍受这无奈的别离,难熬的

思念,这种相思别离的忧伤一直无法抹去,只能留在内心,宣泄在诗歌中。

一、 惆怅之外的希望之心

人遭遇挫折时,都会有消极的思想,这是人之常情,处在东汉末年的文人们,

由于对社会和自身境况的认识,对自己的生命都有一种悲观的情绪,这些悲观的

情绪和思想,是我们能从《古诗十九首》中很容易就感受到的,纵观《古诗十九

首》,尽管被悲观的情感所笼罩,却从中也透露出了不消极的心态与希望。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们依然心怀希望,幻想能

够冲破生活困境的束缚,渴望有一天能摆脱现实的残酷,过上理想的生活。如《西

北有高楼》 中“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表明作者的才华并未得到他人的赏

识,“原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虽然作者现在怀才不遇,但还是心怀希望,希

冀遇到生命中的伯乐能发现他的才华,赏识他的志向,希望能和赏识他的知音一

起奋翅高飞,来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这正是对仕途抱有希望的表现,一时的怀

才不遇也没有让主人公自暴自弃,放弃梦想与希望,飞黄腾达的信念依旧在心中。

《客从远方来》中的女主人公也没有放弃希望,即便不知道离别家乡的丈夫是否

变心,对现实中丈夫的境况无从知晓,却把丈夫托人捎回的一端绮,精心地做成

合欢被,这小小的举动,暗藏了女主人莫大的寄托,希望在外的丈夫,对自己的

心还是不变,希望和丈夫能够长相厮守,如胶似漆,不再分离,这也是满怀希望

的表现。《古诗十九首》中面对困境不抛弃不放弃的还有很多例子。如《行行重

行行》中的女主人公纵使不知归期,纵使不知“故人心尚尔”,不知会不会“浮

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主人公也没有自暴自弃,还劝诫自己要保重自己。纵

然现实情况是因思念丈夫而日益憔悴,可女子还是对丈夫荣归故里抱有极大的希

望与幻想,这既是女子的自我安慰的想法,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因为满怀希

望之心,主人公尽管孤苦伶仃,也从未放弃过。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们或多或少都信守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的原则。在这些文人内心深处,仍涌动着追求功名的渴望之情。“何不策高

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尽管人生苦短,仍然坚持自己的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二
《消极浪漫与神学美学——以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

消极浪漫与神学美学

——以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

李枫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本文以欧洲基督教思想史上的浪漫主义神学家、英国“湖畔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消极浪漫与神学美学的关联,并由此提出:消极浪漫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美学无论在其表现形态、内容构成,还是所蕴涵的内核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及主要文本表现形式,亦成为西方基督教神学美学的主要进路及基本经典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键词:神学美学;消极浪漫;诗歌研究;进路与经典

Abstract:ThepoetrybySamuelTaylor

mantictheologianinthehistoryof

Poets,canserveasColeridge(1772—1834),animportantRo—EuropeanChristianthoughtsandoneoftheLake

instyleasexamplesfortherelationshipbetweenPassiveRomanticandwellasWesternChristiantheologiealaestheticboth

tents.Itshowsthatinsubstantialcon.WesternChristiantheologicalaestheticdrawsmuchofitsinspira-tionfromPassiveRomanticism.Infact。PassiveRomanticist

ingsmaketheapproachespoetryandotherwrit—andclassicsofWesternChristiantheologicalaestheticit-self.

Keywords:theologicalaesthetic;PassiveRomanticism;poetryresearch;approachandclassics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01(2008)02—0029—15

回顾西方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方神学美学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浪漫主义以及神学、美学都与诗歌及相关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西方美学的奠基者、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A.G.Baumgarten,1714—1762)正是由对诗歌的思考得出感悟,在1735年创造了“美学”一词。在此基础之上,鲍姆加通在1750年写作出版了标志着美学诞生的著作《美学》(Aesthetica)。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强调“以精神为基础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1:1],强调“美”所需要的是“体验”、“领悟”、“想象”;奥地利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在对“美”与“神”的阐释中论及天、地、道德、“崇高”与“神圣”时,也都强调以人的主观意志为主体的非逻辑的直觉方法所获得的直觉认识,所具・29・

虫国匿筮窒堂塑墨生箜2塑(望筮21翅2

有的神秘的“不可言说性”,强调“审美”与“神性”、“神学”与“美学”的直接关联①[1:2]。由此我们知道:神学美学与浪漫主义原本就有着难解之缘。而在林林总总的浪漫主义思潮之中,与超越理性之维的基督教浪漫主义神学相关联的,又主要是18世纪末英、法、德诸国的消极浪漫主义。本文尝试以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探讨消极浪漫主义与神学美学的关联,以期从一个方面对神学美学的主要进路及基本经典有所认识。

一、“消极浪漫”的希望之光使“美学"与“神学"联姻

18世纪以来萌生于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对文学、哲学及神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文学上,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受到法国革命的鼓舞,积极歌颂社会历史的进步,坚信人类的美好理想“一定要实现”,他们在精神气质上表现出的主要是热情亢奋,积极乐观;另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则以一种悲观的态度来审视人生,对于革命后的社会感到失望,沉溺于古朴的民风,缅怀昔日的辉煌。在精神气质上,他们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所表现出的主要是忧郁感伤的消极情绪。有研究者据此认为: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按其精神立意和认知取向大体可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倾向”[2:218—219]。而这样的区分最早是由俄国作家高尔基提出。高尔基在1928年写成的《谈谈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一文中指出:

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定义则有好几个,但是能为所有的文学史家都同意的正确而又十分全面的定义目前也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还没有制定出来。在浪漫主义里面,我们还必须分别清楚两个极端不同的倾向:一个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它或者是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妥协;或①维特根斯坦曾指出“或许只有放弃使之理论化的需要,我们才能毫无困难地理解艺术。”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是超越了人的局限性的种种力量和向往,如天、地,道德与神圣,当“崇高”(thesublime)在这样的艺术世界之中“自我显现”(aserf—disclosure)的时候,应当能够发现:人所感觉到的和身体所体验到的方方面面其实是互为关联的。(if

theorize,weshouldhavenoonlywecouldgiveupourneedtodifficultyinundemtandingart.出处参见TheBlackweUEncyclopediaofMod-mChristianThought,EditedbyMcgrath,AlisterE.BlackwellPublishingLtd.1993,P.20)・30・

奎丛逍拯渲漫兰控堂差堂

者是使人逃避现实,堕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无益的深渊中去,堕入‘人生命运之谜’,爱与死等思想里去。……[另一个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则企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唤起人心中对现实及其一切压迫的反抗心[3:335]。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我们可以看出:高尔基在这里所指出的两种极端不同的倾向,主要差别在于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立场,有着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内容。即便如此,高尔基一百年前针对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浪漫主义所做的这种不同分野及其性质定义,对于我们今天以新的视野、现代的眼光来考察英国的浪漫主义,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其实,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实际上又互为彼此,缺一不可。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与此相应的基督宗教神学思想之发展脉络也更为丰富清晰。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积极与消极两大不同的流派。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历史的舞台,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43)、柯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1772—1834)和骚塞(RobertSouthey,1774—1843)。与之相对应的积极浪漫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消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作,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诗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了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为代表的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者“‘诗人’与‘神学家’重叠的身影”[4:127—140]。尤其是柯勒律治;无论诗歌作品、神哲学著作,还是为人处事,都显示出其身兼浪漫派作家和神学家的特征,柯勒律治因此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英国哲学和神学上一股极具影响的力量以及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灵感之源”[5:27]。正因为如此,“浪漫派也成了一个真不可思议、在现实中继续言说的词。这个词恰恰也言说了现代神学。”[6:202]

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浪漫主义文学紧密相连的浪漫主义神学正是在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氛围中孕育发展的。这是因为,“悲观主义或乐观主义,是各按软弱感(恐惧感)或权力

①亦有研究者据此将这两大不同的流派称之为“前期浪漫派”与“后期浪漫派”或“保守的浪漫派”与“激进的浪漫派”。参见AidanDay,Romanticism,Routledge,1996,PP.175—182。・31・

虫国丝蕉窒堂2塑墨堡筮星期(篮箍!!期2

感占上风的情况而产生出来的。”[7:43]乐观主义者相信“人定胜天”,因此乐观主义者在心态上是权力感占上风的;而悲观主义者在心态上则是软弱的,他们常常会觉得现实难以把握,在内心深处总是感到恐惧与不安,因此悲观主义者在心态上需要求助于“神”。所以,从本质上说,基督教神学在精神指归上是极度悲观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一种极度悲观的文学。然而,这里所说的“悲观”,也“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的绝望,而是彻底放弃对一切现实存在和现实手段的幻想,寻求一种否定当中的超越。这是意识到人的悖论和文明矛盾之后的必然指向”[8:117]。因此,就好像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身蕴涵着复活,预示着救赎的可能,悲观的消极浪漫主义神学,在其悲观的精神指归达到极致的时候,会萌生出新的希望。也正如柯勒律治1840年在《一个探索中的灵魂的自白》(ConfessionsofanInquiringspir-it)中所指出的那样:“所有的力量都只在与其对立面相遇时才能展现出其和谐,它们互为前提,相辅相成。”[9:91—92]正是这种“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悲壮的希望之光的折射,使消极浪漫主义者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了“痛苦中的愉悦”、“纷扰中的宁静”、“失意中的逍遥”、“不幸中的超然”、“磨难中的坚韧”这样一种“将人世间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时所展现出的超凡脱俗的魅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是具有“消极浪漫”特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所闪射出的希望之光使“美学”与“神学”联姻。

二、“诗意道说"闪现“神性"之美

“诗意道说”[10:24]是以诗意的心态和语言思忖着、适应着、热爱着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即“神”的无限向往的言说。因为言说的对象是“神”,是由想象而产生的超验领域,所以这是一种“不可言说之言说”,这言说是一种宁静的、充沛的服从,一种喜气洋洋的景仰,一种赞美,一种颂扬,一种回应……。在这样的言说之中,“看的广度、思的深度和说的纯朴以一种不可言传的方式亲密而永久地闪现出来。”[10:54]在这样的“闪现”之中,人能够体会或传达那集“至真至善至美”于一体,“隐藏着运思之道说的一切神秘的神秘”[10:165]的“道”(Logos或Tao),①从而感受到其所向往的“神性”之美。

作为消极浪漫主义在英国的典型代表人物,诗人、浪漫主义神学家柯勒①海德格尔曾匠心独具地以德文的“道路”(Weg)翻译中文的“道”(Tao),由此而体现其对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人们对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之追求的一种理解和认同。・32・

奎拯趟拯退塑皇控堂羞堂

律治的作品为“诗意道说”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其中,他的诗歌《忽必烈汗》(KublaKhnlt:Or,AVersion讥aDream,1798),《古舟子咏》(TheRimeoftheAncientMariner,1834),《惘赋》(Dejection:AnOde,1802)及相关笔记信件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以真诚的感伤与忧郁、深刻的悲悯、诚挚的感动与皈依情怀,以及充满梦境幻觉和与神灵交往的主体感受的笔触,揭示了理想破灭时代敏感的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痕,以及在愁云惨雾里对能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却又似乎只能出现在梦幻之中的“正午那血红的太阳”(TheBloodySun,atnoon)[11:171,L.113]的期待。这些诗歌作品由此折射出了一种神学美学的内容之美,即:人所追寻的至高无上的“神”的完美,集合了理想与美、人内心的真与美、人因为蒙受“神”所彰显的赦罪之恩而与外部世界连接的一种外在的美这样的一种“三位一体”的美,以及“神”下降为“人子”时的“道成肉身”之美。

据华兹华斯回忆,《古舟子咏》的创意最初萌发于1798年春其与柯勒律治在宽托克山间(QuantockHills)的一次散步。柯勒律治开始计划与华兹华斯共同创作这首诗,后来华兹华斯退出。柯勒律治独自完成《古舟子咏》,并于1798年底发表于《抒情歌谣集》,共658行。之后,在1815至1816年间,诗人又对这首诗做了重要修订,在页边以旁注的形式增加了故事梗概(marginalslosses)。这一修订稿于1817年发表于《神言集》(Sibyl-lineLeaves)。《惘赋》的初稿是诗人在1802年写给其当时倾心爱慕的一位少女莎拉・贺琴生(SaraHutchinson)的情书。《惘赋》最初于1802年10月4日发表于《晨报》(MorningPost)。这一天是柯勒律治与夫人莎拉・弗雷克(SaraFricker)结婚7周年纪念日。有研究者认为,柯勒律治在这首诗中展示了自己对内心情感的艰难控制过程和对自己的灵魂的剖析及自白[12:124-40]。

从形式上,《忽必烈汗》和《惘赋》都可看作是不够完整的诗篇,而《古舟子咏》也是靠了之后以旁注形式增加的故事梗概,才使诗歌本身显得完整。《忽必烈汗》是诗人对自己午休时所做的一个梦的追记,而《古舟子咏》则是基于诗人的朋友克鲁克香克(Cmikshank)的一个梦。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采用理性无法控制的人类活动领域“梦幻”作为创作题材,是柯勒律治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一点也是与18世纪英国的理性主义针锋相对的。总之,这3首诗体现了~种整体感,这整体感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意识带有十分鲜明的柯勒律治式的行文特点,诗人在自己想象力的激励之下所采用的新的、创造性的叙事方式,为我们探讨人如何超越与生俱来的“有限性”、如何从现实中窥见“天堂”提供了启迪。

歌谣体叙事诗《忽必烈汗》的表达方式、情节结构与思想内容都始终处・33・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三
《4 诗两首》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四
诗词

诗词赏析练习

一、渔家傲 范仲淹(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1分)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2.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北国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4分)

诗句: 理解分析:

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惊弦。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从下列诗句中选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4分)

A、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D、沙场秋点兵。

5、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

B、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就算是不杀死我们,可是守边而死的人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与你的安陵作交易,希望安陵君您答应我的要求。

C、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诚信如果能得到施行,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D、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深深地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谢不尽了。

7、根据提示,按要求默写古诗文。(6分)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

中的 ,意思一致。

(2)《望江南》中表明思妇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是 ,本词的主旨句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下面提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

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4)《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

是 , 。

(5)请你再写出一处古诗词中描写“愁”的诗句。

(6)《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

是 , 。

三、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回答16——19题(11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8. 这首词所写的时令是“晚春”,从词中哪一句看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词中原语句填写〉 (2分)

9.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

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11.请自选角度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3分)

四、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⑴词的上片重在描写 之景,

下片集中抒发 之情。(1分)

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的理解。(2分)

五、【诗歌天地】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试题。( 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3.从词的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阙重在 ,下阙重在 。

(2分)

14.你如何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含义?(2分)

答:

六、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15.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16.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描绘出来。(2分)

答:

七、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17.自选角度赏析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

答:

1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八、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9.从词的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阙重在叙事( ),下阙重在抒怀( )。

2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21.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词的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

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倾城”一语,突出观猎盛况。

C.词的下片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苏辙要竭尽全力抵御外敌、为国立功的

决心。

D.词的上片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九、古诗词赏析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22—24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23、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24、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诗词赏析答案

1.长烟/落日/孤城闭 2。 D 3,略

4.C(C项词风婉约 A B D词风豪放) 5.D 6.A 7 .(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2)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4)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略(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8. 花已尽 9. 日晚倦梳头 欲语泪先流

10. 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

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11. 例: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

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12、⑴塞下秋天奇异 征人思乡爱国(1分,每空0.5分)

⑵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

情形,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2分)

17.示例:语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万里之遥的

家乡,却归乡无计,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目的,所

以能用浊酒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们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8.抒发了作者对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家

乡亲人的思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分)

20.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

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意思对即可)?运用典故,使表达

委婉含蓄(1分,意思对即可)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五
《八上古诗后五首赏析》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六
《诗词赏析》

第一册

⒈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⒉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D )

A、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

B、开头两句是叙事,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 C、第三、四、五、六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写出了树木的繁茂,青山的遥远以及把酒话桑麻的心旷神怡。

D、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用的都是口语,写得淡而无味。

⒊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首句从孤山寺到贾亭,写诗人的行踪;第二句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三、四两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五、六两句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后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⒋下列是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B、诗人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写法,中间四句写莺、燕、写花、草、先动物、后植物,写足春色。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更是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D、描写“最爱”的湖东的白沙堤,诗人则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着力加以渲染,把“绿杨阴里”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历历如在目前。 5 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 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茵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 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7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

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9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

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D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望岳(杜甫)

1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望岳(杜甫)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13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1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15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第二册古诗词

⒈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七
《诗词鉴赏2007-09-29》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件 王之波》

悲观消极的诗句篇九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重点赏析》

《诗四首》重点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

1.本诗表现一天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尾联的“愿”指的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表达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愿望。

3. 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使至塞上

中心: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孤独郁闷的思想感情。

1. 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独、郁闷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2.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云霄;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和“圆”两字准确地

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 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可选择一例答题)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

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

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

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

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渡荆门送别

1.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

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

原野上滚滚东流。

2.请简要分析第二联中“随”“入”字好在何处。

“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江面上的月亮像飞下的明镜,浮云在江面上凝聚成了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字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怜”字是喜爱的意思 。本句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

登岳阳楼(其一)

1.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愁(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赏析。 本联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让人感慨万分。

3.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

诗人满头白发在漫天风霜里凭吊,面对那苍苍枯木和清清波涛,心中涌动无限悲凉。

本联语意双关,“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

诗人的憔悴悲愁,流露出家国之恨。

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赏析

◆《秋词》

1、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可以看出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2、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例如: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⑷常

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鲁山山行》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随处改”这个“改”字用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

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傍晚,夜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1、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

值日暮,森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2、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白居易曾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其意以自勉。意

思是不要因为年老而唱起那种“黄鸡崔晓”、朱颜已老的悲观消极的调子。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从而展示出他对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

3、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

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只要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从写作、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

3、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竟不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满怀报国热情,矢志不渝。

练习题

1、 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3、

4、

5、

6、

9

11、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

12、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的诗句是

默写《诗四首》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悲观消极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消极悲观的句子 如何克服消极悲观情绪 消极悲观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悲观消极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悲观消极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50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