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呼兰河传感悟

呼兰河传感悟

2016-02-21 09:26:1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呼兰河传感悟篇一《呼兰河传的感想》 ...

呼兰河传感悟篇一
《呼兰河传的感想》

论《呼兰河传》的文化印记与生命意识

摘要:《呼兰河传》作为自传体长篇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名族文化的艺术特征。萧红对故乡呼兰河镇的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风俗描绘,反映出了旧社会的封建文化印记。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表现出集体无意识下的悲剧人生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相关联的;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寻求,透露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试从小说中体现出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和萧红的生命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谈谈二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呼兰河传》;萧红;文化印记;生命意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在亲身经历和时代环境的合力作用下,登上了现代文坛。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成绩最为卓越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具有代表作,她用清新而不流俗,婉约而不失昂扬的笔法描绘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対生活在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社会底层人民进行了深刻挖掘,它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萧红在阅历人生,移居香港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地乡土作品,小说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同时,也透露出女性作家萧红的生命意识。

一、 地方民族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是对传统文化存在的一种识别和记忆,他具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地方民族特性往往具

有双重性,它包含着封建文化、殖民文化等特定阶段的产物,故而,他对人们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萧红对于小城呼兰的地方民族文化的描绘主要是通过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风俗描写来体现的。《呼兰河传》整篇给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情风俗图,它构成了萧红对儿时生活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是指封建文化,直接体现在民间生活的文化风俗上。萧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识别不仅包括对东北民间乡土风情的刻画,更包含对小说中主人公命运的生动描绘,这里我们着重论证一下萧红通过对东北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的描绘来完成她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记忆。

民间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物态文化和观念的题材,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民族区域的独特性,是这个区域的民族文化精髓。对东北风俗习惯的描写,可以展现东北这个区域民众智慧的结晶,可以凸显当时民间的文化心态。萧红笔下的东北名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悲怆深沉的内蕴、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地特点。笔者主要从婚宴、习俗、生活信仰两方面来探究萧红小说中的民间文化传统。

萧红笔下关于东北人的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开了这个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婚姻在他们眼里都是“不成体统”的,如果女儿违背了这种婚姻,那么其结果将是不幸和悲哀的,它沿用了旧礼教下的传统婚姻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当时正常社会秩序的习俗。生活

信仰习俗是先民在祭祀活动中把生活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沿而成的,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性。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承载了真实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体现不良传统文化对人戮害的中心人物。小团圆媳妇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节俭持家、因循惯例,具有一般农村妇女都有的优秀品格。但这些都不是萧红重点表现的,重点刻画的是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因循背后的守旧。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作者用了占全章五分之三的篇幅细致地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婆婆这一形象,远远超过了描写小团与那媳妇的笔墨。小团圆媳妇婆婆花了很多钱把小团晕啊从外地买回来,在到家的第一天,因为小团员的大方、不羞涩,个子高,引起了院子里的人纷纷议论。说小团圆“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为了遵循惯例,把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好人”,小团圆媳妇婆婆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让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都蒙受重创。原本非常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脸色黄瘦,“水不想喝,饭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传统习俗,花钱雇大神赶鬼,用猪肉拌黄连的偏方,抽贴画符,

甚至用大缸盛上滚烫的开水为小团圆媳妇当中“洗澡”,烧“替身”等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去救治小团圆媳妇,前后共花掉了五千多吊钱。当这一切都不能就只小团圆媳妇时,她又剪断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诬陷她是妖精,最后将小团圆媳妇活活折磨致死,自己也哭瞎了一只眼睛。从这些情节来看,团团圆媳妇婆婆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既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惯例中生活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陋习和惯例杀人的执行者,是“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省”的集中体现中,在作品中,萧红冷静地描摹了小团圆媳妇婆婆诸多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凸显了她愚昧无知、遵循惯例、残忍麻木又勤劳节俭的性格。如请大神驱鬼,请云游真人抽贴,为小团圆媳妇洗澡,烧替身,手肿的“像张开的小簸箕”都舍不得花一吊钱买药。更精彩的是萧红非常细腻逼真的刻画人物心理,如抽贴画符一段就很细致的刻画了小团圆媳妇婆婆的内心世界,将小团圆媳妇婆婆此时的出手大方与前文舍不得花一吊钱为自己买药治手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团圆媳妇婆婆的愚昧,心理描写细腻真切,既令人忍俊不禁,又令人痛心疾首。健壮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惊吓之下,一病不起,并且时常一惊一乍的。为了预测小团圆媳妇未来的命运,小团圆媳妇婆婆按照农村的老规矩请云游真人来抽贴预谱小团圆媳妇的未来,云游真人说十吊钱可以抽一贴,不满

意可以再抽。原来只准备花点小钱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原来这可不是白抽的,十吊钱一张可不是玩的,一吊钱捡豆腐可以捡二十块。三天捡一块豆腐,二十块,二三得六,六十天都有豆腐吃。若是隔十天捡一块豆腐,一个月,捡三块,那就半年都不缺豆腐吃了,她又想三天一块豆腐,哪有这么浪费的人家。依着她一个月捡一块,大家尝尝也就是了,那么办,二十块豆腐每月一块,可以吃二十个月,这二十个月,就是一年半还多两个月”。小团圆媳妇婆婆又想哪有这样浪费的人家“;若不是买豆腐,若养一口小肥猪......未到一年,那就是千八百吊了。”若是买鸡,可以那鸡蛋换青菜,何况鸡会生蛋,蛋还会生鸡,永远这样循环的盛夏去…….岂不发了财吗?此时,团圆媳妇婆婆勤俭节约吝啬钱财的形象跃然纸上。原先为自己花一吊钱买红花治病都舍不得,最终却花了五十吊钱为小团圆媳妇抽贴,两厢对照,更加凸显了她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醒。而且,从这些描写来看小团圆媳妇婆婆是真心为小团运功媳妇治病的,但她采用的方法又愚蠢之极。其愚蠢的行为背后,掩埋的却是善良的动机,正是这些善良的动机,令人欲哭无言,与笑无声。“小团圆媳妇婆婆的性格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下形成的。她也就成了传统文化的影子。一切都是按照传统文化与习俗的要求进行的,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最具文化被负了的人物形象。

呼兰河传感悟篇二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忧无虑,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一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愚昧,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一些小小的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感悟篇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生活是美好的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沈芬芬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

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感悟篇四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邓卫燕

作家矛盾在为《呼兰河传》的作序中用这样的句子描写这部像自传又不完全像自传的小说—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之所以说它像部自传又不像自传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的确确是萧红在描写着她的童年生活,而它又不像部自传是由于这部小说大部分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讲述她童年所生活的小城发生的一切。

这部小说描写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描写,向我们娓娓道来呼兰河这座小城发生的故事。里面的人物离我们很遥远,可萧红硬是用她那自然坦率的行文让我们仿佛对这些人“看得到,也摸得到”。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应该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对于她的不幸遭遇我想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应该都会为她的命运以及她所受的苦痛不由的嗟叹、惋惜、甚至是愤怒。团圆媳妇才十二岁,却为了不带来莫须有的闲言碎语不得不告诉别人她十四岁;在每一次喊道“我要回家”这四个字换来的将是无休止的一顿恶打;即使是病了也身不由己的任人摆布折腾,最后在这个还没到二月的春天就离开了人世。这个人物是及其可怜的,谁该她的悲剧买单呢?是那个打人的婆婆?不是。因为文中对她婆婆的语言有这样一段描写“她来到我家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我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可见,打人的婆婆不止一个,被打 的团圆媳妇也不止一个,而是每个婆婆都打人,而每个团圆媳妇都要挨打。这样说来,老胡家的婆婆将团圆媳妇打得遍体鳞伤也没有什么不对的。那么,怪那些个所谓的“云游仙人”亦或是那些跳大神的把团圆媳妇瞎折腾死了的吗?毕竟,他们最后可是用滚烫的水给团圆媳妇“治病”,让团圆媳妇当众用烧熟的热水洗澡,用开水从头上一遍一遍的浇着,晕过去了再用冷水把人给浇醒。这其实更似乎像是我们电视中经常看到的牢狱酷刑吧?可是,这些跳大神的人好像也没错,毕竟所有人都觉得这好像没什么不妥。于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就这样“平白无故的”死了。

只能说当时的呼兰河小城的人都生活在一种极端愚昧无知的状态中,在那个跳大神盛行的时代,他们信神,信命,信天,他们已经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只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之一,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忽兰河这座平静的小城有着枷锁般的沉重感。

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描写了老胡这一家,同样描写了性情古怪的二伯,看似不怕死实则怕死的漏粉的那一群,还有个打酱油的角色老厨子,其中还有个角色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冯歪嘴子。在我眼中,他和《活着》一书中的福贵身上的品质很相似,不管遭受了什么苦难,他们只是一心活着。他们照常的活在世界上。书中对冯歪嘴子是这样描写的“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待他啊,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一种艰难的境地。她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想过。”所以在他妻子死后的第二天,他照常的和邻人打招呼,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看似冷血,实则不然。“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即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可见,他并不是心里没一点难过,只是他明白眼泪是不抵用的,日子还是要继续,所以,在这点上,他和福贵是一致的。

纵观全文,有一个人物是必须提到的,那就是萧红的祖父。祖父张维祯,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他性情温和,为人也善良。对萧红极其宠爱,从小教萧红背诵唐诗。在萧红的童年中,祖父应该是唯一一抹暖色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对其父亲,母亲并无过多

的描写。萧红的父亲脾气暴躁,行事专横,所以在萧红十几岁的时候便给萧红包办婚姻,也是萧红一生悲剧的开始。萧红的母亲很早去世,所以说在萧红的一生中她的祖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给予了萧红最好的关爱。

贯穿萧红这不长的一生,是一个一个的苦痛,谈不上静好欢喜。她死的时候,身边除了骆宾基谁都没有。临死前她还心心念念着萧军,想着萧军能救他。而此刻的萧军正在异地,所以正如萧军所说“但是,即使我得知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她在香港,我却在延安,……”。由此看来萧红死的时候是抱着遗憾的,这个女人就这样带着不甘结束了她可怜的一生。萧红的骨灰,最后被安葬在香港浅水湾一个树木浓密鸟语花香的地方。1951年,迁往广州,叶落归大陆。而忽兰河,她是再也没有回去过。在她死之前写下的《忽兰河》算是她的精神返乡了。

不知道萧红死后,她的魂有没有回到过忽兰河这座小城,回到她儿时最喜欢的玩耍处,那片长着各种花草,经常有各色蝴蝶飞过的大花园。她是不是仍想知道那颗常年不结果子的樱桃树有没有结果子,这些问题恐怕我们是不得而知了。但我知道的是忽兰河这座小城所发生的一切都在萧红的记忆里。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以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一会一会儿功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变成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算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不知道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于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感悟篇五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抱着一堆从书店买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星期天的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

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感悟篇六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济南育才中学 八年级三班 祝琳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当我看到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所题的序时,有过一些不解,但当我看完全书后,我明白了一些:

呼兰河的人们生活在几千年的祖宗规矩的阴云下,这儿扭曲了他们的欢乐,扭曲了他们的善良。小团员媳妇的挨打、跳大神,甚至于死,都是一个乐子;呼兰河的人们是本分的。他们认为反抗无疑是最可耻的堕落,人就应该逆来顺受。当王大姑娘找到了自己真正所爱的人,得到的却只有挖苦和白眼,她最终悲惨的死去;呼兰河的人们是无知的,他们迷信,不谙世事,生命像玩具一样逗弄着他们开心。“我”在呼兰河长到五岁,竟没有去过半里以外的地方,可见长辈们对孩子的束缚。在给小团圆媳妇治病花钱时,婆婆仍计算着这笔钱如果省下来可以买多少豆腐小鸡。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乏味。呼兰河充斥着一种悲凉的气息,他有规律的带走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后又带走人们的良善,让生命的凋零、命运的悲苦填充进去。我同情呼兰河的人们,因为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不幸产物,在他们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正在被命运捉弄着。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这句话精辟地总结了呼兰河不幸人民的一生。

在本书中, “我”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我”在旁边哈哈大笑。这是一幅多么羡煞旁人的祖孙嬉戏图,快乐就在后园里陪伴着“我”。祖父就是快乐的源泉。祖父是“我” 留在家乡的的唯一慰籍。在祖父死后,呼兰河也就没有值得留念的了。

“我”在呼兰河所度过的童年虽寂寞,但也有着欢乐。相比起来,我的童年就多彩的多了——父母陪伴我成长,伙伴们与我嬉戏,过于伤心的事还不曾发生。我应该懂得珍惜这一切,爱护这一切……

这本书以“我”的童年为主线,平淡的讲述了呼兰河的悲惨。没有血腥,没有泪水,没有大悲大喜的命运,一切好像早就安排好了,平淡得像秋水一样。

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良善,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在那个寂寞的小城里,住着一群热闹的人……

2011.2


呼兰河传感悟相关热词搜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感悟10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呼兰河传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呼兰河传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999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