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小长干曲

小长干曲

2016-10-25 12:28: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长干曲(共7篇)12——长干曲长干①曲四首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长干曲》其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停船暂借问③,或恐是同乡。(其二)家临九江④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⑤不相识。一、题目等相关知识《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长干曲》,供大家学习参考。

12——长干曲
小长干曲 第一篇

长干①曲四首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长干曲》其二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

停船暂借问③,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④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⑤不相识。

一、题目等相关知识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二、作者简介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年少时,诗风轻浮。从军边塞后,诗风大变,风骨凛然,感情昂扬。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等。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设为问答,情趣盎然,富有民歌风味。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曾使李白大为佩服。有《崔颢诗集》1卷,存诗

40多首。

三、重点词汇注音、注释、译文

①【长干】在金陵。

②【横塘】在今南京西南麒麟门外,与长干相近。

③【借问】船家女真直率也,才问罢郎家何处,不及回答,旋而自言横塘人。

④【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

⑤【生小】从小。

【诗文解释】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诗文解释】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四、赏析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

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

【小长干曲】

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诗文在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等的借鉴意义。

长干曲二首(教案)
小长干曲 第二篇

【小长干曲】

长干曲二首

教学目的:1.学习四个生字:横、塘、恐、临。会认三个字:暂、或、侧。

2.了解诗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长干曲】

1. 师:同学们,你们暑假出去旅游时见到老乡——武汉人(用武汉话说)

没有?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2. 师:人说“乡音是最美的语言”,又有人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身在外地的人只要见到故乡人,便倍感亲切。

3. 瞧!这也是两个身在外地的人。出示两幅图画(分别绘有古代男、女图

像),再出示两个词“妾”“君”,请同学们把这两个词分别贴在画像下。

〈目的:古文常识的学习〉

4. 这位女子住在“横塘”,学生认读生词。这位男子住在这附近,他们都是

长干人。流经这一带的江水,我们又称它为“九江水”,因为它们都在九

江市长江下游一带。这两个同乡住在一起时并不认识,到了外乡却相遇

了,他们相遇时说了些什么呢?我们读读崔颢的诗就知道了。

【小长干曲】

(这三个表示地名的词,教师画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下文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做铺垫。)

5.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你们听,这个小姐姐在跟我们说话呢!放录音:“小朋友们,你们能把写

我们的诗的字音读准吗?”“那我可要听一听!”

(自由读生字 齐读生字)

2. 学生挑出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读。

(提问方式:谁认为自己的前鼻音读得最准?谁是读后鼻音的高手?谁

是读平舌音的大王?就请你来带着大家读。〈目的:激发自信心〉)

3.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小长干曲】

4. 同座互查,评定星级。

5. 检查:谁来读给这位小姐姐听?(读得好的,课件发出鼓掌声)

三、 理解诗意,读出感情

1.课件讲述故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就把我和那个男孩子相遇的故事讲给

你们听。有一天,我在江上划船的时候,听到一位男子的声音,啊!他

说的是我们家乡的话!我高兴极了!连忙问:“请问你是哪里人?我家住

在横塘,你是不是我的老乡?” 这个男子回答到:“我住在九江边。我

们都是长干人。虽然我们是同乡,却从小都不认识。”能在异乡遇见同乡,

我太高兴了!

2.分别给男孩、女孩取名。问:你想扮演谁?

第一节写的是女孩所讲的话,放录音;第二节写的是男孩所讲的话,放

录音。我们读一、二节时要注意什么呢?(A.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B.

读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

3.多种形式练读。

① 分节自由读

② 指名起立对读

③ 男女对读

④ 师生对读

四、 熟读成诵,背诵古诗

1. 两分钟快速记忆

2. 表演读

五、 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1. 字形重点:临

2. 找难字,学生谈记忆方法

六、 课后小结

长干曲 其二
小长干曲 第三篇

长干曲 其二

【小长干曲】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解释】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词语解释】

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小长干曲翻译赏析_作者崔国辅
小长干曲 第四篇

<小长干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崔国辅。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译文]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靠近长江边。小长干曲翻译赏析_作者崔国辅。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这是一首表现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小诗。全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鉴赏]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本为不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读者能从这歌声中想象出那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读者正可从其知之深推测其爱之切。
全诗在结构上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首句以“月暗送湖风”起兴,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大致时间和起因。次句“承”,承接首句,陷入“相寻”却“路不通”的窘境。三句“转”,菱歌不停辍,反复吟唱,进而打破“相寻路不通”的僵局。末句“合”,合拢全诗,发现那人在荷塘边,豁然开朗。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采莲曲阅读答案_采莲曲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
小长干曲 第五篇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前言]
<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采莲曲阅读答案_采莲曲翻译赏析_作者王昌龄。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注释]
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长干行翻译赏析_作者崔颢
小长干曲 第六篇

<长干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其诗文如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前言]
<长干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长干行翻译赏析_作者崔颢。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长干行翻译赏析_作者崔颢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翻译]
请问阿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赏析]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下面是原中央大学教授沈熙乾先生对这组诗的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
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郑板桥的诗
小长干曲 第七篇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郑板桥的诗

3、<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郑板桥的诗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10、<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11、<游白狼山两首>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12、<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13、<渔家>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1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5、<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16、<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17、<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18、<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
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
前殿金莲,後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
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
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19、<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
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
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20、<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
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
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
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
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相关热词搜索:小长干曲小长干曲诗歌 长干曲崔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长干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长干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083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