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

2016-01-23 09:33: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一《边塞军旅诗》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一
《边塞军旅诗》

第二类

边塞军旅诗

渭南瑞泉中学

王三燕

(一)识记及理论:

(1)定义: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2)发展: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3)考点及解题方向:

1)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

2)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总之,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

①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

④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⑤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

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二)以课文《采薇》为例,理解上面的理论知识: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作品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边悟边练: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二
《羁旅诗、边塞诗 习题及答案》

三、羁旅诗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

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经典链接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鉴赏点拨: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

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提升演练:

(一 )《[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

(二)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三)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四)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⑵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四、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高适、 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边塞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提升演练:

(一 )赏析《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二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是指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请分析颈联中“大”“直”“长”“圆”四字的妙处。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三
《上海市高三语文诗歌总复习四-----边塞军旅诗》

一】关于边塞诗

1、产生根源——战争。(多民族,民族冲突)

2、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描写边塞生活和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世称“高岑”)、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 二】发展: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三】时代特点

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

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四】 艺术风格

1、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3、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

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4、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

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习见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呼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浓重。

五】、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①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③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反战主题。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六】情感归纳:

1)抒写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豪情。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七】鉴赏方法:

(1)把握意象

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羌笛、胡笳、琵琶。

(2)语言与艺术手法:

1、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2、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3、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天气寒冷,空旷荒凉的环境。

八】主要思想内容

(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唐)王维《少年行》

(三)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四)表现穷兵黩武的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感事》

(五)表现思妇怀远征人怀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六)描写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柳中庸《征人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七)讽刺前线部分将帅的腐败无能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九】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4.用典故: 十】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鉴赏前两句)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哪个字用的好? 答:1、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2、“尽”字。“尽”是全部的意思,写出了征人(即出征军人)在凄冷边塞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3】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

虚写,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豪迈的情怀。

度/破讷沙二首【唐】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bì tí 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qì 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 鸊鹈bì tí 泉,泉水名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四
《边塞军旅诗鉴赏》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五
《军旅(边塞)诗 专题》

军旅(边塞)诗 专题

本专题篇目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常识

军旅(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题材,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

常见主题有

(1)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2)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3)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4)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5)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渴望平安定;

(6)惊异于塞外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等。

诗中流露的情感也可能十分矛盾复杂:慷慨从军的豪情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等。

创作风格:苍凉壮阔、雄浑奇丽、豪迈雄壮、慷慨悲壮。

常见意象:(1)景物:大漠、烽烟、黄沙、关山、明月、孤城、雪山

(2)地名:轮台、龟兹、夜郎、玉门关、楼兰、安西。

(3)乐器:胡琴、琵琶、羌笛、胡笳。

(4)兵器:金甲、剑、戟、斧、钺、刀、铩等。

(5)民族:胡、羌、羯、夷。

《国殇》屈原

1、 关于《国殇》

《国殇》是《九歌》中一首,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的挽歌。国殇,指为国而战死的将士。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2、《国殇》评论

《国殇》“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3、莫误用“国殇”一词

今天多次看到“国殇”一词,从新浪首页的大标题《举国之殇,万民同咽》到杂谈的许多文章,基本都是“国家的丧事”“国家的灾难”之类的意思,然而“国殇”不是这个意思。 “国殇”是个名词,指为国捐躯的人,比如将士们。出自屈原的《九歌·国殇》。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宋刘克庄有《国殇行》:“官军半夜血战来,平明军中收遗骸”,现代于右任的诗《国殇》:“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这些的意思都是屈原原来的意思。指为国捐躯的将士等。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我猜测可能是把“国殇”当成了“国丧”。

《燕歌行》高适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探究与延伸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多,诗作数量大。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骆宾王、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了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其中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等歌行体诗作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另外的作品还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

中晚唐边塞诗的题材有所扩展。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剧局面正式形成。唐政权对藩镇的战争连年不断,边境各族与唐王朝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这一时期的边防士卒,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这一时期边塞诗人突出代表是李益,李端、卢纶等也都有很好的作品传世。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六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七
《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 烽戍断无烟。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八
《诗歌》

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篇九
《羁旅行役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边旅生活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640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