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

2015-12-27 00:16: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一《赛德克巴莱影评》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赛德克巴莱影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一
《赛德克巴莱影评》

赛德克巴莱影评

由魏德圣执导的经典史诗英雄巨作《赛德克巴莱》可谓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通过描述一群为了守护自己梦想,英勇奋战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赛德克人,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让人们为这种强大的力量而震撼。不仅还原了那段被人忽略的历史,更是在这个人们精神信仰缺乏的时代的一剂良药。

影片前段写赛德克的人的信仰图腾,已经他们的自由生活,年轻的莫那以及他的族人狂傲不羁,自由自在,镜头中多次出现他们在猎场尽情奔跑的画面更加展现了他们自由的身躯和桀骜不驯的灵魂。这些都是导演为影片要描述的历史惨剧的铺垫。向我们营造了一个以狩猎为生,还原原始社会以泰雅族歌舞升平的世界。

到了影片中段,日本开始对赛德克族人民进行毁灭性的侵略,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小孩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受着长期的压迫,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马关条约》看似是文明,实际上却是日本人对赛德克族人民惨绝人寰的殖民侵略的诉状。对于这种惨状,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进行描述,更加凸显了面对殖民者高高在上的挑衅又要依附忍受的大环境,民族矛盾也在苦不堪言的压迫生活中淡化,为之后莫那带领的民族抗战的壮烈举动做了铺垫。导演用许多细微的镜头描写如被献血染红的未到季节开放的樱花,日本人对女人的无休止的羞辱将这一个民族在当时所受到的残忍的侵略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日本人的野蛮殖民,赛德克人再也无法忍受他们的行为,莫那决心为民族尊严而反击,他带领着族人进行了誓死的反抗。导演用了最直白最赤裸的视觉语言来展示赛德克人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行为,他们采用了狩猎的方式猎杀日本侵略者,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对砍杀,斩首鲜血淋漓的场面的展现也是最能彰显影片的主题,真正的对莫那·鲁迪的那句“如果你们的文明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见识到野蛮的骄傲!”做了诠释。战士们的冲锋陷阵,妇女们的集体自杀这些场面都给予观众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导演通过这些用鲜血浸染战场的镜头赞扬了赛德克人的大义,英勇,崇高的民族正义感。他们宁愿站着生,也不跪着死,他们可以在生死关头仍然凝聚在一起以高贵的姿态表明他们的不屈,这都是导演想要诠释的伟大的民族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

导演在整部影片中都透露了一种对泰雅文化的尊敬,对赛德克人最初点燃篝火翩翩起舞自娱自乐的场景刻画的尤为细致,使人们感受到属于赛德克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但也表现出原始文化落后的悲壮。“信仰”二字贯穿了整个影片,赛德克人民正是因为信仰而奋战,为信仰而反抗,也是为信仰而壮烈的牺牲。不仅仅能在日本肆无忌惮的侵略中为殖民者的野蛮愤慨,最能激起人们心中正义感的还是被压迫者在受到屈辱誓死抵抗宁死不屈的精神,古老的坚贞信仰成为每一个勇士刻在心里的图腾,他们的悲壮提升了他们的格调,赛德克人血战日军的光辉历史,将永远载入史册。《赛德克巴拉》就是这样一部英雄的绝唱!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二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

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岛的参战,也是缘起于家人在“雾社事件”中惨遭赛德克人的屠杀而爆发的怨恨,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日本人更像是战争的受害者。而即便是带有种族主义的军警也并非多么的十恶不赦,反而看上去有些滑稽可笑。甚至在影片的最后,取胜后的日本将军也会说,在慷慨赴死的赛德克人身上看到了在日本失传已久的武士精神。 从侧面的角度看,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对侵略者的反抗;从民族信仰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因为信仰而抛洒的坚贞热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野蛮与所谓文明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不可预知的力量。不管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到了怎样的东西。那群赛德克人都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你眼里他们或许野蛮暴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快乐。

从影片中得到的感触是,“若明知前方是绝路你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往前吗?”赛德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们却是犹疑的。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我们太懂得趋利避害,太懂得活着得要学会忍受,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他们比起活着更在乎的是信仰,更在乎的是传承

而不仅仅是繁衍。当赛德克的女人为了不拖累男人战斗而选择集体上吊自杀的时候。那样的勇敢,那样笃定的信念,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心。记得莫那的儿子对自己的妹妹说“死很容易而活着才是艰难,你们活着要多忍耐要延续赛德克的血脉”。

“比起无力反抗,更可怕的是愚昧”。这是影片后半部分带给我的强烈感受。赛德克人分为很多的部落,当绝大部分的部族都联合起来抵抗日军的时候,却有一小撮人为了自己的仇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矛头指向自己的族人。赛德克人在河里相互厮杀的那一幕,让人抑制不住的心痛和焦急。而他们的愚昧来自没有文明的教育,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外敌来袭时最重要的是一致对外,内部的矛盾在灭族的威胁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认为所谓文明并不是指一定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毕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而生并且他们快乐。文明要带给他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和前进,让他们知道在面对问题时这样做或许比那样做的结果更好。然而却总是有人想要用绝对文明的方式铲除异己连根拔起。野蛮和文明间的矛盾,产生于“绝对”。相信若是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定会得到很多的触动。我想或许你不要用战争片的绝对要求去看待它,会喜爱它多一点。谢谢!

欧阳学仕

2012年8月28日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三
《《赛德克巴莱》影评》

电影《赛德克巴莱》影评

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没反应过来这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电影,没觉得什么特别的,直到上课老师播放的时候才了解,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而且电影时长很长,分上下两部。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情节也逐步展开,血肉模糊的场景,让人震撼的画面,郁郁葱葱的深林扑面而来,不同于以往的我看过的电影。上课老师播放了不到一半,回去后我又认真的看完了剩下的部分,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查阅了一下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论是,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这是根据赛德克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雾社事件真是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史诗大剧,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所执导的史诗英雄巨作,该片筹划长达十二年、跨国动员两万人拍摄,同样是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里程碑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真正的赛德克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所要守护的事情,奋不顾身,献出生命。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设置,都是充满了血肉之情和立体感的。人物设置中的各种不同追求和信仰都是让人为之感慨,赞颂的。无论是莫那鲁道对侵略一直未变的反击决心还是铁幕瓦利斯对于赢得莫那鲁

道成为英雄的尊严,都是人性光辉的闪光。所以说,这才是赛德克巴莱,这才是真正的人。

当年轻时的莫那鲁道取下异族人头大喊:“战死吧,赛德克”时的坚决和杀气,就让人不禁感叹他到底有多少的能量。随后莫那鲁道带领族人猎杀,战争,奔跑,放声高歌,导演并没有隐藏他骨子里的野蛮,但正是这种野蛮也让他后来的反抗更加决绝。莫那鲁道被人拉到日本,他看到了满街的人,蛮横的武器,但最终还是奋起反抗,明知之后无非死路一条,还会连累族人。300多个土著士兵自尽或战死,而女人早早将未成年的孩子扔下悬崖或亲自勒死然后集体投缳,为的是不给战士累赘。但,即使这样,在莫那鲁道看来,反抗就是对祖辈的忠诚,所以他不允许一个人脱离队伍。我们可以说他是野蛮切激进的,但正是这种原始的野蛮让这个人物充满了人性深处的光辉,他怎能不向往安宁,只是他选择真正属于他们的原始“野蛮”轻易对抗外来的所谓“文明”。在这里,他不仅是个部落头目,可以说是一个把全部落人们内心呼唤的外化表现,是全部赛德克人的坚决内心。影片最后,他不孤单,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高歌的走着,挺直的脊背,高昂的头颅,头也不回的投进自己的应有归宿的怀抱。

影片的符号体系非常完备,原始文明一方以森林、溪流、冷兵器、野兽为标志;而现代文明有两张面孔,一面是温和的——学校、邮局、医院、桥梁、运动会、风琴,一面是残酷的——飞机、大炮、机枪、化学武器。当这两面同时展现在原始文明面前,古老的部落困惑了,生活条件的些许改变,是以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的,他们对现代文明

的接受是被强迫的,而这正是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症候。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面,人物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对暴力的血腥渲染,与美丽的自然外景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由于电影中的文戏主要是展现赛德克族的风情和信仰,集体舞蹈和自杀场景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所以,在动与静的转换中,观众的神经有所舒缓,但却丝毫无法放松,因为整个故事和具体细节都是惊奇的、壮烈的和动人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曲激动人心的《出草》,由澎湃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就是一段男声齐唱,然后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气势磅礴,虽然听不懂语言,但此段音乐的画面感极强,几乎不用看就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少数民族狩猎或是战斗的场面,最后以竹笛和弦乐收尾,结构完整,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曲《太阳旗》。配乐总的基调反映了赛德克人的音乐风格,和影片配合也非常完美。

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虽然时长比较长,但还是会逼迫人不自觉的看完。影片讲述了一个跟以往抗日历史剧不同的故事,从另外的角度表达的深厚的反侵略主义色彩,发人深省,鼓舞士气。场面恢弘壮观,气势逼人,堪称经典之作,不由让人心生感慨钦佩之情。向观影者传达了不屈不挠、抵抗到底、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从这个角度讲,也应该算是一部励志电影。总之,《赛德克巴莱》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初衷。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四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

思政09-1班胡春云

20095617

少年央求莫那头目带领他一起去打猎,见证祖父口中年轻勇士的豪迈,可是,巴万,你的猎场在哪里?没有猎场你又怎么去打猎呢?头目脸上狰狞的刀疤印在了巴万迷离的眼神里,森林不就是我们的猎场,山中奔跑的野兽不就是我的猎物么?

巴万:“莫那头目,我祖父说你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

莫那:“你祖父说我年轻时是个勇士?那我现在任然是个勇士,他知道吗?”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莫那的心中就开始下定决心带领族人夺回先人的猎场,激发新生代年轻人内心的狂野,用生命诠释领土,用鲜血捍卫骄傲!

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这是一群戴着信仰的自由人,莫那在开场时矫健的身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这样一个比猎豹还矫健比游鱼还灵活的青年在敌人面前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撼了我,果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勇士,众人一起见证过的勇士!

赛德克是信仰彩虹的民族,在彩虹桥的那端是祖灵们安息的地方,只有真正勇敢无谓的人才有资格在脸上印上他们的图腾,只有印上图腾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走上彩虹桥,走向族人的认可。

好吧,我们从影片的开头说起,这是一篇篇幅巨大的英雄抗争史,她叙述了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文明“蚕食”,生存的森林迅速被开发,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在太阳族的照耀下备受欺辱,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五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如果从政治、经济、当时的世界局势等一系列因素考虑,也许你会觉得这场战争是无力的,因为只是两种发展潮流的对抗,是古老的部落文明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之间的较量,显而易见,赛德克族人的灭亡在一开始就已注定。可是,他们是赛德克·巴莱,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支撑,他们是无法驯服于另一种外来文明的,当两种骄傲的文明碰撞,战争与死亡便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莫那曾说过:“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日本人想用“文明”来感化,结果,遭遇了赛德克人的“骄傲”。这是一个怎样无畏无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现代化武器还能依旧用“风的方法”理智、沉稳的抗争,在对抗中宁愿战死、自尽也不愿被降,宁愿亲手送走自己的家人也不愿她们承担活着的负担,他们的凶残不仅是对别人,还有自己。

我更倾向于从巴万成长的角度来看赛德克族人感情的起伏过程,在莫那的岁月中有青年时期手抬刀起头落的利索,有桀骜挑衅的自信,有瓦力斯愤恨的眼神,有中年时期的沉稳蛰伏,有忍耐有仇恨,直到最后的敏锐的眼神、如鹰般让

人不敢直视,英雄的成长太过闪耀,太过悲壮,他首次出草时内心的颤抖我无法体会,在外族挑衅时他一次次按捺本族人时内心的凄凉我也无法体会,明知最后可能是灭族的结局时依旧坚持着带领族人奋起反抗的勇气我更加无法体会,他的内心太强大,强大到可以支撑一个部落,近千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强大太承重,我的心灵负担不起。巴万成长于两族之间的磨合期,从族人被统治开始到最激烈的反抗结束,死于生命的最高点,在毁灭中走向彩虹桥。

巴万内心最直接的反感来自于学校不平等的待遇,他比日本小孩跑的快,日本小孩哭了,他就被老师打肿了脸,这种没道理的偏向使他愤怒,赛德克族勇者第一的规则在日本人的学校里被践踏的一无所剩。巴万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忍耐,好猎人要懂得等待时机。他在等待中成长,骨子里的野性正在慢慢复苏,也许是莫那的那一句反问点燃了他的血液,也许是被那两杯酒点燃,一个新的英雄即将诞生。虽然是个孩子,他扑向猎物时的敏捷丝毫不逊于一个熟练的猎人,当他扑向水中的那一刻,仿佛时光逆转,青年莫那的身影回旋在我的脑海,这个民族在经历数年的忍气吞声之后即将复活。巴万在比莫那更小的年纪里手起刀落割下猎物的首级成为另一个英雄,没有迟疑,没有恐惧,仿佛这些年来族人的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巴万在奔跑中迅速的成长,虽然脸上还没有印上男人的印记,他的身上已经散发出一种领导者的气息,伙伴们不自觉的跟随在他身边,一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近五个小时的影片虽然长看下来却依然意犹未尽,这里有有巍峨的高山、秀丽的峡谷、清澈的溪流,美仑美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像赛德克族人的心灵般纯净、善良。音乐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充满节奏感的舞蹈、篝火倒映在族人闪亮的眼眸,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欢乐、和谐。这些优点的确很容易让我们投入到电影画面中去,然而这些似乎都是形式外在,真正打动我们的是影片的叙事,视觉上的凌厉风格。他们精准的箭法、飞奔时紧绷的肌肉、打磨的闪亮的弯刀散发出的阵阵寒气、出草时熟稔的刀法以及头颅下喷出的血柱…….一切的一切都冲击着观众的灵魂,甚至在影片高潮你会感觉到喉咙里一阵腥甜,仿佛那些血液将要从你的胸腔里迸发。虽然血腥,没有反感,如果可以,我愿成为原始部落的一员,跟随在众人脚后用鲜血祭奠祖灵,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弯刀对抗大炮,用勇气直捣侵犯,如不成功便是毁灭,没有领=领地没有尊严的苟活倒不如一阵血战之后灵魂的回归,在彩虹桥的那端还有一片肥美的猎场等待着勇士的回归!也许我是受到了巴万的影响,可他受到的又是谁的影响呢?他在那样一个年龄里见证了族人被欺、头目隐忍……最惨烈的集体自杀是他的成人礼,那一刻他的思想才真正的达到一个男人的高度,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反抗。在后来的战争中他迅速成长,果敢、勇猛、无畏无惧。我关注着这个勇士的成长,手挺一管机枪,飞奔着向敌人冲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毫不犹豫扑向敌人,在悬崖的最高点达到了生命的永恒。这种惨烈的结局打破了英雄不死的神话,可是我在心中暗自欢喜,英雄终于有了着落,他是在战斗中让生命的价值最大化,尊严的死去,让人肃意顿生!

巴万:“我的猎场在这里,在湍急的溪水里,在高崖旁的彩云之端!”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五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 赛德克·巴莱 】观后感

一看完了4小时36分钟的上下两部,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魏德胜导演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历史事件,应该说12年的准备工作没有白下,也不难理解中华民国20元硬币为何用莫那鲁道的头像了。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有巴万那威,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少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如果说上集的高潮是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们血洗日本警署,那么整部片子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民族就必须有信仰,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强大了。下部有些许残忍,特别是在彩虹桥下面的河流追赶那些打散的“民族背叛者”那些画面,让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是非对错怎能说清,这世间本就非黑白分明。这是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遵循他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的选择。切莫说其过于暴力血腥就一棍打死,也不要被感动就认同一切,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世间本就如此,人性也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绝对的正确,亦不存完美。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立于世,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关乎一切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所有的赛德克巴莱们都是天生的战士的话,那么,彩虹桥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精神。每场战斗都极具经典性,尤其是巴万口中的那场决战,鼓声配乐和战斗搭配到极致,你想知道打仗打得如何奋不顾身如何勇猛,那么,赛德克巴莱们比所能形容出来的要强一万倍。他们最后的目的除了如巴万冲锋时所喊:“可恶的日本人,滚出我们的部落。”再就是赛德克们如何死的方法了。自尽,战斗,都是通往彩虹的路。

这部电影不但是历史重现,不但是血腥、震撼的画面。而是 信仰、生命、灵魂的诠释。 他走了,精神就在那里,四年后发现了他的尸体,灵魂留在了那里……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六
《赛德克巴莱 观后感》

野蛮与文明的碰撞

上集《太阳旗》讲述第一次雾社事件,头目莫那鲁道和遭受奴化的赛德克族人,经过几十年的隐忍和被奴役,终于打响了反击的枪声,整个气氛热血昂扬。下集《彩虹桥》讲述第二次雾社事件,日军大举反扑,赛德克族被绞杀,他们用日本人血祭祖先之后自己踏上了彩虹桥与祖先和亲人相聚,悲壮催人泪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这些番人在雾社起义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残忍杀戮,连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过;其二是当番人决定打一场持久战时,女人们集体上吊自杀,为了给战士多留一些粮食。

不喜欢这个片子的同学,应该不喜欢的是,电影对于日本的亲和,对于台湾土著的野蛮残酷的描写。

其实,我相反,我没有对这个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感情,我并不觉得给孕妇看病,在雾社修学校,铁路,邮局的日本人可爱,也不认为导演这样拍就可以掩饰日本对华的残酷暴行。日本人需要铁路运走台湾山区的富饶矿产,需要学校教育来弱化中国人或者台湾当地人的抗日情节,他们需要邮局为他们传递电报和战情。尽管这些文明是他们带来的,但是,他们带来这些文明的初衷绝对不是帮助台湾人变得发明起来。

莫那鲁道说,“日本人带我们去看他们的飞机,大炮,机关枪,轮船,他们就只带我们去看这些。”

是的,日本人带莫那鲁道这些土著去参观的不是文明,而是要他们知道他们拥有摧毁的力量。 再说,雾社12个血盟的赛德克族人们,茹毛饮血。猎头,野蛮,杀人如草芥,对于生命自身都是残酷的,他们的抗日行为,也并不是出于爱国爱民族,而仅仅是你们侵入了我的猎场,你们侵入了我的领地,像动物一样,像老虎一样的保护自己的领土和族人。

我并不觉得文明一定比野蛮要更好或者要更先进,文明很多时候很虚伪,当文明被逼急到一定程度,它会比野蛮更加野蛮和残忍。但文明毕竟是有自己一层薄纱披在身上的,当你直视那种赤裸裸的野性和残忍时,总会有一种被灼伤的感觉。

莫那鲁道们的抗日行动也并不见得高尚,尽管悲壮,但也不值得人们去学习。

这里面还有两个很纠结的人物,他们各自拥有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赛德克族对日本人进行屠村,妇女小孩都不放过,这是一种恶,但这是对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的奋起反抗,这可比当时众多汉人都有骨气,这是一种义,甚至日本人都对他们肃然起敬。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是一种恶,但是他们对于赛德克的妇幼是采取接纳收容的,这是一种善,而赛德克人可以忍心亲手将自己的妻儿杀死……如此矛盾的世界最终在一郎身上得到了体现,他一方面向往日本的文明社会生活,但同时受到歧视,日本人不完全接纳他;一方面自己流的是赛德克人的血,不得不要为族人的抗争牺牲。最后他选择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和了解自己的生命还换取自由的灵魂。而花冈一郎,最终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他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而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

随着时代潮流的波涛汹涌,野蛮终将被文明狼吞,但是,如果文明就是意味着被奴役被驯服的话,野蛮就没有理由不骄傲!

单说电影,聪明的魏德胜,选择了民族冲突这样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却又只是赤裸裸地向人们展示双方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并没有刻意 “宣扬”、“推崇”某种东西,也没有在展现矛盾后试图提供出路。他描绘的就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一群人的一种特别的色彩。我想正是他追逐电影梦想的纯粹信仰,驱使他偏执地拍出这样一部纯粹的艺术作品。也正是这样一个血

腥却豪情万丈的故事,让你我对善与恶,对野蛮与文明,对生命的价值和灵魂的信仰思索着不同的答案。

您的朋友 沙琪玛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

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七
《赛德克,巴莱影评》

我们民族缺少了----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朋友介绍,看了这部影片。因不熟悉这段历史,于是又补了补课,才敢欣然试着动一下笔。

首先,这是一部好电影,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它得了多少奖,有多少名星,我觉得,就看它是不是能吸引你一口气看完,简评此影,全篇无尿点。虽然我看的是内地版,可惜没看到它的台版,我想没有删减的会更精彩。 感受:

一、看了它,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没错,《阿凡达》。魏德圣导演当之无愧亚洲第一名导(《海角七号》也是他的作品)。又是一起暴力抗管事件,能通过大陆的审查,我想,这主要是其宣扬的抗日情结起了关键作用。这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台、日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都只有两句话,一个是,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反抗日本军队;一个是,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反抗和暴动,看谁来写而已,显然,魏导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二、莫那鲁道是一个什么人?部落头目?抗日英雄?还是殉道者,冷血的暴力者?三百人干掉了三千多装备先进号称会战术的军警部队我也看得热血沸腾,但看到妇女们纷纷自杀,甚至亲手扔掉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又心不自怜。守住心中的彩虹桥,回归神灵的家重要,还是生命的延续重要,我不敢评,一个是尊严,一个是生命,无论你选择那一样,都对。因为这只是站着死与跪着生的区别而已。一个人,自己死,没问题,当要自己的家人去死,就得去想一想了!而史实是,莫那鲁道在战斗开始前,让自己的妻子与老婆上吊,电影中改编了这一负面宣扬。

三、我的感悟:

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马赫坡的猎场无疑是莫那所带领的赛德克族的,尽管抗争的战斗只有六社参加,但也让我们真实的看到那明知不可为而还必为的悲壮。那猎场,部落,族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骄傲,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图腾,赛德克族血染马赫坡,魂断彩虹桥,也在所不措。 20年前的莫那与20年后的莫那,不单是准备了20年的火柴头,还有那深厚沉淀的仇恨,以及反抗的决心。导演没有用简单的二维观来分出善与恶,对与错,而是用事实来陈述,让观众来分辨。赛德克族对日本人进行屠村,妇女小孩全不放过,但这却是他们对待日本人的侵略和压迫20年的奋起反抗,让我们忘记了日本人对这个种族的妇老幼弱的宽容。一郎最终选择了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儿和剖腹自尽来对这个矛盾的世界解答灵魂。因为他既向往日本的文明社会生活(受日本人歧视);又为自己是赛德克族人的一员,不得不抗争,不得不为族人的抗争而结束生命。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信仰图腾,都应该得到尊重。只有自己的,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自由始终是人类为之一直追求和最终达到的目标。

再看看,今日这边境事件连连,我们弱吗,我们无力吗,不,都不是,我们

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尊严与骄傲,民族的!奥巴马在胜选演讲中说,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力量,这并不是因为拥有众多的武器和财富,而是民主、自由、机遇、坚定不屈的希望才是这个国家保持强大的持久力量!我们缺少什么?

郑重推荐,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八
《血性而生——赛德克巴莱影评》

血性而生

2012-07-23 00:31:37| 分类: | 标签: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终于能静下心来好好地欣赏一部灵魂之作了,趁还没

被琐碎融化之前。好久没有一种看文艺电影的冲动,

生活在强烈的节奏感里,人也变得浮躁,沉淀得少了,

灵魂也渐渐揉杂了一些肥皂,越来越没有耐心坐两个

小时去欣赏一部经典,那么赛德克巴莱5个小时算是

一种修行~

上半部确为莫纳的隐忍而感动,肃然起敬,血性而生,

作为一个曾唯我独尊的首领,面对挑衅鼓动都忍了下

来,夹在日本驻军的威胁和全族人寄望之间的生活,

不被理解,每天都是一种折磨,在夹缝中找平衡,20

年是一个炼狱,他也曾骁勇好战,岁月却练就了他的

城府,为了全族人的安全,只有忍让才能把实力保全

到最后,他,一直在等待复仇的时机。但是他活得有

尊严,不卑不亢,连日本鬼子都敬他三分,当之无愧

的好首领,好一个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面

对彩虹桥斩钉截铁“作为赛德克巴莱,肉体可以倒下,

但灵魂不可以倒!”每一次莫纳对族民声嘶力竭的呐

喊,都能让内心震颤一次。痛砍死敌真的看得大快人

心,实在太可恶了,请允许我用文字记录一句 你妹的小日本鬼子不得好死

血刃敌人的决定是血性的,这是一张单程票,明知没有退路不能回头,如此悲壮因为这又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朝圣,他们为信仰而生,他们的存在是孤独的,但是反抗却是霸气的,从精神上他们就已经胜利了,即使到最后,无一幸免,但是为尊严而战无怨无悔,这就是流淌在赛德克巴莱血脉中崇高的血性,宁愿用尽生命去反抗,也不愿在屈辱的夹缝中生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彩虹桥的葬礼让人肃然起敬。泪不为死而流,为信仰而流,信仰是一种怎样可怕的力量,让她们能从容赴死。

很讨厌剧透,明明就有那么一丝奢望希望最后会有奇迹发生,但是结局却赤裸裸的让人揪心,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但还是不忍心看下去。女人们集体自尽这是一种怎样的冲击,被灭族是一种怎样的残酷,不敢想象这些真实地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曾经!什么又是野蛮?这只不过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的定义罢了,莫纳说,日本人口口声声说是为他们带来文明,但是他们真正享有吗?不,这只是所谓的“文明人",为自己罪行的包装罢了,归根究底还是一种自私的掠夺,他们不承认自己的丑恶,自我安慰,掩耳盗铃,为真正的野蛮找了个借口就妄想奴役这个血性的民族吗?太可耻!连披着羊皮的狼都称不上,谁不清楚?说他们蛮夷之族?实在不敢苟同,赛德克巴莱为尊严正义而战的精神诠释了他们纯净的灵魂,这是“文明人”望尘莫及的。

我想这也是某种映射吧,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次这样的残忍,又将出现多少次这样的杀戮,让人心里不舒服,这确是一部灵魂之作,夜深了,彩虹桥,愿一切安好。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九
《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在那种如泣如诉的调子中,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和魅惑。那种热血与歌声的调和,反而更直接的增强了对于历史的震撼。

我一直对图腾有着一种敬仰之情。作为一个部落,一个宗族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我觉得他们是虔诚的、有信仰的。他们信奉自己的神,遵守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她!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地赛德克人有图腾,他们将英勇、成年的象征永远的、深深的烙在身体上、心灵上。在烙上图腾的那一刻,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骄傲。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信心,一种信仰,一种依靠。再起事前,两个部落的头的对话:“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可以输掉身体,一定要赢得灵魂”,首领莫那鲁道与一众族人以蛮荒之勇辟开一条血路,来对峙所谓现代文明的践踏。这是图腾的力量,是信仰、信念的力量。

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莫那鲁道。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然而,日本人为了资源入侵了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里的人民。他们用暴力压迫着他们,奴役他们,强行改造。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在《彩虹桥》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然而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

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无比的让人恶心。因此,文明与野蛮不是表面的现象,不是暴力能改造出来的,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确实淳朴的自由。

影片中莫那鲁道展现了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责任、坚毅、血性的形象,他是忍辱负重的勇士,是运筹帷幄的智士。二十年来,族人的期待和日本的压迫像两把尖刀刺在他的心口,他始终没有忘记祖灵的训示:保护族人,守护猎场。这二十年里,他悄然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这一代青年灌输了一种思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它教育了我们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当有理想、有抱负,并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直面困难,相信定会有长风破浪之时的。

这部影片拥有壮丽山川孕育的阳刚之美,自由之魂铸就的血性之勇,视家园为生命的赛德克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赛德克巴莱影评篇十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刘仁博士/文

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曰土地;二曰女人。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亘古至今,人类战争,莫不为此。原始部族之战,胜者往往将败者部族之男丁赶尽杀绝,而独将土地和女人占为己有。现代战争亦不例外,二战中的法国女人、俄罗斯女人、中国女人、日本女人和德国女人,连同这些民族国家的土地,都随着一族男人的失败而成为异族男人的私产。当然,也有不堪异族男人凌辱,败族男人会将自己的女人连同自己一起毁灭。中国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在宣扬独立和尊严的背后,同样阐述着土地和女人的永恒历史。“赛德克”族原属台湾泰雅族,后期经努力甄别争取,重新定义为原居民之一族;“巴莱”虽然采用了标记西方姓氏的方式,但是其原本语义则为“人,男人”,就像英语词汇中的“MAN”一样,表示“人,人类或者男人”;因此,影片名字“赛德克•巴莱”原意即为“赛德克人”或者“赛德克男人”。该部影片以台湾日治时期“雾社惨案”为历史背景,逼真地演绎出赛德克男人为了土地(猎场)和女人而不惜血战至灭族亡种。刘仁博士在台湾期间,专程去台湾历史博物馆了解“雾社事件”,其图片展示之野蛮惨烈毫不亚于《赛德克•巴莱》影片。虽然,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虽然,女性主义在理性觉醒,但是,民族和国家之间关于土地和女人的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2012年5月8日晚,在天安门广场宣武门地铁口附近,异族男人用最野蛮的方式凌辱着华族女人;华族男人也使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方式捍卫着自己的女人。在向捍卫华族尊严的理发店青年致敬的同时,刘仁博士也在北京深夜的雨幕中深深地自责和反省:华族男人还需要何种更有效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让异族男人在世界各地都不会对华族女人有任何非分之念?华族男人还需要何种制度和理想才能够尊重华族女人并吸引异族女人,让“出口”的华族女人和“进口”的异族女人能够大致保持“收支平衡”,而不至于出现类似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巨额贸易顺差现象?卫慧在《上海宝贝》中编著着西方男人的性旅(sexual tourism)宝典,九丹在《乌鸦》中揭露着小龙女们的争风智慧;遥想六十年前,周恩来总理可曾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大陆已经不再有妓女职业存在!女人是人类社会中的暗物质,女人用婚姻来决定一个民族的所有未来。一个无法保护自己女人的男人自然无法保卫自己的土地;同样,

一个无法保卫自己土地的男人也必定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甄嬛传》枕着《金陵十三衩》眠去,《赛德克巴莱》踏着《勇敢的心(Braveheart)》醒来。

【注释1:本文节选自2012年05月19日《英语新闻•词汇天下》——“ British 英国旅游者在中国因“性侵”被拘”。订阅《英语新闻•词汇天下》(周末版)邮箱:

wordsworld@liurenwords.com。(版权所有,违法必究)】。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赛德克巴莱影评”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赛德克巴莱影评"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78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