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08-16 11:21:4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共4篇)2016年劳动力供给将出现变化2016年劳动力供给变化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学术界和媒体很少关注我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数量的长期变动趋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民工荒,涨薪潮和劳资冲突等现实问题的不断涌现,热门开始重新审读劳动力供给的实际变化,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和人口转变等于劳...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年劳动力供给将出现变化

2016年劳动力供给变化

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学术界和媒体很少关注我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数量的长期变动趋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民工荒,涨薪潮和劳资冲突等现实问题的不断涌现,热门开始重新审读劳动力供给的实际变化,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和人口转变等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经济学术语称为学界和媒体热议的焦点,事实上,对于我国而言,人口转变引致的老龄化程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共同作用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前者是劳动力的增量变化,后者是劳动力的存量变化。因此对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基本趋势的分析,需要从劳动力年龄变化,农村转移人口变化和由以上二者导致的劳动力价格变化趋势三个方面来解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经历着急剧的人口转变过程。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69-1971年期间的水平为5.7,1979-1981期间为2.6,1989-1991年期间为2.3,1992年以后急剧降至2.0以下的水平,近年来则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水平。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老龄化趋势,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程度加深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人口转变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减少。根据对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和预测,自2016年之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2035年左右将要达到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高峰。由此,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

慢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在2016年左右将要出现拐点,并在未来35年之内持续下降,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持续下降。其次,我国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供给的存量也趋于有限。我国现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过去三十年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农村转移人口的变化趋势也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造成影响。根据对未来我国人口预测理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从2001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而在2040年前,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每年平均减少500万以上。在这种情形下,2050年之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每年减少2%左右,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城镇,2030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可以看到,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事实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从2004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开始低于城镇就业增量,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正在放缓。虽然现在有研究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的问题尚未达成一致,但是根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速度正在加速下降。由此,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劳动力存量开始出现有限的特征。再次,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随着劳动力供给增量的不断下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些实质性的变化在现实中主要反映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总体劳动力成本来看,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处于快速上涨的阶

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增长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年均增长速度基本达到了10%的水平。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工资大幅上涨和就业放缓的时期是吻合的,开始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并且在本世纪也来更加明显。而工资的快速上涨滞后于就业数量增长的放缓,这基本上可以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的调整是迎合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的。从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工资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以月工资上涨幅度较大,基本保持在5%以上的增速,个别年份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实际月工资的年增长速度也基本保持在5%左右。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大幅上涨,我国农民工工资与总体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由于农民工在我国现代生产部门就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整体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此外,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也在迅速上升,其上升速度甚至超过非农业生产部门。近年来,我国粮食、规模养猪和棉花等农业行业雇员的工资以年平均15%左右的速度上涨,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业行业职工工资10%左右的增长速度,农业与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带动了我国整体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可以看到,从全社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和农业雇员工资几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价格出现了长期较快上涨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对于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等理论意义上的概念的争论也显得

不是那么重要了,单从增量、存量和价格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开始出现数量减少的迹象,意味着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要素的劳动力出现了某种实质性的转变。

篇二: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2016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城镇化建设成就与经验调查报告

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经济区和**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省委书记**同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经济区和**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6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在加快建设**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着,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6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

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16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着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居住问题。将所有村民转为居民,使居民角色发生根本变化,为解决居住问题,镇里投资1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振东新区,建设居民公寓1300多套,家属楼20多栋,新建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6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全镇近2万人的居住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人也有一定比例。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大学、**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人制订和总结出“**精神”,即“爱**,比贡献,谋发展,

篇三: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

一、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革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2016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2016年-2016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2016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20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2016年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人员分类,100人以上全面调查,20-99人抽样调查,19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二、劳动工资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6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1%。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偏重反映城镇非私营和“四上”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规模较小的私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等经济性质的劳动用工情况和工资水平,统计范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目前经济结构的统计规则,导致了本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多数较低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已统计的恰恰都是有较高工资收入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导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为例:城镇非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居高不下,影响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高。2016年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3848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12374元、7277元和4065元,而2016年人均GDp仅为39705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2204元、28757元和6678元,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整体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价格水平。

2.统计指标设置不尽合理

(1)统计指标设置复杂且缺乏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置复杂。复杂的指标设置只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对指标解释理解不深,指标涵义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填写。比如“单位负责人”这个指标,大部分人一看就觉得是法人代表,但是其实指标解释是包括单位中层的;再比如就业人员下面的按人员类型分的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就业人员,且不说各自的指标解释,单说其中的区别就让人头痛,挂职锻炼的人员属于原单位在岗职工,要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而劳务派遣的人员又要统到实际用工单位,不能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劳务派遣工的界定又是一系列的说明,县级专业人员也要仔细研读指标解释才能确定界限,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可想而知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个数据而已。还有在岗职工的工资分类指标,晦涩难懂,使基层统计人员极易产生歧义,如“绩效工资”机关单位误以为只是事业人员工资单上的绩效工资,而实际的指标解释却是奖金性质的工资,机关人员也有此项目。二是统计指标缺乏实用性。一直以来,反映劳动工资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员期末人数、就业人员平均人数、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已落后于社会需求,反映各级政府决策、企业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显得尤为不足。如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情况、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等社会保障热点,在这些指标群上,劳动工资方面仍是空白。

(2)反映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指标单一化。在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中,仅有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一项指标。平均工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数据及涨幅代表的都是整体的水平。简单的平均所带来的问题,是掩盖了平均下的不平均。一方面,掩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不平均。从2016年劳动工资年报来看,最高行业平均工资为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6.3倍。另一方面,掩盖了单位内部的不平均。现在企业老总和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相差几十倍、上百倍的也不在少数。而仅仅提供一个单位的平均工资,无法解释更多的不平均。从工资分布来看全社会各群体工资水平呈“偏态”分布,工资高的人数占少数,工资低的占大多数,现有的资料又无法反映这些情况。因为指标的单一,解释不清深层次的原因,老百姓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数据,因而在向社会公布平均工资这项数据时,造成公众对数据的质疑,也带来统计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3.统计任务繁重,但数据利用率不高

(1)统计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单位多、任务重、压力大,不仅包含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里面的“四上”企业,而且包含了所有“四下”非私营单位,加起来有四百多个单位,工作量十分繁重。而目前采用的网上直报开网时间较短,基层统计人员频繁更换或身兼数职,报表期间能主动直报的单位只占少数,大多数单位往往需要县级统计人员通过电话、QQ、办公助手发短信等形式三番五次提醒和催报,个别单位还须多次催报,催报难度较大。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县级专业人员不仅有大量的催报工作,更有无尽的比对工作,需分行业、分单位逐个比对填写说明,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2)网上直报操作平台有待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收集的方式由纸质报表改为联网直报,给基层统计减轻了一定工作量。但由于统计单位数量越来越多,报表报送时间较短,系统稳定性不强,企业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网上操作平台报送时间紧。联网直报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尤其是季度报表,通常国家从开网到关网时间相当短,一般为5-7天,县级劳资专业人员要在5-7天时间内催报、审核几百家劳资报表。因报表报送时间短,大量的单位集中上报,有的单位不同的统计人员还会同时上报不同的报表,造成网络拥堵,在报表高峰期经常出现打不开网页或者不能正常上报的现象,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便。有的单位制度很规范,发工资时间较迟,报表上报前要层层把关,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往往是仓促上报,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催报齐所有单位会越来越难。二是网上直报操作程序过于烦琐。直报系统对浏览器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使用较低版本的IE浏览器,无拦截软件等才能成功下载证书或稳定上报。许多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对网上直报操作程序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县级劳资专业人员电话指导或电脑远程操作证书安装、浏览器设置等程序,其同类问题反复操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搞得专业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有个别单位因反复操作不成功而放弃直报,改为传纸质报表再行代报等等,这些都给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三是系统审核公式不够严谨。在系统开网之前,审核公式应该已经通过检验完整无误的,但实际情况是系统开网之后又时不时的添加审核公式,大大增加后期审核工作量。由于后期添加的审核公式,致使有许多单位已上报,审核后又出现许多错误,县级劳资专业人员只能用短信或电话通知企业再行修改错误,有的企业往往上报后便撒手不管,出现错误不按要求修改或填写说明,如对其反复催促易引起企业统计人员的反感。另外对于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而言,需要更加简单明了的错误信息提示,有助于他们理解审核中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错误或予以说明。如“单位负责人”是由原来的“管理人员”演变来的,对“单位负责人”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但是在报表下方以及单位基本情况表中均有“单位负责人”的指标,统计人员容易将这几个指标混淆成同一个,误认为都是指的单位第一负责人,因此许多统计人员将报表中的“单位负责人”填为“1”,导致了大量的审核差错。又如“1-本季”这个宾栏指标,因为设置的数字和符号不太明显,统计人员容易将本栏对应的工资额误解为本季数据,经常把累计工资错填为本季度工资。而对于“非全日制”指标,统计人员也容易误解为学历上的“非全日制”等等。另外,有的指标存在多个口径,比如劳资表中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财务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也困扰了许多基层统计人员,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两个指标都指的是工资报酬,而实际上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不是同一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工资总额不含单位支付的“五险一金”,而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包含这一部分。四是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县级专业人员来说,报送单位数量多,短时间内能按时催报已经勉为其难,来不及对每个单位进行详细审核。在报表期间每天要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进行催报,并时不时通过网络或电话给直报单位解决系统随时出现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对国家、省及市统计部门查询反馈的明显差错进行核实,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报送一家审核一家,只能进行批量审核或者查询审核,对有明显差错的单位进行核实;而对于基层统计人员来说,报送时间短,统计人员报表较为仓促,无法对数据进行严格自审,有的为了按时上报,甚至只是报一个预计数据,与实际数有一定差距。五是劳资字典库更新不及时。直报平台的劳资字典库一年一次从名录库中导入,而基层单位上报季报时又不能自行修改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时间跨度太长容易导致字典库信息不准确,基层统计人员反响较大。

(3)数据利用率不高。一是年度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分组太细,数据利用率不高。2016年年报不含补充资料的统计指标就有55个,真正有用的没有几个,制度中有的指标地方政府不需要,地方政府需要的指标在制度中又没有。各级党政领导迫切需要掌握城镇劳动力分布、转移、就业和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劳动就业政策和指导城镇劳动力转移,但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统计部门无法从现有的统计报表中获得相关数据。长期以来县级统计部门忙于应付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指标没有进行过多的统计、关注和分析。就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等统计指标也远远不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指标那么受领导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致使劳资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不被重视,是“出力不讨好,白用功”。二是报表代表性不高,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专业数据公布规则是:“企业一套表”统计的“四上”企业的数据不对外公布,只公布城镇非私营单位的数据。站在县级劳动工资专业人员角度看,实行联网直报以后,由于“企业一套表”单位数量的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长,但这一块千辛万苦统计出来的数据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于城镇非私营单位统计对象不全面等原因造成了报表的代表性不高,分析的意义不大,也削弱了劳资统计人员对其数据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4.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与统计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大部分基层单位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一般由该单位的人事或财务人员兼职,企业则是由财务人员兼职,且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往往致使报表不能准时上报。同时,由于兼职人员要兼顾多项工作,造成劳动工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尤其是企业,统计人员不但要做好本单位工作,而且要承担财政、税务、工商、统计等多部门的报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劳动工资统计所必需的知识,对指标解释的含义、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理解都不到位,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极不规范,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三、做好劳动工资统计的几点思考

1.适应需求,进一步完善劳资统计方法制度。一是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创新工资统计制度,将劳动工资统计由全面调查改为抽样调查。劳动工资报表许多问题均是因为报表单位过多引起,实行抽样调查能减少报表单位数量,使综合统计部门能将工作精力更多地由催报转移到审核和改错上。抽样调查以最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样本框,按国民经济行业抽取样本与实际情况进行核实,然后将样本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字典库中。方法可采用按行业进行抽样,每个行业分别设立汇总权数指标,对单位数少的小行业采用全数调查,通过样本资料推算评估总体劳动就业、收入等状况。同时可以结合普查、人口抽样调查等进行劳动力调查,既能节省人力、财力,又能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调整统计调查范围。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统计,弥补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范围上的不足。将一般个体工商户作为特殊经济组织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以便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情况,较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需求和利用。三是减少统计调查频率。针对现行的劳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将现行的季报取消改为每年一次年报。其因一是季报数据变动较小。劳动工资年报数据能全面反应本地区的就业人员及工资状况。一方面,劳动报酬不仅体现在每月工资上,从许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年终奖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年收入能够更准确的反应一个地区就业人员的报酬情况。另一方面,从以往季报数据来看,季度之间的从业人数变化不大,大部分单位除春节前后和大学生毕业季等特殊时期用工情况可能有较大波动外,在一年内的其他时间较为稳定,可以在年报中加入新增、减少人员等用工调查指标,以满足就业政策制定及指导的需求。其因二是季报数据利用率不高。自2016年开始季报数据除了五大行业用于“GDp”核算,国家规定季报数据不再对外公布,基本属于统而未用的状况。取消季报能给基层统计人员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涉及“GDp”核算的非营利性行业,可从相关主管部门如教育、卫生或财政核算中心等部门取得相关数据。四是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依照定义确切、内涵清晰、属性明确的原则,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时效性和相对稳定性,并注意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部门口径的衔接。要减少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数据难以准确统计的劳动指标,如人员分类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以及人员按岗位分的有些细项分类等。根据需要设置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殊指标,如“个人住房公积金”、“未纳入养老保险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就业”等能反映人才、劳动力转移、文化水平等指标,更好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党政机关、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同时应以简单明了的指标为好,统一各报表的指标口径,让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报表和指标具有共享性,使之发挥其最大功效,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例如将“单位负责人”改为“管理人员”等,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想法,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带来的数据偏差。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须强化工资水平指标。首先是淡化全社会平均的概念,强化分职业平均工资的概念。从工资的效应来看,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不存在极端小的数据,但存在异常大的数据,异常大数据的稍微变动即可将平均工资的水平极速上移。而异常大的工资水平往往存在于管理层级,相比较而言,非管理层级的同职业工资差距不会很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供分职业的平均工资更贴近老百姓的心理定位,也可提高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是计算并公布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中位数。平均工资容易受极数值的影响,而工资中位数相对而言不易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偏差程度的影响,可作为反映就业人员工资状况补充指标。

2.优化直报网络系统程序,提高填报效率。一是加强直报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减少网络不通畅带来的不便,保证即便是在报表高峰期单位也能无阻碍的正常报表。同时降低系统的操作性难度,加强其与浏览器的兼容性,使报表单位能简单顺利地下载证书。二是强化直报网络系统的功能性。一方面指标设计更加简单明了,在系统中附加指标解释,报表单位点击填报格时,自动跳出指标的详细解释,而不需要按F1键。另一方面完善系统的审核公式,根据联网直报软件中公式审核出现的问题,在开网之前对审核公式进行反复试验,尽快完善,确保审核公式的完整和准确度,让报表单位在第一时间内高质量报送数据。三是下放单位字典库更新权限,将网络系统设置为分专业超级汇总。目前字典库更新权限一套表单位在国家,非一套表单位在省里,建议非一套表单位字典库更新下放至县级,便于及时更新单位增减和变更基本信息,同时将视同法人单位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也一并放在直报平台上,彻底消除纸介质上报方式,并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超级汇总程序,减少县级专业人员导入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量。

3.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一是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完善统计执法与监督。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从基层抓起,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拒报、瞒报等行为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遏制劳动工资统计违法行为,使劳资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从源头做起,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劳资统计范围广泛,指标概念内容多,涉及到人事劳动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国家相关职工福利政策,需要不断加强统计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统计人员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个人使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业务工作能力。使基层统计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劳动工资,提高工作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质量。

篇四: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计划

(一)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紧紧抓住开发、西部商贸物流、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起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着重围绕“蓝黄”经济产业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先进制造园区为突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海洋化工、生态经济等产业,更大规模地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科学发展新高地。2016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二是统筹抓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抓好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的就业渠道,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综合运用现行职业介绍、社保补贴、培训等政策,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及时实现就业。2016年,确保帮助45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创业。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16年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各镇街区,列入镇街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月报表制度,确保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录入信息的准确性,保证我市2016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

四是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定点培训机构管理,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好就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专业,提高培训质量。开展好“创业助推1+3”和“创业培训进校园”两个活动,加强对创业项目的汇总推荐,优化日常创业指导,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职能,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项目论证、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等“一站式”服务。2016年,完成各类就业培训8700人,其中,创业培训1000人。

五是积极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失业保险征缴、失业保险金发放和失业职工管理工作。2016年力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400人,收缴失业保险费4916万元。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一、各险种参保人数。我市自2016年已实行五项保险一票征缴,所以各险种在职参保人数实现同步增减变化。经过近几年的扩面征缴,我市社会保险已实现应保尽保,结合2016年、2016年和2016年人员增减情况,预计2016年参保人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10344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24400人(因编制限制在职人员基本维持不变),职工医疗保险159677人,失业保险87400人,工伤保险129949人,生育保险74204人。预计2016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754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缴人数为46200人。

二、基金征缴收入。预计2016年企业职工养老基金征缴70770万元,机关事业职工养老基金征缴30440万元,职工医疗基金征缴3638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491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征缴3640万元,生育保险基金征缴2190万元。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三区”建设和“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引进一批我市建设和发展急需的海洋化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双百”计划,即机关事业单位年内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企业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

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增长率为5.3%。其中,高级工预计1600人,技师、高级技师预计400人。措施:一是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二是建立健全我市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三是深入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专题调研活动,四是加强宣传,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创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一是加强劳动关系协调。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做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小微企业通过专项行动,对劳动合同法也有深刻认识,逐步走向正规。已建工会的企业全部签订集体合同,下一步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在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领域开展工作,争取在集体合同领域有更大的成果。

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建设,确保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从保护劳动者利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指导企业有效规避用工风险方面,及时向企业提出仲裁整改建议,增强企业的合法合规用工意识,减少和预防本地区劳动争议纠纷发案率,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2016劳动力供给 2016临沧劳动力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城乡劳动力变化"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56443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