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2016-03-11 10:18: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巴金寒夜(共5篇)读巴金《寒夜》有感读巴金《寒夜》有感文 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 巩志俭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巴金寒夜》,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读巴金《寒夜》有感》

读巴金《寒夜》有感

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 巩志俭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

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

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篇二:《读巴金寒夜》

“家”的破亡与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

——读巴金《寒夜》

[摘 要]本文联系巴金的相关作品及其本人的遭遇,试图将《寒夜》放在一个较大的语境当中进行读解,在具体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家庭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时代环境造成他们在观念意识和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病态,及他们还未摆脱传统文化人格带来的弱点等。这些最终导致了家的破亡,以此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真正现代化。

[关键词]寒夜;家的悲剧;知识分子;人格弱点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46(2002)04--0086--04

《寒夜》是巴金于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在他的创作道路上,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相当长时期在国内受到冷落。从巴金的创作历史来看,他是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其小说绝大部分都是以新型知识者为对象,从《灭亡》到“爱情三部曲”到“急流三部曲”再到《憩园》、《第四病室》及至《寒夜》,无不是表现现代新生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他们的觉醒、痛苦、漂泊、追寻,又失败的苦难命运。结合巴金晚年的感慨,不难看出,他对与之同时代的整个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做出了不懈的探索,这种探索贯穿了巴金从青年开始一直到晚年的漫长人生,晚年的巴金在以一种愧疚悲愤之情反思十年浩劫中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大声呼吁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可说是以自己的亲身遭遇、结合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考察与思索之后的痛心疾首之 言。其实,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问题,即是国家的命运和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并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来思考,鲁迅、陈独秀、胡适、老舍、郭沫若等无不如此,当然巴金也不例外。纵观巴金的文学创作,探索知识分子的出路,表达他们的心声,无疑是一个最突出的母题,只不过以《家》为代表的早期作品,还停留于感时愤世,在浓烈的抒情笔调中,以知识分子自居的叙述人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代表了青年巴金对自身处境及内心状态的诗意描述,作品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在杜大心和觉慧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忧愤和苦闷。而在《寒夜》中,叙述人则置身于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和审视小说世界及其中的人物,从而也做到了对知识分子及其命运的冷静思考,看到了知识者身上的缺陷和弱点,看到了他们在残酷环境压迫下的脆弱与卑琐。这一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应该说跟中年巴金思想的成熟密切相关,表现了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较成熟的思考,体现了更深入的生活体察和更深刻的艺术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寒夜》作为巴金文学创作上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是当之无愧的。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他们曾编织过许多美好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办一所理想的中学,做点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虽然他们没有宏大的志愿、惊人的计划,即使所谓理想的中学,所谓“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也还是朦胧的,带着些不切实际的小知识分子的空想,但这已是他们一生中最光辉的东西,表现了他们的热情与希望。每当他们后来在困厄的环境里,也常常因回忆起当年那种富有朝气的、对前途充满乐观和希望的精神而感到陶醉和幸福。但是抗战爆发了,他们连同母亲和孩子来到重庆,汪在一家官商合办的图书公司当一名小职员——搞校对,曾在一家银行任职,其实不过是当花瓶。由于战时物价飞涨,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全靠树生屈辱的经济来源补贴家用,文宣还常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在不断受到歧视和屈辱的环境里苟且偷生,更加上婆媳间的家庭矛盾使他不得安宁,所以在贫病交迫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之下,汪文宣越来越内向,渐渐失去活力,终于病人膏肓。正在这时,曾树生则因忍受不了生活的各种煎熬,在银行经理的胁迫下去了兰州。正值抗战胜利之际,汪文宣病重吐血而亡,待到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时,旧居业已换了新的主人,婆婆与孩子也不知去向。这样,汪曾二人不但未能实现年轻时的梦

想,连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也终于破亡。巴金寒夜

就汪文宣这个形象而言,他具备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心地善良、爱护家人而又胆小怕事、懦弱老好。他曾经拥有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因日本人引起的战争、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公等等而逐渐褪色变味,家庭内部婆媳之间的争吵也使他极为苦恼,他既理解曾树生,又要体贴母亲。一方面他看到树生和他生活在一起确实无幸福可言,当她为是否去兰州而犹豫时,他甘愿牺牲自己,曾树生从兰州写信提出分手,他也同意了,就是在他病危将死时,也不愿让曾树生知道。另一方面,他虽知道母亲心胸偏狭,但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现在却不能靠他养老,反倒自己要靠母亲为他操持家务,特别是当他病倒在床时,母亲给他喂饭、伺候大小便,做着连二等老妈子都不愿干的事情,心理非常难受。在母亲面前,他不但要做孝顺儿子,也还要挣一家之主的面子,弄得两面不讨好,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在工作上他显得懦弱老好、忍辱偷安,周主任、吴科长之流连文章都做不通,他 觉得不该怕他们,可周阴冷的表情,吴严厉的目光,总使他毛骨悚然。时局紧张,大家都无心上班,上司就逼他加倍地工作,他受了欺负,内心十分不平,感到极不公道,可是,他“哼都不哼一声”,连愤怒的表情都没有,只是温和地点点头,就承担下来了。因为咳嗽,他到痰盂吐过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只是哼了一声,他再也不敢去第三次了,只好往肚里咽。工作上的屈辱郁积在心里,家庭生活矛盾摆在他面前,他都无力解决,只好过一天算一天,敷衍消沉,听天由命,当婆媳争吵时,他总是说,都是我不好,是我没用,使你们受苦。他知道自己是肺结核,但怕花钱,不肯到医院,敷衍着吃些母亲找的庸医给开的牛头不对马嘴的汤药。他的家里没有亮光,有的只是灰暗的墙壁和凄凉的气氛,同样,他的生活里也没有光明,没有希望。

曾树生呢,漂亮温柔,感情细腻,富有同情心,体贴丈夫,不失传统的女性美。小说写她赌气离家后,偶然在街上看到醉酒的丈夫,就搀扶回家,汪文宣发疟疾,她就断绝了交往,在家悉心照料。尤其是吻别一场:文宣赶到楼梯口来送行,树生一见他,感到一阵心酸,就扑到他身上,文宣连忙后退,说自己有肺病要传染,而她“并不离开他,却伸出两只手将他抱住,又把她的红唇紧紧地压在他的干枯的嘴上,热烈地吻了一下”,眼泪满脸地说:“我真愿意传染到你那个病,那么我就不会离开你了”。这些都表现了女性的温柔与怜悯。同时,他开朗大方,充满活力,有主见,作为知识女性,她当然摆脱了传统妇女以丈夫为中心,相夫教子的角色,不单是承担传宗接代的功能。她青年时跟汪文宣在共同学习中立下了共同志向,并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她挣的钱比汪文宣要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独立性,因此她也要求和男人一样,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和别的男人一起散步、跳舞、共餐,也可以和别的男人书信往来。表现了妇女冲破了封建罗网之后,获得的某种程度的个人自由。但是抗战的爆发和社会的腐败不公,使得她和家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花瓶的工作使满腹委屈,想向丈夫倾诉,可他已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朝气和热情,变得老好懦弱,只会唉声叹气,越来越不肯跟她多说话,永远是一副可怜相。凄凉黯淡的家庭气氛使她受不了,加上婆母的吵闹羞辱,都把她从家里往外逼。每当回到家里,面对病人膏肓的丈夫,她的内心便控制不住恐惧和压抑,汪文宣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不能满足她。在苦闷压抑中,她采取了与汪文宣不同的人生态度,她要救出她个人,为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着想,去奋斗挣扎,汪文宣把家的希望寄托在飘渺的未来,说什么只要抗战胜利了,一切都好办了。她说:“我不要听抗战胜利的话,要等到抗战胜利恐怕我已经老了、死了。现在我再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她不甘心和汪文宣过那种清贫的日子,在曾母操持家务时,她只是忙于打扮自己,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却不敢将“花瓶“打破,为了所谓的个人幸福,她不能摆脱陈主任的纠缠,想要通过在外边的交际,发散发散自己的热情,试图以此摆脱家庭生活的郁闷。家对她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她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小宣,看到那未老先衰的病态模样,也很难控制住内心的冷漠。可以说生理和心理上的压

抑感使她在极度苦闷中充满了精神危机。

汪、曾二人的悲剧,最终体现为家的悲剧,我们看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畸变,夫妻之间无话可说,母子形同路人(曾树生与小宣),婆媳间充满敌意,就是在汪文宣与老母亲之间,也只不过是由陈旧伦理维系着的那种母子关系而已。最后汪母带着小宣不知去向,说明家庭的悲剧已经殃及下一代。他们曾经的“幸福之家”免不掉解体破亡的结局,一般认为是经济原因给他们一家带来了这样的巨大不幸。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汪文宣害怕失业,虽以大学本科毕业而当校对,也只得诚惶诚恐,兢兢业业,虽然物价飞涨,工资微薄,却是不容易保住饭碗。当吃饭问题大于一切时,就无暇顾及尊严、人格,人道主义帮不上忙,个性解放派不上用场,人生理想只有免谈,作为自由恋爱的果实的新家当然也难以保住。鲁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表明钱是要紧的,以此作为对年轻恋人们的忠告。没有经济基础就谈不上独立和自由,汪曾二人正是因为经济危机才导致家庭危机的。汪文宣懦弱卑琐的人生,曾树生的自恋人格,最终都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汪文宣的病重不治,也是由于他怕花钱。但是鲁迅接着又认为有了钱也并没有根本解决娜拉的傀儡地位,这一层意思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鲁迅的深刻性表现在他非常注重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全面革新。其实汪曾双方都能找到一份较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高,但在那个时代虽将上不足,却也比下有余,他们的孩子小宣还是在贵族学校就读。看来经济原因仅仅是一个方面,致使家庭解体的两个直接因素是曾树生的出走和汪文宣的死。这两个因素中都有经济作用的成分在里边,但经济并不起主要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至少包括经济的、社会环境的、人物个性及家庭本身的问题等。就曾树生离家出走兰州而言,主要原因是她对家庭生活的极度不满:婆婆日夜咒骂,丈夫又不中用,跟儿子感情淡漠。虽在外有陈主任的胁迫,但小说决没有将他写成一个坏蛋,常言道“篱牢犬不入”,正是前述内部原因才导致了曾树生的出走。小说交代曾树生到了兰州工资要高一些,还可以和陈主任做点生意,其 实不过是男人的伎俩,她决不可能为了这点钱就背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而汪文宣的病与死和他的悲剧人生,应是跟他的个性人格直接相关,其性格的悲剧性则集中体现在他在工作中的懦弱老好,体现在他对待婆媳矛盾和他自己的疾病的态度上:一方面,他虽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但中国固有的伦理道德在他身上还有很深的烙印,他还没从传统的文化人格中走出来,传统文化的特色是“阴柔”,缺乏阳刚之气,传统人格就是顺从、忍让。在上司面前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在家庭矛盾中,他的孝顺观念占了上风,因为传统孝道是不讲是非曲直的,更何况他对母亲抱有负疚之心,所以在家庭矛盾中他始终是剪不断理还乱,夹在婆媳之间,他只有数不清的内疚和自责,这使他本来懦弱的性格更加内向,这样他这个丈夫角色作为家中的一极却支撑不起来。文宣决不是一条硬汉子,在各种压力之下他是支持不住的,只有走向末路。另外,他对自己的疾病采取自欺欺人的办法,明显缺 乏科学理性的态度,他既然接受了大学教育,应受到西方文化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精神就是对待问题的一种理性态度,首先正视问题,然后设法解决问题。但是汪文宣却一味逃避敷衍,不作彻底检查,不求根本治疗。“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汪文宣的懦弱,其实就在于他不敢面对社会和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主要是性格因素导致他不去根治疾病,及至搞到病人膏盲,最后只能是人亡家破。

在汪文宣身上,我们应更多地注意他在各种环境因素压迫下形成的意识观念和个人性格的弱点,和他固有的传统观念与陈旧意识,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一方面,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压迫力太强大,另一方面知识者个人的支撑力又太弱小,巴金把汪文宣这种小知识者放在由战争和腐败政治引起艰难环境中,充分暴露了知识分子本身的虚弱。小说最后刻意安排汪文宣死在山城百姓欢庆抗战胜利的时刻,还通过作品中人物抨击当时宣扬战争胜利后一切都有办法的国民党政权:“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

有发过国难财,却到了胜利倒霉。早知道,那天真不该参加胜利游行。”因为小说完成于1946年,人们容易理解为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当时一般百姓确实对国民党政权深感失望,或许作者也受了这股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读解为战争的结束并不能让汪文宣起死回生,不可能从此给他的生命带来光明和生机,因为社会并没有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也至死都没有战胜和超越自己身上先天带来和后天形成的人格弱点。战争结束了,但一切并不可能从此就好起来。

汪文宣代表的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能够看出社会问题,发现社会弊端,内心极其敏感,但他们不敢反抗,有不平却不敢大声呼喊,在矛盾的旋涡中张皇失措。忍辱偷生,老好处之,顺从听命,胆小怕事,没有创造力,失去了寻找真理的勇气和热情。汪、曾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表明,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既没有取得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更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他们在年轻时候虽冲出了旧的家,实现了恋爱婚姻的自由,但终于没有建构起新的秩序,没有找到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进退失据,心中无主,失去了自信心,丢失了信念。曾树生与汪文宣一样,不得不为环境所左右,抛掉了先前的理想,未能守住自我,未能守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家。从她身上我们看到青年女性知识分子在冲破了旧家和旧的秩序后,在建立新的家和新的秩序时不但跟男性知识分子一样遭遇到窘困,而且更受困于她们天性的弱点,这些阻碍大到使她们抛弃理想,背离个性解放的初衷,失去救国救民的热忱,因而在追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上全面败退,前功尽弃。当然,作为女性,曾树生的败退不可能退回到原来的位置,重新过那种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生活,既然已经走出来了,就回不去了。问题是在新的家新的秩序和新的结构中,她的位置在哪里呢?《寒夜》不是根据作者本人的实际经历写出来的,巴金本人的婚姻生活是美满的,他享受着新家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但是巴金在《随感录》里说他也有汪文宣的性格,他一直痛责自己在文革中没有站出来为无辜者喊冤。这些都说明在巴金这一代人身上,中国的五四运动最终没能培养出象文艺复兴那样的巨人,中国的知识阶层没有能形成一支独立而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象美国的中产阶级),这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如果说西方的文艺复兴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中国的五四运动则只是产生了一些小知识分子,真正的巨人,象鲁迅那样的知识分子,可说是寥若晨星。如果环境条件许可,他们很多是可能成长为一代巨人的,但军阀混战、异国入侵、政治黑暗等等,使他们失去了生长的必要条件;他们自身的幼稚不成熟,使其 无力反抗环境的压迫,又无法为自己开拓生存空间。小知识分子跟小农、小市民没有本质的差别,因循守旧缺乏创造性,胆小怕事缺乏反抗精神,所以他们实际算不上完全的知识分子,只能叫读书分子、识字者。晚年巴金的愧疚,是深入反省后的自我责备。他早年也得过肺病,但奇迹般的治好了,他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他比汪文宣幸运的地方,但他却跟汪文宣一样,没有解决现代知识分子的根本问题。

汪、曾二人面前太多的问题:物质生活的匮乏,传统意识的束缚、社会的不公、以及现代人的烦恼,似乎哪一点都要命地阻止他们从传统走向现代。所以知识者的自主独立、个性解放、人道理想、民主自由,是漫长艰难的旅途。我们如果把《家》当中的觉慧、琴等角色和汪文宣曾树生联系起来,会发现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出走不过是万里长征刚刚跨出了第一步。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说《家》里边的觉慧因冲出了旧式家庭从而达到了对传统社会的破坏,汪文宣却没有能够建立起新的家以实现现代社会的重构。据说香港曾根据《寒夜》改编了一部同名电影,结果是汪文宣不死,与曾树生破镜重圆,这不过是典型的电影式的梦幻结局,它回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实际问题。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家得以保全,也还远远没有实现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

<渝西学院学报>2002.4.

篇三:《论巴金的寒夜》

金的《寒夜》 (2007-04-09 14:54:55)

转载

标签:

巴金

寒夜

论述巴金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

内 容 提 要

巴金的《寒夜》,有着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旧社会,他总结出:好人得不到好报。所以,他极力为小人物申冤,可见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寒夜·独特。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渴望光明

论巴金的《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巴金寒夜

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一)汪文宣——典型的悲剧人物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并由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性格裂变,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真是一个可怜虫,尽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巴金寒夜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给上司祝寿,都敬酒唯他不去。让他给一个国民党候补委员、政界红人写吹捧时,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最后写成后他却在骂自己“谎话、完全谎话”,话中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善良的他在病重的最后时刻,也没将他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却忍受极大痛苦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对

年迈的母亲也一肚的歉疚。那么是谁阻止了汪文宣的前进步伐,使他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勇士,逐步蜕变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是那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礼教和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汪文宣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小人物。

(二)曾树生——个人主义者

曾树生的经历与汪文宣相差无几,都是大学毕业,有过相同的理想,最后生活所逼,也只能在川大银行过着“花瓶”生活,且与婆母多次冲突。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从小说文本看,巴金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那样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叙述策略是形式层面上的,简单说是指文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讲究叙述策略,不讲究文采,则文学的意义势必会大大降低。大凡名家,其文学作品除了思想之深刻,往往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二者的珠联璧合,才能使文学作品成为影响深远的名作。

阅读巴金的小说《寒夜》,我们可以体察到小说中独特形式的审美。而独特形式所蕴含的是沉郁的审美,它构成了小说的一道独特风景。

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与氛围的制造上。《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这种语言基调构成了巴金情感宣泄的一种载体。小说中的“寒夜”世界的阴暗令他十分伤感。他的情感常常会自觉流泻笔底。因此,他的语言世界是忧伤与哀婉的。同时,人物的悲苦状态,都召唤着这种忧伤的语言。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场面,强化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巴金以“寒夜”作为作品意境的中心,以“寒夜”聚合着人物内心与外界、主观与客观二重世界。在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诸如“阴暗寒冷”的住房,“永远带着愁容”的天,“一片黯淡的灰色”的马路等等这样的句子。它形成了一种沉郁哀婉的审美风格。

其次,与忧郁的语言相一致的,是巴金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剖析。他十分致力于细腻展示人

物的忧郁心理,使得这部作品兼具心理结构的特征。《寒夜》写的是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琐事,以此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围绕着"汪家"这个点,主要通过汪文宣、曾树生的活动和感受,广泛地展现了那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作品以人物心灵的内在冲突来折射外在的现实生活与人的生存愿望的失衡状态。整部作品情节简约,节奏徐缓,以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灵的挣扎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些细腻的心理描绘与忧郁的语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入木三分地写出了底层家庭生存的苦难,小说平淡的情节焕发出奇异的神采。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

小说中的汪文宣是一个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与世无争又善良正直,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这种不满,他既不敢明言,也不流露出来,只能在心里自叹自语。因此,巴金作品中的汪文宣有很多富有个性色彩的内心独语。内心的怨艾和内心的自责,构成了汪文宣进行自我调剂的两种手段。作品通过他如泣如诉式的内心独语,写出了汪文宣这个小人物卑微懦弱的心理和性格,写出了他精神上的痛苦历程。这种着力于人物内心描写的叙述策略,使小说着眼于人物的精神状态,也使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痛苦紧紧关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忧伤的审美效果。

另外,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是小说的突出特征。阅读完小说,我们发现故事的发展并无突然的巨大的波澜,一切都是平淡的,平淡得“就像一个带病的老车夫”拖着车子“慢慢地往前走”一样,情节以非常徐缓的节奏向前发展。巴金常常将剧烈的现实冲突潜藏到叙事话语的背后,淡化现实世界外在的种种对立,而是让这种对立移植到人物的心里冲突中去。因此,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叙述。且作家又往往致力于细微地表现其起伏变化,因而使平淡的故事焕发出奇异的神采。情节上的淡化,人物心灵世界摇曳多姿的描写,使故事增添了丰富的韵味。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汪家的悲剧原因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冲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畸形的,仍然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中国文化和这个国家一样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旧的依然强大,新的还不曾真正建立,新旧文化的冲突让中国人在精神上无所适从。汪家的悲剧直接的原因是汪母和曾树生没完没了的争吵,而她们的争吵实际上是新旧两种不同观念的交锋。正是这种"文化意识(包括人生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相左,使婆媳之间达到了一种'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的难以调和的对立状态" 。两个其实都非常善良的女人因此如同敌人,她们互相仇恨,互相挖苦、讽刺。她们虽然都爱着文宣,但这种爱在她们观念上的冲突面前却变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无能为力,她们明明知道这种无休无止的争吵会给文宣带来无穷的痛苦,但又无论如何无法避免,是她们把自己所爱的人送进了坟墓。

巴金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致命的弱点,就是懦弱。对于人性的弱点的揭示与批判可以看做是《寒夜》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的确,导致汪家悲剧的重要原因正是包括汪文宣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在人性上的严重的缺陷。汪文宣同时被两个女人爱着,这应该是这个家庭和谐相处的最好的基础,但是在汪文宣那里这个和谐的基础却成了两个女人仇恨滋生的温床,她们用各自的方式爱着他,而性格懦弱的他却无法用爱去调和她们的分歧。他爱妻子,也爱母亲,但他把爱看作是无条件的让步,任两个女人的仇恨肆意蔓延。懦弱无能、谨小慎微是这个“老好人”的致命弱点。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人的普遍的性格弱点比如女人的自私,做了深入的审视。汪母的自私最明显地表现在她对儿子的爱上。巴金说:"汪文宣的母亲的确非常爱儿子,也愿意跟着儿子吃苦。然而她的爱是自私的。她不甘心同别人分担儿子的爱。这种自私使她把对儿子的爱转化为对媳妇的极端的憎恨。曾树生的弱点同样在于她的自私。她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她爱文宣,但她忍受不了家庭的贫穷,忍受不了黑暗冷静与寂寞,也无法摆脱物质享受的诱惑。她宁愿靠做"花瓶"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尽管是生活所迫,尽管有时她也受到良心的责备,但她似乎只有在这些场合才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感到生命活力。

《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巴金的这部《寒夜》从侧面也很好地描述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注释:

参考文献:

《寒夜》、谈《寒夜》、关于《寒夜》 作者:巴金

篇四:《巴金寒夜读后感》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国社会状况,人们对此还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却可以说,<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巴金寒夜读后感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巴金寒夜读后感。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巴金寒夜读后感(二)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巴金寒夜读后感(三)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篇五:《巴金名言名句》

1、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2、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3、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巴金名言名句。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4、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

5、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6、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7、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8、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9、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名言名句

10、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11、钱并不会给我增加什么。使我能够活得更好的还是理想。()钱跟冬天的雪一样,积起来慢、花起来快。

12、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13、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5、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16、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17、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8、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19、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20、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巴金寒夜》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巴金寒夜txt下载 巴金寒夜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巴金寒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巴金寒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934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