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2016-10-20 11:02: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共7篇)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三)》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 华清宫①(其三) 崔 橹②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释】 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翻译】: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三)》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一篇

【原文】: 华清宫①(其三) 崔 橹②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释】 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翻译】: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悄的没有人,在渭水之滨只有落日和秋声。山头红叶也飘落到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含雨的云浮游天际,云端飘落的雨丝。又像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 【赏析】:起句点明空山宫殿,门户闭锁,悄然无人。以下三句,都就此生发,写离宫荒凉寥落的景色。宫在渭水之滨,由于宫中悄然无人,故诗人经过,所见惟有落日,所闻惟有秋声(指被秋风吹动的一切东西所发生的音响)。而山头红叶,也由于气候的变冷,飘落到了山下,带来了寂静的寒意。“红”与“落日”配色,“叶”与“秋声”和声。而夕阳西沉之后,却又下起雨来。含雨的云浮游天际,象梦一般迷离,而云端飘落的雨丝,却又象灰尘一般四处随风飘散。绘声绘色,极为逼真。 华清宫,又叫温泉宫,是唐代皇帝行宫的名字,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修建汤泉宫,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因为那里有温泉,气候和暖,所以每年十月,以唐玄宗为首的达官权贵便迁到那里避寒,待过了隆冬岁末,春暖花开,再回长安。可以这样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华清宫与奢侈也就成了同义词。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的结句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三句描绘了门横金锁、渭水落日、红叶飘零的画面,(2分)渲染了空寂、肃杀、悲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对唐王朝没落的痛惜、哀叹之情。(1分) 2.①妙用比喻。云如梦,惝恍迷离,雨如尘,纷纷洒洒,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怅惘悲伤。②寓情于景。将满腔的哀愁寄寓于景物描写中,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各2分。点1分,析1分。如有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华清宫(其三)诗词阅读答案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二篇

华清宫①(其三)

崔 橹②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8.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9.这首诗的结句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8.【答案】前三句描绘了门横金锁、渭水落日、红叶飘零的画面,(2分)渲染了空寂、肃杀、悲凉的氛围,(1分)表达了对唐王朝没落的痛惜、哀叹之情。(1分)

9.【答案】①妙用比喻。云如梦,惝恍迷离,雨如尘,纷纷洒洒,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怅惘悲伤。②寓情于景。将满腔的哀愁寄寓于景物描写中,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各2分。点1分,析1分。如有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三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

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

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四篇

<过华清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_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欧阳修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五篇

<丰乐亭游春>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欧阳修。其诗词全文如下: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译文]
将要从天空中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绿莹莹的树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广阔的郊外草原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_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欧阳修。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竟没有一丝遗憾:美好的春天就这么过去了。
[鉴赏]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

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_宿王昌龄隐居翻译赏析_作者常建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六篇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常建。其全诗如下: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_宿王昌龄隐居翻译赏析_作者常建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前言]
<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翻译]
清溪的水深不可测,隐居的地方只见一片白云。松林间露出微微的月光,清亮的光辉好像是为了你而发出。茅亭外,夜静悄悄的,花影像睡着了一样,种药的院子里滋生出苔恨。我也要离开尘世隐居,到西山与鸾鹤作伴。
[赏析]
常建这首<宿王昌龄隐居>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下面是原北京大学教授倪其心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_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第七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_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_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jì):形容从骑之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霜:白。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相关热词搜索: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三首其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华清宫三首其一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9894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