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红楼梦我的感悟

红楼梦我的感悟

2016-03-03 10:21: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一)《红楼梦的人生感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我的感悟》,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一)
《红楼梦的人生感悟》

何谓文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在我看来,文学是滋养灵魂东西,是精神层面的,换而言之是务虚的。那么跟它相对的一个词是什么?务实。所以说喜欢文学的人,在社会上看来,觉得你是务虚的,你是清高的,你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我们会常常听到说谁谁太“虚”了,其实“虚”字前边省略了一个“务”字。这个“务”是个动词,“做,探究,学习,实践”就是“务”。“务实”跟“务虚”不一样。像我们社会上许多人都很务实。那务实是干什么的?有实效的。务虚呢?准确的说跟“实”相对,对我们来说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我们注重精神层面的人已经走到了前一步,我们应该比他们自豪。因为人往往是在务实的基础之上才去务虚。大家知道,凡是哲学的,精神的,灵魂的,它都是一个上升的建筑,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通常说“什么决定意识?”,是“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在满足了这种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我们才能务虚,可是我们提前了一步。现在很多人还在仅仅的务实,我们是已经脱离了务实的阶层,去寻找务虚的东西,灵魂的东西,精神层面的东西。 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为了名,为了利,去积极的追求,这样的人很多。换而言之,将来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票子,拼命地去奋斗,生活里面全部都是务实,自己也觉得没有意义。这就是说,在务实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务虚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了。而《红楼梦》是非常务虚的,我们看宝玉做的那些事儿,那都虚到了极致;黛玉葬花,今天还有几个人去葬花,没有吧?换而言之,我们看见秋天来了,内心

也会生出一种伤感,这种伤感肯定会有的。因为春天来的时候生机勃勃,万物繁茂;秋风一吹,马上就落叶遍地,确实有点儿伤感,但是,我们也不至于到黛玉那种地步,是不是?原因在于同学们整天忙着学习,生活,课余时间还想报个什么班;参加个什么活动,这些务实的东西我都忙不过来,我哪有时间去务虚呀?所以说,现在得出了一个结论“大家读《红楼梦》是越读越没劲,而且还有人认为写给谁看呀?” 但是,一部经典,从乾隆年间问世到现在,两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讨,去传承,为她倾倒,为她着迷。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每个人都从中读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也不全是务虚的,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得到了收获,也是务实,只不过,我们得到的不是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而是心灵的需求,精神上的食粮。 我们在现在这个物质又丰腴的社会下,我们不能不谈谈《红楼梦》的现实意义。其实说到《红楼梦》的时效性,功利性,那就是对《红楼梦》的亵渎,我们想是不是。从物质层面,你想拿《红楼梦》赚多少多少钱,带来什么名和利,那肯定是对《红楼梦》的亵渎。在这儿,对于《红楼梦》的现实意义,我归纳了几个方面,大家一起来探讨,磋商。

一、

看尽社会百态,感知人情冷暖

整个一部《红楼梦》就是一个小社会,贾府虽说是一个家族,但是它

囊括了社会上的三六九等。涉及了从上到皇宫,下至刘姥姥这样的贫困家庭,甚至还有里面的丫头们,做饭的婆子们,为了琐屑的事在争斗,甚至还有像倪二这样的街坊都加入进来,他们利用这个舞台,把人生百态一一都上映起来了。所以我们先从这一方面,去感知“社会百态,人情冷暖”。

我们先说贾府和他们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从他们的关系,我们就能感知社会的百态。

先看贾母和四大家族的关系。贾家和四大家族的关系大家想一想,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排名都很有趣,大家感觉到了没有?贾家是最显赫的,为什么?因为皇宫里面有个女儿呀,而且贾家还是世袭的“一等公”,有荣国公、宁国公,一等的爵位,又有个女儿在皇宫,那是何等的显赫。把贾家排在第一位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当仁不让的。接着是谁呢?王家,那贾母在贾府中是老祖宗,为啥不把她的娘家排在第二位呢?不知道我们想了没有,贾母的娘家只剩下史湘云的叔叔,她的父亲都没怎没提。史湘云的叔叔是个侯,那他的侯是比不上王家的。王熙凤的叔父王子腾是做节度使,后来又升为九省都检点。那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手中握着实权。而王夫人在这个家族的地位还是非常显赫的,自己女儿在皇宫里,夫家又有现实的权力在这,而且王夫人在贾家还是管家的太太。我们知道,开篇的是王熙凤管家,书中说:原来是王夫人管家,姑妈身体不好,才让王熙凤帮着料理,后来才逐渐让王熙凤来管。这说明王夫人在贾家是当家的太太。所以把王家放在了第二位。第三家是史家。而为什么把薛家放在了最后呢,因

为薛家没有真正的权利,他是一个商人,有钱罢了。我们说富贵富贵,富还不算什么,贵才是放在最前面的。拿今天的来说,有些商人也很有钱,但是他们没地位,我们给他一句,“不过是个暴发户罢了”,或者说他们坐不到相应的位置上去。离贵还有很远的距离。

所以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排名里面,同学们应该能感知到“社会的百态”。同样,“人情的冷暖”也包含在里边。再一个,贾家和亲戚之间的关系,就是林黛玉的林家为什么不在四大家族里面?林家,贾母就这一个女儿——贾敏,贾赦、贾政的亲妹妹。为什么不把林家放在四大家族里呢?原因就是贾敏后来死了,你这个人都没了,而且林家还比较单薄,等到林如海去世之后,林家已经没有了现实的权力,已经远离了人家的这个利益集团的中心。贾母跟林黛玉之间只剩下的亲情,所以说,血缘有时候也要靠利益维持才会更加稳固。因而没有把林家放在放在四大家族里面。至于说邢夫人的娘家说过没有,根本就不值一提,为什么?既不富,又不贵。都不一样了。 另外还有贾家和他们本家的关系,在那个家族中是不是还有穷亲戚,王熙凤的话“皇帝老儿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像贾蔷、贾芸,贾瑞、贾代儒这些人,那都格外的疏远了。为什么?穷,没势力。从这个远近布局里边,也体现了“社会的百态,人情的冷暖”。而“人情的冷暖”更近了说,那体现的更加明显。 我们先说婆媳关系,贾母和两个儿媳的关系。邢夫人,王夫人。明显的亲谁王夫人,是不是,这里边固然有邢夫人不招人待见的地方,但是也不能说王夫人娘家的势力在这儿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今天女孩

子,在这我想说一句“媳妇儿在夫家的地位,一看娘家的势力,二看自己的才能,二者缺一不可”。现在是不是这样,你自己能干是一回事,关键还要看夫家的势力,有的自己虽然不能干,但夫家有势力,媳妇儿在娘家依然受宠,为什么,公主下嫁呀!婆家供着,而邢夫人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自然这个婆媳关系上不如王夫人。同时还有媳妇儿上,婆媳关系还有邢夫人、王夫人和熙凤的关系,邢夫人是王熙凤真正的婆婆,王夫人是她的婶婶,是姑妈没错,但到贾家来就是喊婶婶了,但王熙凤明显的跟王夫人亲,而与邢夫人相对疏远。凡事总是先考虑王夫人,为邢夫人考虑的就少。固然有邢夫人不讨人喜欢,但重要的还是一个“势”的关系,王夫人在贾家的“势”很重。另外还有媳妇儿之间的关系,刚才王夫人、邢夫人她们妯娌两个在公婆那儿待遇就不一样。同样的,李纨、尤氏、王熙凤她们三个也绝对不一样。王熙凤是吃尽了尖碗儿,得完了好处,而李纨是一个被怜悯的对象,你看贾母可怜她们孤儿寡母的,所以说每件事李纨都参与了,但是李纨从来不出头,李纨的娘家也是一个小官儿,没有什么势力,丈夫又去世了,孤儿寡母的,她就趁着这孤儿寡母惹人怜爱,就把孩子教的好好的,之后得到更多的好处。而尤氏就不同了,尤氏在这妯娌三个之间呢,尤氏也是一个非常贤惠的人,但是她是后娶的,她不是贾蓉的亲生母亲,是继母,而且自己又管不住丈夫,自己也没有什么才能,一味的善良。在贾家也没有地位。妯娌三个最有地位的是谁呀?很明显是王熙凤,你不能不说一是她自己能干,二是她娘家的背景,这个“势”非常强大。按说李纨她是长媳,我们知道在古代,非常重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二)
《看红楼梦有感》

——看话剧《红楼梦》有感

在我的印象中,《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前辈们给后代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但是,当我看到张广天导演的在《红楼梦》之后,才感觉到原来《红楼梦》也可以这演绎。也许是出生年代的不同,造就了人们看待事物、接受事物的不同,曾经查阅过一些资料,也看到了大家对这个话剧的褒贬不一,有些观众还说,这是名著,请不要糟蹋了名著。

在看这个话剧之前,我并不知道它会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有一种好奇,好奇《红楼梦》怎么排成话剧,难道只截取一小节吗?但开始欣赏这个话剧之后,我就知道自己之前的猜测完全不正确,我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放错了DVD。除了曹雪芹和史湘云等人物的名字正确以外,人物的服装、语言、举止等等,完全和我印象中的传统《红楼梦》不一样。曹雪芹变成了窝囊颓废的落魄公子,他的妻子变成了与剧中人物同名的史湘云,二人彼此都有情人,在流浪街头后还不忘出书成名赚大钱。贾宝玉变成了一个带着批红斗篷、头戴羽翎,身穿薄纱的女子,不停地高唱摇滚发泄自己的愤怒,同时还在浴缸中与金鱼同游。而林黛玉则变成了一个说评书的男子,在充满暴力的语言中,把人民心中林妹妹的形象完全颠覆。再后面,史湘云的杨二车娜姆形象更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物的定位非常重要,如果观众对人物不能了解,那么对整个故事都不能了解。但是张广天导演手中的《红楼梦》,

角色跟我们传统理解中的人物反差很大,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慢慢的看这个话剧,觉得自己也能融入其中,顿时发现此“红楼”绝非彼“红楼”。里面虽然借用了名著《红楼梦》的人物名称,但是却映射了很多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大胆的在话剧中披露。

话剧中的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大胆、流行、恶搞,像一些经常出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中主持人说的“这段掐了别播”,还有生活中人们经常骂的粗口“我靠”等等,这符合一些观众的休闲娱乐心态,网络上流行的话语、人们身边的故事,非常有现代的气息和一种话剧中不多见的娱乐精神。被剧中冷嘲热讽社会不良现象的台词逗得捧腹大笑的观众也不在少数。而更多的观众面对这样的“红颜+高楼+白日梦”的“红楼梦”显得不是很适应。

这部话剧中,音乐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贾宝玉的音乐,摇滚、现代、愤怒、发泄融为一体,演员声嘶力竭的唱出每一句歌词,仿佛要把身体内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出来,每一句歌词都写着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在结尾那首《伦敦的街道》的歌中所唱的“一个老妇手里握着两个纸口袋,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也许人生就像两个纸口袋,本来就是充满无奈和辛酸。

再有,就是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有点“洒狗血”,但是我非常喜欢。史湘云的扮演者李梅,她在舞台上表演很有张力,很过瘾,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有性情。仿佛舞台就是她自己的,不管别人的眼光,只是在很好的诠释自己的角色。男主演郭笑的大段的单口相声,非常见功力。演员们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给我留下很深

刻的印象。突然觉得他们就是为了舞台而生的,觉得他们就应该在那里。

我认为,张广天导演手中的《红楼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在变化,在社会快速进步的时候将《红楼梦》也融进了现代的气息。其实,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也写出了那时社会的黑暗、金钱、权利。张广天导演用话剧的方式,重新诠释了《红楼梦》,也讽刺了现代社会上的黑暗。

看张广天导演的戏,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的东西特别能启发你去动脑筋。当然,对于不爱动脑子的人来说,也总是有大收获的,因为艺术表现形式很丰富,也很能令人捧腹,即使是笑过之后我们什么也没明白。

没错,张广天导演给大家呈现的《红楼梦》是不按常路的,是不被太多人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反映的社会问题确确实实的存在,他现代手法的《红楼梦》演绎,的确给人们很不一样的感觉和欣赏角度。如果不是读透了《红楼梦》这本书,不可能有这样一部话剧《红楼梦》的产生。如果不是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也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版的话剧《红楼梦》。

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大多数的人持不理解态度。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一开始便知道这是不能被大众所理解的,但是却依旧坚持做了下来,成为完整的作品,并留下了些什么。那怎么能说是不成功的呢。当《红楼梦》以这种不寻常的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的时候,应该已经做好不被理解的准备了。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三)
《红楼梦读书感悟》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四)
《关于红楼梦的感想。》

先说说别的。恩,绛珠还泪如何。

这个写于第一回的神话故事大多数被叫做木石前盟。当然这也是个很美丽的名字,但是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叫它绛珠还泪。下面写几条关于美丽故事的美丽脂批。甲戌本和庚辰本上都没有的,是在蒙古王府本上的。

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惜之乎?

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岂得怨乎?悲矣。美吧? 下面切入主题,究竟是谁扼杀了宝黛前生就定下的爱情。

决定者————贾元春

要说元春也挺冤枉的,其实她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被她老奸巨滑的母亲 王夫人给利用了。

十七、十八回元春省亲的时候,对待黛玉宝钗还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到了二十八回元春颁赐端午节的节礼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宝玉和宝钗的节礼一样,很多而且高级。但黛玉的却和三春姊妹一样。连宝玉自己都奇怪“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这显然是有着明显的指婚的意思了。这个单纯的节礼,给三个当事人造成了各自的心理波动。

有了宝玉的誓言,“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有了宝黛后来的大吵大闹。

有了老祖宗的那句谶语——不是冤家不聚头。

元春对黛玉的态度突然就不如宝钗了,为什么。深宫中的元春所有关于贾府的情况,都是从王夫人那里听到的。书中曾经写过,每个月,王夫人可以进宫看望元春。那么,除了王夫人说了黛玉的不好,还能有什么别的猜想么? 而她偏偏又是皇妃,所以,她对于宝玉婚姻的意见,就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姐姐对弟弟的关心了。这是旨意,连贾母都得遵守的旨意。

罪魁祸首————王夫人 薛姨妈

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且看她如何论晴雯。

“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她也就差说那狂样子也像林妹妹了。 再看这位王善人对黛玉的关心。

“我昨儿记得一个药名,什么金刚丸„„”

而准确的药名被宝钗说出,是天王补心丹。与什么金刚丸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连个最最简单的药名她都记不住,还装关心?!假惺惺的她蒙谁呢?! 薛姨妈真慈?

五十七回的回目是这样的: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抚痴颦

在潇湘馆里,这位慈姨妈说了这么段话。

“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二十五回,王熙凤就茶叶的问题开宝黛二人的玩笑的时候,脂砚斋有这样的批语甲戌本: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庚辰本: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

兴儿后来跟尤二姐介绍荣国府情况的时候,也说“宝玉的亲事,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那么薛姨妈说那些话想表达什么意思?!

“别以为你林黛玉和贾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年年在一起,众人都觉得你们是好姻缘,你们就能成亲.如果月下老人没有把你们绑在一起,你们也别„„”请问诸位,这是慰?还是打击?

这薛姨妈是慈?还是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 忍淹流

这些都是她的句子,她对自己命运预示的句子。 后来有个叫富察明义的人,他有《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的。

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她死了。

求仁得仁不得怨

求爱得爱不得恨。

她泪尽了。回到三生石畔,又变成那小草。

他和她传奇般感伤的爱情,屈服给了风刀霜剑的现实,屈服给了金玉良缘。 他们只能了结了人间的风月债后回到三生石证前缘了。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系她一生心........

负他千行泪........

一所大观园........

葬花几行泪........

我想我还是想想红楼梦吧,因为我终于发现无论我是多么的悲伤生气,无论我的情绪有多么的不稳定,只要一捧起红楼梦或者是想起红楼梦,心里就会踏实,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很少的时候才有过。也只有很少的人,可以给我这种感觉。

这次,主要说说红楼人物的爱情吧。事实上呢,我的小论文题目原本定的不是一所大观园,葬花几行泪的。原本是想写写关于红楼里的爱情。但是后来想想实在是有点窄,于是乎就改了。

一提起红楼爱情,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涌现出的必定是宝黛刻骨铭心的爱情。当然对于一个对红楼梦只略知一二的人来讲,这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毕竟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红楼读者都能够像红学家那样的细致。

但是无论怎样,如果一个人认为在这本书中的爱情,只有宝黛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别人的爱情里,有一对是我非常喜欢的,并且也是不得不提的。柳湘莲和尤三姐的爱情。也许把它称作爱情,不是很稳妥。说是爱情悲剧或许应该更贴切一些。

尤三姐是一个奇女子。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她很淫荡,请看书中的一句话“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淫了他。” 当然,这并不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在女人是男人附属品的年代,她唯有用这种过分的手段才能保护自己“不白叫这两个现世宝沾污了去。”

她痴情,认定自己这一生非柳湘莲不嫁,“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长斋念佛,以了今生。”

她果敢,“但妹子不是那愚人,也不用絮絮叨叨提那从前丑事” “我们不是那心口两样的人,说什么是什么。若有了姓柳的来,我便嫁他。从今日起,我吃斋念佛,只伏侍母亲。”她是真的决心一改以前的丑事,去做一个好妻子。她刚烈,得知柳湘莲要退亲之事,“便知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然后便用那鸳鸯剑的雌锋自刎了。

鸳鸯剑原是柳湘莲给她的定礼,不想却成了“凶器”。难道不悲吗?!小鸳鸯,偏偏不成双。这虽然是一个学者给鸳鸯的评语,但这用在这里也是相当合适的。而历史上第一个红学家脂砚斋对这个人物的批语是“尤三姐失身时,浓妆艳抹凌辱群凶;择夫后,念佛吃斋敬奉老母;能辨宝玉能识湘莲,活是红拂文君一流人物。”

柳湘莲也是个奇男子。

他敢打薛蟠。诸位想想,那薛蟠是什么人?出名的呆霸王啊。他不打别人就算不错了。他为了一个香菱就打死了一个人,而且还无所谓的带着母亲和妹妹上京了。以为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事。

他和宝玉的关系相当不错。诸位再想想,那宝玉的至理名言是什么?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普天下的男子,在贾宝玉看来,都是浊臭逼人的,没有几个能入他的眼,而他偏偏就和这柳湘莲极好。

可见这不是什么普通人了。而且,柳湘莲,也是个情种。当然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大旨谈情。

尤三姐自刎后,贾琏此时也没了主意,便放了手命湘莲快去。湘莲反不动身,泣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湘莲反扶尸大哭一场。等买了棺木,眼见入殓,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

出门无所之,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正走之间,只见薛蟠的小厮寻他家去,那湘莲只管出神。

湘莲警觉,似梦非梦,睁眼看时,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

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真真是情种了,否则,何以为了一个女子,出家了。

脂砚斋批。余叹世人不识“情”字,常把“淫”字当作“情”字。殊不知淫里有情,情里无淫,淫必伤情,情必戒淫,情断处淫生,淫断处情生。三姐项上一横,是绝情,乃是正情;湘莲万根皆消,是无情,乃是至情。生为情人,死为情鬼。故结句曰“来自情天,去自情海”,岂非一篇至情文字?再看他书,则全是“淫”不是“情”了。

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看《红楼梦》没有超过5遍的人对此书没有发言权。我仔细掐指一算啊,我至少已经看了15遍了,所以呢,呵呵我还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吧~!

看了这么多遍,其实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没有能够实现的“木石前盟”。我绝对是一个“扬黛抑钗”的忠诚的追随者啊!书中第一回这样写宝黛二人浪漫的天定姻缘:那僧笑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英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才胎木质,得换人型,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英侍者凡心偶炽,趁此昌明太平盛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到可了结了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林黛玉来到凡世,就是为了报恩,为了把一生的眼泪都还给宝玉,为了使他们两不相欠„„

记得好多书上都有同样的一个观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贾母的反对。我对此非常非常的不以为然。请看第25回中这样的句子。凤姐笑道:“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大家都知道王熙凤是一个很会揣摩人心的一个女子,若是贾母从心里否定宝黛的爱情,那么王熙凤又怎么能说的这么放肆?!至于贾母曾经向薛姨妈问起宝琴的生辰八字的事情是说明她否定了黛玉,我认为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宝琴才去了贾府多久而宝钗去了多久,我个人觉得她是在暗示薛姨妈她根本就不赞成什么所谓的金玉良缘,这恰巧说明了她根本就没有把薛宝钗小姐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五)
《读红楼梦有感》

观 楼 耽 梦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像一种文化的血液,早早地流淌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无论看过还是没看过,我们都知道它。红楼外,人们敬而远之,而进入红楼,你又会千想万想——难道这只是一场梦?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梦结语。

红楼梦在过程中给人以激烈的情绪震荡,在结尾,又把一切归结到了梦,让人平平静静地掩上了最后一页。为什么我们在掩卷一刻不再那样心潮迭起,为什么我们把繁华富丽和终了皆空平等看待?因为,如果说这是一场梦,那么,我们都是梦中的人。

红楼一梦,经典在是真实的梦,每个人都能够从梦中看到自己看到周围看到过去看到未来。我们在过程中为之心驰神往,当我们从头看到尾,恍然领悟,其实哭的笑的不是那梦中的人儿,而是幻化后的自己。所以,最后的我们平静了,因为梦反映现实,现实又那么像梦。 那里的人会做梦,会哭泣,会疯,会骂人,会混账地过一辈子,也会一朝挥手从仙去。他们和我们一样,或者说我们和他们一样,有太多太多话该说的就是不说,不该说的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出来。后悔了,却又不知道如何弥补;辗转反侧,倒把事情办得更糟;兢兢业业一辈子,可能还是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每个人又不是全无快乐,每个人总有得意的时候。可是好景不会长的,转瞬伤心又要赶到了。我们看到无数个细节决定了最后人们的命运,也许一颦一笑就改变了自己的将来。但这些情节一点也不突兀,而是极中国式地委婉成章。

红楼梦是悲伤的。这种悲伤不是战场血腥的悲伤。红楼梦的悲伤,是不知不觉的风流云散,是极盛迅衰的风云不测,是一错再错的千不该万不该,是无力抗争而又更无力的死去活来,更是许许多多费尽力气终于一点作用没有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的命运之轮的不可逆转。红楼梦是没有战争的惨烈的,但是作为和平人们心灵高度上的伤口,它的效力,绵长无法脱身不让狂卷的残肢红血。

红楼梦是一部把遗憾最大化然后成美的作品。书中的遗憾前所未有的多,结局前所未有的差。在警幻那里,在那堆册子里,命运早就被一些小诗小画圈定了。可怜我们的人儿,或者在不知不觉里按着命运的路子前进,或者在知道一切后,悲凉地沿着原定的路线继续走,一点改变的意识都没有。当曹先生把一条条明暗线伏下,当那些只言片语断句残章被发现处处暗示着将来,我们不禁感叹,一切早就安排。看完后的平静,可能也是为此。

虽然一想到它,瞬间的印象还是那么深沉冷颜的一个书海中的长者,但是想到里面那些事情,又是多么的体贴入微。红楼梦的价值让它顺理成章地站在了中国小说的顶峰,但是这

也让很多没有看过它的人,把它的美疏远了。红楼梦是亲近的,非常亲近的故事。红楼梦,是中国式生活最细腻的刻画。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把最最普普通通的人的东西写了出来,人们一看,就能产生共鸣。

从某种角度,我有些想快些把红楼梦忘记。因为我想重新再去看红楼梦,我多么想作为一个不知道结局的人再重温一次红楼梦。这样,我希望我能够细心点,早早地在贾府还没有衰落的时候,好好体会那些人的细微的情感,而不是到了最后,当情感都像火山一样爆发时,却为时已晚,只剩海棠衰败。

可话说回来,红楼一梦怎堪忘?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六)
《红楼梦读书感悟》

红楼梦读书感悟(一)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在红楼梦中我最喜欢林黛玉,别人都说林黛玉太爱哭了,比不上宝钗的大气。真真是一个林妹妹。

林黛玉是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她是孤身一人来投靠外祖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她便贫穷的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疑,不多嗔,不多愁?

她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腹如同知己,甚至连宝钗喝过的茶她也毫不计较的接过来喝了。初看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后来再看才觉得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宝玉,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给黛玉,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一饮而尽,将杯放下。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却是有很多讲究的,黛玉愿与宝钗共同分享一杯茶,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侍一夫。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

红楼梦我的感悟(篇七)
《读红楼梦后的感想》

读《红楼梦》

“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几年前曾经读过三遍,第一二遍时只觉文字语法与现在所用颇为不同,虽然许多人说《红楼梦》用的是古白话文。在读第三遍时这种感觉才稍微浅淡了些,然则读完后便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复杂情绪,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有像许多人能从该书中读到许多深刻隐含的道理,撑死在序言里知道了“假宝玉”“ 原应叹息”“真应怜”等几句隐语,觉得书中的许多诗词写得很不错,也为曹雪芹所写的判词究竟是指那一个人而苦苦思索,但是更多的是为众多好女儿的悲惨命运而感到难过。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这是现在比较大众的一种说法,尤其是毛泽东当年对于该书的定性。

但是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也许是因为没有多么高的思想高度,所以在我眼中《红楼梦》的反封建并没有读出多少,更觉得它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古典白话小说,其描写的人世浮沉,离合悲欢颇为深刻。

当然许多人会说,小说中通过四大家族的最后的衰落败亡来预示封建社会的最终衰落败亡,但是曹雪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暗示这一点,也许曹雪芹当年自己都没有这种感悟,我们纯粹像做语文阅读题回答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一般,后人附会而已。

再说曹雪芹本身就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只是后来家族衰落,他无法在像年轻时过那种怒马鲜衣的生活,也许在书中会夹杂许多他个人的生活感悟,但旗帜鲜明的反封建则不会很明显。就如宝玉说“除四书外,都是杜撰的”便可看出,须知四书为朱熹所编,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创建者,程朱理学则是困扰自明以后中国社会前进的一大绊脚石,是封建阶级思想统治的基石。既然不反四书又怎么说反封建呢?相比明末钱一本的“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王夫之的虚君立宪思想等人的反封建思想则远远不及。

所以个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古典小说但硬说它是反封建的也过于牵强些了。

相关热词搜索:红楼梦的感悟 读红楼梦的感悟 红楼梦每一回的感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红楼梦我的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红楼梦我的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773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