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药七叶莲

中药七叶莲

2016-10-02 09:15:3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药七叶莲(共5篇)中药七叶莲的研究概况中药七叶莲的研究概况林辉,刘青,刘源岗(1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 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21七叶莲为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ata) 、密脉鹅掌柴S venulosa (Wight et Arn )Harms、广...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中药七叶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中药七叶莲的研究概况
中药七叶莲 第一篇

中药七叶莲的研究概况

林辉,刘青,刘源岗(1.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2.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21

七叶莲为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 Hayata) 、密脉鹅掌柴S.venulosa (Wight et Arn.)Harms、广西鹅掌柴(Schefflera kwangsiensis Merr. ex L)和鸭脚木皮(S. octophylla(Lour)Harms)等的别名,又名七叶藤、七加皮、汉桃叶、狗脚蹄等,产于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台湾等地,以根或茎、叶入药, 其性味苦、甘,温,有止痛散瘀、活血消肿的功能,临床上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治疗,民间常用其叶捣烂外包治疗骨折肿痛及外伤出血等[1-4]。

七叶莲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该植物含有萜烯类、有机酸类和皂苷类等多种化合物,其生理活性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临床所关注。药理研究表明该植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较强作用,此外还具有抗肿瘤、抑制平滑肌收缩等作用[5,6]。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本文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七叶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1.1萜烯类化合物 近年来,刘佐仁等[ 7 ]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七叶莲嫩枝及鲜叶中的挥发油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2种成分并确认了其中16种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82.80%,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包括β-榄香烯(24.20%)、β-桉叶烯(24.00%)、α-蛇床烯(12.46%)等。孙素珍等[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对七叶莲和广西鹅掌柴两种鹅掌柴属植物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离分析。结果七叶莲挥发油共鉴定出16个化合物,广西鹅掌柴挥发油共鉴定出了20个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8个。两者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七叶莲挥发油中大部分是萜烯类化合物,以β-elemene和β-eudesmene和α-selinene为主,而广西鹅掌柴以α-curcumene,eudesm-en-4-ol,1,4-dimethyl-8-isoproplderetricyclodecan、Spathuleno为主。两者挥发油GC-MS分析图谱和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何涛等[ 9]应用气相-质

谱联用技术从七叶莲挥发油中分离和鉴定了23个化学成分。其中萜类化合物21种,是七叶莲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其中germacrene D等倍半萜类化合物有抗菌、抗肿瘤活性,并估计可能是七叶莲的有效成分。

1.2 有机酸类化合物 王大林等[ 10]采用水煎醇沉再以1%盐酸洗脱的方法从S.arboricold中得到有机酸类化合物,分别为黏液酸(mucic acid)和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famaric acid),并鉴定出了琥珀酸、苹果酸和酒石酸。王大林等还证明了七叶莲中的有机酸具有抗休克作用。

1.3 皂苷类化合物 F.R.Melek[11]等人在七叶莲中获得了九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从密脉鹅掌柴S.venulosa 中已分离出β-香树脂醇、齐墩果酸、齐墩果酮和白桦脂酸及其苷,共6个化合物[ 12]。

1.4 其它成分 Lene Hansen和Per M.Denmark[13]在七叶莲的根、茎和叶中分离出了人参炔醇(falcarinol),并证明了这种物质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还得到了(E)-β-金合欢烯[(E)-β-farnescene],植物醇(phytol)和多孔甾醇(poriferasterol)。此外还含生物碱、强心苷、蛋白质、氨基酸、树脂酚类物质等。

2 七叶莲药理作用的研究

七叶莲的药理作用研究集中于20 世纪70 年代,人们将七叶莲水提醇沉后的溶液制成片剂和注射剂,并进行了大量药理和临床作用的研究,对验证该中药的生理活性有很大帮助。

2.1抑制平滑肌收缩及镇痛作用 豚鼠离体器官实验表明,七叶莲注射液能对抗由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气管收缩[14];对回肠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阻断乙酰胆碱、组胺和氯化钡对回肠的收缩作用[15];对小鼠离体妊娠子宫高浓度时产生兴奋作用,对大鼠离体非妊娠子宫,大剂量时呈现抑制作用[16]。

2.2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上海中药一厂[17,18]等人给小鼠腹腔注射七叶莲注射液0.5ml/只(相当于生药2.5g),5~10min即可观察到小鼠自发活动减少,有深度睡眠,翻身运动消失,一般可维持1~4小时;能延长硫喷妥钠使小鼠睡眠的时间,实验证明,给药组(先静脉注射硫喷妥钠后再腹腔注射七叶莲注射液)比对照组(静脉注射硫喷妥钠)延长睡眠时间一倍以上;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制剂室

[18]用给小鼠注射七叶莲注射液,结果表明七叶莲对小鼠有明显镇静作用,并与巴

比妥类药有协同作用;热板法实验证明[17,18],选用小鼠进行试验,结果七叶莲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使小鼠痛阈显著提高,该注射液按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的止痛作用比盐酸吗啡0.2mg略强,且作用时间较持久;上海中药一厂[10]进行小鼠抗惊厥试验表明,小鼠腹腔注射七叶莲注射液0.75ml/只(相当于生药

7.5g)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有机酸类。以延胡索酸为主,与琥珀酸、γ-羟基丁酸共同配制的三丁酸钠注射液,热板法镇痛试验有显著镇痛作用。临床试用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胃、肠绞痛及带状疱疹疼痛有良好缓解作用[19 ]。

2.3 心血管系统作用 兔静脉给予七叶莲注射液40g/kg可使血压下降0.266kPa,切断迷走神经其降压作用不受影响。离体蛙心实验表明,七叶莲注射液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剂量加大时可出现传导阻滞,最后心脏搏动停止于收缩期[16]。

2.4 急性毒性 对小鼠腹腔注射七叶莲注射液的LD50为150g(生药)/kg。对家兔静脉注射(相当15g生药/kg),观察3天未见中毒症状出现[18]。

3 七叶莲制剂及质量标准研究

由于七叶莲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等多方面的功效,临床上早有应用。常用的制剂包括散剂、酊剂、胶囊、片剂、煎剂、酒剂等内服制剂,还有擦剂、气雾剂等外用制剂以及注射液,但多为医院制剂和民间验方。以七叶莲为名并获批准文号的制剂只有酊剂(西安美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和片剂(福建泉州中侨制药厂生产)两种,其余为含七叶莲的成方制剂[5]。但使用的均为七叶莲的总提物,采用鉴别等简易的质控方法。近年来,有人采用HPLC法在七叶莲制剂质量标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廖建春[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医院制剂七叶莲胶囊中延胡索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二氢钾溶液(20:80),检测波长为210nm,在0.0105-0.084μg范围内,延胡索酸对照品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9.87%,RSD=1.21%。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韩海等[2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七叶莲胶囊中有效成分反丁烯二酸的含量。方法:以ShimpackODS柱(4 6mmid×20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5%磷酸 (1: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反丁烯二酸在进样量569ng-11380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9999)。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七叶莲胶囊中反丁烯

【中药七叶莲】

二酸的含量测定。

4 七叶莲的临床应用

4.1治疗胃肠道等疼痛 七叶莲制剂在各种疼痛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5-17]。治疗胃部疼痛52 例有效率94.2%,治疗肠道疼痛17 例有效率94.1%,治疗胆道疼痛有效率75%。南京鼓楼医院应用七叶莲注射液于不同原因(如溃疡病、胃肠炎、菌痢、胆石、胆道蛔虫等)所致胃、肠及胆道痛共102例,有显著止痛效果,有效率在90%以上,平均用药后10分钟即产生解痉止痛作用,且无阿托品类的副作用如口干、心率增加等[15] 。王大林等[19]以延胡索酸为主,与琥珀酸、γ-羟基丁酸共同配制的三丁酸钠注射液,临床试用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胃、肠绞痛等有良好缓解作用。

4.2 治疗支气管哮喘 南京鼓楼医院内科选择吸入型哮喘、感染型哮喘和慢性气管炎哮喘三组成人患者共142例,应用七叶莲注射液(每支2ml,合生药10g)每次肌内注射4ml,观察其即刻止喘效果。结果表明,七叶莲注射液对各型轻重不同的哮喘病例都有较好的止喘效果。尤以吸入性过敏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效果最好,显效率84.4%,总有效率98.7%。感染型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管炎哮喘的效果差些,显效率分别为40.4%及44.2%,但总有效率也都高达92.1%和96.1%[ 14]。

4.3 其它应用 于美珍[22]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100例,每次用七叶莲注射液2ml作压疼点注射,隔日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大99%,无不良反应。表明七叶莲注射液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有明显作用。许文红等[23 ]以自拟复方七叶莲霜(七叶莲、马钱子、王不留行、冰片、桉叶油经提取制成水包油霜剂)外用治疗(外搽局部疼痛部位皮肤,每,日4次,2周为一疗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3例,并与空白组(不含药物的空白膏体基质)30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达87.9%,而对照组为30.0%。周菲菲等

[24]用七叶莲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1例,并与对照组(服用消炎痛片)40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8.4%,对照组为70.0%,疗效观察表明,七叶莲酒镇痛效果较好,患者服用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并有较好的消肿和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作用,尤以轻、中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见效较快。还有用于治疗骨折肿痛及外伤出血等[1-4 ]。

5 展望

综上所述,七叶莲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中草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临床疗效,尤其是镇痛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然而由于研究还仅局限在粗体物的活性上,对单体化合物的筛选较少,很多药理作用的目标成分还不是很清楚,原植物及制剂尚无特征性成分可用于定性、定量检测。目前投放市场的七叶莲制剂技术含量较低,缺少含量测定等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给七叶莲制剂的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重制约了该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七叶莲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明确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质控方法,以确保药品质量,促进中药七叶莲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5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51-5052

[3] 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1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362

[4] 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编写. 中药学(第五册).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61-565

[5] 陈蕾,朱霁虹,林瑞超.鹅掌柴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中药材,2002,25(5):363-366

[6] 顾洪丰,瞿延晖.β-榄香烯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4):64-65

[7] 刘佐仁,陈洁楷,李坤平,等.七叶莲枝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5):519-520

[8] 孙素珍,袁旭江,李坤平等. 两种鹅掌柴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别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94-2695

[9] 何涛,李林松,康丽洁等. 七叶莲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4), 51

中草药名称大全
中药七叶莲 第二篇

中草药名称大全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八角 丁香 刀豆三七 三棱干姜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大枣大蒜 大蓟 小蓟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川连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川椒川贝川芎马兰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天麻元胡元参木瓜 木耳 木莲木香木通木贼木豆木笔木蓝 牙皂 瓦松瓦韦 贝子 贝母贝齿 牛至牛黄牛膝牛蒡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毛姜升麻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乌茜 乌韭 乌药乌头乌桕 乌梅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玉桂 玉竹玉金 甘松甘草 甘遂艾叶艾片 艾蒿 石韦石耳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石蜜 龙胆龙齿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及巳 片苓 白及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白英白矾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白苏白降 白蜜 白蔻白蔹白微 玄参半夏地龙地黄 地椒 地榆地笋 地锦杞子 朴硝 芒硝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百合 百部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肉果 朱砂向前 竹叶竹苓 竹沥竹菇 竹黄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决明米仁羊角羊乳羊蹄灯草防己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红糖 红藤红升 豆豉麦冬麦芽 赤芍赤药 赤箭 芫花芫荽 苁蓉砂仁花椒 芥子苍术芜荑 芹菜 芡实芦荟 芦根芦丁苏子苏木苏叶杏仁 杠板 杜仲杜衡杜松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佛手佛片 条苓 龟甲龟板忘忧 辛夷良姜谷芽羌活远志 连翘沙参沙棘沉香没药诃子没石 陆英灵芝鸡头阿胶阿魏陈皮 附子青皮青果青蒿青黛苦木苦参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枇杷 松节松音 松脂松塔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虎骨果导 昆布岩陀 知母侧柏 乳香灸草 佩兰狗宝狗脊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卷丹油葱 法夏泽兰泽泻泡参 降香饴糖细辛玳瑁珍珠 荆芥茜草荜拔 草乌草果茶油茵陈茯苓 茯神荠菜荠草 莎草莽草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枯草 枯苓 柳叶柳芽 柳枝 枳壳枳实桅子枸杞 柿蒂柿霜 厚朴砂仁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虻虫胎盘 将军 钩藤钩吻香附香橼香嵩 香茹 香薷重楼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信石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姜黄姜汁姜皮 前胡首乌洪连 扁豆扁蓄扁蕾 神曲 蚤休贯众 贯仲 秦艽秦皮莲子 莲肉 莲房莲芯 莲须莪术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桂枝荸荠莎草恶实 桔梗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射干豹骨 狼毒拳参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桑叶桑枝桑皮桑椹 黄芩黄芪 黄连 黄栌黄柏黄精黄藤黄丹黄独黄杞 黄宣 黄蜡黄蘖 菱角菖蒲 菊苣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野菱 蛇肉蛇蜕蛇莓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麻仁鹿角 鹿茸商陆商枝 续断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葛根 葛花扁蓄落葵栗壳 硫磺 雄黄喜树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紫草紫苑紫株 紫绀紫葳 蛤壳 蛤蚧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蒲黄蒲芹 椿皮 槐米槐实 槐花槐角硼砂雷丸蜀椒 蜈蚣 蜂房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槟榔酸浆酸模碱花 磁石豆姜 蝉衣 熊胆蝉蜕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樟脑稻芽 僵蚕蝼蛄鲤鱼 熟地漏芦鹤虱薤白薯莨薄荷 橘白 橘皮橘红 橘核 燕窝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礞石 瞿麦藿香蘑菇 鳖甲蟾酥麝香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七叶莲 人中白八月札八角枫 八角莲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九龙根 九节茶九香虫了哥王刀伤木 三七

草 三叉苦三分三 三白草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土贝母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土茯苓土党参 土大黄土牛膝土人参土木鳖 土槿皮土鳖虫大头陈 大血藤大红袍大青叶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山羊角 山豆根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山道年 山鸡椒山苍子山海螺千日红千斤拨 千年健千里光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川木香 川木通川贝母川白芷 川牛膝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女贞子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小黄药 万年青马蹄金马齿苋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马缨花马槟榔 马鞭草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天竹子 天竺黄天竹根 天南星天门冬天南星天浆壳 天葵子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云木香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木槿花木蝴蝶木芙蓉木藤蓼 木鳖子木防己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太阳花五加皮五灵脂五味子五指柑 五倍子五眼果 五敛子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牛大力牛西西 牛蒡子书带草毛冬青毛诃子 月季花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乌贼骨乌梢蛇乌蔹莓六和曲 六月雪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水半夏水扬梅 水蜈蚣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功劳木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石吊兰石决明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石莲子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龙胆草龙眼肉龙利叶 龙牙草龙脑香平贝母平地木北豆根北玄参 北沙参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生石膏 生地黄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代赭石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白头须 白头翁白芥子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白屈菜白茯苓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白鲜皮白蔻仁白贝齿 白背叶白花蛇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白鲜皮白僵蚕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冬虫草 冬瓜皮冬瓜仁冬凌草冬葵果 玄明粉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半边旗 半枫荷半边莲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台乌药 丝瓜络丝瓜藤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亚麻子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地肤子地骨皮地鳖虫 地耳草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西洋参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光慈姑 当门子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肉苁蓉丢了棒 自然铜血余炭合欢皮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农吉利 阳起石延胡索麦门冬赤小豆 赤石脂芸香草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两面针 吴茱萸牡丹皮何首乌皂角刺 余甘子谷精草龟板胶辛夷花连钱草沙苑子 补骨脂灶心土 忍冬藤鸡内金鸡血藤鸡冠花鸡骨草青箱子 苦瓜干苦楝皮枇杷叶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刺五加郁李仁罗汉果败酱草 垂盆草使君子金沙藤金钱草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鱼腥草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茯苓皮茺蔚子荔枝核柏子仁威灵仙牵牛子鸦胆子 骨碎补钟乳石复盆子 禹余粮急性子穿山甲穿心莲穿破石孩儿参 络石藤素馨花莱菔子 莲子心核桃仁夏天无夏枯草鸭跖草倒扣草徐长卿凌霄花宽筋藤高良姜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海金沙海螵蛸菟丝子羚羊角救必应 野菊花蛇床子蛇胆汁 猫爪草鹿角胶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淮山药淫羊藿淡豆豉密蒙花款冬花 葫芦茶葶苈子紫河车番泻叶寒水石 腊梅花蓖麻子蒲公英 路路通鼠曲草蔓荆子酸枣仁 罂粟壳薏苡仁薄荷油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鹰不泊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五指毛桃罗布麻叶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鹅不食草 人参卜芥儿茶八角丁香刀豆 三七三棱 干姜大黄大枣大蒜大蓟山奈山姜 山药 山楂 川乌 川芎马宝马勃天冬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香

木通 木贼 牛黄 牛膝 升麻 丹皮 丹参乌韭 乌药 乌

桕 乌梅 水蛭 巴豆 玉竹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石韦 石斛 石膏石燕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生地 生姜仙茅 白芨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矾 白果白前 白薇 瓜萎 玄

参 半夏 地龙 地榆芒硝 朴硝 百合 百部 当归 肉桂 朱砂竹叶 竹沥 竹茹 竹黄 血余 血竭 全蝎冰片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粉 麦冬 麦芽赤芍 芫花 砂仁 花椒 苍术 芡实 芦荟芦根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杜仲 岗梅 牡蛎 佛手 龟板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沉香 没药 诃

子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青皮 青蒿 青黛 苦参 郁金 虎杖 虎骨昆布 知母 乳香 佩兰 狗脊 泽兰 泽泻

降香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筚拨草乌 草果 茵

陈 茯苓 枯矾 枳壳 枳实栀子 杞子 柿蒂 厚朴 砂仁 轻粉 虻虫钩藤 香附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独活

炮姜 姜黄 前胡 首乌 神曲 秦艽 秦皮莲子 莲房 莲

须 莪术 荷叶 桂枝 桔梗桃仁 盐蛇 柴胡 党参 铁屑 射干 豹骨狼毒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藻 浮萍 通草

桑叶 桑枝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柏 黄精黄藤 菖蒲菊花 雪胆 常山 蛇蜕 猪苓

麻黄 鹿角 鹿茸 商陆 续断 琥珀 斑蟊

葫芦 葛根 扁蓄 硫黄 雄黄 紫草 紫菀

贯众 蛤壳 蛤蚧 黑丑 锁阳 滑石 犀角

蒺藜 蒲黄 椿皮 槐米 槐花 槐角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榧子 槟榔

磁石 蝉蜕 辣蓼 熊胆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红 橘核 紫苏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蟾酥 麝香【中药七叶莲】

一点红 丁公藤 九里明 九香虫 了哥王 二母宁

土茯苓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腹皮 山芝麻

山萸肉 千斤拔 千年健 千里光 女贞子

山豆根 小飞扬 小茴 马齿苋 马钱子

马兜铃 马鞭草 天花粉 天竺黄 天南星

木棉花 木蝴蝶 木患子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倍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中药七叶莲】

牛大力 牛蒡子 毛冬青 月季花 乌梢蛇

凤尾草 六月雪 火炭母 火麻仁 水蜈蚣

巴戟天 玉米须 石决明 石菖蒲 石榴皮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月利)叶 四方藤

仙鹤草 白头翁 白芥子 白茅根 白藓皮

白僵蚕 瓜萎仁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玄明粉 半边莲 丝瓜络 地肤子 地骨皮

地胆草 西瓜皮 西河柳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心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豆豉姜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荬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葙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蓝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中药七叶莲】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覆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海浮石 桑白皮

桑寄生 桑螵蛸 菟丝子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竹叶

淡豆豉 羚羊角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中药七叶莲】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豕希) 莶草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澎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雪上一枝蒿

常见中药大全 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中药七叶莲】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

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

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七叶莲
中药七叶莲 第三篇

【别名】七叶藤、七加皮、汉桃叶、狗脚蹄【来源】为五加科鹅掌柴属植物鹅掌藤

SchefflevaarboricolaHayata和密脉鹅掌柴S.venulosa(WightetArn.)Harms,以茎及叶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源形态】1.鹅掌藤:常绿蔓性灌木,高达3米。茎圆筒形,有细纵条纹。叶互生,掌状复叶,有长柄,柄基部扩大,小叶通常7片,故称“七叶莲”,革质,长椭圆形,长9-16厘米,宽2.5-4厘米,两端钝,全缘,叶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网脉明显。春季开绿白色小花,伞形花序集成总状花序状,顶生。花萼、花瓣、雄蕊常5-6;子房下位,6室,核果球形,橙黄色。2.密脉鹅掌柴:与上种相似,但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叶片较宽,通常椭圆形或椭圆卵形。花成圆锥花序,果卵圆形。【性味归经】苦、甘,温。【功能主治】止痛散瘀,消肿。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叶:外用治外伤出血。【用法用量】茎、叶均为2-6钱;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龙齿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七叶莲 第四篇

龙齿的功效与作用:龙齿又叫青龙齿、白龙齿,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龙齿的功效是镇惊安神、清热除烦,龙齿主治惊痫、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龙齿用药禁忌是畏干漆、蜀椒、理石。

龙齿的功效:
龙齿又叫青龙齿、白龙齿,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龙齿有镇惊安神;清热除烦的功效,龙齿主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身热心烦,龙齿用药禁忌是畏干漆、蜀椒、理石。 
药名:龙齿
别名:青龙齿、白龙齿

炮制成品:盐淬龙齿、煅龙齿
功效分类:安神药
性味:涩、甘、凉
归经:心经、肝经
功效:镇惊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惊痫、癫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身热心烦。龙齿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药材基源:龙齿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

龙齿的作用:
1、龙齿治小儿天钓,手脚掣动,眼目不定,有时笑啼嗔怒,
2、龙齿治鬼黄,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啜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异物:龙齿、麦门冬(去心,焙)、人参各一两,远志(去心)三分,甘草(炙,锉)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鬼黄,宜烙中脘穴,更灸二七壮,次烙背心及灸上囟一七壮,又烙心俞、肝俞、肾俞。龙齿的功效与作用。(<圣济总录>龙齿汤)
3、龙齿用于惊痫癫狂,心悸烦热,失眠多梦。
4、龙齿治伤寒阳痉,通体大热,心神烦悸者,龙齿可与水牛角、牛黄同用;
5、龙齿治伤寒阳痉,通体大热,心神烦悸:龙齿一两,前胡(去芦头)一两,犀角屑半两,牛黄(别研)半分,麦门冬(去心,焙)二两。上为细散,入牛黄同研均匀。每服二钱,以竹沥调下,不拘时候温服。(<圣惠方>龙齿散)
6、现代常用龙齿合麦冬、地黄、枣仁等冶疗神经衰弱之失眠惊悸、梦遗等证。
7、龙齿治恍惚多忘,癫痫狂乱,属气血不足者,龙齿可配人参、当归,酸枣仁、远志等补气养血以安神,如<世医得效方>归神丹;
8、龙齿治小儿天钓,手脚掣动,眼目不定,有时笑啼或嗔怒,爪甲皆青:龙齿半两(细研),钩藤、白茯苓各半两,蝉壳二七枚(微炒),黄丹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铁粉一分(细研),朱砂一分(细研),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六分,量儿大小,分减温服。(<圣惠方>龙齿散)
9、龙齿功擅镇心安神,治疗因惊成痫,癫狂澹语,可配铁粉、凝水石、茯神等,如<圣济总录>龙齿丸;
10、龙齿治因惊成痫,狂言妄语:龙齿(研)、铁粉(研)、凝水石(研)各一两,茯神(去木)一两半。上四味,捣研罗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下。(<圣济总录>龙齿丸)
11、龙齿治小儿惊悸夜啼:龙齿、茯苓、白附子(炮)、蝉蜕、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小钱,临卧薄荷汤下。(<朱氏集验方>龙齿散)
12、龙齿治小儿百日以来,痰实壮热兼惊:龙齿、大黄(锉,炒)各一分,枳壳(大者)一枚(去瓤,麸炒黄),朴消、甘草(炙,锉)各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滓,食前温服,一日二次。(<圣济总录>龙齿汤)
13、龙齿治惊痫兼痰实壮热者,龙齿可与大黄、枳壳、朴消等导热化痰之品同用,如<圣济总录>龙齿汤。
14、龙齿治牙齿根宣露挺出,烂肉,黑血不止,疼痛摇动,臭气,欲脱落:龙齿、黄矾、白石脂各二两,桂心一分,芎藭半两,皂荚刺一两(锉,微炒)上为末,不津器中盛之。每食后,用少许贴之。有津勿咽。(<圣惠方>龙齿散)
15、龙齿治小儿惊热如火,亦治温壮:龙齿为末。调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龙齿散)
16、龙齿治心气不足,以致心悸怔忡,梦寐不宁者,龙齿宜配入人参、菖蒲、朱砂等养心安神药中用之,如<张氏医通>远志丸;
17、龙齿与白芍、大黄等同用,可用于小儿惊啼,烦热,夜卧不安,如<证治准绳>龙齿散。


龙齿安神茶
功效:健脑开窍,安神益智;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者。
材料:龙齿9克,石菖蒲3克。
做法:将龙齿煅过,并研碎,石草蒲切碎,水煎即成。
用法:每日1剂,代茶饮。

龙齿汤:
主治:主治鬼黄,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惙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异物。
组成:龙齿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人参1两,远志(去心)3分,甘草(炙,锉)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鬼黄,宜烙中脘穴,更灸2-7壮,次烙背心及灸上囟1-7壮,又烙心俞、肝俞、肾俞。
出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龙齿散
主治:产后脏气虚,心神惊悸,不自觉知,言语错误,志意不定。
组成:龙齿3两,远志(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茯神1两,熟干地黄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当归(锉,微炒)1两,白芍药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牡蛎(烧为粉)1两。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2-7片,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八。

龙齿用药禁忌:
1、龙齿畏干漆、蜀椒、理石。<雷公炮制药性解>
2、龙齿得人参、牛黄良。龙齿畏石膏。<本草经集注>

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七叶莲 第五篇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

柴胡的功效与作用: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柴胡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功效,柴胡是清虚热中药,用于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肋胀痛、寒热往来、疟疾、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1、柴胡治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便结府实型胰腺炎:柴胡15g,黄芩、胡连、木香、延胡索各10g,杭芍15g,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清胰汤i号)
2、柴胡治劳黄,
3、柴胡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圣济总录>柴胡汤)
4、柴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二钱。水二碗,煎八分。中药柴胡的功效与作用。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5、柴胡治舌本强,两边痛:柴胡(去苗)、升麻各一两,栀子仁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熟水调下,日三。(<圣济总录>柴胡散)
6、柴胡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煎服。(<衷中参西录>升陷汤)
7、柴胡治眼暴赤肿痛:柴胡、苍术、甘草等分。上为末。白水煎;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服)。(<朱氏集验方>柴胡散)
8、柴胡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四钱。水煎服。(<圣惠方>)
9、柴胡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圣济总录>柴胡汤)
10、柴胡治肺疟,烦热呕逆:知母一两,柴胡二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11、柴胡治妊妇寒热头痛,不欲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 (炙)各一分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类证活人书>黄龙汤)
12、柴胡治眼赤痛微肿,眦赤烂多:柴胡(去苗)、蕤仁 (去皮,研)、黄连(去须)、升麻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滤去滓,微热淋洗,如冷再暖,洗三两遍。(<圣济总录>柴胡洗眼汤)
13、柴胡治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13、柴胡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普济方>)
14、柴胡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柴胡一二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15、柴胡治伤寒初觉发热,头疼脚痛:柴胡(去苗)半两,黄芩(去黑心)、荆芥穗各一分。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汁一合,白蜜半匙,更煎三五沸,热服。(<圣济总录>解毒汤)
16、柴胡伤寒壮热,头痛体疼,口干烦渴:石膏、黄芩、甘草、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麻黄(去节)、柴胡(去苗)各半两。上捣罗为散。三岁小儿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同煎至五分,滤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汗出为效。量儿大小加减。(<局方>柴胡散)
17、柴胡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为末。早晚开水冲服三钱。(<医林改错>通气散)
18、柴胡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柴胡汤)
19、柴胡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二钱,川芎、枳壳 (麸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20、柴胡治伤寒日数过多,心中气闷,或发疼痛,狂言不定,烦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去苗)一两,大黄一两,朴硝一两,甘草半两,枳壳一两(去穰)。上五味为末。每服三大钱,水三盏,煎至六分。温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博济方>柴胡散)
21、柴胡治肝黄,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干燥,言语蹇涩,爪甲青色: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半两,车前子半两,羚羊角屑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柴胡散)。

柴胡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煎服,3--9g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柴胡。

柴胡散
主治:妊娠心烦,头目昏重,心胸烦闷,不思饮食或呕吐。
组成:柴胡45克 ,赤茯苓、 麦门冬各30克、 枇杷叶(去毛) 、人参 、橘红 、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40毫升,去滓温服。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

柴胡散2
主治:瘴疟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10克(去芦)、 半夏4。5克(汤泡) 、桂心4。5克(去皮)、 白芍4。5克(炒) 、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来源:<瘴疟指南>卷下。

柴胡散3
主治:劳黄。证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不食,鼻中干燥,身热疼闷,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茵陈15克 、犀角屑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 鳖甲60克(涂醋,炙微煮,去裙襕)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柴胡散4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1两,白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瓢,焙)1两,知母1两,桔梗(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百合2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三。

柴胡散5
主治:妇人骨蒸劳热、咳嗽,胸膈痰壅,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30克(去苗) 、半夏15克(汤洗七遍去滑)、 川大黄22克(锉碎,微炒) 、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 、百合22克 、桑根白皮30克(锉) 、麦门冬60克(去心) 、赤茯苓30克 、秦艽22克(去苗) 、紫菀22克(洗,去苗、土) 、黄芩22克 、赤芍药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知母22克、 木通22克(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柴胡散6
主治:妊娠心烦,头昏躁闷,不思饮食,或时呕吐。
组成:柴胡1两半(去苗),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半两(去芦头),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惠>卷七十四。

柴胡散7
主治:伤寒后肺萎劳嗽,连连不绝,四肢烦热,两颊色赤,饮食全少。
组成:柴胡3分(去苗),桔梗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知母3分,贝母3分(煨令微黄),诃黎勒皮3分,乌梅肉半两(微炒),百合3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下地黄汁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四。

柴胡散8
主治:时气5日,热毒不除,心神烦闷,大小肠秘涩,或时头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石膏1两,大青1两,川芒消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惠>卷十五。

柴胡散9
主治:大肠实热,气壅不通,心腹胀满,发歇寒热。
组成:柴胡1两(去苗),赤芍药1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汉防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来源:<圣惠>卷六。

柴胡散10
方剂主治:眼目暴赤肿痛。
药物组成:柴胡、苍术、甘草各等分。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头痛、壮热,则用生姜、葱煎。
处方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九。

柴胡散11
主治:肝脏风热,眼中生疮肿痛。
组成:柴胡(去苗)1两,川升麻1两,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栀子仁1两,车前子1两,决明子1两,防风(去芦头)1两,羚羊角屑1两,马牙消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玄参1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柴胡散12
主治:小儿寒热往来,面色萎黄。
组成: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大黄1分(锉碎,微炒),麻黄1分(去根节),秦艽1分(去苗),常山1分。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来源:<圣惠>卷八十四。

桂枝柴胡汤
主治:寒疟。寒伤少阳,寒多热少者。
组成:桂枝, 柴胡。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楼根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来源:<伤寒论>。

柴胡饮子1
主治:大便闭,有寒热,元气弱者。
组成:柴胡 黄芩 广皮 半夏 甘草 人参 大黄
用法:水煎服。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柴胡饮子2
主治: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除,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组成: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三服。
来源:<宣明论方>卷四。

柴胡饮子3
方剂主治:岚瘴。
药物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参、茯苓、枳壳(炒)、半夏(汤浸7次)各等分。
制备方法:焙干,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半,加乌梅3枚,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食后温服,逐日1服。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九。

柴胡膏
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
组成: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
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见效验。
出处<博济>卷一。

柴胡黄连膏
功效主治:盗汗,潮热往来。
处方:柴胡(去苗)、胡黄连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来源:<卫生总微>卷十五

柴胡泻肝汤
方剂主治:郁怒伤肝,胁助痛在左者。
药物组成:柴胡1钱2分,甘草5分,青皮(炒)1钱,黄连(炒)8分,山栀(炒)8分,当归(酒制)1钱2分,芍药1钱,龙胆草1钱。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处方来源:<便览>卷一。

柴胡二连丸
方剂主治:小儿痘后,因肝经实火而致寅、卯、申、酉时热甚,或兼搐。
药物组成:柴胡、宣黄连、胡黄连。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白汤送下。
处方来源:<保婴撮要>卷十九。

柴胡降脂粥
功效:适用于两胁胀满、情志不畅、烦躁易怒的患者。
材料:柴胡8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粳米20克。
做法:加水量煎至糜烂,每日1次。

加减柴胡汤1
主治:伤寒少阳证,胁痛痞硬,脉弦数者。
组成:柴胡8分,黄芩钱半,枳壳钱半(炒),牡蛎3钱,半夏1钱半(制),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加减柴胡汤2
主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组成:柴胡1两,黄芩7钱半,半夏7钱半,枳壳1两,赤芍1两,山栀子(去壳)4两(半生半炒)。
用法:上锉1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来源:<古今医鉴>卷十。

柴胡青叶粥
功效:清泻肝火。
材料: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做法: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用法: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柴胡茶
功效:疏肝、升阳,和解表里;解热,镇静,镇痛,降压。
主治:少阳症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材料:柴胡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来源:传统药茶方。

柴胡煎
功效主治:小儿脑热肺壅,鼻干无涕,喘息不得。
处方: 柴胡(去苗)1两半,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1两半,甘草(炙)1两半,木通(锉)1两半,紫菀(去苗土)1两半,五味子1两半,大青干1两半,百合1两半,款冬花3分,蓝叶3分,人参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大黄(锉,炒)半两,酥1斤,蜜(炼熟,去白沫)1升。
制法:除酥、蜜外,上锉细。水7升,慢火煎至3升,去滓入酥、蜜,同熬成煎,瓷器盛。
用法用量: 5-6岁儿每服1钱匕,食后温熟水调下,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

柴胡煎2
功效主治:小儿频惊,壮热欲作痫。
处方:柴胡(去苗)3分,升麻3分,栀子仁3分,芍药3分,钓藤1分,凝水石(研)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切,焙)1两,生葛汁1合,甘草(炙)1分,蜜2合,淡竹叶(细锉)3握,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研)半两。
制法:上10味为粗末。以水3升,入银石铫内,文武火煎至1升,绵滤去滓,再入锅内,下蜜并葛汁、杏仁等,煎如饧,以瓷器盛。
用法用量:百日儿每服如绿豆大,1岁儿如杏仁大,温浆水化破服,每日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柴胡煎3
功效主治:热毒痈肿,血不散,初觉憎寒干渴,四肢烦闷。
处方: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木通1两半,淡竹叶100片,瞿麦穗1两,连翘1两,防己2两,大黄(生)2两(细锉),生麦门冬汁3合(汤成下),生藕汁3合(汤成下),甜消4两(汤成下)。
制法:先将8味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下甜消令散,次入麦门冬、藕汁等,共分为8服,空腹2服。以溏利为度,余药食后缓缓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柴胡汤
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粗捣筛。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许含咽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柴胡汤2
主治:气分有热发斑者。
组成:柴胡9克 黄芩6克 半夏(姜炒)6克 人参3克 紫草6克 黄连6克 茯苓6克 甘草6克
用法:上锉一剂。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寿世保元>卷四。

柴胡茯苓汤
主治: 腹胀瘦病,不下食。
组成: 柴胡1钱2分,茯苓1钱2分,枳实(炙)6分,白术6分,人参6分,麦门冬(去心)6分,生姜(合皮,切)6分。
制备方法: 上切。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1升八合,绞去滓,分温2服。服别相去7-8里,吃1服。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三三。

柴胡丸1
主治:妇人血风劳气,头目昏眩,胸背拘急,四肢酸痛,心躁烦热,气满腹胀,腰膝无力,经候不调。
组成:柴胡(去苗) 黄连(去须) 知母(焙) 赤芍药 龙胆 黄芩(去黑心)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掐) 茯神(去木) 甘草(炙)各30克 槟榔(锉)22克。
用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 温酒下,不拘时。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

柴胡丸2
方剂主治:时气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饮。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1两,桔梗(去芦头)1两,子芩1两,赤芍药1两,黄耆(锉)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鳖甲(涂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备方法: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六。

柴胡饮1
主治:小儿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哺转甚,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多,小便黄色,食减神昏。
组成:北柴胡(去芦,净洗) 人参(去芦) 当归(酒洗)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炙)各30克 大黄(生用) 桔梗(去芦,锉,炒) 北五味(去梗) 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乌梅1个,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柴胡饮2
功效: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小儿无辜疳。其证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者。
组成:赤芍药 柴胡 黄连 半夏(姜制) 桔梗 夏枯草 龙胆草 浙贝母 黄芩 甘草(生)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二。

柴胡饮3
方剂主治: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葛根(锉)3分,芦根(锉)3分,地骨皮3分,百合(干者)3分,桑根白皮(锉)3分,知母(切,焙)3分,萎蕤3分,贝母(去心,炒),茅根(锉),犀角(镑),甘草(炙,锉),木通(锉)半两。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4钱匕,水1盏,加生地黄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柴胡饮4
方剂主治:伤寒柔痉,四肢逆冷,汗不止,腹中痛,筋脉急。
药物组成:柴胡(去苗)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槟榔(煨,锉)半两,五味子(炒)半两,桂(去粗皮)1分,高良姜1分,羌活(去芦头)1分。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柴胡知母汤
主治:热疟及瘅疟。
组成:柴胡1钱半,知母1钱半,苍术1钱,黄芩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川芎1钱,甘草(炙)7分。
用法用量:上锉作1帖。加生姜3片,乌梅2个,水煎,清晨服,午前又1服。
加减:久疟,加人参、当归。
出处:<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节斋方。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中药七叶莲》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七叶莲图片 七叶莲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药七叶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药七叶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676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