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2016-05-25 08:54: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共5篇)《史记》经典名句《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史记》经典名句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一)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管仲列传》

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83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

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太史公曰: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岂不亦伟哉!

《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史记选读经典名句含页码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二)

《史记选读》经典名句整理

报任安书

P69:人固有一死„„

P71:古者富贵„„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P72:亦欲以„„

太史公自序

P4: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P7:夫礼禁未然之前,而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夏本纪

P16: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神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鲁周公世家

P20: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2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P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P6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P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P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管仲列传

P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屈原列传

P7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P7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P7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P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P7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P89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P91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刺客列传

P103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P11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唐 章碣《焚书坑》)

P116: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明 袁宏道《经下邳》)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魏公子列传

P131: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P135: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P13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苏教版《史记选读》成语、常用短语整理

《太史公自序》 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有礼貌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4.名山事业:指著作。出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不朽的著作

5.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出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出处:“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夏本纪》

1.劳身焦思:解释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出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鲁周公世家》

1.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2.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高祖本纪》

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

筹划、指挥。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4.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出处:“诸吏人皆安堵如故。”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

5.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出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6.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出处:“秦人大失望。”

7.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出处:“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出处:“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李将军列传》

1.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出处:“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4.意气自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出处:“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5.没石饮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出处:“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

6.讷口少言: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出处:“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孔子世家》 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读《易》,韦编三绝。”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2.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3.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一言不发。

4.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出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表示对人或事的景仰。

《管仲列传》

1.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贪也。”

2.因祸为福:变坏事为好事。出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屈原列传》

1.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史记》名句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三)

《史记》有关名句填写

1.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P20 )

2.大风起西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49)

3.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P49)

4.《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6)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57)

6.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P63)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63)

8.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P66)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先往下进行了。”】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P67)

1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P69)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P71)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P72)

13.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P74)

1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P74)

1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柰如何?(P81)

16.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P91)

1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P103)

1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9.“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0.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2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3.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

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周公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P6:《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高祖本纪

P44: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P49: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P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P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P54: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P56:《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P57: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孔子世家

63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

6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7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管仲列传

69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69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屈原列传

7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项羽本纪

P81: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P8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胡曾的《乌江》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P82: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P8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89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滑稽列传

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

刺客列传 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 唐代章碣

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诸儒坑尽一身余, 始觉秦家网目疏。 枉把六经灰火底, 桥边犹有未烧书。(经下邳 明? 袁宏道) 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 。(元 胡天游 )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赵世家 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淮阴侯列传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生’

《史记》成语积累

【安堵如故】 拼音:ān dǔ rú gù 解释: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成语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约法三章】 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

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用假象迷惑对方以

达到某种目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人们把“运筹帷帐之中”简称为“运筹帷幄”,用来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

现引申为筹划指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的形

势。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指鹿为马】 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 的地方。在法庭

上受审问。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这

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

意。 《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

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

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出自《史记

•孔子世家》

【完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怒发冲冠】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

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刎颈之交】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史记• 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 为现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

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

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史

记•刺客列传》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

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

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

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多多益善】益:更加。越多越好。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

【一饭千金】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虚左以待】 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一言半语】 释 义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出 处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

辞送我。”

【修身洁行】 解释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出处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九牛一毛】 人们用“九牛一毛”来比喻数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报任安书》。

【画地为牢】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董狐笔】 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

的笔法为"董狐笔"。 出自《赵世家》。

【笔削】 bǐ xuē 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后用 做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出自于《史记.孔子世家》。

【霸陵呵夜】“霸陵呵夜”原指遭酒醉之霸陵尉呵斥。后喻失势者遭人欺凌或侵辱;亦以抒写失势后

郁闷之情。典出《史记•卷一零九•李将军列传》

【鲍子知我】 《史记•管晏列传》:“鲍子知我”谓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春秋笔法】 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

拔山兮气盖世。

【不胜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饮酒。谓酒量有限,不能再饮。《史记•

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才气过人】 才能与气魄超过一般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

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中的经典语句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四)

1、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其志不在小。

3、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

4、溪壑可盈,志欲无满。史记中的经典语句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6、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7、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

8、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9、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

10、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1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史记中的经典语句

1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16、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

1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21、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

2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国学经典语句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五)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国学经典语句。 ——<孝经。天子章>

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6、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国学经典语句。——<晏子春秋>

10、人无远虑,11、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1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1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8、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1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2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22、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3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38、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3、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4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4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4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9、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5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5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4、见侮而不斗,辱也。

55、多行不义必自毙。

56、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57、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过分劳苦)劳。

5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60、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6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6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6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6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7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7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7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7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7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8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8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8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8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8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8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9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1、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9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9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96、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9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9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99、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0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0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0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0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107、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0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0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113、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14、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16、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1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1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史记里的经典句子相关热词搜索:史记重点句子 史记优美句子

1、史记里写形势危急的句子(共5篇)史记 句子 摘录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夫运筹策帷史记里写形势危急的句子(2016-05-25)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史记里的经典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史记里的经典句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4283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