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看淡世俗的诗句

看淡世俗的诗句

2016-01-06 09:35: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一《看淡世俗的缠缚》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看淡世俗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一
《看淡世俗的缠缚》

看淡世俗的缠缚--出污泥而不染

----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1987年于北京莲舍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事。第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有真实信仰,这就更难得了。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这已经两个难了,闻而能信就更难了。现在有很多人,他真烧香、真磕头、真祈 祷,但要说他是信佛嘛!他只是迷信,或者邪信,十分可惜。现在你不但能信,而且是正信,并沿着这个道路,继续前进,这就十分可贵了。这很稀有,不要看得无足轻重,而应该对于自己学科学,学佛学,学佛,种种的前途,将来的种种成就,十分珍重、护持。这就是临别赠言的总精神。

今后,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志愿,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放弃,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不要因为享受,因为穷苦,因为危险,因为困难,因为糖衣炮弹,种种的,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志愿。应该有一个使自己不断向前的志愿。例如,我现在信了佛,想以此而自觉觉他,这样的信念和志愿,要坚持。

(1)基本的信念。这里就包括:

第一、无常、苦、空。世间的所有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苦、都是空,没有一样事情是常住,是真实,是完全纯乐无苦的。所以一切把它看成是如梦、如泡啊!这两个比喻我们容易体会。因为人人都有梦,在梦境中,你不是很真切吗?高兴的时候很高兴。有一个人在梦中喝酒,对老婆说:“你给我烫烫”,拿去烫,一下子醒了,他醒后说:“可惜,可惜,早知道不烫就好了”。这虽是笑话,但有深意,梦中喝了酒,是真的吗?根本是梦。在梦中一切境界,从哪儿来的,不都是自己所造吗?你梦里的山河大地,你梦中喝的酒,你梦见的老虎、狮子,都要咬你,哪儿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在你床旁边的人给你制造的,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一切都是从你自己心里出来的。所以,这个比方非常亲切。还有,大家做过梦中梦没有,梦醒了,跟人说我梦见什么什么,结果还在梦里。再醒了,以为真是醒了,“真奇怪,做了个梦中梦。”谁知还在梦中。这样的梦中梦,我曾经做过四层的。小说里有五六层的,这回是真醒了,其实还没醒,还是梦。现在我们还是在梦中梦。我们管刚才睡觉的叫做梦,应知我们现在睁着大眼说话的还是在梦中啊!这一切梦中的境界,就是大家自心所幻化出来的。你们就是我心中所幻化出来的,从你来说,你周围的人,包括我,又是你心中所幻化出来的,所以一切都是梦。“泡”就是肥皂泡,五颜六色,十分好看,正当出现时,就没有实质,当下破灭,全体皆空。我记得你念中学时候的情景,现在一转眼,就出国,就成大人了。所以就是一转眼的功夫。我的外孙,念大学了,他的妈妈快要退休了。我这个做外公的人就更老了。就是这样,一切就一转眼都变了。我有几个相片本,没给你们看过,以后遇缘给你们看看,当年的我就没有了,年青时的我就不存在了。当年不是这个样子,哪儿去了,还不都是肥皂泡,都不真实。所以要坚信这一切啊!因此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对于世间这一切,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对象,只是随缘而已。无常,苦空这是很基本的一个信念。

有个日本故事很深刻,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吗,大殿里呆不住了,找他师兄去,在方丈室找到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在方丈室哭呢。“你哭什么?”“不得了了,我惹大祸了” 一休说:“我们是学禅的人,不能哭啊!”“你不知道,这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走了,我实在忍不住了,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一看,一下子给摔了,这回不得了了,师父回来我没法过日子了,我真的要死了。”“唉!你别哭了,你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算是我摔的。”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师父本来让我看方丈,给我带馒头,我给你吃。”好,馒头归一休吃,瓶子算一休摔的。就把它包在一块儿搁在囗袋里了。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他说:“我就是要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焉有一个人能不死哪!”“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没有人不死。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囗袋里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就没有发脾气。这就是一个很

深刻的故事。若不是在这样问答的情况下师父定要大发脾气。所以遇到烦恼,你正念当头,思想明确,就可不动无明,没有脾气可发。一个人不是非发脾气不可,就看你有没有正念。这使我们体会好多东西。为什么说大变活人,说佛法是安乐法门,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体会很多。你马上就到日本去学习,这些国家好坏什么都有,所以人们都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在纽约,最坏的东西也在纽约。东京、纽约都差不多。我们就是要有个正念,看这些都是肥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我们去追求。一切,一切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第一个信念。

第二、就是要相信因果,一切事情都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次去美国,我一个师兄,修持得很好,他就创建了一个台湾的莲华精舍。现在又分出了一个美国的莲华精舍,培养了许多真心的弟子。但有些人就是修得翻车,神经病啊,发疯发死了,种种的。所以我常说,所见种种修行的人,有的大成就,有的小成就,有的无成就,有的得法益,有的翻车,有的翻车直翻到地狱,个个有其因果。他是什么信念,如何修持,如何对待师父,如何对待法,种种,就决定他修持的下场,都是因果不虚。我们要信这个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不虚啊!我们辛勤去学习,将来可成为学者。辛勤去用功,可以出生死。这就是因果,决定不虚,这是我们第二个要信的。

第三、就是要信生死轮回,因为因果不虚,这个轮回生死就无穷无尽了。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轮回就不断,但要账的没有不要过头的,你欠我五块钱,我非逼你要十块钱不可,那么坏了,前账是清了,可我又倒欠你五块,你将来还得跟我要账,这没有完,而且还有新的种种的互相关系,所以轮回是不会断绝的,所以堕入轮回之中,就难有出期。现在有许多事实来证明轮回之说。最近,外国有一件事情,姐妹两个人,姐姐十一岁,妹妹六、七岁,这两个核子被高速公路的汽车撞死了,她妈妈非常难过,在原住的房子里睹物思人,就住不下去了,于是搬家了。过了几年之后,她生了对双胞胎,这两个女孩子身上有记。最特别的是,一个在胸上,一个在头上,恰恰就是前生受伤的位置。等她们大了,会说话之后,妈妈领她们到原来的房子去看看,把这对姐妹前生的许多娃娃给她们,她们一见就亲热抱住。而且每个孩子都能叫出这些洋娃娃的名字,这使得妈妈不能不大吃一惊,她们在前生中给自己的玩物(洋娃娃)起的名字,这世一见仍能叫得出。这对双胞胎就是前世遭遇车祸丧生的姐妹。还有这两人常常半夜里抱着大哭,大叫:“不好了,车冲我们开来了。”心理学家们,医学家们对于上述种种迹象进行研究,都认为现前这对双胞胎就是前生被车撞死的姐妹的转世。除此之外,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所以佛教轮回之说,确是事实。

六道轮回,天、修罗、人是三善道,畜生、鬼、地狱是三恶道,堕入恶道,多劫难出,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从这样无边无际苦恼的环境里出去,还希望所有的人都出去,所以只有靠佛法。耶稣教、回教都是要生欲界天,升了天,可以享乐,但还在六道里头,没有出轮回。道教可升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最后五百小劫出了定,还要生妄想,入轮回,所以只有佛法才能出去。只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证明了这个法。腊八那天,释迦牟尼佛看见明星悟道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真奇怪,真奇怪,一切众生有如来智慧,有如来功德之相,一切众生都有啊。所以这种轮回是冤枉啊!就是做梦嘛!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错觉和妄想基本是同意思,不同形式的语言。所以天堂地狱山河大地、千品万类、一切生灵,生生死死,轮回六道,都因妄想执着而有。因为你有妄想、有执着,你贪求这些东西,本来是虚妄的,本来是梦。你自己做的梦,梦见金元宝,你不知是梦,种种的图谋、争夺,想多捡几个金元宝,醒来一看,一个元宝也没有。所以,要坚信,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来是佛,有佛的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一切一切,但是你有妄想,而且你执着了,你就不能证得,枉受轮回了。所以我们要坚信佛法,勤修佛法,使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觉悟。

(2)应具的志愿

志愿就是要以利他为本,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和自己的生死根本。众生本来都是佛,而自己和众生都在迷惑,轮回六道,枉受种种苦恼。大家看到杀猪没有,猪是最笨的,可是猪要逃命,跑起来谁也追不上。古语讲“狼奔猪突”,猪它要突围,它要逃命,厉害极了。有时,一刀杀下去,猪不死,猪就狂跑,忍痛挣扎,惨不可言。所以说众生苦啊!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是我们的志愿。因为轮回六道的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眷属,众生在没有穷尽的长劫中转来转去,彼此相互之间当过父子,当过夫妇,当过亲戚,当过朋友,都是有亲的人。而目前在六趣里受罪。自己很亲的人,在油锅里,在刀山上,盼他的亲人能够救济,我们焉能坐视不管。因此我们要有这样大的志愿,本来是佛的众生,可是在颠倒,在冤枉,在受苦。所以要把大家唤醒,从梦中醒过来,不要受这些苦,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往生极乐世界不是为了自己去享福,往生不是这个目的。往生是为了最有效、最快地实现你度众生的愿望。因为一个心愿,要能实际做到才算,不然就是空话、大话,一个高调、一个狂想。要度一切

众生,我们要有现实的行动,那么最快最有效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退步,只有进步,而且不会死,很快花开见佛,明心见性,懂得佛法的真实道理。于是你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广度一切众生。我们就要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志愿。

(3)在家与出家

教中说,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当前正是末法,出家并不见得比在家人好修,甚至于更困难,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问题。所谓人生三大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问题。我们有这些问题,行动就分了些神,尤其是现在,你出国的时期,专心地去求学问,种种。所以我们一方面在家修行,一方面人生三大问题,都要陆续得到解决。在修持里头,对于人生所需要的事情,都可以在修法之中祈祷,祈求佛加被。同时,我们还要在宝贵的时间里,挤出一定时间去修持,我们要取得世间一些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便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修持,而我们现在的修持也就能够保证我们世间这些问题解决得顺利。但是大家祈祷之中也要记住《可许则许》这个小册子。这是一个居士写的,他自己愚痴,所祈求的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很可能是个害我的事,因此,在所求的事后加了四个字,“可许则许”。也就是说:请佛替我考虑,能允许我再允许我。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有一个故事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他最喜欢的儿子,十几岁生病,花了无数的医药费,还是死了。儿子死后父亲非常思念。后来听说,有一个人能通阴间,能把死的人找来谈话,他就说,无论多少钱,都要把它办到,我要同儿子当面谈话。后来朋友就告诉:看来情况很复杂,你恐怕不能露面,你这个儿子对你怀恨很深。会过阴的人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你先藏起来,情形好你再出来。情形不对,你就别出来。老头听这么说,朋友都拦着他,他也就先没露面。通阴的来了,不久,就把他的儿子鬼魂找来了,儿子骑着一头驴,怒气冲冲的问大家:“那个老畜牲来了没有?”“没来,没来,他今天没来。”“他要来了,我非好好揍他一顿不可。”怒气冲天,讲他父亲前生怎么坑害他,怎么骗他的钱,使他受了多少多少苦,恨气未消,所以今生讨还了一些债,可是余恨未消,恨不得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最后气得牙痒痒的走了。儿子走后,老头出来哆哆嗦嗦遍体发抖,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不再想这孩子了。所以,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事情平淡一些,肯定有好处。

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色欲。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因为没有食欲呀!自然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秾华在重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用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这上头,就没有味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容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家也应该随缘。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

因此,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持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断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对于一个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宁缺毋滥,有的人很善于讨人喜欢、献殷勤,很伶

俐,很聪明。而实际上,往往跟我们所要求的主要问题:明白、良善、诚实、正派是不相容的。我们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许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们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个譬喻,好比莲花在污泥里一样,莲花就长在泥里头,所以在家人不能离开社会与家庭,就是这堆泥,藕就在泥里生长,要离开这些泥,就把花掐下来了,也就不会结莲蓬了。所以就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世间。可是,若总在泥里,还能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出头之日?所以花与叶都要发出来,发出来不但离开了泥,而且离开了水。所以我们应该这样体会,这个家庭是一堆泥,你离不开这堆泥。你到和尚庙里,和尚庙里还是一堆泥。但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长到虚空中,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比喻。这就是心出家。

(4)实修的要径

一、出离心。虽然在世间,我们不很贪恋。既有这些缘,我们就随缘。有许多责任,夫妇之间,有夫妇的责任;父母对孩子,有父母的责任,都要尽我们的责任。现在和过去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说:到了末法,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功,女的比男的容易成功,都是倒过来了。所以现在女居士,要把握住这个机会。确实,女的比男的好修,男的不大容易信,事情也繁忙。你看看,一个家庭,女的信的多,男的信的比较少。女的总之可以抓住点时间,多修一点,多生一点信心。我们现在是在家人,但是对于佛法,同样要担重担。现在,因为你们年纪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应把它看淡,一切惹人心醉的男欢女爱、家庭幸福、轻歌妙舞、酒绿灯红、权势富贵,种种的花花绿绿,都是肥皂泡,都只随缘而已,不留恋不执着。所以有个出离心,把它看淡,才能自由,不受缠缚。

二、慈悲心。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释迦牟尼佛看见鸟吃虫子,他就舍弃自己一切去修道。是为利他,不是为自己。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我们修行,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如鸟的两个翅膀。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就像《谷响集》里说的,我们要利他,不是老为个人打算,处处为自己。我们是利他,最大的利益是让他觉悟,所以我们要觉他。要使别人觉悟,首先自己要觉悟,就须自觉。刚才已经说过了,觉悟是最大的利益,自己觉悟,自己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所以为利他,就觉他,为觉他而自觉,也就是自利。这都是从慈悲心出发的。所以我们老要护持自己的慈悲心,从慈悲心出发。诺那祖师说:“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结账,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这话再好没有了,又简单又明白。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就是为大家都慈悲一点,明白一点。刚才讲的智慧跟慈悲,就像鸟的两个翅膀,鸟剩了一个翅膀就飞不起来了。人生又不慈悲,又不明白,只是个活死尸。我们就是要慈悲一点对人有利益,明白一点才能给大家谋利益。有个笑话:妈妈脑袋上有个苍蝇,愚痴的儿子拿着斧子劈苍蝇,把妈妈劈死了,糊涂虫啊!这个孝顺有什么用!给妈妈赶苍蝇是好事,但拿斧子劈苍蝇,就劈死母亲。只有好心,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要有智慧,才能真实为他人拔苦得乐,但慈悲心是根本,所以必须有慈悲心。

三、正信。正信非常重要,我们信佛,要生的是正信。截流大师讲得最深刻。你若不是正信,念佛、修福,则来生富贵,富贵就生活享受,作恶、造孽。富贵人造种种孽,鱼都吃完了,鱼的眼睛还在动。吃虾炝,虾米在人嘴里还会动,残酷啊!杀生、淫乱,祸害别人,造恶多端,剥削穷人,以强凌弱,种种造孽。命终之后,堕入地狱。问题在于不是正信,正信就是截流大师所说的:要相信我们和阿弥陀佛本体完全一样,没有分别。就是我们的法身和阿弥陀佛的法身,我们的本心和阿弥陀佛的本心,是没有分别的,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要相信,虽然没有分别,可是阿弥陀佛是已经觉悟的佛,我们是还没有觉悟的众生,彼此有天渊之别。无分别之中就有了分别了,这是第二点。第三、虽然是天渊之别,可是咱们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心里头,我就在阿弥陀佛心里头。就像两盏灯,大的灯光在小灯的光里头(阿弥陀佛就在我心里头),小的灯光就在大灯的光里头(我在阿弥陀佛心中),就是如此。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念佛,跟佛一点隔离都没有。这个灯的光和那个灯的光有什么间隔,就是如此,真是如此。因此,我们念佛,就必定如来悉知悉见,必定最后蒙佛接引,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由于正信。我们要坚持这个正信。正信和不是正信的差别如同天渊。正信是往生,不正信的人,今生念佛,来生享福,第三生入地狱。同时就有一个人五逆十恶,杀父杀母,他死后就入地狱。不正信的人和那个五逆十恶只差一步。五逆十恶是死后立即入地狱,不正信的人来生享了一辈子福,再入地狱,前后只差一步。所以我们信佛,应该是正信。

四、求生净土。我们修佛,本应无所求,但是在无所求中不妨像圆瑛法师,他有三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我们现在是众生,没有一点福报,就处处是苦恼,处处有人打击你,多少人找你麻烦,没法修行,所以要有福、有慧。一点福报没有,有道场不能来;一点智慧没有,在道场听不懂。已经有福有慧,仍要让他继续增长。福德、智慧都彻底圆满了,就是成佛。为了能真正自觉觉他,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家修行要有出离心、慈悲心,要坚持正信,求生净土。

五、定课与散念。在留学期间也要有定课,不要把它压没有了,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你现在法本中,是莲师观音三个本尊。可以专选一尊,作为自己的本尊,比较简要。拿这一个做为重点,你才能够有一个随时随地能念的咒。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愿意念咒就念咒,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紧张的事情来了,一着急,脑子会有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先抢它几句咒,你再考虑,它就不一样。考试、答问题,都可以这么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这句一定要熟。所以在留学期间,要有一个根本的定课,可以再少一点,五分钟也可以,五分钟总是有的。另外,随时随地散念这一句本尊咒。诺那祖师说,心印与本尊咒,至少有一个,你能不忘。若每天只有十来分钟在用功,这是达不到的。所以就要随时随地在散念。你炒菜,照样念咒,利用废时,很好。在炉边炒菜,又热又有烟,本来很苦恼,转为用功,变废为宝就安乐了。

对于你这次留学可以打一个比方:附近有个中上等的家庭,家中雇用了一个保姆很得力,保姆有个儿子,儿子要结婚,但钱差得很多,妈妈就帮儿子备款。妈妈就向主人家请了一到两年的假,并借用主人厨房的用具,妈妈和儿子临时做包子卖。荤包子、素包子都卖。两个人就买面、发面、买肉、洗肉、蒸包子。经常卖。一心一意做包子、卖包子,包子包得很不错,买的人很多。果然,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把结婚的费用,从卖包子里赚出来。赚出来之后,于是妈妈回到主人家当保姆,儿子去结婚,这就是现在的事情。我举这个例子很耐人寻味。他们母子忙着买面、买肉,蒸成包子,推出去卖,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想当包子大王,也不是想把做包子作为终身事业,只是要办喜事,要解决儿子的终身大事。所以,使尽全部的力量,把包子做好、卖好,赚钱。可是这一切为了什么?为解决人生大事。你现在去进修博士学位,就是卖包子。“了脱生死”才是你真正的大事。就像这个比喻,我要求你们把心搁在佛上,你们不要以为自己在弄包子,包子就是我终身职业了,实际一年多你就不干这个了,卖包子是临时措施,通过它来解决问题。在弄包子时期,整个精力搁在包子上,全部时间也在包子上,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死大事,这就是要把心搁在佛上。这个比喻,大家可以从全心做包子,全心全意为结婚的生动事例,体会到全心念博士,全心不离佛法的意境。举一反三,可以了解很多。

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你先事上念,然后就自自然然变成理念了,那就是实相念佛了,所以即凡心成佛心。从事持开始,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有什么难,这个念要使它成为习惯。

事持不能小看,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不觉,只有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达到了。这是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果,才能给我们找出这样的妙法,这个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觉就从事持达到理持。于是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可见最圆最顿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5)具足资粮,直登觉岸

综上所论,修行的要务有三:(一)信念,(二)志愿,(三)实修,这相当于三资粮,信、愿、行。《要解》以信、愿、持念为三资粮,由于开合不同,本文与《要解》并非一一对应,但两者的总精神是一致的。在你留学期间,应注重这三者,将来的时间,也还是这样,只是不断地发展而已,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多直接了当,没有其他法门能和这相比。前在实修中已提到持念名号与求生净土,所以备足资粮前进不已,必然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即是涅槃彼岸,也就是当人的本心。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因具足资粮精进修持,就离开了妄想执着,开显了我们本心的智慧德相。总之,这是一个大事因缘,这是佛的知见。我们应恢复本有的佛性,恢复自己的如来的智慧德相,免得被妄想执着,缠缚在轮回之中,枉受众苦。愿一切众生和自己识心达本,永离虚妄苦轮,恢复本有的清净光明,究竟菩提。这是我们真实的目的。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二
《诗 看淡人生胜与负》

看淡人生胜与负

百世炎凉谁负谁,大限到来土一堆。 是非成败转头空,英名与否皆付东。 门前冷落枊丝泣,蝉鸣鸟栖一时稀。 打打拼拼几多愁,人生一世终要休。 风吹落叶凤凰惆,时间染白少年头。 历尽沧桑方醒悟,看淡人生胜与负。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三
《归顺自然看淡世俗与生死》

归顺自然看淡世俗与生死

作者:左晓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3期

第十六章

【本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臆解】

消除所有欲念,达到虚空的极致,保持内心平静,守神归一,透过世间万物生发的表象,我观察到它们回环往复的运行规律。草木初生,叶绿花繁,最终又都枯萎凋零,各自回归于本根。叶落归根可以视为寂静,这种寂静也便是回归到生命的初始状态,万物最终回归生命静寂的初始状态即是永恒,懂得这永恒的自然法则才可以称为明道。不懂得生命的这种永恒法则,轻举妄动,胡作非为,最终就会导致灾祸降临。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了生命及其法则,才能做到胸怀宽广,顺其自然地无所不包容;心广而能容,才能明辨是非与高下,做到公正而无所偏私;公正无私者,才能治身与正人如一,得到民众的拥护,乃至于成为天下之王;君临天下,依然能做到正德修身,才能与天地相通相融;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则德亦与天地相合,内心淡定至于虚无之极致,这才算是得道;化道于心,融身于道,穷极虚无,那便是永恒之境;有容而后能公、能王、能天、合道,四者齐备,则可谓生命与天地齐同,就算身形寂灭亦无危殆。

【评说】

说到“没身不殆”,一般世人会心存疑虑:那怎么可能?甚至于会把它当作是胡言乱语。可另一方面,后世的道教信徒却是深信不疑,并且缘于这一点而求所谓长生不老之术。自先秦以来,历代都有所谓炼丹之士,以为炼得仙丹就可进入极乐仙境。这两种态度,其实都误解了老子,与老子的思想本意相去甚远。这里,老子要表明的是什么观点呢?人,只有透彻地了解了生命,穷极虚无,才能顺其自然地生活,无妄见,无妄言,无妄行,才能把生死看开看淡,生则生,死则死;把得失看轻看透,得则得,失则失。如此,则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则得有何喜,失有何悲?很显然,这里讲的是修心养性,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不是那些无知的道教徒们所孜孜以求的修身之术。《庄子·养生主》里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而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來,夫子时也;适去,夫

子順也。安时而处順,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之是帝之悬解。”无论生死,皆视为自然,如此超脱,才可谓深得老子思想精髓。

第十七章

【本经】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臆解】

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几个层次:最好的,也即是社会政治最清明理想的时候,君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百姓仅知道有君主的存在,视君主如常人,非神亦非仇;其次,君主有所施为,其德可见,恩惠可以称道,所以百姓拥戴并赞颂他;再其次,君主以威治国,以刑罚统驭天下,百姓便有所畏惧并敬而远之;最坏的,君主无德失威,百姓就会轻慢他,甚至在心里咒骂他。君主不能取信于天下,百姓也就不以诚心侍奉君主。要慎重啊,作为君主,一言一行都不可以随便。功业成就了,百姓无需感念君主的功德,都认为那是自然的事情,这才是君主与百姓同心同德的理想政治社会。

【评说】

对于“太上下知有之”的那种理想政治社会,我不敢向往,或许,只有让人类回归到原始状态,才有可能出现吧。因为人性便是这样:没有谁不喜欢听赞扬的话,没有谁不想得到他人的敬重。我自己也不例外,尽管也知道,那些其实于我并无益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祈求“其次亲而誉之”的社会的到来,让我们拥有值得亲爱并赞颂的领袖吧。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也不妨想想,我能让天下百姓“亲而誉之”么?如果不能,可否思考一下,应该再做些什么或是不应该做什么?

第十八章

【本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臆解】

自然的大道不能通行于天下,人们便开始倡导仁义;智慧被世人认同,虚伪与奸诈也就相伴而来;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人们才想到以孝慈来维系社会关系;社会混乱,政局动荡的时候,便有忠义之士出来匡正除邪。

端坐在书桌前,闭上双目,清除世俗杂念,让我们回到太古时候吧:原野里,草木生发,各种动物杂然相处,遵循着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然各取之有度,无损于自然的平衡。作为其间的一个群体,人类亦遵守这一法则,有所获而生则幸,被捕获而死亦为常事。父子相承,母子相亲,兄弟相和,夫妇相顺,一切皆来得自然,无任何造作与伪饰,天下无所谓君主与政治,各相安守,太平无事。当此之时,何来仁义与孝慈之说?哪里需要智慧与忠臣?回到现实中来,人类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只能往前走,不可能倒退到原始时候。然而,我们不妨常让心灵流浪,回到人类的出发点,在自然中去感受生命,觉悟人生的真谛。当此之世,人们若能谨记孟子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依儒家的道德观修身养性,或许不失为自救之策,从而让世间多一些自然的人性,少一点勾心斗角,多一些自然的闲适,少一点辛苦忙碌吧。

第十九章

【本经】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臆解】

屏退圣贤理想,抛弃智慧,归于无为,民众便会获得百倍于今的福利;断绝仁爱思想,丢弃信义,崇尚自然,民众就会恢复天然孝慈的本性;拒绝机巧主张,不刻意占有物质财富,精神归一,盗贼也就销声匿迹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都是人为的诈伪文饰,不足以用来教化百姓,所以还是要让百姓的思想归于大道: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笃朴处世行事,减少私心,淡薄名利欲望,去除浮华,弃绝学问,方可至于无忧无虑。

【评说】

老子主张质朴,反对追逐华美,在他看来,凡耗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生产的精美物品,实则于人无所用,当不得衣食,所以要求世人“见素抱朴”,此诚至言。然而,人性总是追求新奇与华美,所以这话便成了耳边风,没人听得进去,老子也几乎变成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当今之世,物品可谓极度丰富,可真正于人有益者又有多少?疯狂的创造与生产,损耗资源,破坏环境,更是后患无穷。如此想来,人类还是宜抑制私欲,奉行“无为”。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巧利的追逐,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比如古代贵族的奢侈用品,不都成为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么?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臆解】

世事纷乱,顺从与抗逆又有什么分别?美善与邪恶又有什么差异?有道之人所畏惧的,我们不能不心怀畏惧。而世俗人心浮动,无所归依,我看不到出路在哪里。众人皆放纵情感与欲望,就像是饿了急着去分享祭祀时的太牢,也像是一到春天便急忙登高赏景。只有我甘于淡泊,不敢纵情声色,像是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没有情感、知识与欲望,熟睡在摇篮之中,任人摇晃,像是无所依凭。众人皆有所余积,唯独我像是被万物所遗弃,一无所有。我只知守一而不移,完全是愚人心态,真是愚钝啊。世俗之人仿佛什么都明白,我独昏昧无知;世俗之人仿佛洞察天下万事万物,我独昏暗不明。行走在世间,我就像是在海浪上漂浮不定、不知归止的一片木叶。众人都各有各的事情,而我独无为,还迟钝愚笨并且浅陋,不肯随波逐流。世上也只有我与众人不一样,看重并求索生育万物的大道。

【评说】

如果说第十五章是行道者的精神素描,那么这一章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则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行道者了。他洞悉天地之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却不懂得融身于现实生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对世事一无所知,不知名利为何物,不懂得追逐物质的享受。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他只是静静地立于一隅,默默地观察着,思考着,天地万物与人间万事都在心中又似乎都与自己无关,有时竟浑然忘却身在何处,甚至分不清物我之别。你要说他痴傻吧,他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神游天地之外。这是怎样一位遗世而独立的老人啊,难怪后人尊奉他为神明。 第二十一章

【本经】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臆解】

于物与人而言,最高德行的具体表现是遵循大道,顺着天然的品性而生存。道作为一种事物而存在,却又恍惚不可捉摸,无固有之形状。虽然恍恍惚惚不可捉摸,但人们能感知它的影像;虽然隐隐约约无固有之形状,但它又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道虽深远不可见,但万物因之

而生,其中自有精气神。道之精气纯真无诈伪,是实实在在可以信赖与效验的。自古及今,道不曾泯灭,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万物亦凭借它的精气而生发。我怎么知道万物因道之精气而生发呢?究察眼前万物生发的规律便可知晓。

【评说】

一直在论道,可到底什么是道呢?于是,老子作了这样的描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却又恍惚不可见;要说它虚妄,它又有精、真、信,万物皆因它而生发。对此,庄子在《知北游》里如是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显然,在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认识中,道就是天地间既实在而又抽象的规律。但在当时,他们也只能那样对道进行解释,一般人还是难以理解,不然也就不会有后世儒家所标榜的伪道德了,也不会有那虚无不足信的道教了。只有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天下万物与世间万事皆有规律,天地皆依规律而运行,这时以规律来解说何谓道,也就简明得多了。当然了,这怪不得老子,在当时条件下,他能对道作出这样精准的描述,已经相当难得了。毕竟,他终究是一个人,并不是所谓的神。另外,“以此”的后边,我总觉得应该还有一段话才完整。帛书本的后边就把第二十四章置于其后,这不妨作为一种参考。

第二十二章

【本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臆解】

树木弯曲可保全,人能曲己可求全;枉屈之木可矫正而直,德亏之人亦可成正直之士;地势低下而水流注,品德谦卑而道归往人归附;器物残破了会被更换,不弃敝旧者则常能自新;每次少取,可以常有所得;拥有太多,则会陷入迷惑。所以圣人谨守大道,作为天下的法式。不只相信自己所见,常能借助于他人的眼睛,才会看得更明白;不自以为是,常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能彰显自己;不自取其美,常能与人分享,才能得到拥护而成功;不自高自大,鄙薄他人,才能取人之长日有进步。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之争锋。古人所说“曲则全”这句话,哪里有半点虚假啊!确实明白这个道理,则遇事不会与人相争,可成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评说】

关于“曲则全”的理解,我们不妨参照庄子《人世间》里的一段文字:“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南怀瑾在解读这一句时,举了尧传帝位于舜的事情,认为他其实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子孙后代,因为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四
《诗歌鉴赏巩固答案》

参考答案——诗歌鉴赏巩固 高三语文A部 2011-1-27

写在前面: 答案只是参考,只供同学们做完之后的比照与反思 望同学们自觉,努力!

(1分)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2分)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这首词表达婉约,用闲适、淡漠、潇洒、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竹节象征保持高节。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写国破家亡之际,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时光易逝只余空虚。“老去万缘轻”,表面写淡漠、麻木的感情,其实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闲吟闲咏”,聊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说明愁闷已经严重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1、1)【答案】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1分)作者用枫林、晚

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

【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在古诗鉴赏过程中,怎样来鉴

2.(1)(2分)用一个“横”字,与 “万里”相应,描写出江河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

(2分,答出“描写出烟浪的宽阔和无边无际”即可)

赏意象呢?首先,要注意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使意象带有了历史的承袭性和象征性。如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表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蛟龙鸾凤象征君子,飘风云霓象征小人等等。我们鉴赏古诗,就要懂得诗中意象的象征性,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其次,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在意象的承袭过程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洽的效果,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对古诗进行鉴赏时,我们要结合作品,捕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创造出的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再次,要仔细辨认,掌握分寸,防止牵强附会。

2)【答案】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1分)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

1

(2)(4分)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衬1分,分析1分,诗句2分)

(3)(2分)“空惆怅”抒发了作者虽有报国雄心却又壮志难酬的情怀;“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两点,每点1分)

3.(1)牵衣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4.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

败的景象2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5、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

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在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似乎言尽意绝,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惟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一个“惟”字,鲜明地说明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自有公正的评说。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了厚重的功力。

8、(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

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全曲借景抒情,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

6、(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9、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

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鉴赏】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

7、(1)一指秦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声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

目中彻底崩溃。(每点2分)

(2)非常妥当,(1分)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坍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2分)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1分)

简析:《途经秦始皇墓》,写的是作者行经秦始皇墓的感想,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诗的前两句,先写这座山一样巨大的坟茔,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继写“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

2

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

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2、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

10、(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

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

13、(1)一个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转而心系田园、难舍书琴且满心苦楚难言的封建老吏的

形象。(2)作者用大实话说出自己难以摆脱名缰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发出告戒:知足者常乐,不

关心2分)

知足者为功名所困。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14、(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2分)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2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2分)

11、(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

“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

3

15、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

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6、不相同。因为: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

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7、(1)流水 白云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

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分)

24、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18、⑴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

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2分)⑵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各2分)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十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25、(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点点疏雨在池塘

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树木成阴,黄鹂婉转啼鸣,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2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百无聊赖、年华虚度的痛苦。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蕴含着知音难求和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4分)

19.(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

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

(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26、1)实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之景,(2分)虚写与妻子在一起

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1分)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末两句描写了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 猛,军旗猎猎作响。(1分)的塞外冬夜天的苍茫景象,(1分)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2分)

20、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进

而写花枝旁逸、栽种在农家院内的姿态。2).用了对比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洁品格、高尚情操。

本词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香得出奇。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27、(8分)(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

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21、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显得清瘦的姿态。(3分)

⑵示例: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满目秋景,却无人作陪的淡淡哀愁。(3分)

22、以哀景作结,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思乡”的主旨。 23.(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献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

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己,以致形之于梦。(2分)

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分)

4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8、(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五
《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中的“禅意”

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2009-3-31 6:48:30 浏览次数:40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 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 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六
《诗句》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三)《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四)《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

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赋》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3.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诗经·卫风·氓》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2.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七)《离骚》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高余冠之岌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七
《经典好句子》

【迷茫时看的8句话】①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②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③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④宽容他人对你的冒犯;⑤不要无缘无故的妒忌;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⑦不要看我失去什么,只看我还拥有什么;⑧用最放松的心态对待一切艰难。

放弃,有时候比争取还困难,因为放弃也是一种选择。放弃的最高境界是不后悔。在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会后悔,在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也会后悔。做任何事都要付出成本,人生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机会。一个人越是什么也不愿放弃,就越容易错过人生中最宝贵的机会。

明明自己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低落时,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明明自己身边有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很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彻彻底底醉一次,醒来后就能把什么都忘记。明明有着自己的梦想,却是力不从心。

有些故事,不一定要讲给所有人听;有些悲伤,不一定谁都会懂;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长好;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伤痛,忍过了疼久了也成习惯了;有些藏在心底的话,不想说也就没必要说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呐喊;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表白。

风不懂云的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泪的懦弱,所以你不懂我的选择,也可以不懂我的难过,不是每个人都一定快乐,不是每种痛都一定要述说。

【方文山打动人心的填词】1.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不能说的秘密》。2.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也是我现在所服下的毒药。——《彩虹》。3.而我已经分不清 你是友情 还是错过的爱情---《蒲公英的约定》。4.转身离开,分手说不出来,海鸟跟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珊瑚海》。

1.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

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通过QQ空间

爱,绝不是缺了就找,更不是累了就换。找一个能一起吃苦的,而不是一起享受的;找一个能一起承担的,而不是一起逃避的;找一个能对你负责的,而不是对爱情负责的。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的努力,两个人的奋斗,两个人的共同创造„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包容的智慧:

坚持10个好习惯 让女人越活越年轻: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学会爱: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对不爱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弃和祝福。过多的自作多情是在乞求对方的施舍。------ 爱与被爱,都是让人幸福的事情,不要让这些变成痛苦。

Theory of new edition of TV serial Moments in Peking the patriarchal

consciousness

The new version of The Moment In Peking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master in literature Lin Yutang’s famous novel adaptation. Since its broadcast, it brought about fierce controversial, and it has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issue of its adapt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iticism of feminism. At first,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xisting 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original text; secondly, it mainly gives reasons to the changes of the male consciousness compare the new version to the original one,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er, and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ale consciousness.

The new version TV;The Criticism of Feminism ;Adaption ; Highlight;

1、谁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2、站在世界某一个角落,看着日出日落 。

3、等待、是人世间最卑微的名词。

4、有些伤,是永远不会愈合了。

5、在阳光中死去,在最绚烂的包围下死去,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6、当时间过去,我们忘记了我们曾经义无反顾地爱过一个人,忘记了她的可爱,忘记了她为我做的一切。

7、我对他再没有感觉,我不再爱她了。为甚么会这样?原来我们的爱情败给了岁月。

8、一些事,只配当回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

9、既不回头 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 何必誓言 。 Male Consciousness

10、这个世界.那么脏.谁有资格.说悲伤。

11、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12、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13、你就像阳光,照进我心里阴霾的地方,刺痛了忧伤。

14、傻子才悲伤,我是傻子,所以我很悲伤...

15、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

16、我可以微笑着听你说你们的故事,但真的打不起笑脸听你说你们的关系~~~

17、我们看得到繁华,却摸不到回忆。

18、听见某个名字,想起某些事情,这个城市安静的让人心颤。

19、我站在你看不见得街角,默默祝福你„„

20、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说不出来;有一种爱,明明想放弃,却无法放弃;有一种爱,明知是煎熬,却又躱不开;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21、快乐疼不疼?

22、放过她,但放不过自己····

23、当我面朝大海的时候, 别人正春暖花开„„„„„当我想和大海一起死去,而它却已先成为死海„„„„„

24、我有很多回忆是关于你的,可是你偏执的认为你不过是个路人甲。我想和你在一起,哪怕是出无头无尾的闹剧,我也会坚持到你退场后全世界黯淡下来的那一刻,执一盏小灯,站在回忆里等你。

25、当那一抹曙光升起的时候,我曾经幼稚地以为我又看到了希望

是谁,在记忆的河里溯流而上,只为找回那些闪光的珠子,把它们串成串,缀在时间的颈项上.从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在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不忧愁的脸,是我的少年;不仓惶的眼,等岁月改变......

26、只是希望能有个人,在我说没事的时候,知道我不是真的没事;能有个人,在我强颜欢笑的时候,知道我不是真的开心„„

27、因为有了你,其他人都成为了将就。。。

28、有些事,经不起再一次。

29、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 ,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见你„„

30、如果。所有的伤痕都能够痊愈。 如果。所有的真心都能够换来真意。 如果。所有的相信都能够坚持。如果。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完美。如果。依然能相遇在某座城。单纯的微笑。微微的幸福。肆意的拥抱。 该多好。可是真的只是如果。

31、一些人遇见了,一些人失去了,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四季流转着,最后又会留下谁,陪伴在身旁。似乎开始越来越多的失去,代替了所得。那些岁月中深深浅浅的痕迹,那些无法定格的记忆,又要如何取舍。寻一杯冰冷的水,来解救干渴的喉咙。写一些忧伤的文字,记录着一些琐碎的生活。十指相握给自己取暖,只能维持的瞬间。谁说,懂得放开,心胸便会坦然。我微笑,是不是真的懂得成全。

32、 文字,短信,电话,线上消息。我开始让一些人渐渐淡出我的生活。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什么可以永远。你不是我的,我亦不是你的。我的心那么小,可以遇见的人不多,可以付出的,亦只有那么几个。记忆里残存的温柔,终会抵不过眼前平时的幸福。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光点,所以,我们亦只能看见眼前,然后简单的生活,区别的,只是心而已。

33、有些事一转身就一辈子。

34、最初不相识,最后不相认。

35、如果爱情只是路过,又何必到此一游。

36、有些爱, 不得不 各安天涯

37、蓦然回首,我已无力诉说。

38、她说:“你会找到一个比我更好的人。” 我微笑说:“但我不会再对人这么好了。”

39、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40、用假的名字是因为要说真的故事。

41、该坚持的时候,却放开了你的手。

42、放开你,不是因为我不爱你,是因为我太爱你

43、时间不会改变痛,时间只能适应痛。

44、隔阂着我们的并非他人,是世俗。

.45、窒息的沉默,悲伤的是我,不是你

46、多少次又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而我们在原地转了无数次,无法解脱。总是希望回到最初相识的地点,如果能够再一次选择的话,以为可以爱得更单纯.

有一份爱叫无缘,无缘的爱情就像闪电一样,很绚烂至极却无法照耀一生!!!人生总是有好多个阶段,一旦在某个阶段错过了,也许就永远地错过了”。所以,不是不再爱,而是不敢爱,不能爱,也不会再去爱。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八
《古诗五首》

饮酒(其五)教案 (陶渊明)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

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3、 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颔联:(3)潮平两岸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两岸);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四、总结: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九
《古诗文64篇情景式默写作业及答案》

新课标卷高考古诗文背诵64篇篇目情

景式默写汇编

高中部分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 。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 , 。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1

2

3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 。

9.《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 。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 。

11.《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

12.《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 ?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 。”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 。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 。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4

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9.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5

看淡世俗的诗句篇十
诗词9首》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看淡世俗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看淡人生的诗句 看淡一切的诗句 远离世俗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看淡世俗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看淡世俗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115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