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王夫之名句

王夫之名句

2016-04-12 11:46: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夫之名句(共5篇)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王夫之名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

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王夫之名句

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王夫之名句

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

焉。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学愈博则思愈远。

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篇二:《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

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王夫之流传千古的名句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王夫之名句

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

焉。

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学愈博则思愈远。

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篇三:《实践的名言名句》

王夫之名句

名言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萨迪

3、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4、千虚不搏一实。——《象山集·语录》

5、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6、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

7、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10、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13、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列宁

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

——萧伯纳(英)

●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

——歌德(德)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萨迪(波斯) ——王夫之名句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战国)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汉)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宋)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宋)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

——王廷相(明)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林希元(明)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颜元(清)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李光地(清)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中)

●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

——巴人(中)

●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

——沈从文(中)

●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

——莎士比亚(英)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德)

●力行而后知之真。

——王夫之(清)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魏源(清)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中)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中)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

——毛泽东(中)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中)

●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瞿秋白(中)

●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

——陈云(中)

●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达·芬奇(意)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

——克罗齐(意)

●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

——狄德罗

●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列宁(苏)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苏)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宋)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中)

●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

——徐特立(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中)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

——邹韬奋(中)

●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

——邹韬奋(中)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刘伯承(中)

●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

——陶铸(中)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

——廖沫沙(中)

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不下水,就无从学习游泳。——茅盾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事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亚里士多德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歌德

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艾?赫胥黎

篇四:《王夫之名言名句》

1、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2、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3、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4、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王夫之名言名句

5、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6、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7、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8、学愈博则思愈远。

9、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0、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王夫之名言名句

11、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12、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13、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14、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1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7、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18、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19、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20、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21、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22、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23、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24、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25、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26、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27、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2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29、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30、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31、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2、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33、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34、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35、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36、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7、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38、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40、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41、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42、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43、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44、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45、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46、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47、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48、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49、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50、力行而后知之真。

51、身教重于言传。

52、教不严,师之惰。

53、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54、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55、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56、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57、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58、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59、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60、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61、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6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6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64、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末成可成,已成可革。性也者,岂一受成亻刑不受损益也哉?

65、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66、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67、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68、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69、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70、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

71、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72、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

73、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74、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5、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76、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77、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78、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79、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80、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

81、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82、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83、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84、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85、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86、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87、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88、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89、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90、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91、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

92、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

93、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党也。

94、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95、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96、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97、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98、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99、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100、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篇五:《关于公平的名言》

1、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2、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3、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4、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关于公平的名言。——明·薛宣
5、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
6、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7、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8、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9、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10、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11、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关于公平的名言。——汉·班固
12、即使全世界都毁灭了,正义是不能没有的。——罗曼·罗兰
13、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
14、理国要道,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王夫之名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王夫之简介 王夫之名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夫之名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夫之名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3508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