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生考试网 专题列表

南乡子①黄庭坚的相关文章

烟花美文网专题频道“南乡子①黄庭坚”的相关文章,提供与“南乡子①黄庭坚”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黄庭坚名句

08-01

标签: 黄庭坚 名句 关键词: 黄庭坚 名句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黄庭坚名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黄庭坚名句   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2、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3、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7、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9、贫贱交情富贵非。   10、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11、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12、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   1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4、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15、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黄庭坚诗词名句   黄庭坚词第一名: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名句: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黄庭坚 《清平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黄庭坚 《清平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二) 黄庭坚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三) 黄庭坚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词第二名:   《虞美人》 黄庭坚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题附答案

06-01

标签: 京口 南乡子 北固 答案 阅读 关键词:
  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板块,多做阅读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下面是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是为大家分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答案,欢迎参考!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本词选自《稼轩长短句》,“南乡子”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 。(1分)   2.“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作者)《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感慨 。(2分)   3.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1分)   4.本词表达诗人 的怀念,并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有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2分)   参考答案:   (一)1.词牌名 题目   2.杜甫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南乡子周邦彦阅读答案

12-17

  南乡子周邦彦阅读答案精选,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南乡子周邦彦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乡子周邦彦阅读答案(1)   南乡子   北宋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佳气:指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名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把晋代与吴宫并举,明确地显示出后代诗人对晋朝的向往。   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更:再,又,不只一次地。   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答案: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以景结情,给读者以较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每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   赏析:   此诗亦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

黄庭坚被贬到了涪陵

惊魂未定未敢言黄庭坚被贬到了涪陵 第一篇 惊魂未定未敢言 ——黄庭坚涪州心态及其诗词研究 高 月 (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 重庆市) 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1045---1125),是诗文词的全才作家,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甚至被推为宋诗的作高代表。黄庭坚曾被贬到涪陵四年,自号“涪翁”。历来学者对黄庭坚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综观各种研究专著与论文,对其在被贬谪涪州别驾期间(1094——1098)的创作情况很少有人研究。本文试对黄庭坚在涪州这一时期诗词创作情况及创作心态作一尝试性研究。 黄庭坚涪州诗词较少有人研究,主要还是因为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太少的缘故。以诗歌为

黄庭坚,过平舆怀

大学语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黄庭坚,过平舆怀 第一篇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 学 语 文 一、单选题: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拟人 2.戏剧《日出》的作者是 ( ) A.曹禺 B.沈从文 C.茅盾 D.钱钟书

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名词解释黄庭坚解释和意思 第一篇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0分) 得分: 分 1、图形文字 金文,富有图画性。 2、行书 又称押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期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弥补了楷书书写慢而草书的难以辨认。 3、永字八法 1.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4、明四家 沈周 文徵明 唐 寅 仇 英 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答案

07-11

标签: 京口 南乡子 北固 答案 阅读 关键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阅读答案   A“南乡子” 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2、在这册中,我们学的古诗词中与“孙权”有关的典故一共有两个,除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外,另一个是什么?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黄庭坚的牧童这首诗的含义。

《古诗《牧童》》黄庭坚的牧童这首诗的含义。 第一篇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

黄庭坚《清明》写作背景

《清明》黄庭坚赏析黄庭坚《清明》写作背景(一) 政治主张虽有不同意见,但政治不能超越人性,不能因为政治主张不同,就要变更祖先的来源。 奥巴马回到爱尔兰寻根,追寻生命的来源,渴望永久的生命,是人类的本性。所以这是人追寻自己生命是从哪里来,渴望永远的生命,这些都是人类的理性,政治不能违反人性。 《清明》黄庭坚赏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

黄庭坚牧童的意思

篇一:《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