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论语全解下载

论语全解下载

2016-09-26 12:07: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全解下载(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全解下载》,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语全解下载(一)
论语全解集锦

《长短经》——反经,《孔子集语》

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解释:大丈夫成大功,立大业,处大事,有个远大的目标必须要完成的时候,有时候就不能拘这些小节,小节只是个人应做的事。如果为国家民族做更大的事,个人小节上顾不到,乃至挨别人的骂,也只好如此。

在平时做人也是如此,假定现在朋友、同事之间,家庭有了困难,即使下雨下雪,没船没车,走路也得赶去帮忙。但到了一个非常的时候,自己有大的任务在身,那恐怕就不能顾全这个朋友之间的小节了。

马丁·路德的名言“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

2、孔子曰: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不得过所爱者,恶私惠也。

3、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4、忠奸之辨

子贡曰:陈灵公君臣宣淫于朝,泄治谏而杀之,是与比干同也,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叔父,官则少师,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庙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后,而纣悔悟;其本情在乎仁也。泄治位为下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怀矣!

诗云:民之多僻,无自立僻,其泄治之谓乎?

5、《礼记》: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论语全解下载(二)
宋朝论语学著述搜集

这是本人毕业论文中的一部分,如有遗漏或错误,请告诉我,不胜感激! 1.传说之属

“传说”是指对具体文本的注解、考证和发挥。此类是《论语》著述中数量最多的。【论语全解下载】

论语全解下载(三)
汉字趣谈之《论语》之“齐”

汉字趣谈之《论语》之“齐”

在《论语》中,“齐”出现两次:一次是《为政》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法律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齐规范他们,百姓能够免于犯罪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法来整齐规范他们,百姓不仅会知道廉耻,还会主动去追求至高的道德目标。)另一次是《里仁》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两句话分明阐述了孔子的治国思想和行为准则。而两句话中的“齐”都是动词,可以解释为“使整齐划一”。不过前者的对象是百姓,后者则是自身。 “见贤思齐”已经成为一条成语,此条也被选入我们的教材。

那么,“齐”为何被释为“整齐划一”呢?作为至今文化传统未曾断绝的文明,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齐”字本身进行解释。根据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齐”是象形字,用来表现“禾麦吐穗上平也”的形状,篆书“齐”写作“

【论语全解下载】

”,用来表现“象地有高下也,禾麦随地之高下为高下,似不齐而实齐,参差其上者,盖明其不齐也,绰(取)为凡齐等之义。”有趣的是,甲骨文中的“齐”是,同样表现了禾麦生长的样子。由此可见,古人已经注意到了,虽然由于地势的差别,禾麦生长的有高有低,但是其本身生长的长度是大致相同的,我们如果用禾麦来比喻人类自身,那么也就说明人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就与儒家传统的一个重要思想相合,也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本身是平齐的。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人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表现,也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于是,这就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它是要求人们回归自己的本性,体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因此“养不教,父之过;学不严,师之惰”。

但后天教育的关键,儒家强调自身修养,即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回归自己的本性。朱熹在《大学集注》中解释“格物致知”一条时就强调“盖人心之灵莫不

广西毛发移植中心内部传阅【论语全解下载】

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而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学习的本质就是修炼自身,发掘自身的善良本性,并以此来认识世界。而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就是这一思想的滥觞。

在曹魏何晏、解梁等人所著的《论语集解义疏》中就如此解释此句:“子曰至省也,云‘见贤思齐焉’者——言人若见贤者,当自思愿修砺与之齐等也。云‘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者——省,视也,若见人不贤者,则我更自视我心内,从来所行无此事不也?故范宁曰:‘顾探诸己谓之内省也。’”朱熹所编著的《论语集注》中同样强调:“思齐者,冀已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均强调了人们要根据品德高尚者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见到品德低劣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如此的行为。总而言之,就是时时不忘修炼自身,使自身的言行达到至善的境界。

而这一修炼并非是闭关自守,是必须时时关注外界。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获取教训,也可以从周围的人群中获得启发,也要时时警惕自身。北宋陈用之所编著的《论语全解》中称“孟子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是则可忧。’此见贤思齐者也。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是见不贤而内自省者也”。这些均是从历史中获取教训。《论语全解》中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礼》曰:‘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荀卿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则是从周围的人群中获得启示。而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是将外界与自身的反思融合在一起。

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的人生不留缺憾。《论语全解》称:“见贤思齐则能勉其所不能,见不贤而内自省则能免其所不善。”朱熹称:“凡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所说的都是这种理想的境界。那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片“荠麦青青”的繁茂景象。

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一生锲而不舍的努力。正如曾子所说:“任重而道远。”《中庸》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为之。君子择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一位哲学家在给自己学生们上最后一课时问道:“如何能让一片土地永远不长杂草?”学生们的种种答案均被否定,而哲学家给出的答案就是让上面永远生长着庄稼。永远让心中保留着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生永远进步的保证。而这个故事恰恰与“齐”字的本义相同。

同时还需要我们永远不要忽视细小的事物。正如《中庸》所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不被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敬戒的,在不被听见的时候也是恐慌、畏惧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省”字在甲骨

广西毛发移植中心内部传阅

文中写作,段玉裁将之释为会意字,称其从?从眉,而“?音彻,木初生也,才见也。从眉者,未形于目也。从?者,察之于微也,凡省必于微,故引申为减省字。”眼睛可以看见刚刚生出的树木的嫩芽,而这还是被一般人所忽视的,可见“省”所表现的观察之细微。因此,这里的“内自省”是指不放过一切细小的失误,严格地审视自身的一切缺点。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证明对细微事物忽视的恶果。而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则是对这一概念的更具体的阐述。

广西毛发移植中心内部传阅

论语全解下载(四)
中国美学史论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2014秋期 期末论文

科目:中国美学史

题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姓名:苏培

院系:跨文化研究院

专业:美学

学号:2013110002

指导老师:杨平

”古释今解

摘 要

《论语》是我国古之经典,儒家之典范,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言下之意不外乎《论语》精髓之广大,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对《论语》的注释佳作,本篇论文将择选其中六本较有代表的作品: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義疏》;陈祥道的《论语全解》;刘宗周的《论语学案》;刘宝楠的《论语正義》;康有为的《论语注》。借以这六部古籍中对泰伯篇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释义加以个人的理解,尝试释读此句。

关键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古释

今解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释今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此句出于《论语》泰伯篇第八节,也是《论语》中流传较广,饱含深义,发人深思的一句话,这句话饱含了孔子对《诗》、礼、乐的主要观点。古时对《论语》做了释注的各位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句也都各自不同的释义。

一、其中较早对《论语》进行解释的是何晏的《论语集解》,此书自成书以后一直流传至今。何晏在编写此书时曾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在《论语集解》中加入了一定的玄学思想。同时,《论语集解》开创的“集解体”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语集解》中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释义是:

《论语集解》【三国·魏】何晏 撰 子曰:兴于《诗》苞氏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也。

立于礼 苞氏曰:礼者,所以立身也。

成于乐 孔安国曰:乐,所以成性也。

兴起于《诗》即《诗》是一个开端,《诗》即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后句加以解释主要指在修身方面,修身要先从《诗》开始,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是第一步,修身即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迈出第一步就要起于《诗经》,《诗经》被列为“六经之首”,其中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分别是民歌民谣、宫廷乐歌、祭祀乐歌。乐歌顺口有旋律,适于吟唱,易于初学者,所以修身者要先从学习《诗经》开始。

立于礼。懂得礼的人,才能立身。礼,即礼节,规范,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下不可犯上,幼不可犯长,这是一种在人类社会相处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礼节包括很多部分,如待人接物、登门拜访、宫廷朝拜、祭祀祭天等,这些都属于礼,礼可以表现于国事家事天下事之中,事事都需要礼,一个人想要立身立足于这个社会,懂得礼是基本要求,懂礼之后才能立身,即处世、为人、立足、安身之道。

成于乐。乐,乐音、乐曲、奏乐,是一种消遣修身养性的方式。性,即指人的性格,习性,德性。这些都会形成一个人的秉性和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这里便指通过学习、演奏、或者聆听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使人养成良好的秉性和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有平和的性格,良好的习性,高雅的德性,有了这些乐的功能才算发挥到了。

二、皇侃的《论语義疏》,是现存经籍注疏中的代表作,此书广收多家之言,是对《论语》注释的集大成者。但由于此书曾在国外流传多年,因此现存版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论语義疏》中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释义是:

《论语義疏》【南朝·梁】皇侃 撰 子曰:兴于《诗》,此章明人学须次第也。兴,起也。言人学先从《诗》起,后乃次诸典也。所以然者,也。《诗》有夫妇之法,人伦之本,近之事父,远之事君故也。又江熙曰:览古人之志,可启发其志也。 立于礼 学《诗》已明,次又学礼也。所以然者,人与礼则死,有礼则生,故学礼以自立身也。 成于乐 学礼若毕,此宜学乐也。所以然者,礼之用,和为贵,行礼必须学乐,以合成己性也。

王弼曰:言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怒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採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也。骄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採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共,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无后也。

侃案:辅嗣之言可思也。且案《内则》明学次第:十三舞《勺》,十五舞《象》,

二十始学礼,惇行孝悌,是先学乐,后乃学礼也。若欲申此注,则当云先学舞《勺》、舞《象》,皆是舞《诗》耳,至二十学礼,后学习八音之乐,和之以终身成性,故后云乐也。

兴于《诗》,即指《诗经》是人们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诗经》学好了再开始学习其他的典籍,这是一个正确的顺序。《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夫妇之间的相处方法、规矩,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之根本,近到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远到应该怎样侍奉君王。江熙曾说学习古人的志向想法,可以启发自己的志向想法,这里的言外之意即学习《诗经》可以启迪自己,以古人为榜样,寻找自己的定位。

立于礼,把《诗经》学明白了,然后就该学礼了,一个人若不懂礼法,则无法生存,只有懂得礼法的人才能让自己立足、安身于这个社会。在这里“礼”既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皇侃又将懂不懂礼上升至事关生死的高度,可见其重要性。

成于乐,礼也学完了,此时最好来学习音乐,用礼的时候和为贵,行礼的时候就必须学习音乐,将礼乐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德性,这样便是完全的人。礼乐一直是贯穿于我国古代的一个核心思想,它确定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一度礼崩乐坏,而后孔子便大力提倡建礼建乐,这些很多都体现在孔孟之道中,是我国古代一个核心思想的传承。

王弼说,这句话是在告诫当政的人应当关注的主次顺序。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君王应当感觉到百姓的喜怒哀乐并有所触动,百姓将这些喜怒哀乐用诗歌的方式唱出来,所以看百姓所写的诗唱的歌谣便可以知道百姓的快乐与忧愁。要兴起什么样的风俗,就要看百姓之间有什么风俗,然后根据风俗来立法制,以迎合民心民意。用风俗和刑法还没有赢得民心的,就要用声乐来感化,在精神上与百姓迎合。如果不看百姓写的诗歌,民谣就不知道百性之间有什么风俗,不知这些风俗便无法立礼,礼立不起来,就无从谈乐了。所以《诗》、礼、乐三者是相辅相成。这些都关注到了做好了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王弼这段话主要从从政的角度来解释《诗》、礼、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关注这些对从政者的重要性。

论语全解下载(五)
00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

《论语》的篇名,取每篇首句中开头不易重复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与本篇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本篇即取首章中“学而时习之”的“学而”为篇名。下同。

《论语注疏》邢昺疏云:“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徳,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

1曰:2,不亦说○3乎?有朋○4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1.1子○“学而时习之○

5,不亦君子○6乎?” 不愠○

1“子”本为“男子有德之通称”【注释】○,故用作对称时,称“子”或“吾子”。特指某人时,加姓氏称“某子”。《论语》中“子曰”的“子”指的都是孔子,《论语注疏》邢昺

2时疏(以下简称“邢昺疏”):“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皆知之故也。”○

习之:时,朱熹《论语集注》(以下简称“朱熹注”)训“时常”,意谓反复。习:《说文》:

3说:同“悦”“习,数飞也。”引申为“反复练习”、“演习”、“实习”等义。○,高兴,喜悦。

4有朋:○《论语集解义疏》引苞咸注(以下简称“包咸曰”):“同门曰朋。”此不取。《诗·小雅·四月》:“尽瘁以仕,宁莫我有。”陈奂《传疏》:“有,相亲有也。”是“有”得训“友”。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云:“旧本皆作友字。”《说文》云:“同志为友。”此“友朋”当

4愠:怨恨。○5君子:为同义连用,指志同道合的人。○《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

有时指“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反复实践它,不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埋怨他,不很有君子的气度吗?‛

【解读】本章的关键是一个‚学‛字。本篇第七章:‚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第十四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故本章‚学‛字即为《礼记〃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君子之学。 君子之学的具体体现是‚仁‛。《论语》中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的‚仁‛就是‚泛爱众‛,推己以爱人;就是‚己所不欲,勿以施人‛。

‚明明德‛以行仁之‚学‛是以自觉主动的目标追求为前提条件,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动因,所以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目标追求的喜悦。《玉篇》曰:‚学,觉也。‛《广雅》曰:‚学,效也‛。君子之‚学‛必须要在反复实践中去效法,去感悟,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在目标追求的逐步实现中,自然就会产生‚不亦说乎‛的真实感受。 ‚有朋自远方来‛,是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求学。《礼记〃学记》说:‚学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近者悦服,远者怀之‛是对学有大成者的最高褒奖,当近处同道心悦诚服,远方学子前来求教,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然也就会‚不亦乐乎‛了。

‚人不知而不愠‛,说的是学为自己,不为他人。荀子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耻不修,不耻见污;耻

①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所以,一个志向远大的人,第一要务是努力地

充实自己,努力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自己宠辱不惊的君子之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当别人不理解或不了解你的时候,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也就具备了坦荡荡的君子风度了。 ①《荀子·非十二子》,荀子,中华书局,1980年。

本章的这三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看似平淡,其实蕴含着为学的深刻道理。明人蔡清在其《四书蒙引》中说,本章是孔子‚一生之履历‛,‚门人记此于鲁论之首,不为无意。‛所以要仔细体会。

1曰: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1.2有子○“其为人也孝弟○

4也。君子务○5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有○”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若。少孔子十三岁。一说少三十三岁。【注释】○《论语》记载

孔子弟子的言行一般称字,有若称子,可能是因为“有子之言似夫子”(《礼记·檀弓上》),

2孝弟:弟,今作“悌”为孔子门弟子所尊重,故称“有子”。 ○。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

3鲜:少,音xiǎn。○4未之有:未有之。○5务:专心致力于某事。 善事兄长为弟。”○

【译文】有子说:‚为人处事能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却好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好冒犯上司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要专心致力于基础道德的培养,基础道德建立起来了,仁义之道就产生也。孝悌,就是仁的基础吧。‛

【解读】‚仁‛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孝悌‛是‚仁‛的首要条件。所以《论语》中‚孝‛字共出现19次,‚弟(悌)‛字出现了11次,可见孔学对‚孝悌‛的重视程度。有子在这里转述孔子的学说,就一般情况而言,有子的推论是站的住脚的。

‚百善孝为先‛。从人性的角度说,孝悌本于良知,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能善待的人,那叫作‚禽兽不如‛,这种人又岂能善待他人?与他人亲善仁爱?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人人都以孝悌为本,致力于仁心的培养,人人都以道德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那么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是和谐的,这个社会就自然是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按照儒家的观点,治国必从治家开始。所以有子强调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今天,我们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概也要先从‚孝悌‛做起吧。

1,鲜矣仁○2!1.3子曰:“巧言令色○”

1巧言令色:邢昺疏:【注释】○“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颜色,

2鲜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

矣仁:即“仁鲜矣”的倒装句。

【译文】孔子说:‚总是说别人爱听的话,总是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表情,这种人是缺乏仁德的。‛

【解读】‚巧言令色‛指的是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本心,故意用花言巧语和伪善面孔取悦于人,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孔子说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这里的‚巧言令色‛,是伪君子画像,孔子对这种伪君子行为是极其鄙弃的,所以在《论语》里三次加以斥责(其它两次见于《公冶长》、《阳货》),并把它和一个人的品德直接关联。孔子之所以反复强调对‚巧言令色‛的厌恶,目的是教育他的学生要有仁心仁德,行事要真诚正直,待人要表里如一,不要对人虚情假意,心里一套嘴上另一套,不要为了一己的私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用谄颜媚笑去讨好别人。

世界上最难区分的是‚是‛与‚非‛。这‚巧言令色‛的‚是‛与‚非‛就很少有人看得破。因为这‚巧言令色‛可以让人的潜意识发生变化,让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让人在大是大非或小是小非面前丧失鉴别力,于是这‚巧言令色‛就成了伪君子用来掩饰自己邪恶用心的法宝。人往往是虚荣的,当我们面对甜言蜜语和一脸灿烂时,通常不会去审视它的是与非,去审视它背后的真实,通常会忘掉孔老夫子‚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谆谆告诫。悲夫!

1曰: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4不习1·4曾子○“吾日三省○

乎?”

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音shēn)【注释】○,字子舆,史称“孔门五圣”之“宗”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十八云:“孔子弟子惟曽参、有若不兼字,但曰曽子、有子,以孔

2三省:朱熹注:子死二人皆尝为师,尊之也。”○“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

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五云:“曽子之学,随事精察而力行之。此三省特其精察力行中之三事也。”则此“三”字当为实数,指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音xěng,反省,

3忠:4传:音chuán,老师传授的学问。 省查。○《说文》:“忠,敬也。尽己曰忠。”○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省察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解读】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在本章中,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陈祥道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

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也

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

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尽己曰忠。‛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1.5子曰:“道○”

1道:治理。陸徳明《释文》【注释】○:“道音导,本或作导。包(咸)云‘治也’”。 《论

【论语全解下载】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古语注疏》引马融曰(以下简称“马融曰”):“道谓为之政教。”○

代称用四匹拉的一辆车为一乘。马融认为千乘之国为诸侯中的大国,“地方三百一十六里”。包咸认为千乘之国为“百里之国”。据本书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先进篇),则

3敬事:犹言敬业。敬:严肃慎重,多指工作态度。○4时:钱千乘之国当指一般的诸侯国。○

时《融堂四书管见》:“时者,农隙之时。”

【译文】治理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要慎重地对待政事,做到言而有信,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要在农闲时动用民力。

【解读】此节文字讲的是治理国家的大原则,体现出孔子的仁政观念。这几句话字面意思看起来很浅显,其实是互为因果的,用陈祥道的话说:‚敬则无所苟,信则无所诞,节用则不伤财,爱人则不害民,使民以时则不夺其力。盖不能敬事,则不能立信;不能节用,则无以爱人。故言敬事而继之以信,言节用而继之以爱人。成王诰康叔以‘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则敬事而信,所谓敬典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所谓裕民也。示之以敬,则民不慢;示之以信,则民不疑;示之以爱,则民不离;然后从而使之,且使之也又以时,①《论语全解》卷一,宋·陈祥道

【论语全解下载】

人孰以为厉已哉!‛也就是说,孔子的这三句话,道出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你‚敬事而信‛,人民就信你;你‚节用而爱人‛,人民就爱你;你‚使民以时‛,人民就会听从你的驱使。

在当时的的条件下,劳动力并不具有商品价值,也就是说,当时的劳动者归统治者所有,征用民力的权力完全由统治者掌握,滥用民力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所以孔子提出‚使民以时‛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施政措施。孔子还说‚使民如承大祭‛(颜渊篇),役使百姓不仅要‚以时‛,还要做到像承办大型祭祀典礼一样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可见孔子对‚使民以时‛的重视程度。

1入○2则孝,出则悌,谨○3而信,泛爱众,而亲仁○4。行有余力,则1.6子曰:“弟子○

5。以学文○”

1弟子:【注释】○《论语集解义疏》皇侃疏(以下简称“皇侃疏”):“弟子犹子弟也。言

2入:为人子弟者,尽其孝悌之道也。”○《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此

3谨:慎重寡言。○4仁:指“仁人”5文:“入”为“入父宫”。 ○。朱熹注:“仁谓仁者。”○

古代文献。马融曰:“文者,古之遗文也。”邢昺疏:“即五经六籍也。”

【译文】孔子说:‚为人子弟,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兄长。要行为谨慎,说话诚实。要由己及人的去关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解读】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这一章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做人,再去学文化。

人的秉性都差不多,关键是小时候打下一个什么底子。孔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强调一个人从小就要做到‚入孝‛、‚出悌‛、‚谨信‛、‚泛爱‛、‚亲仁‛。‚入孝‛、‚出悌‛,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孔子再次强调一个人要‚孝悌‛,在家里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就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会很好地遵守社会公德。‚谨信‛是做人的真功夫,行为谨慎就会少犯错误,语

②言诚实就会取得大家的信任。钱时说:‚不谨则慢忽,不信则诈欺‛,行谨言信是君子的风

范。‚泛爱‛是君子的大胸怀。《孟子〃尽心上》曰:‚仁者无不爱,泛爱众也。‛对于‚泛爱‛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里的‚泛爱‛不是无所不爱。这个‚泛‛是由己推人。‚泛爱‛就是由‚己‛泛开,先是波及父母、家人,进而波及亲戚,然后是乡里,然后是整个天下。所以‚泛爱众‛是对‚仁‛的实践,是用仁心去爱,进而影响整个天下。‚亲仁‛是成就德行的关键。‚亲仁‛是有选择、有意识地接受道德熏陶。所谓‚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和仁人在一起,庶几也是仁人了。这就是孔子倡导的人品,是圣贤之门身体力行的功夫。孔子并不把‚学文‛看作是急事,认为进德比修业更重要。因为一个人首要的是道德品质好。一个人道德品质败坏,学的东习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1曰: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3其身;与朋友交,言1.7子夏○“贤贤易色○【论语全解下载】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四十四岁。孔【注释】○

2贤贤易色:此句多歧解。刘子死后,在当时魏国的西河继续讲学,还作了魏文侯的老师。○

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朴学斋札记》:“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杨伯峻《论语译注》云:“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①

②①《论语全解》卷一,宋·陈祥道 《融堂四书管见》卷一,宋·钱时

社会把夫妻间关系看得极重,认为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这里开始便谈到它。”认为此句当指夫妻关系言,意思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易”字与第一个“贤”字,

3致:献纳。 皆当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德不重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种 人,虽然说没有正式学习过,我还是肯定地认为他已经学好了。‛

【解读】本章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学‛。‚对待妻子,重德不重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能言而有信‛,这是人一生的大修行、大学问,处理伦常关系的大原则,也就是孔子的道德之‚学‛,形而上之学。《易〃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子夏说,这样的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学养的人,因为他已经实践了孔子所谓‚学‛内涵。

子夏所说的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古往今来能做到的大有人在;一般人努力效仿着做,也能做得差不多。最难做到的当是‚贤贤易色‛

①了。对于这四个字,朱熹说是‚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既然古人强调‚食色,性

也‛,那么你能做到‚见贤思齐‛,不改其好色之心又有何访?再说,如果人人都因‚贤贤‛而‚易色‛,岂不违了天性?看来这个说法真要不得。程颐说是‚见贤即变易颜色,愈加恭

②敬‛,此等行为,一般人也做得出,没有什么难的,孔子大约不会用这么低的要求来规范弟子们的行为的。看来还是把‚贤贤易色‛理解为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平行的‚夫妻‛之伦更好。因为古人以‚夫妻‛之伦为‚五伦之始‛,是‚王化之基‛,所以子夏把它放在其它几方面的前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解是合适的话,那么这个‚贤贤易色‛,做起来可就太难了。

这难起码有两点:其一是‚色‛易辨而‚贤‛难识。‚色‛是外在的,具有直观的审美愉悦性,能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心理诱引作用,它往往掩盖着一个人的内质;而‚贤‛则是内在的,是需要在长期的相处中去慢慢地发现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女子,首先看到的是她的容貌美不美,至于她是否贤惠,是难以一下子判定的。其二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如邢昺所说,‚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倒是事实。说的严重点,这‚美人关‛简直就是过不了。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可见孔子也说过不了的,因为他说没见到过。我们今天的人大多是自由恋爱,说是两情相悦,但实际上又有谁不是先入为主地以容貌取人呢?男孩子一心想找一个靓妹,女孩子一心想找一个帅哥,大概可以算是古人所说的‚好色而不好贤‛吧!

常听老一辈人说:‚一辈子没好妻,十辈子没好子‛,这‚好妻‛指的是‚贤妻‛,可见‚贤妻‛对于子孙后代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性。又说‚家有贤妻,男儿不遭横祸‛,可见贤妻对丈夫一生幸福生活获取的重要性。男人是这样,女人也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真应该在择偶的时候,记住子夏的话:‚贤贤易色。‛别把脸蛋看得太重,一定要看看她或他的心灵美不美。

1则不威,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友不如己者○4,过则勿惮1.8子曰:“君子不重○

改。”

1重:庄重。【注释】○《集解》皇侃疏:“重为轻根,静为躁本,君子之体,不可轻薄

2固:3主忠信:以忠也。” ○《集解》引孔安国注,训为“固蔽”,宋儒以来多训“坚固”。○

4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注:信为主。○“无、毋通,禁止辞也。”友:名词用如动词。邢昺疏:①

②《集注》,宋·朱熹 《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宋·朱熹,《四库全书》本。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诠解pdf免费下载 论语诠解读后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全解下载”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全解下载"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550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