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日记 >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2016-04-18 13:11:3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共5篇)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牟卓玛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牟卓玛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

解比例这一内容应该来说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学生也能掌握。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教这一简单的内容呢?于是我对于解比例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就课堂中一些主要的片断进行反思:

1、出示复习题:24:( )=3:4,你能说说括号里多少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24:x=3:4,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三种解答方法:用比的基本性质、用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4、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学生对于解答“2:24:x=3:4”这样的比例是不难的,在交流中我不仅发现学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答,还有不少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来解答。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说说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一些?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的学生的争论。争论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只是合作者与参与者,因此我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肖尧(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通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像积累了经验。

韩占秀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不成反比例, 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和学习

张光辉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课本上出示的例题对于六年的学生来说相当简单,“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种路程应用题在三年级的时候早就学过,学生对于这种题目的解决早就得心应手了。教材中用这道例题来学习比例的应用,主要是介绍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但这道题用比例来解决显然不如算术法简单,如果强行让学生用这道题来接受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生会对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他们认为不如算术法简单,为什么放着简单的方法不用,而非选择麻烦的方法呢?(这种心理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更会产生)。这时如果老师说考试要求用比例法解答,你就必须用比例法解答,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用比例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比例法解应用题,并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呢?想到了“学以致用”这一至理名言,我在教学例题前设了一疑。

一上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个办法,能知道咱们学校旗杆的高度。”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即刻也活跃了。有学生开玩笑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量,可都不切合实际。倒是有一个学生说的方法可行,旗杆上有绳,用绳拴上卷尺往上拉,拉到顶以后看卷尺下面的刻度,就能得到旗杆的高度——这倒是个好方法。随后我说,这个方法很好,能够得到旗杆的高度,但老师还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老师在旗杆的旁边在立一根较短的竹竿,就能够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实际高度,在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家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里计算出它的高度了。

随后,我教学书本上的例题,使学生明白,题中速度是一定的,那其它两个量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正比例来解决这道题。这样,学生明白了虽然不如算术法简单,但也是解决这道题的一种方法。他们在想得到测量计算旗杆高度方法的心里驱使下,接受了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的高度,还能量出竹竿影子的长度,而且旗杆影子的长度也很容易量出来,那现在谁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求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很快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利用今天的所学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去领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篇二:《引导小学生写数学日记》

引导小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课外作业大都是些练习性作业,无非是计算题、应用题等。这些作业是课本习题的简单重复,只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不利于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进一步拓展。久而久之,作业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包袱、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去投入的活动,大大压制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导致学生不喜欢做数学作业,更有甚者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课堂上一部分学生新想法、新发现及学习的困惑得不到及时反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从而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我进行了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欣喜地发现——数学日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 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数学,在孩子们眼里一直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数学作业也大都是计算题、应用题,不少学生感觉数学没意思。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这种比例更大。而数学日记以它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特别是童话日记更受孩子们喜爱。在孩子们眼中,数学并不枯燥,而是那样的神奇、有趣。每到交流数学日记前,孩子们总要高兴地跑来问我:“老师,下节课是不是数学日记交流?”

王格格在3月18日的日记中写了《三只小猪盖房子》,把求圆柱的底面积及圆柱圆锥组合图形的体积编写出有趣的童话故事。数学,原来也可以成为美妙有趣的事。数学成绩一直落后的王秋雅在预习后自己解决了一道还没学过的题目,非常高兴:”攻克了难题,我心里乐开了花。只听放学铃声响起,我赶紧把书带回家再好好预习。”邱爽在数学活动课用橡皮泥研究《物体的变化》之后在日记中写到:“啊!数学就像这橡皮泥,变化多端,难以想象,无穷无尽……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数学真奇妙!”王冠朝也说:“这次数学活动课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我更爱数学了!”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二、 数学日记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

数学日记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内化后,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自己所学数学内容的总结等。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学会学好才能有东西可写。在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刘雨龙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后在日记中回顾整理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研究推导过程,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单文君在学习众数、中位数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篇三:《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

自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单元。圆、分数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和百分数。学习了这些内容,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学习了圆的内容,我知道了怎样画圆、画圆的方法;知道了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知道了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知道了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知道了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一个固定的无理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更知道了怎样求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还了解了周长相等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

学习了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我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知道了如何解决有关分数的应用题,学会了怎样列方程解决分数应用题。(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内容,我知道了观察的范围是因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观察点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还了解了什么是盲区。

学习了百分数的内容,我知道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知道了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知道了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以及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方法;知道了百分数怎样读、写;知道了合格率是百分数,表示合格产品数占产品种数的百分比;还知道了出勤率、成活率、营养含量等也用百分数表示;还学会了怎样列方程解决百分数应用题。

学习了这些内容,我感到收获可真大啊!还知道了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在以后的学期里,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黎阳小学 六二班 范晶莹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篇四:《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篇一: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关于比的数学日记。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
篇二:有趣的比

我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是决不会罢休的。
星期天,爸爸、妈妈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完成了作业。闲着无聊就打开了电视机,刚一打开,画面上出现了几位警察叔叔正在勘察现场,犯罪嫌疑人作案后只留下了一串脚印,量出脚印的长是25厘米。我知道这是一个侦破片,我对这类电视比较感兴趣,就接着往下看,在案情分析上,一个干警叔叔说:“根据脚印的长,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在172---175厘米。”这另我匪思所夷,可爸爸不在家,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公安局准备请教那些专业人员,遗憾的是没有找到要找的人。关于比的数学日记。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决定,进网吧查资料。
进了网吧,我迅速地查找资料,查了好久,终于在一个网页上找到了答案,身高与脚长的比是7: 1。由脚印长25厘米就可知道身高约175厘米。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这段时间正好在学习比的知识,这就吸引了我继续往下看,结果发现了人体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
1。身高和双臂平伸的长度之比是1:1
2。脚长和拳头的周长之比是1:1
3。心脏的大小与拳头的大小之比是1:1
4。脖子的周长与手腕的周长之比是2:1
5。身高与胸围长度之比是2:1
6。鼻尖到耳根的距离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1:1
……
回到家,我莫名其妙地被臭骂了一顿,原来爸爸妈妈知道我进了网吧,气得要命。不过这顿骂挨得也值,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人身体上许多有趣的比。


篇三:正比例的预习日记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y:x=k(一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找相关联的量);在看定量(两种量的商是否一定),最后做出判断。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画法与折线统计图相同)
   从图像中,可以直接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与边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比例,但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本金一定,存款的年限和所得的利息成正比例。
   如果是两种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对应的两个数比值相同叫不叫正比例?


篇四: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题目:有粗细不同的两枝蜡烛,细蜡烛之长是粗蜡烛之长的2倍,细蜡烛点完需1小时,粗蜡烛点完需2小时。有次停电,将这样的两枝求用过的蜡烛同时点燃,来电时,发现两枝蜡烛所剩的长度一样,问停电多长时间?
   解题思路:如高粗蜡烛长为1,燃烧的速度分别为:(1)1÷2=1/2(2)2÷1=2要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那么式子就是:1—1/2x=2—2x分析已知细蜡烛占粗蜡烛的1/2,粗蜡烛就是细蜡烛的2倍,求停电多少小时,也就是第一根燃烧多少时。
   解:设停电时间为x小时。
   1—1/2x=2—2xx=2/3
   答:停电时间为2/3小时。


篇五: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我在看到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圆锥底面半径是8分米,高的长度与底面半径的比3:2,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圆锥方面的题相结合的应用题。求圆锥的体积是多少,要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题中告诉了底面半径,可求出底面积,而高却不知道,可以根据一个条件求出,可将比转化成一个数占已知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通过比例,可以知道高占底面半径的3/2,然后算出高后,再根据公式算出圆锥的体积。 
   我发现比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比如地图就是用了"比例"的概念。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比例”问题
 

篇六:关于比的数学日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两者之间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随着其中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但是他们的比值却不会变。这就是——正比例。  
   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像: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效率、时间、工作总量等等,它们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例如:时 间( 时 )  1        2       3       4                 
         路 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从上面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有关联的,时间是1,路程是90;时间是2,路程就是180;时间是3,路程就是270;时间是4,路程就是360……依次类推,可以看出路程:时间=90:1,并且比值一定,所以,它们是正比例。用简洁的话表达,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可以成正比例。
   总结一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它们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也叫做“正比例关系”。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篇五:《关于统计的数学日记》

篇一:统计

   这周我们学习了统计知识,所以在周六的晚上我把一天的时间简单总结并统计了一下,结果是:语文用了30分钟,数学用了40分钟,英语用了45分钟,弹钢琴用了2小时,看电视用了1小时,一共用了295分钟(4小时55分钟)。
   下面我对自己统计的结果做一下分析:
   1。如果我做作业的时候在精神再集中点儿,速度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儿,我想写作业的时间会更短。就是因为自己做作业不细心,所以周五的数学测试我丢掉7分,现在再看那张试卷,觉得非常惭愧。关于统计的数学日记
   2。看电视的时间用的较长,对眼睛不好,   3。弹琴用的时间最长,因为钢琴的作业留的多,而且我平时练习较少,所以只能在周六好好突击一下,否则周日到老师那儿就该挨批啦。


篇二:分类、整理和统计

我早就想数数我的存钱罐,可是妈妈不同意,她说太麻烦了。可是今天妈妈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又说让我数,真奇怪。不过,我特别高兴。关于统计的数学日记
可是钱都倒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天啊,这么多,要数到什么时候啊?”有一元的,五角的,还有一角和五分,二分的。我很认真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每当我数到一半时,就数不清了。怎么办呢?
就在我特别着急的时候,妈妈说:“孩子,咱们想想别的办法吧,这么数下去,你什么时候能数对啊?”
可是用什么办法呢?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妈妈这时候说:“我教你六个字:分类、整理,统计!”
妈妈告诉我说:“要先把它们分分类,然后把每一类别的整理成容易数的小堆,比如10元一堆或是5元一堆,然后用统计的方法看看,你不是才学过统计吗?要学有所用啊,你试试看会有什么收获?”
于是,我按妈妈教的方法,把钱分了类,又整理成小堆,每10枚堆成一小堆,每10小堆排成一行。
   然后,又在妈妈的帮助下,做成了一个“统计报”。
这下子,我知道怎么算了。看看表里的计算吧,我算的对吗?
   最后,我把所有的钱加在一起:
426元+101元5角=527元5角。
527元5角+42元2角=569元7角。
569元7角+3角5分=570元5分
570元5分+1角=570元1角5分。
   哈哈,我真的好高兴啊!我终于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了。


篇三:统计

   “哇——哇——”,数学王国的统计学校来了一个新的统计成员——扇形统计图。
   “这是新的成员——扇形统计图,请大家以后多多指教了。”精灵老师说,”
   扇形统计图在班上有优秀的成绩,然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也不甘示弱,成绩也很好,大家每天都在你追我赶很少来往。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精灵老师说:“同学们,明天就是期末考试了,请大家做好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试题中出现了复杂的表示总数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的题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一看,傻了眼,呆呆望着试卷,只有扇形统计图没有傻眼,它想了想,立即写出了答案。考试成绩出来了,扇形统计图得了第一,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心里很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是统计图,我们却解不出表示总数同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的题目?”于是它们一起去问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笑着说:“我和你们不同,我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你们也有特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呈现数量的增减变化。”
   听了扇形统计的回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恍然大悟,原来每种统计图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此三个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班集体也显得更和谐了。


篇四:统计与可能性

   今天中午,妈妈叫我了五年级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可能性。
   妈妈说:“两个队打篮球,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开球公平吗?”我说:“我不知道。”妈妈说:“当然公平了,因为几率都是50%对50%呀!”
   接着,妈妈又问道:“桌子上摆着两张扑克牌分别是黑桃a和红桃a,小李和小军分别摸一张,谁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大?”我不假思索的说:“因为只有两张扑克牌,所以,可能性是50%对50%,因此,他们俩摸到的几率是一样的。”妈妈高兴的夸奖我说:“孩子,你真厉害呀!”
   然后,妈妈又问道:“口袋里有5个白球和六个黑球(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同)。任意摸一个,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我思索了一小会,说:“因为一个是5,一个是6,几率就是50%对60%,所以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妈妈一听,又高兴的说:“孩子,你学的还真快呀!”
   最后,妈妈问我:“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六个数字,抛出三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有6分之1的可能性。”妈妈又一次夸奖我:“孩子,妈妈不会的题你都会了,你太厉害了。!”


篇五:我与统计图

   刚接触“统计”这个词时,我觉得它很好奇,后来因要“画统计图”又感到对它有点厌烦,再到最后认识到“统计图”在生活中很方便,转而开始喜欢上了“统计”。
   不仅是课本上,生活中没有统计图也是不行的。社会调查要用条形统计图,想看自己学习成绩是否提高用折线统计图最方便,了解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要看扇形统计图……把统计图画在纸上,各种情报一目了然。试想一下,假如没有统计图,用文字表达将会多么麻烦。
   扇形统计图是我们这个学期才开始学的。起初当我一看到“扇形”这个词就想了扇子,以为它是扇子形状的,后来才知道扇形统计图的整体是圆形的,因为它的各部分形状是扇形,才取名叫“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上各部分与总量之间的百分比加起来都等于100%,它表达了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个圆上的角合并起来是一个周角一样,不只是扇形统计图,其他统计图都有自己的优点,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它们的帮忙。
   不要把统计图看作应付考试的一次性工具,认真地对待它,对自己的学习一定是个提高。


篇六:统计与可能性

   最近,我们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通过学习,我们能初步掌握预测结果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袋子里有20个球,其中有15个黄球、5个白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为甲胜,摸到白球为乙胜,甲胜的可能性就大于乙,这个游戏就不公平了。如果黄球的数量与白球相等,他们胜的可能性就一样,游戏便公平了。



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比例的数学日记 比例数学日记大全

1、关于比和比例的数学日记(共7篇)小学数学 比和比例小学数学 比和比例一、例题1 选择:一台电视打八折销售,原价与现价的比是( )。A 4:5 B 1:4 C 5:42 在2:3中,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关于比和比例的数学日记(2016-10-06)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比例的应用数学日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riji/36066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