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九日杜甫赏析

九日杜甫赏析

2016-02-18 10:39: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九日杜甫赏析篇一《杜甫《九日》高考诗歌鉴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九日杜甫赏析》,希望能帮助到你。

九日杜甫赏析篇一
《杜甫《九日》高考诗歌鉴赏》

杜甫《九日》鉴赏

古诗鉴赏

0202 1808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

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陶道恕)

九日杜甫赏析篇二
《杜甫诗赏析》

九日杜甫赏析篇三
《僵卧夔州有绝唱——杜甫《登高》赏析》

九日杜甫赏析篇四
《僵卧夔州有绝唱_杜甫_登高_赏析》

文本解读

本版主持

/海浪

僵卧夔州有绝唱

———杜甫《登高》赏析

筅陈骁健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杜甫这首《登高》就作于唐时杜甫因患有严重的肺病卧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但他仍关

翔、不断回旋的鸟群,构成一幅幅

乡愁,他会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洒泪”(《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此联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灌河”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理的。

颈联对应上联,极写自己的

生动的画面。其中“天”、“风”,生涯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

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当“沙”、“渚”,“猿啸”、“鸟回”,天造

对,而且句中也自对。如上句“天”的不幸遭遇,“怅望千秋一不禁要

注着时局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熄灭了安史之“渚”,“白”对“清”,读来节奏鲜乱的战火,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在这种情形下,渴望和平片混乱。

的杜甫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在间”

“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代的动荡,个人的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熬。在这种悲惨的境遇中,诗人为排遣苦闷而抱病登台,写下了《登高》这首诗。诗中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景物抒发自己长年漂泊、年老多病、孤独忧愁的复杂心情,感情激越,扣人心弦。

明,朗朗上口。但这画面是惨淡的,它映照出诗人心里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甫一样的流离失所者的生动写照。首联十四字,统览六组意象,

细节,简直就是千千万万个像杜“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字字精当,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独登台”,无一虚设,用字遣词,不留斧痕,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达到了奇妙无比的艺术境界。难怪清人沈德潜阅后留下了“起二

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秋”两字写得更加沉痛。秋天本是令文人学士倍感凄凉的季节,加上眼前苍凉的秋景,不由使诗人想起了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跳动的感情脉搏。此联将以上两联中蕴涵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使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就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更见出构思的巧妙。

尾联直抒胸臆,感人至深。此联紧承上联,诗人因备尝艰难潦

“百年”专指暮年。“悲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尽的生活。

颔联用传神之笔描绘秋色凄冷和长江气势,勾画出一幅幅极其广阔的画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

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和煎(《唐诗别裁集》)的赞语。

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由高到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精美的画面,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秋日登上高处,首先听到的是峡中不断传来的“高猿长啸”之声,大有《水经注·江水》中描绘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

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这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有人认为

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无边”“不尽”二语多余,但细细

诗的境界才显得更加广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心情的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

品味,我们觉得,正因为这二语,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这

34

2011.1/A

本版主持

/海浪

文本解读

一首深情的玛祖卡曲

———读《肖邦故园》

筅张玉连

波兰著名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在《肖邦故园》中写道:“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倘若此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其实,我们在静心阅读《肖邦故园》这篇精美散文时,也可以从中听出玛祖卡曲深情而优美的旋律。

媚的玛左维亚地区,它的节拍和韵律充满了浓厚的波兰民族气息,被誉为“波兰的民族之魂”。在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停酒,悲愁就更难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是要饮酒本来是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愁添恨。诗人的年华已逝和事业无成可见一斑,其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本诗在写法上富于变化,意境开阔。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

寓居他乡的肖邦心中,玛祖卡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舞曲,它更是祖国的化身。因此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对这一民族体裁的创作,共每首都倾注创作了58首玛祖卡,

着肖邦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肖邦的玛祖卡几乎全是短小但很完美“人民生的艺术珍品,肖邦称之为活中的图画”,是一颗颗“音乐的珍珠”。肖邦骄傲地称自己是“地道的玛祖尔人”,略带夸张地说

波兰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作者年轻时又在基辅的大学中学习过音乐,这样的就使得诗歌主题更加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一诗也最能表现杜诗《登高》

环境熏染和经历,使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血液中流淌着音乐的旋律。当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写《肖邦故园》这篇散文时,肖邦作

的玛祖卡曲一定一首一首地在他的心中一遍遍地回旋、激荡着,使他笔下的文字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旋律上,也都不知不觉中染上了玛祖卡的色彩。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多为单三部曲式。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形式为A乐段-B乐段-A.’乐段,A.’乐段的音乐材料来自A乐段,其中大部分可以重复,也可以根据旋律发展与歌词内容的需土地上,杜甫的诗歌造诣渐趋成熟,艺术创作也达到最高峰。在这里,天才的杜甫给后人留下了诸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高》一诗尤为感人。它不仅是杜甫寄寓异乡的生命悲歌,也是他七律诗中的千古绝唱。《登高》一诗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气氛,是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的衷肠、漂泊无尽的生涯和社会现实又不堪评说的写照。其章法的安排,字句的锤炼,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当我们再一次吟诵着这滚滚来”

千古名句时,我们不能不为杜甫的才情所折服,也不能不为这被后世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不朽杰作所感染。

(甘肃清水县第一中学;741400)

发源于波兰风光明“我的钢琴只熟悉玛祖卡舞曲”。“玛祖卡”

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主要

就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这首诗

浓郁、忧愤、蕴藉,等一系列辉煌灿烂的诗篇,而《登指情感的深厚、

部分抒情,但每联尽显错综之妙。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首联重在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节奏铿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锵,富有音乐美感。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这样,杜甫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这

此外,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这首七律是自始至终全用律句,四联全对,而且达到了句字字妥帖的绝妙程度。这句工稳、

正是杜甫不断实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果。

夔州是杜甫在蜀中最后一处栖居的地方。在这块无比幸运的

2011.1/A

35

九日杜甫赏析篇五
《悲恨交织千古绝唱_杜甫_登高_赏析_刘晖》

教学研究

悲恨交织 千古绝唱

——杜甫《登高》赏析

○刘 晖

摘 要:杜甫的不朽诗作《登高》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之景,抒发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之情,情景交融,悲恨交织,浑然一体,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关键词:杜甫 《登高》 悲恨交织 千古绝唱

2010年8月编写的《新世纪高等师范基础课教材》(二年级上册),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作者当时56岁。这时候距唐代的安史之乱结束已经四年,但时局依然动荡不安,地方军阀乘势而起,吐蕃不断进犯,相互争夺地盘,兵乱此起彼伏,社会仍是一片混乱。此时杜甫卧病漂泊在异乡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漂泊异乡的悲苦,所见所闻与所感融为一体,于是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诗的前四句写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后四句诗人抒发自己潦倒一生、老年多病、漂泊他乡、忧国伤时之情。季节的深秋和人生的暮秋跟国家的动荡之秋互为衬托,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的前四句写景。首联对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气氛悲凉,画面惨淡,深深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

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颔联中诗人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整体画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一句俯视,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于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它的意境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如果用电影镜头作比喻的话,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切换,俯仰天地;颔联则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首联细绘一个一个局部具体的景物、颔联泼墨抒写整体壮阔景象,集中表现了夔州秋景的典型特征。景中有声有色,构图高低错落、上下远近结合,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秋风、秋声、秋鸟、秋水无不表现萧瑟、悲凉秋景,景与情,二者浑然一体,而且跟下半篇诗人浩瀚深广的忧国忧民、忧身忧已的愁虑愤懑相得益彰,是其愁情的形象写照。这两联将诗人的“艰难苦恨”表现得淋漓尽致,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堪称绝唱。

诗的后四句抒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的重心所在,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用“万里”、“百年”即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忧思的感情脉搏。“作客”并非现在的“做客”之意,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颈联十四字抒发了诗人的八重悲苦: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

119

XIANDAI YUWEN

2011.08

教学研究

小措施也能做出大文章

——成长档案袋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〇李俊芳

摘 要:成长档案袋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成长档案袋 教学 应用

当前,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我省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仅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来讲,改变过去单一、呆板、机械、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从而建立多元、动态、过程化的评价机制已为时代所需。于是,成长档案袋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曾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两个方面的档案袋的管理尝试,效果很好。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一、认识档案袋1.来自学生

成长档案袋集中了学生本人的大量信息,像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作业情况评价、学生作品(如习作过程中的初稿、修改稿定稿和来自同伴与自己的评价等、发表或获奖的作品),用以展现学生的成绩、进步和不足,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情感等。

2.目的性强

作品的收集是有目标的,不是随意的。成长档案袋

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语言凝重,容量极大。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写自己穷困潦倒的境遇和孤苦寂寞的心情,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适逢重阳,诗人本想登高销愁,看见的也确实是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悲苦之情又平添了许多。“艰难”,一是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身世的艰难、坎坷;二是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悲伤痛苦,国事和民生的艰难。“霜鬓”,即白发,是由“苦恨”所致;一个“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苦恨”什么?诗人感慨在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的时候,自己却年老多病,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诗人自责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指体衰多病,愁肠百结,极言心中的愁闷。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他的诗歌境界雄浑壮阔,意蕴丰富深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的不朽诗作《登高》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刘晖 江苏省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 226000)

九日杜甫赏析篇六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 农历九月九日 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

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

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九日杜甫赏析篇七
《杜甫《登高》及登高诗赏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九日杜甫赏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日杜甫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日杜甫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2447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