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016-09-24 11:53: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供大家学习参考。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一)
从远古传说看原始的历史意识

从远古传说看原始历史意识

人文传媒学院历史系11级1班 邓伟平 1511012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等原始社会的各阶段。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历史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当文字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时,才断断续续的被记载下来。虽然包含着先人们的一些加工,但确实也有着人们无法凭虚描绘的一些原始情况。

远古传说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同时对自然产生一种迷信或崇拜。

从远古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两种思想经常搅混在一起,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自然崇拜。

在社会生产力和思想水平都非常低下的原始社会,一方面,人们确实通过与自然的斗争,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到了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在险恶的自然面前,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远古的传说和神话往往就会杂糅在一起。比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的远古传说都是这样的。他们把幻想的神力赋予成绩卓著的个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思想都相适应的。人们对自然神的迷信,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思想,是后代唯心主义“天人观”的原始基础。同时传说中的“人能胜天”的思想,对后代无神论的萌芽,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远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君王,而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劳动者:如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尧:“尧之王天

下也,茅茨不翦(茅草屋顶不修剪整齐),采椽不斲,(用栎木作的椽子不砍削)。粝粢之食(粗糙的饮食),藜藿之羹(野菜汤),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冬日披鹿皮御寒,夏日穿葛麻之衣。)这些古代的帝王都是“天下为私”以前的英雄人物的形象。这种英雄被广为传颂,说明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把献身公共事业和不脱离大众生活作为衡量英雄人的主要标准。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远古传说所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在治水方法的改进方面的传述尤其显示出人们积累知识的意识。比如,共工氏“堕高堙庳”,采用堵的方式进行治水,最终遭到了失败;大禹则在共工氏后裔四岳的协助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采用疏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这类传说,反映了先民们关心人类社会基本活动的意念。

这些传说大部分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是靠人们脑记口传而流传于世。这些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二)
历史事实与远古传说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三)
从远古传说看原始历史意识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作业

15110230 11级历史师范二班 雷晓凡

从远古传说看原始历史意识

想要了解和探究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我们有两条可靠的途径可供选择,一是依靠科考出土的文物遗址,可谓少之又少。二是蔚为大观却破碎零落的神话传说,我们在此文中只把精力聚焦在后者,浅略分析探讨一番远古传说和历史间微妙的联系。读者贤明,自有心论。 将“神话传说”一同置于案前来窥探远古历史其实略显偏颇,我们知道,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者半神的人及其所行之事。而传说主要的叙述对象则是人,是古代先辈的祖先或者古代英雄等及其所行之事。所以我们决不可马虎大意,将两者混为一谈,闹出笑话。 前面提到过,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最大的特点之一即是多而散。相比其他古代文明,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都是自成体系,无论神灵仙人,还是英雄人物,都有其谱系可追溯查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也有个大致的关系网,但前后总是不那么系统那么连贯,常令人在阅读听闻时感到突兀。例如女娲为了造人类忙前忙后好不辛苦,人类出现后却“惨遭”雪藏,而人类遭到劫难,她老人家又挺身而出,待灾祸平息又功成身退,不知下落。

想要从这些纷乱的传说神话中得到些什么历史意识实属不易,前辈论述精辟完备,我不敢望其项背,但在下读史品史过程之中,发觉

世界各民族童年时期的神话传说不约而同地吐露了同一个已经湮没于历史长河的真相。

我们暂且把目光转移到遥远的西亚,看看这里的远古神话传说对我们研究远古历史能否带来什么启迪。

西亚是人类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考古人员在尼尼微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一部在19世纪出土的名为《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典型代表,是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史诗。它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面,总共有3500多行,详细讲述了超级英雄的故事,他们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冒险和撕杀,挑战痛苦和死亡,同时又成为他们文化价值的最好示范。

《吉尔伽美什》故事迂回曲折,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敢于跟神和命运抗争的悲剧色彩。这部史诗和中国古代后羿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的类似处,在这里我们囿于篇幅不在冗述。

尽管史诗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实的历史过程。在巴比伦时期的泥版以及石刻中,许多是以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说明该史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透过这部史诗,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不屈的反抗精神,看到古代史诗优美流畅的语言,看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人文,地理,信仰等等。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重点,我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信

息,就是关于史前那场毁天灭地的超级洪涝灾害的记载。《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并且是以一个亲身经历者,以第一人称来对这场大洪水进行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描述,并被刻在了《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上。

史诗中提到以吉尔伽美什以步代车,历尽百辛千苦,一路跋山涉水,终于见到偶像乌特·纳比西丁并向其讨教永生秘诀。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讲述了一个类似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主神要乌特一家带领世界上的动物活下去,乌特于是和家人与各种禽兽躲在自己赶制的巨船中经历了六天六夜狂风暴雨,洪水灭世。到了第七天,洪水和风暴终于停止了,他分别放出鸽子、燕子和乌鸦前去打探水情。最后还是乌鸦不负众望,带回了洪水退却的消息,得知水退后,乌特·纳比西丁开始向诸神献祭。主神恩利尔来到船上,为他和他的妻子赐福,使他们得到了永生,并让他们在诸河入海口获得了永久居住权。 《吉尔伽美什》的第11块泥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详细描述了史前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大家看过之后可能只会当作听故事一般一笑了之,或许少部分思维发散的人便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神话故事到底是古人的臆想还是记录的一段模糊的历史?这,或许真是个问题。

有人统计,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发现。在中国,目前所见到的洪水故事文本,就有570多篇,涉及41个民族。这些有关洪水的传说几乎遍布了地球上每一处有人的地区,而且年代都比较久远,这一切证据,是不是说明史前真有一场灭世大洪水呢?

“诺亚方舟”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还是回头看看中国的洪水神话,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禹治水。不过这个故事跟大洪水的关系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这里要说的大洪水是指席卷全球的,持续时间不长的,具有毁灭人类能力的史前特大洪涝灾害,大禹赶上的那场大水虽然也很猛烈,但还是在人力可控范围内,而且按时间推算两者也相距甚远。那中国的真正的洪水神话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又是在什么时代呢?其中对洪水的描述又是什么样地呢?

之前已经提到过,中国的上古神话初看可能觉得很乱,但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关于洪水的神话恰恰就是一个比较完成的系统,那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天系列”神话。诸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天梯,天倾西北等等,下面我们主要关于大洪水的神话。

首先是洪水的起因,相传盘古大神生于混沌开天劈地,女娲娘娘不辞劳苦创造人类,中国人的“历史”宣告开始后的某年,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相争相斗,共工不敌,败退下来,心有愤懑,又羞又恼,竟一头向支撑天地的巨柱——不周山撞去。只听“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不周山倒了。这下闯了大祸——天上立刻塌了一个大窟窿,地的一角也陷下去了,“天残地缺”,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这个神话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另外一个是共工因与颛顼帝大战不胜而触山,照样把天搞了个大窟窿,洪滔滔水就从这个窟窿往下漏,人间就这么地遭受了这场特大洪涝灾害了。

或许大家已经有这种感觉了。看到了这么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洪水传说,我想要说明的是,世界上只要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几乎都有关于洪水的记载。而这些传说在叙述形式,故事构成、主人公的结局等有惊人的一致性。显然不会是古人事先串通。 而我们再结合史料和地质资料分析一番,可以得出如下惊人的结论: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史前大洪水确实发生过,许多平原文明被摧毁,在地势较低生活的人类几乎全部灭绝。洪水的起因应该是某种巨大的能量的突然作用,导致了这次“史前全球性海浸事故”,比方说天体的异常运行,确切说就是地月分离。最后,这次“史前大洪水”造成了一个惨痛的后果,那就是史前文化的大断层,不幸中的万幸是,幸存下来的人们继续勤勤恳恳顽强奋斗。创造了崭新的人类文明。

所以,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虽然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口耳相传添油加醋已经被加工得原貌全无。但我们从中依稀可以辨识出古代先民们对于洪荒时期历史的模糊记忆和大致认识,只不过这些记忆和观念以神话和传说的形式流传保存了下来。到我们手中已经不好去还原或把握。所幸条条大路通罗马,世界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为我们提供了远古历史的轮廓和线条,虽然繁荣,却依稀可辨。明乎于此,当我们再去审视这些古老的故事时的心情,应当就不只是好奇,更多的应当是崇敬和珍重。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四)
如何解读中国史前历史传说

如何解读中国史前历史传说?

1.沉痛的反思

从夏商周开始的中华文明史,只有上上下下的五千年,夏商周以前的中国远古史,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推断,至少已有近200万年的漫长岁月。在这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的先民,一定有过太多太多的、非常重要的、惊心动魄的、战天斗地的历史活动,但有关中国史前人类活动的传说,却寥寥无几,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弯弓射日,夸父奔波逐日,大禹率民治水。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漫长的史前文明,先民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活动,必然太多太多,故而,先民们必然想告诉后人一些当时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真实。为什么反映我们中华民族先民重要活动的历史传说并不多?笔者怀疑,可能正由于留传下来的这些传说,其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否正由于这些事件非常重要,而且又都是真实不虚的,先民们才觉得有必要让后代将它们代代相传呢?

许多被我们后人当作神话看待的、经常只是被我们后人用来嘲笑祖先无知的传说,有没有可能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亲身经历过的、非常重要的、战天斗地的历史真实活动呢?是不是正由于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才把它们看作是虚幻的想象、纯文学的创作?以致到了我们这一代所谓有文化、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已不可能会向我们的后代从小讲这些既无知又无聊的‚神话‛传说了呢?如果这些有关中国史前早期人类活动的传说,根本就不是什么神话,而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所亲身经历过的、非常重要的、惊心动魄的、战天斗地的真实历史活动,那么,我们就不会嘲笑古人竟会这样的无知,而会自责今人何以如此的浅薄了。

2.正确的心态

作为先民后代的我们当代人,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法去重新审视、去解读许多长期被后人当作神话的历史传说?

你有过儿时曾经竭尽最大的努力,想表达清楚一样事物,但大人们却无论如何也听不懂,以致闹出了大笑话的经历?在此,我讲个某人儿时曾经很想表达清楚的一件事件来让你猜猜,看看能否猜得出我所描述的真实事件到底是什么。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气喘吁吁地跑回家,说:‚爸爸,妈妈,快去看呀,有一个好大好大的大乌龟,正向我们家爬来!有两只脚,一动一动地,爬来了。‛妈妈问:‚乌龟?很大?多大?‛女孩指着堂前的八仙桌说:‚好大,喏,有这么大。不,比桌子还要大。它没有四只脚,只有两只脚。两只脚在中间,一动一动地爬!‛父母听得云里雾里的,根本不知女儿所云。过了三五分钟,那个‚大乌龟‛果然爬到了家门口。大人们一看,个个笑弯了腰。

请问,小女孩所说的这个有两只脚的、大如八仙桌的大乌龟,到底是什么?不要竟连八仙桌是什么都不知道才好。料想诸位十之八九是不可能猜中的。但小女孩却真的没有说谎,根本没有骗大人。

原来,是当地一位农民背着一个打稻谷的‚稻方‛,经过了她的家门口,头和身都被稻方挡着,只露出两只脚看得见,正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这其实是二三十年前中国南方农村很常见的现象。我觉得这样的叙述,已经是非常的详细了,但现在的农村,稻方这种工具,已经极其罕见,只有比较落后的地方才有。那些在大城市中长大的,以及根本不知道稻方为何物的,自然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吧? 某些描写中国史前先民历史活动的传说,假如它们根本不是纯文学的创作,不是臆想的虚幻神话,而是极其朴素的历史事件的写实,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用怎样的方法去阅读、去倾听,才有可能理解这些传说所反映的真实

内含?

笔者重新解读的态度,是带着深深的自我反省,重新开始用儿时的好奇心,细心倾听先民们的诉说,将思想跨越时空,回到那几百万年以前的遥远过去,来到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去真实地感受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观看他们在过去几百万年的岁月里所做过的确实应该让我们后人了解的重大活动。

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生存,哪能像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这么闲得无聊,编出一套又一套黄色的、灰色的、白色的东西来蒙骗世人?因此,笔者首先坚信,我们的先民,没有理由存心弄出那么多虚幻的神话,来蒙骗我们的后人。所以,笔者解读许多已被当作神话的古代传说,首先就是不敢轻易地把它们当作虚构的纯文学作品,更非把它们当作荒诞不经的‚神话‛,而是先把它看作为我们尚不清楚的某些事件的真实记实。

其次,向我们叙说先民历史活动传说的古代先民,那时还处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幼年。有此认识为前提,笔者就把向后人讲述这些历史传说的先民,当作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孩来看待,这是由于,我们的先民,词汇极不丰富,表达能力又差,所以,一定要耐得住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作为一个凡人的急功近利的性子,静得下当代人对前途充满恐惧和幻想的烦躁不安的心绪,必须抛弃把古人视作神志不清或是弱智的陈腐观念,尤其不能产生古人好人为师、喜欢炮制奇谈怪论蒙骗后人的荒唐想法,不仅要平心静气地悉心倾听,更要绞尽脑汁地潜心思索,还要回到那个遥远的过去,去亲自‚看看‛当时的环境,然后,再做出一个合理的推断,去理解和设想先民们到底是在向我们细细诉说着什么。

3.错误的观念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作为当代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阅读,会不可避免地碰到许多障碍。首先碰到的阅读障碍是文字的字义,这需要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其次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这需要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项,只要有一项尚存在着欠缺,阅读古人所留传下来的许多文字,无疑是看‚天书‛,迷雾重重,不知所云。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有长达数百万年的史前历史。我们的先人,必定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历史遗存。对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传说,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动脑筋、不化心思、看不出个所以然,就轻轻松松为自己找一个上等的借口——别理它!这些无非是神话!是臆想的产物!是虚幻的纯文学作品!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寄托!再说,前人都说这个是神话,而我又不比当代人笨,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奥妙,自然就没有奥妙!后人嘛,他也是人,脑袋必定跟我差不多,必然不可能从这些破烂中看出什么新花样,不可能提出与我相左的观点……。如果抱着这种思想观念去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先民所留下的许多历史瑰宝,必然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即使进入宝藏,也是空手而归。

二、中国史前历史传说解密

(一)天地开辟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神话传说是‚天地开辟。

天地,必然原本就是像现在的一样,上有日月星辰,中有蓝天白云,下有山川海洋。这些自然景物,不可能是由古代某个初民(盘古),或一批初民,通过什么神力,将原本像一个鸡蛋似的混沌世界一分为二,轻者上升为天,重者下沉为地。如果我们将此‚天地开辟‛的传说,看作为叙述某个有巨大神力的人,犹如小鸡子破壳,蹬蹬双腿,伸伸两拳,从此将天地一分为二,从此以后,轻物上升,重物下降,上升者成了天,下降者成了地,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这种天地的现状,这自然是地地道道的纯系幻想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某个时期开始的先民,也许是为了使自己在子女面

前挣点面子,编出了这一套谎言来哄骗年幼无知的孩童,从而显示自己的高明,证明自己的博学,表明自己是无所不知,以致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它打入神话的死囚了。但这‚天地开辟‛的历史传说,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虚幻的、美好的、荒唐的神话传说呢?让我们一道对此加以新的解读吧。

“原文”

天地浑沌“1”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2”为天,阴浊“3”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4”于天,圣“5”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太平御览》引《三五历记》

[注释]

“1”浑沌:同混沌,清浊不分,朦朦胧胧,混为一体。

“2”阳清:阳,指上方,此处作动词用,上升。清彻的上升。

“3”阴浊:阴,指下面,此处作动词用,下降。混浊的下降。

“4”神于天,圣于地:旧解,神,脑袋,此处作动词用,头顶。圣,圣人。笔者认为,神就是神奇。神于天,圣于地,意思是说像天地本身这样神奇(神妙莫测)。

[译文]【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所生活的环境是天地不分,天与地是混为一体,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似的。天地之间,是一片的混沌,清浊不分,朦朦胧胧。

盘古就长期地生活生存于这样的一个混沌世界里。

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地分开了,清澈而较轻的气体上升,逐渐组合成了天空;混浊又沉重的渣滓似的东西下沉,逐渐凝结成了大地。

盘古生活在天地已经开辟后的世界里,一天之内,身体多次发生变化。

真神奇啊,天不断升高,地不断宽广,盘古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更长。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变得更高了,地变得更广了,盘古的身体变得更长了。

以后才有三皇的诞生。

自天地分开,天空离地面的距离,就开始不断增大。因为任何变化都有个极点,所以,一旦天空离地面达到了‚九万里‛,天升高、地下降的局面,就转向停止,天就不再继续升高了,天地之间的距离,就保持着‚九万里‛了。

[说明]

1、这则传说,在事实上并没有说天地是盘古开辟出来的。只是说,天是由那些清轻物质上升才形成的。

2、随着天地的分开,盘古的身体,在一天之内就有了多次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变的,本传说也没作说明。

3、当天地分开以后,本传说虽然说盘古身体的长度不断变长,却没有说明盘古的身体是变得一种怎样的长。

4、盘古的身体,虽然在天地分开以后不断的变长,但本传说并没有说天空的不断升高,是由于盘古身体的不断变长所造成的,更没有说盘古是用变长了的身体,把天空往上给直接顶上去的。从本传说的行文‚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盘古的‚长‛,并不是天高地厚之因,恰恰相反,似乎是天的变高、地的变厚,才是盘古变长的原因。

5、本传说明确指出,随着天空的不断上升,地面的不断下降,盘古身体的长度,也随着不断地增加。等到天变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就变得极长了。

6、传说中有两个‚万八千岁‛,而这却都与盘古有关,这就表明盘古并非一个人,而是经历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多代人。

7、本传说指出,天空的持续升高,终于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停止了。天空之所以停止上升的原因,本传说给出了一种猜测: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极限的,所以,当天空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就停止继续上升了。

[解读]

在很久很久以前,比相当遥远的三皇五帝还要早得多早得多,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人类掌握用火技术以前,在地球上的陆地上,必然覆盖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而人类长期赖以生存生活的唯一场所,正是这些原始森林。

尽管天地一直像现在一样早就存在着,然而,蓝天白云,是属于飞鸟才拥有的世界;水乡泽国,是属于游鱼占据的乐园;攀援能力不是太强的人类,只享有高出地面不到百米的矮小空间。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森林,造成树阴遮蔽着日光和月色。有阳光的白天,零星的阳光会从树叶的缝隙之中零星射入,先民们会觉得稍微亮堂了一些;有月光的夜晚,先民们只会觉得比有阳光的白天稍微昏暗了一点。故而,只要是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先民,他们所拥有的这个生存空间,正是一个朦朦胧胧的混沌世界——‚天地不分,天与地是混为一体,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似的。天地之间,是一片的混沌,清浊不分,朦朦胧胧。‛

而我们的先民,必然只能长期地生活生存于这么的一个混沌世界里:‚盘古就长期地生活生存于这样的一个混沌世界里。‛ 自然,这一传说中的盘古,不可能是指一个人,因为盘古的寿命不可能‚万八千岁‛,所以,只能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先民,

地球上必然长期存在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如果没有人类自觉地用火来焚烧,茂密的原始森林是不可能自行毁灭成文明社会时期的这种样子的。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因地震、火山、雷电等引起火灾,引燃原始森林中的枯叶老树,但那时的原始森林内,必然是湖泊沼泽遍布,根本不可能像当代的森林大火,一旦着火,便不可收拾,必蔓延不息。在遥远的古代,原始森林中的天然火灾,尽管不可避免地会时有发生,但这只能是将局部地区内的原始森林焚毁,而且也不可能连植物的根系都被毁得如同于斩草除根。因此,过不了几年,被烧伤的大树就重新发芽长枝,具有顽强生命的植物,又重新开始为大地披绿,此地就又可以自然恢复成为植被茂盛、古树参天的繁华植物世界。而这样的天然大火一旦发生,生活在其中的先民,必然会连同森林中其他动物一道葬身于火海,尸体腐烂以后,便成了植物的营养成分,如有幸存的先民,必在大火发生时就远走他乡逃命,且由于受到这终身难得一遇的灾变所惊吓,致使长期不敢返回,甚至很可能在有生之年也不敢踏足故地。在遥远的古代,原始森林的被毁,首先必然是由于天然的火灾。然而,先民最终拥有了一个深邃的蔚蓝天空,辽阔的苍茫大地,必然有先民们的自行参与,这就是已掌握用火技术的先民,自觉地用火焚毁森林,日日年年,大火不灭,烈焰翻腾,青烟滚滚,直上云宵!这种有先民自觉参与的焚毁森林,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天地分开了,清澈而较轻的气体上升,逐渐组合成了天空;混浊又沉重的渣滓似的东西下沉,逐渐凝结成了大地。‛

只有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被大量地毁灭,人类才可能拥有如同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才可以享受到的全新的天地。原先是一个暗无天日的混沌世界,突然逐渐地转变成为有天有地的全新世界,将有多少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景物‚诞生‛?将有多少过去连做梦都不会梦到的奇怪现象会被先民们惊奇地发现?天上有耀眼的太阳,明亮的月亮,闪烁的繁星。太阳天天东升西藏,月亮月月阴晴圆缺。一年之中,时而乌云密布,继而闪电雷鸣;日出暖烘烘,雨落凉冰冰。脚下有辽阔的大地,地上有崎岖的山川,山川之间有蜿蜒的河流,山脚之下有广阔的湖泊,大地的边缘有浩瀚的海洋…… 如此,就使坚信天地是开辟出来的晚一些的先民,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一种的联想:‚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清《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

先民们一旦有了自己的天日,身体上不可思议的现象自然就产生了。随着日升日落,太阳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射角,就相应地发生着规律性的改变,先民们的身体,一天之内,必然要多次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日出东方,冉冉升起,先民们的身体,长得很长得很哪!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呀!太阳由东向西,缓缓而来,先民们的身体,也逐渐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渐渐地不仅能见首,而且也能见尾了;接着,先民的身体便慢慢的缩短了;正午时分,先民们的身体是最短的;此后,又开始变长、变长、变长,日落时分,又一次见首不见尾了;日落西方,先民们所看到的另一个自己,突然消失不见了,这又会使先民们感到高兴或者恐惧呢?这是天地开辟后才出现的神奇呀,身体真是‚一日九变‛啊!果然是‚盘古生活在天地已经开辟后的世界里,一天之内,身体多次发生着变化‛哩。而肉体真身,是不是就是‚龙首‛呢?身体被阳光照耀所产生的那个影子,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蛇身‛呢?将两者结合起来,便是‚龙首蛇身‛了。如,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然而,传说遥远古代的某先民是‚龙首蛇身‛的,翻开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典集,真是何其之多也,完全是数不胜数呀!这‚龙首蛇身‛,难道真是荒唐到了极点的、绝对不可能是事实的神话吗?

随着原始森林中参天大树的不断被毁,能受到日光照耀、月色照明的区域,自然就越来越大了,那可就‚真神奇啊,天不断升高,地不断宽广,盘古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更长。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变得更高了,地变得更广了,盘古的身体变得更长了。‛

原始森林差不多都被毁灭了,‚天升高、地下降的局面,就转向停止,天就不再继续升高了,天地之间的距离,就保持着这个‘九万里’了。‛

(二)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1】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2】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3】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4】

——《淮南子览冥训》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对女娲补天的历史传说,作为权威研究成果而在中华大地广泛普及的《中华成语典故 大辞典 寓言神话卷》(第819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对该传说的文字记载原文,结合其它几则与女娲有关的历史传说,给出了如下的译文:

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五)
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一、口耳相传的时期

语言的出现比文字早,口述的传说也就比记录下来的历史更早。如果我们可以把传说也看作是一种口述史,那么传说与史学之间关系演变的轨迹就更加清晰了。对于这个问题,瞿林东先生就曾发表过的意见:“远古的传说,是否可以看作是文字发明以前,先民口耳相传的原始的‘口述史’,是先民原始历史意识的反映。当文字被发明出来后,这种原始的‘口述史’被人们整理、记述下来,并写入诗歌和官文书之中,于是前者成了半是诗歌、半是历史的作品,后人谓之‘史诗’,如《诗经》中的雅、颂;而后者则成了半是历史、半是现实的作品,如《尚书》中的有关篇章。”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远古历史传说是我国最早的口述史。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保存方式中,有口述、考古、文字记载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口述史存在的时间最长。口述史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又与文字记载的史籍同时存在,口述史还对史籍起着补充作用。这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口头史学、口碑史学或口述史学。

口述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与听众是直接交流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传授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知识口头传授给听众,听众同时就将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由于语言这种传播的媒介并不像后来的有文记载的史籍那样稳定,所以传播者使用的“话语”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表达的知识也被赋予了很多的时代特点。“先民们在保存和传播古史传说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加以修改,并对那些历经久远、难以理解的传说,按照他们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符合他们意愿的推演和附会。”。由于传播者并不能解释关于创世起源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入神灵的因素。有时为了教育氏族成员,还要加入一些简单的哲理和关于道德的教训。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口述史被代代相传并一次一次的添枝加叶,就变成了后人口中的传说。

当时,口述这些知识的主要靠氏族中的年长者。其中有一些擅长这种工作,他们记忆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热心传诵祖先的光辉业绩。讲述先辈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其中既有受挫折的教训,也有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了便于传诵,口述史往往要用韵语、用整齐的语句来传唱,很多民族的最初的历史都是保存在史诗里。”。这种传递先辈事迹的活动,是原始先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活动。

但是“口述史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它容纳的信息量有限,表达的认识随着口述者的变化而有差异,加上人神混杂、虚构的成分的增加,都会削弱它的积极意义。”。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文字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历史知识的传播方式,更为后人留下了有据可循的历史痕迹。

二、成文记事的时期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先民们是采用结绳或者刻木的方式来记事。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到后世还保留这种习俗。结绳记事,是依据绳索的上下来表示时间的先后,绳结的大小来表示事件的重要程度。木刻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刻痕深的表示大事件,刻痕浅的便是事件较小。当时的先民们根据这些简单的记号进行记录,由年长的人依据痕迹来传述氏族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重要

程度都包含在记号里,所以“木刻作为引起回忆的对象,可以看成是从口述史向文字记载历史的过渡形式。”⑧

从目前可以确定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迄今为止,经过ZO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甲骨文、现代考古与历史学、民俗学等的综合研究,结论仍然是中国自商代开始进入成文记事的历史时期。具体时段,大体在商王先公上甲至示壬、示癸的时代。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表以来,经‘甲骨四堂’的不断探索,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即已经形成这样的认识:‘殷之自上甲以下入于有史时代,自上甲以上则为神话传说时代。’”。

甲骨文记事很简略,对历史的记载仍带有原始的性质。金文记事由于是与金属器物相联系,并常于结尾处记载“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就包含了传世的明确意识。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只是记录当时的人和事,一般不会对过去的历史或是传说进行追溯,而且记录的对象也多为王侯贵族。

虽然先民进入了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把一切口耳相传的材料搜集、整理、记录的能力。文字出现于商朝,可是在《国语》中邵公还建议周厉王“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警献曲,史献书,师篇嫂赋,嚎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警、史教诲,警、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让列卿列士献呈民间诗歌,乐官献呈民间乐曲,史官献呈史书,师氏进l}`c言,嫂者朗诵,嚎者吟咏,百工劝谏的情况。可见,当时并没有搜集整理传说的传统,是全社会出谋划策集体纳谏,才使得口述传说被推广,并被记录,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由此也可以看出,口述传说传统的持续比文字记录的出现还要晚。而传说的整理与成文,是和口述传说并行的。所以“在中国没有‘口述传说’向‘成文记事’演变的清晰过程。”⑧口述传说的传统一直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史籍的出现,贯穿了成文记事的整个时代,

三、历史编纂的诞生

商周时期虽然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并行,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却总是零散、片断的往事。西周末年的献诗、献曲、献书,不仅推动了口述传说的流传,而且推动了口述传说的整理。整理反映过往的素材,并以一定的体裁编纂成书,历史编纂应运而生。

关于《诗》的整理编纂,《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翟,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其中合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极,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虽然《诗》中的《雅》、《颂》作为史诗,其中有艺术夸张的地方,但也包含着文明时代以前的传说部分。因此“在史学萌芽时期,当各种历史记载还很不完备的时候,史诗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面貌,而且也可以同其他形式的历史记载(如《尚书。周书》、《逸周书》中的有关篇章以及金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成为当时历史记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尚书》的整理、编纂,“完整地反映了早期历史编纂诞生的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尚书》最初的编纂,亦在孔子所处时代。今传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七篇。其成文时间,早可至商末周初,晚可讫战国末年。如《盘庚》篇记载了商朝中期盘庚迁殷这一

重大事件,反映出迁殷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和商王迁殷的决心及其对贵族们的告诫。《牧誓》篇记载了殷王的暴虐无道和周师的灭殷信念。“如果说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记载是中国史学的胚胎的话,那么《尚书》中的《商书》和 《周书》以及《逸周书》中的一些作品就是中国史学的萌芽了。”。

现在所保存的关于传说时代的文献史料,有的是专篇,系统的,可以给读者一个总括的印象;有的是零散的,不容易发现出处的。徐旭生先生总结:两汉以前专篇系统的主要有:《尚书》前三篇,《尧典》、《皋陶漠》、《禹贡》;《大戴礼记》两篇,《五帝德》、《帝系》;《史记》前三篇,《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比较零散的除了金文,还有《左传》、《国语》中较多。“《山海经》虽《大荒经》以下为东汉人所增益,但因其所述古事绝非东汉所能伪作,仍列入第一等(原始史料等次性)。”①

对于史籍中的传说,虽然说较其他在史料比较失真,“但是他们的写定,主要的还在先秦,属于相当早的时期。它们的工作人也是搜集了不少古代的材料,并不是凭空臆造。”。而诸如《史记》的综合性历史资料,虽然经过系统整理,但其中的内容与原始材料并不矛盾,所以仍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远古的传说ppt 历史远古的传说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远古传说与历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6514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