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生考试网 专题列表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相关文章

烟花美文网专题频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相关文章,提供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物质及其变化

05-31

标签: 物质 变化 及其 关键词: 物质
  物质的定义由宇宙的定义对时刻的取值范围加以t≤r/c的限制,并忽略时间增量后给出宇宙的瞬时状态。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质及其变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 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3篇)

01-14

标签: 作文 物质 追求 精神 关键词: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3篇)   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1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进了网吧,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12-08

标签: 教案 物质 运输 方式 关键词: 物质 方式 教案
  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二:①膜两侧的溶质分子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大,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就多;浓度梯度消失,扩散就停止。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附中 戴六九   一、教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P70- P73,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②说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③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④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标   【过程与方法】:①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②运用简洁的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2.学法指导: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   (一)   引入利用“问题探讨”,用幻灯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1、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2、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3、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4、其他问题   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ppt

12-08

标签: 实例 物质 运输 ppt 关键词: 物质 实例
  是指一些脂溶性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影响单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二:①膜两侧的溶质分子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大,物质顺浓度梯度扩散就多;浓度梯度消失,扩散就停止。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ppt,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ppt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Ⅰ)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汪久佳   (注:本文为2009年南京市高中生物教师创新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阐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推导渗透作用的概念;说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问题探讨”入手,从“扩散”迁移到“渗透”,理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感受科学的严谨性;设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3)通过相关探究实验的设计,理解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解决方法: (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dqu

物质的量习题

12-08

标签: 习题 物质 关键词: 物质 习题
  物质的量,是量度一定量粒子的集合体中所含粒子数量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在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单位比,即n=N/NA。它是把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的一种物理量。其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物质的量习题供大家参考选择。   物质的量习题   第2节 物质的量练习题   一、物质的量   一、选择题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对摩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表示物质数量的单位 B. 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   C.表示物质微粒的单位 D. 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2.2mol氯气中含有 ( )   A.2mol氯原子 B. 2.408×1024个氯原子   C.2g氯元素 D. 4g氯分子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mol氢约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氢   B.1mol氯化钙中含有2mol氯离子   C.1mol电子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   D.1mol水中含有1mol氢分子和1mol氧原子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CO2的式量为44,1mol CO2的质量为44g   B. CO的式量为28,CO的摩尔质量为28g   C.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mol•g-1   D. SO2的摩尔质量是64,SO2的式量也是64   5. 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 )   A.4oC时10mL水 B. 0.8mol硫酸   C.3.01×1022个氧分子 D. 54g铝   6.1.2mol氯气与元素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0.8mol氯化物AClx,则x的值为( )   

物质的分类教学内容分析

12-08

  物质的定义由宇宙的定义对时刻的取值范围加以t≤r/c的限制,并忽略时间增量后给出宇宙的瞬时状态。内涵:物质是质量的空间分布。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物质的分类教学内容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分类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周智勇 2008210383   一、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节内容相对较简单,而且于生活的联系密切,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广度,利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给学生提供“做科学”的机会。   本节教材是指了较多的探究教学素材及生活实例,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的引入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分类方法在生活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其次,在教学中与生活实例密切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学问,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勤于科学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分类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已经了解分类方法的应用,也知道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但还不能从化学的角度很好地应用分类方法,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禁言与化学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地渗透了分散系在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实际的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ldq

物质的比热容练习

10-22

标签: 比热 物质 练习 关键词: 比热 物质
  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specific heat),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量,即使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内能。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比热容练习,供大家参考。   物质的比热容练习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温度、质量都无关。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20℃的水变成4℃的水 B、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水结成冰 D、 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3.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水的比热是煤油的2倍,水升高的温度是煤油的1/3倍,则它们的质量之比m水:m油是 ( )   A. 3:2 B. 2:3 C. 1:6 D.6:1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降低20℃,乙物体温度升高15℃时,乙物体吸收热量是甲物体放出热量的2倍,甲乙两物体比热比是( )   A.3:8 B.8:3 C.4:3 D.3:2   5.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意思是指质量1千克的水,温度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是4.2×103焦耳   6.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这是因为水与干沙土相比__________的__________较大。   7.现有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铝块、

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

第一篇:《物质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及答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Be9 C 12 O 16 Na 23 Mg 2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KurtW ü 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 ) A .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第一篇:《题目d5b7b564783e0912a2162a9b》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九年级化学复习教案一

09-27

标签: 教案 复习 物质 组成 年级 关键词: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九年级化学复习教案一(一)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资料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资料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一、复习内容和要求 1.运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特别是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发现规律、判断元素所属类别及原子得失电子等有关能力。 3.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分析、比较物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判断一些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能区分单质的化合物。 5.能对常见的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