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好词好句 > 用沧海一粟造句

用沧海一粟造句

2016-01-23 10:38:2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一《沧海一粟》 沧海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用沧海一粟造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一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

读音: cāng hǎi yī sù

释义: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造句: 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微不足道的事

近义词: 九牛一毛 太仓一粟

反义词: 恒河沙数

横槊赋诗

读音: héng shuî fù shī

释义: 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读音: yîng zhī bù jié

释义: 竭:尽。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造句: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我们要珍惜用水。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 无穷无尽 源源不断

反义词: 空无一物

如泣如诉

读音: rú qì rú sù

释义: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造句: 风声如泣如诉,墓地凄然悲凉。(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乐声

近义词: 扣人心弦 荡气回肠

反义词: 慷慨悲歌

一世之雄

读音: yī shì zhī xiïng

释义: 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出自: 宋朝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遗世独立

读音: yí shì dú lì

释义: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飘飘欲仙

读音: piāo piāo yù xiān

释义: 欲:将要。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超尘出世 得意洋洋

余音袅袅

读音: yú yīn niǎo niǎo

释义: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遗世绝俗

读音: yí shì jué sú

释义: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自: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风起云涌

读音: fēng qǐ yún yǒng

释义: 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 出自: 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造句: 在二十世纪的今天,科技革命风起云涌。

水落石出

读音: shuǐ luî shí chū

释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自: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造句: 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 真相大白 原形毕露

反义词: 匿影藏形

月白风清

读音: yuè bái fēng qīng

释义: 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二
《人物造句定稿》

——教材人物造句作业讲评总结:

1.我们学会了运用教材,并且选择了恰当的方式概括人物。

2. 同学们造句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而且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追求:

1.敏锐的目光审视教材,期待有新的发现。

2.培养语言的敏感,让语言更精致;培养思想的敏感,让思想更深刻。

优秀作业展示 ★★★★★

北方一奇人,叫泥人张,手艺精湛,把式真。 天津一地主,称张五爷,飞扬跋扈,架势牛。 一句话点评:语言精致。

戏,鲁镇,船头前,水面上,盼到了满载的归航。 笔,朱砂,水门汀,柳树下,画出了竹影的清香。 鼓,后生,高粱地,茂腾腾,响出了高原的铿锵。 字只几行,可回忆更长,留给我们,星空的畅想。 一句话点评:三幅画面,跃然纸上。

◎庞乐琴:

《父亲》

胖身材,爬月台,只盼儿归来。

黑夜来,将灯开,一针一线补教材。

父亲爱深如海。

一句话点评:巧妙运用了《背影》和《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两个父亲形象,太精彩了!

《母亲》

荷叶下,红莲长,窗外雷声响。雨虽狂,莫慌张,母亲始终在身旁。依偎在水面上。

糜先生,有慈母,从不受侮辱。不诉苦,多宽恕,言传身教常管束。伴儿成长之路。

一句话点评:有情感。

◎杨晨:

《读四大名著》

贾宝玉,林黛玉,封建社会真可怕 。

花和尚,黑旋风,一身武艺本领大。

诸葛亮,周公瑾,明刀暗箭算计他。

唐三藏,观世音,慈悲心肠为大家。

中国诗,中国史,代代相传满天下。

◎池浩强:

百草园,矮墙边,画影连篇。

悬崖上,峭壁前,羚飞描线。

芦苇荡,白洋淀,鬼子上天。

高粱地,黄土原,壮丽奇观。

火车站,人海间,背影蹒跚。

一句话点评:语言精练典雅。

◎虞跃:

良田,美池,桑竹,先生之地也; 种豆,荷锄,晚归,先生之愿也; 归隐,嗜酒,读诗,先生之志也。 先生谓谁?乃东晋陶渊明也。

一句话点评:有故事、有画面。

★★★★ ◎李凡

犯错误,不肯要回木雕,太犟;

越山谷,斑羚不惜牺牲,太勇;

为蝉鸣,三年只等两月,也值;

笨皇帝,虚伪穿着新装,太傻。

一句话点评:干净利索。

◎陈希:

灯亮了一晚,书补好了;

屋修了一生,台阶高了;

花落了一地,爸爸走了。

父亲爱了一辈子,最后,我们懂了。 ◎陈近秋:

军令不期而至,老父年老多事,

小弟年幼尚稚,只有木兰,存报国志。 一句话点评:进步很大。

◎张东枝:

三寸核舟,满载技艺。

苏黄共阅一手卷,谈笑风生,好不惬意。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昂视,好不开怀。 舟子抚炉煮茶,若听茶声,好不悠闲。 明有奇人王叔远,精雕细刻,好不神奇! ★★★ ◎陶江陵:

他是单干户却提供免费帮助,

他用破车谋生却常尽义务,

他已凄凉悲惨还凭良心做人,

世间少有的好人非老王莫属。

脚,蹬的是早已磨平的三轮车踏板; 手,握的是一瓶香油和一筐鸡蛋;

肩,扛得是比任何一家都要大的冰块; 身,裹得是几尺漂白的长布;

心,挂的是对我的关照与热情。

◎金文萱:

桃花源,五柳前,一间小屋;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三
《作文从造句起步》

作文——从造句起步

南京市青云巷小学 金魁

【内容概要】

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把生活的特点和自我心灵的特点结合起采,才能有所创造。《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精神之所在。我曾经尝试过用大量的作文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细节,以图让他们能在作文中多一些真情实感,多一些细节的描述。这种方法虽然收到一些效果,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时有限的,总不能用作文占据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吧?但平时不训练,孩子们的作文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有什么办法既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心灵又不耗费时间呢?面对这些现实情况,我开始把眼光盯在了造句这种极为平常的训练上,采取了以造句训练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丰富学生心灵体验的方法。一切从心灵开始,作文——从造句起步。

【正文】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通过写作指导让学生把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把他们个人的生活体验,把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真诚而恰当地表现出来,以促成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逐步完善。即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三点一线”,甚至是“全封闭”的环境中,几年来,依然认识了不少同学和老师,接受了不少知识和信息,领略了不少生活的色彩,亲历了许多细微的事情。家庭、学校和所感知的外部世界,这一切该引发起学生们多少甜美的或是苦涩的回忆,勾起我们多少思绪绵长的联想和想象?它又蕴含了多少启人心智的哲理?日月星辰、雨雪风霜、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一切,可以言说的实在是太多了。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活对孩子们并不刻薄,他们缺少的倒是灵敏地感悟、深入地思考、真诚地展现和自由地表达,缺少的是发观美的眼睛和知情明理的才识。但小学生涉世未久,毕竟不可能有丰富的阅历,所以论及写作,敏于感悟,勤于采撷,就近开掘是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受到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对生活中人和事的淡漠,对生活的观察和心灵体验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材料的干涩。例如我新接班时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反映母爱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的材料不是母亲在自己生病时悉心照料自己,就是写母亲在学习上多么关心自己。能着眼于生活细节的孩子很少,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难道他们体会到的母爱只有这些,生活中母亲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难道只是在这些时

刻他们才能留下印象。母亲在平时生活中关心自己的一个个细微的情景真的在孩子的脑海中不留痕迹吗?这又一次提醒我,引导孩子用心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是多么重要。否则,孩子毕业时还是写出那些空洞的作文,还是借助“作文选”才能找到写作材料,还是在作文中违心地留下印迹。那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

我曾经尝试过用大量的作文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细节,以图让他们能在作文中多一些真情实感,多一些细节的描述。这种方法虽然收到一些效果,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总不能用作文占据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吧。可是平时不训练,孩子们的作文很难写好。有什么办法既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心灵又不耗费时间呢?我开始把眼光盯在了造句这种极为平常的训练上。面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造句训练为突破口,充实学生心灵体验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使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渐进的教学观点:

(一)课堂引路,改变学生的造句观

通常,教师们认为造句这种训练旨在让学生理解词语和其用法,或者是学会某种句式,但在我眼里,造句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绝佳途经。在当今分数仍然当道的时期,教师们、学生们在遇到造句这种练习的时候,往往只注重造句的正确性,而忽视了造句的本质——为学生们的作文打基础。不少学生没有真正重视过造句,认为只要造对了,得到分数了就行。所以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造出的句子还是呈现出简单化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用“酷爱”一词造句,有学生这样造:“我平时酷爱读课外书。”“我的爷爷是个老教师,平时酷爱书法。”“我的表姐是南大中文系的,她酷爱写作。”面对这样苍白的造句,作为一位教师,你是给分,还是不给分?

由上例可见,大多数学生对造句练习的认识是不当的,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要加以引导,转化。要引导学生通过造句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充实自己的心灵体验。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中有一个关联词“一边„„一边„„”要求学生造句。课堂上,有学生说道:“我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我就问他:“你造的这个句子是完整的,但你为什么造这个句子呢?”他答道:“这不是您要求我们造的吗?”

当时我灵机一动,追问:“那么,你觉得这种习惯好吗?”他答:“不好。”“不好在那里呢?”这个同学一下愣住了 ,别的学生说道:“这样既不利于消化,又容易受电视影响,养成拖拉的毛病。”

我继续启发:“如果你们在造句时把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表现出来,能够提醒自己的家长、亲戚、老师、同学,让他们改掉一些坏习惯岂不更好。”于是就有一个大胆的学生说:“老师,有一次晚上我回教室拿作业本,发现你还在改作文,你一边改作文,一边在抽烟。我觉得你的这个习惯很不好,对你的身体不利,你能不能改一改?”

我当即表扬了他,并对他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也告诉其他学生,这样的句子既具体又具有实际作用,非常好。又有学生说:“我们班王翔飞同学经常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这样既写不好作业,也不卫生,我真心希望他能改掉这个习惯。”一席话说得王翔飞还挺不好意思,不过他很乐意地接受了同学善意的劝告。

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个关联词不仅可以用来告诫别人,还可以用来表示自己对别人的赞赏,你能试试么?”立即有人作出反应:“我们班袁晶同学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难怪她知识那么丰富,我要向她学。”还有人说:“我妈经常一边打毛衣,一边陪我做作业,我有时真觉得对不起她。”学生渐渐地投入了真感情,素材也多了。

课后我鼓励他们多造几句,读给描述对象听,再把别人听后的表现记载在句后,看看自己的句子有没有用。学生普遍反映有一定效果。我觉得这种方法可行,便一直将其作为常规练习,学生造句不枯燥了,有兴趣了,罕有应付的现象。有时他们为了造一个好句子还会主动来问我有关用词、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等问题。我的探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二)平时练习,点拨引路,丰富学生心灵体验

自从开始探索造句和学生心灵体验以及作文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以来,近一个学期我都将造句作为每天学生必有的作业,坚持了整整一学期,我常常利用课文中现有的词汇,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真实的细节,在造句中表现真实的个人感受,写成语段,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引导学生把造句作为培养自己发现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经,平时细心地观察生活,学会在观察中思考、感悟。我给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造出的每个语段要有主题,有具体内容表现主题,写真实的人、事、物,表达出个人真实的见解和感受。

每篇课文中都有不少好词,如果从每篇中都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切身体会进行造句练习,无异于进行一个个作文片断的练习。教师根据实际进行选择,不一定非要选那些深奥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借助词汇这个训练点练习观察、写作,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不仅仅是把目光放在学生会不会运用某个词汇上。所以选词不必太伤脑筋,要把精力用在如何让学生好写,能写,如何评价学生的造出的句子上。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极为大气,也极为精辟的诗歌,其间好词佳句层出不穷,但我却把眼光盯在了“中国”、“自豪”、“羊群”这三个不起眼的词语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感受分别写出语段,把自己想和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说的话写出来。

我以“自豪”为例谈谈我的引导方法。我引导学生首先从所给词语入手,尽可能寻找和这个词相关的一切信息,然后将信息中自己最想评述的,最想向别人介绍的内容写出来。其次,让学生自由造句,确定自己句子的主题,要让学生明白,造一个句子,也是要有主题的,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不能盲目地写。于是一个后进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我感到非常自豪。”

学生造出的这个句子有鲜明的主题,但是不够具体,感情也是浅层次的。这时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就很重要了。我在肯定了这个句子主题鲜明,真实之后,问全班学生:“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中,你知道有哪些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呢?谁能说说?”学生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建筑,值得我们自豪。”“中国的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值得我们自豪。”“……”

有了这么多的材料,这位学生想把这个句子写具体没有什么难度了,但这个句子还缺少一点个性,缺少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中国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但中国历史上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我们自豪呢?”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他们立刻就提到了鸦片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一个又一个他们所知道的屈辱的历史事件立刻在教室里再现出来,谈到这些,学生们真的开始义愤填膺了。

我不失时机地说:“那么,我们刚才谈的这些内容是不是也可以写进这句话中呢?”学生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我又问最先造出这局话的孩子:“从自豪这个词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灿烂的文明,也见证了中国屈辱的历史,你是个小学生,更是个中国人,有什么感受呢?”他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这么多素材和感情积淀的基础上这个孩子造出了一个语段:“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我们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我们有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我们有地动仪、圆周率……但是,我们也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被日本人侵略的历史;在世界许多发达的国家,中国人被瞧不起,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我是一名小学生,更是一名中国人,我爱自己的国家,我不愿我的祖国被瞧不起,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让我们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句子虽然最后的语气有些稚

嫩,但说出了孩子的真实感受。“自豪”一词不仅让他写出了值得自豪的好句子,也丰富了他的心灵世界,给自己上了一节有意义的人生小课。

刚才的例子中,借助了其他学生的言论和教师的引导,帮助后进生写出了比较具体、有真情实感的句子,但是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定势。所以我在平时的引导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指导过的句子,只允许句子的始作者进行完善,其他同学不要再造相同的句子,按照老师引导的方法去思考,你一定能造出很好的句子。

还是用刚才的例子。在这个学生会造之后,教师不能就此罢休,否则其他孩子的思路会受限制,我又引导其他学生:“其实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刚才这个例子只是沧海一粟,比如让我们自豪的可能是学会了做一道菜,也许是为父母献上一杯茶,或者是哪天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只要我们多想想获得自豪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过程,并把这些细节、体验写下来,我们就能造出好句子,就能真正感到自豪,感到造句的魅力。”

再如,另一个学生造的句子:

“暖流——晚上,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妈妈端来了一杯热菓珍,虽然是寒冬,但我感到了一股暖流。”

我给了全班孩子这样的引导:“孩子们,母爱真的很伟大,在我们不经意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来自于母亲的暖流,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你感觉到多少这样的生活细节了呢?不妨写下来,多写一些细节,用排比句记录下来,一定很好。”

紧接着,全班同学就纷纷发言,捕捉到了一个又一个体现母爱的生活细节,他们之间相互启迪,相互点拨。在听了班上同学的发言后,他交上的作业,把这句话改成了:

“暖流——晚上,我写作业的时候,妈妈端来了一杯菓珍,暖流在热气中散发;早晨,我在妈妈的提醒下睁开眼睛,暖流在牛奶杯中散发;考试没考好,母亲给我一个鼓励的眼神,暖流在我心里流过;下雨了,我和妈妈打着一把伞回家,暖流在那斜向我的伞中流过;晚饭时,妈妈总把好菜夹给我,暖流在那双筷子上流过……”

瞧,不仅造句丰富了、具体了,而且孩子真的从生活中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岂非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悉心引导,小小的造句训练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其效果不亚于写一篇文章,更有益的是,造句这种形式还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四
《三年级语文超级趣味题锦集附答案》

一、诗词知多少(把古诗的前后句用线连起来)。

东边日出西边雨 要留清白在人间 欲穷千里目 春风花草香 粉骨碎身浑不怕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春眠不觉晓 更上一层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随风潜入夜 处处闻啼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 道是无情却有情 迟日江山丽 只是近黄昏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一行白鹭上青天 夕阳无限好 润物细无声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快乐歇后语 。

1、哑巴吃黄连——( 有苦难言 ) 2、肉包子打狗——( 有去无回 ) 4、隔着门缝看人——( 小看人 )7、黄鼠狼给鸡拜年——( 没安好心 ) 9、大姑娘上轿——( 头一回 ) 10、外甥打灯笼——( 照(舅)旧 )

三、智慧“谜”宫(猜字谜)。

1、上面正差一横,下面少去一点。( 步 ) 2、林字多一半,不作森字猜。( 梦 )

3、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分。并排两棵树,栽在石头上。( 磨 )

四、.考考你

我国的四大直辖市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我古代说的文房四宝是:纸、墨、笔、研

五、 1.有一个皇帝听信了骗子的话,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还跑到大街上去游行,让别人看个够。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皇帝的新装 》

2.、有一位美丽的公主,被嫉妒的继母所害,逃到大森林里,与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生活在一起。可是她因为误吃了毒苹果而死去。幸好一位王子的吻救活了她,他们从此一起快乐地生活。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

六、在下面的括号内添上适当的词,使这个词语带有“看”的意思。

观( )

观( )

观( )

观( )

看、察、赏、摩等

七、看下面数字,猜一成语 。

1.1×1 (一成不变)

72.8 (七上八下)

3.3.4 (不三不四)

八、在括号填入动物名,就能构成成语啦!

金( 鸡 )报晓 ( 马 )不停蹄 ( 鼠 )目寸光

生( 龙 )活虎 对( 牛 )弹琴 守株待( 兔 )

九、怪体诗如何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

十、考考你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十一、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众多,你知道以下几个成语主人公是谁吗?

望梅止渴(曹操) 刮骨疗毒(关羽)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十二、把成语补充完事,使填进去的相邻两个字组成一个国家名、省市名、作家名或者语文名词。

心心相____ ____日如年 至高无____ ____枯石烂 倚老卖____ ____己救人

甜言蜜____ ____质彬彬 死里逃____ ____斟句酌 无恶不____ ____过饰非

自怨自____ ____出于蓝 生花妙____ ____蛇添足 饱食终____ ____末倒置

(印度、上海、老舍、语文、生字、作文、艾青、花画、日本)

十三、对号入座。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阶下囚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 门外汉

混身湿透的人 落汤鸡

代人受过的人 替罪羊

十四、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嵌进去吗?

如: 心狗肺 十 九空 (“引狼入室”)

(1)巧夺天 事如神(偷工减料) (2) 通广大 光天 日(出神入化)

(3) 不暇接 面兽心(目中无人)

十五、下面的人名分别来自哪个成语?

刘海粟(沧海一粟 ) 焦若愚(大智若愚)陈残云(风卷残云 )

十六、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用词造句很讲究,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 )里。 请教 打扰 恭候 劳驾 拜托 失陪 久违 留步

(1)麻烦别人用( 打扰 ) (2)等候客人用(恭候 ) (3) 好久不见用( 久违 )

(4)请人帮忙用( 劳驾) (5)托人办事用( 拜托 ) (6) 请人不要送用( 留步 ) (7) 中途先走用( 失陪 )

十六、考考你,把节日名称和相应的活动用线连起来。

端午节 登高、喝菊花酒

元宵节 赛龙舟、包粽子

重阳节 闹龙灯、猜灯谜

春节 赏月,吃团圆饼

清明节 春游踏青、放风筝

中秋节 守岁、倒贴“福”字

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元宵节(闹龙灯、猜灯谜)、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春节(守岁、倒贴“福”字)、 清明节 (春游踏青、放风筝)、中秋节(赏月,吃团圆饼)

十七、1、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 ( 桥 )

2、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打一动物) ( 蜘蛛)

3、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打一生活用品) ( 肥皂 )

十八、在括号里填入人体名称,也能构成成语呀!

( 眼 )疾( 口 )快 垂( 头 )丧气 ( 目 )瞪( 口 )呆 震( 耳 )欲 聋 侧( 耳 )倾听 赞不绝( 口 ) 十九、同学们,下面14条成语都分别缺少一个字,请你把它们补充完整后,再组成7个小学课程名称,好吗?

驰名中( )( )无伦次 弦外之( )( )极生悲

浑然一( )( )人天地 照本宣( )( )而不厌

谨小慎( )( )变如神 不计其( )( )无止境

答案:外语 音乐 体育 科学 微机 数学

二十、语文课上,老师出了几道数学题,奇怪吧!快来算一算吧,你是最棒的哟! 例:六神无主×九霄云外=五湖四海 验算:6×9=54

( )鸣惊人×( )嘴( )舌=( )上( )下 验算: ____________ ( )面( )方 ÷( )面楚歌=( )清( )白 验算: ____________ 横( )竖( )-( )干 )净= )( )大顺 验算: ___________ ( )令( )申 +( )日( )秋= )通( )达 验算: ____________ ( )家争鸣×( )万火急=( )载难逢 验算: ____________ 答案:一鸣惊人×七嘴八舌=七上八下 1×78=78 四面八方÷四面楚歌=一清二白 48÷4=12 横七竖八-一干二净=六六大顺 78-12=66 三令五申+一日三秋=四通八达 35+13=48 百家争鸣×十万火急=千载难逢 100×10=1000

二十一、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二十二、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 八九不离十)

二十三、给下面句子用不同标点标示出不同的意思。

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①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②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二十四、猜标点,注意根据意思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一句话,没有加标点。穷秀才看后,拿起笔给这句话加上标点。主人一看,只好留下他了。这句话主客二人是怎样加的标点?

主: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客:下 雨 天 留 客 天 .留 我 不 留

主: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客:下 雨 !天 留 客 !天 天 留 !我 不 留?

二十五、宋江、高俅、柴进是名著《 》中的人物;

蒋干、张飞是名著《 》中的人物。

《水浒》《三国演义》

二十六、林字去一半,不作木字猜。若是猜不着,请你想朝代。(打一字)宋 二十七、根据提示各写一个含“手”字的成语。

1、形容高兴( ) 2、形容聪明( ) 3、形容容易 ( )4、形容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五
《100个成语造句》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蚕、鲸,名词作状语) 34.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坏人

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46.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指公堂上受审。 47. 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 4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51.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夷,平常。 53.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54.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55. 粉墨登场:化妆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56.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57.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谢,如同亲身感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58. 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倾倒;瓴,水瓶。 59. 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 60.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一套做。是,对,正确。 61.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62. 功亏一篑(kuì):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亏,缺少;篑,土筐。 63. 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故步,走老步子;封,限制住。“故”也作“固”。 64. 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 65. 管窥蠡(lí)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

面。蠡,贝壳做的瓢。 66.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也说神工鬼斧。 67. 过眼云烟: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8. 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69.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70. 沆瀣(hàng xiè)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71.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72. 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73.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74.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成消除。涣然,消散的样子;冰释,像水一样消融。 75. 讳莫如深: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76. 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萧墙,照壁,比喻内部。 77. 济济(jǐ)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含有在一起。济济,众多。 78. 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79.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程,计算。 80. 间(jiān)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81. (82)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微,小,指刚显露出的苗头;著,明显。 82. 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 83. 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84. 胶柱鼓瑟(s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 85. 金科玉律:必须遵守、不能更改的信条。多含贬义。 86.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揖,作揖,表示欢迎。 87.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88. 梁上君子:代称窃贼。语见《后汉书》。 89. 两小无猜: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90.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 91. 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92. 鳞次栉(zhì)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93. 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94.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95.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96.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97.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椟,匣子。语出《韩非子》。 98.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99. 蓬荜(bì)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蓬荜,“蓬门荜户”的省略。

也说“蓬荜生辉”。 100. 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披,揭开。 101. 否(pǐ)极泰来:比喻情况从极坏转好。否,凶;泰,吉。 102.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语见《史记》和《世说新语》。 103. 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 104.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罄,尽。 105. 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106. 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107. 如丧考妣(bǐ):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108. 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109. 三缄(jiān)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 110.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111. 色厉内荏(rěn):外表强硬,内心空虚。荏,软弱。 112. 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113. 身无长(cháng)物: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长物,多余的东西。 114. 身体力行:亲身经验,努力实行。 115.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涂炭,烂泥和炭火。 116.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语出《后汉后》。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 117.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118.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119.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120. 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121. 豕突狼奔:像野猪和狼那样逃路。 122.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123.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124.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语出《汉书》。 125. 韬(tāo)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弓或剑的套子,比喻隐藏。 12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蹊,路。 127. 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恢恢,形容非常广大。 128. 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旧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129. 投鼠

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130. 玩物丧志: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 131.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32.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133. 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势力。傅,添加。 134.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后来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135. 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136.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137.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138.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139. 喜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 140. 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湿润(语见《庄子》)。后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141.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142. 宵衣旰(gà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143. 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难于揣测的深远谋算。 144. 烜(xuǎn)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烜赫,气势很盛。含贬义。 145. 虚与委蛇(wēi yí):对人虚情假义,敷衍应酬。虚,假意;委蛇,敷衍。 146. 一蹴(cù)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蹴,踏。 147. 一傅众咻(xiū):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形容环境对人影响极大。傅,教导;咻,喧闹。 148. 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149.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 150.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极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151. 以耳代目:把听来的当成亲见的。形容不亲自调查研究,专门听信别人的话。 152. 以邻为壑:拿领国当作排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害转嫁群众给别人。 153. 意兴阑珊:形容兴致将尽。 154.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丰富多彩。 155. 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对着优裕的生活。 156. 仰事俯畜:对上待奉父母,对下养活妻子儿女。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157. 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寅、卯,地支的第三、四位。 158. 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语出崔颢《黄鹤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六
《三年级语文下册词语汇总》

三年级语文下册词语汇总

第一部分:读读背背(成语理解和应用)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七
《趣味语文题》

趣味语文题

一、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固若金汤(危如累卵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二、 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妄口八舌 ) 形容说话轻薄(闲

嘴淡舌 )

形容能说会道(唇枪舌剑 ) 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 )

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 ) 形容随声附和(鹦鹉学舌 )

三、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一是一,二是二)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一不做,二不休)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二一添作五)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三下五除二) 表示差不多时用( 八九不离十)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小九九)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九九归一)

表示把握大时用( 十有八九)

表示很不容易时用( 九牛二虎之力)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十拿九稳) 表示距离远时用( 十万八千里)

四、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任重(任重道远 )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如饴(甘之如饴 ) 王 甘 ) )

焦若愚( 大智若愚)

五、 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 (以)德(报)德(传)讹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就)计

神(乎)(其)神 精(益)痛 (求) (以)讹 (将)计精 痛(定)(思)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八
《世纪金榜 说数 答案》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九
《综合翻译课堂例句及练习1》

用沧海一粟造句篇十
《高三复习—成语的使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用沧海一粟造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沧海一粟造句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用沧海一粟造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用沧海一粟造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haocihaoju/16528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